1、关于学分制条件下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探讨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标志。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少、课时所占比例过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以及教育实践不足等问题。为此,对目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就教师教育课程开设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学分制 一、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66 年,颁布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的文件,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的界定。它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
2、特别的技术。 ”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和职后专业的继续提高,它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的职前培养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既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化终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教师的教育水平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的质量体现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性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保证。我国的教师教育目前仍存在着学科
3、水平低、办学条件差、培养规模僵化、教育观念落后,课程设置陈旧、专业化程度不强等种种弊端。 二、目前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2005 年,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受教育部委托,研究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讨论稿) 明确指出, “教师教育课程”专指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1.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少 目前,我国的教育类课程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老三门课。而美国和日本,教育类课程大多在 10 门以上。如美国大学的教育类课程有教学过程、儿童发展、特殊类型学生的特点、职业道德、学校体制与管理、计算机辅助
4、教学、传播媒介与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与评估、课堂管理等 10 多门课。日本大学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有初等教育原理、中等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指导、学校管理、学校行政、社会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学校卫生等课程。 在教育类课程开设的形式上,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极少采取一门课一学期的实施方式,其教师教育课程多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课时根据各个专题的特点及需要灵活掌握。在英国的 3+1 模式中,专业选修课围绕教育、课程、学校、学生等问题设计了 31 个专题,而学生只需要选修两门课程。日本有关教职的课程 43 门,其中选修课 32 门。韩国选修课的设置则遍布除
5、大一之外的其他三个年级。 2.课时所占比例过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 70 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作了调查,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差异很大。但综合来看,学科课约占领 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各占 25,教育实践占 15。 某些国家的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时的 2033,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 68,这与西方教师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美国四年制本科教育科学占全部课程的 20左右,英国达到 25,德国占 2025。 3.理论陈旧且与实践严重脱节 近年来,一些学科如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对教师教育和学生
6、学习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现在的心理学教材基本上还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知识的大拼盘,教材知识体系和内容落后,根本不能反映当今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再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现今基础教育影响极大,而现在的教育学教材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学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一无所知,严重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4.教育实践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师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职业训练,才能有教学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育科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总结出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经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转变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教育实习是教师
7、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走上教育岗位前的最重要的实践锻炼机会,对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教育实习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育实习时间短。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为 6 周左右,仅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 4%左右,学生刚刚熟悉了一些教学和教育工作,就匆匆结束了。英国教育实习时间为 1218 周,日本 14 周,德国 72 周,法国 27 周。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师范生对现在中小学教育现状一无所知,以至于到了中小学束手无策。三是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大,另一方面长期
8、和中小学不打交道,对现在中小学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根本不了解,指导学生缺乏针对性,甚至帮倒忙。 三、学分制条件下构建教师教育课程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只要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就可毕业。学分制有三大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制定出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的制度,运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预期数量、规格和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教育专业实施学分制,优点是能够创建富有弹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智能的差异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和
9、才能。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课程设置是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要改变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侧重学科知识,其课时占 60的局面,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应具有比其他专业更宽泛的知识,具有接近于综合院校的学科知识水平、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有创造性的教育研究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三个模块:通识教育、专业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三个模块的学时数各占三分之一。其中每个模块可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1.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分三个系列,即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 心理学课程具体门类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学、教师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问题学生诊断与干
10、预;教育学课程具体门类有德育原理、教育评价、课程论、教育哲学、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专题、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另增设反映当代最新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 2.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是一个未来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选修课开设课程主要是拓宽知识面、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两者的比例为 13 较为合适。 3.教育实践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总时间应达到一个学期 教育见习可以分散在各个学期实施。现有的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一次完成,等到教育实习中发现问题了,实习也已结束了。要改一次教育实习为多次教育实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在毕业后就能尽快地
11、适应教育和教学工作。 4.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和教学研究技能 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均包含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课程,我国在这方面非常欠缺,这会导致中学教育长期陷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1992 年 9 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 ,1994 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 ,要求师范生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开设教育科研方法等有关课程,到中小学实地去发现问题,进行科研训练,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