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征求意见的通知(皖教秘高201487 号)等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现就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制定如下方案。一、 总体目标及预期效果经过项目建设,学校将在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安徽及长三角地区相关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建设和发展的高层次应用性财经类人才支撑和财经智库等智力支持能力显著增强,学科整体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具体建设目标包括:以大学章程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 学校深化
2、综合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制度保障;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更加适应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引领和融合其他学科专业的能力及效果更加突出,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个学科具备博士学位授权点资格条件并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中进入前 30%,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进一步增强;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 学、金融学、 财政学、 统计学、法学等 专业具有国内较大影响,高层次应用性财经类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彰显;城市和县域经济、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创新与企业成长、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统计等团队成为以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高层次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培育一批教学科研业务精湛、师
3、德师风优良的青2年骨干基础上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建成 58 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 15 个左右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与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稳定和提高学校高层次课题立项数量在全国财经类院校中的位次;国际化办学发展步伐加速推进,国内外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更加靠近“ 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项目建设目标实现后,预计将取得以下主要成效:1.以服务安徽为己任,实现学校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对接。把学校建成安徽省的财经智库,提高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对人力资源强省的支撑度和人民群众对高等财经教育的满意度。
4、2.以错位发展为策略,构建比较优势显著的学科专业群和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经、管、法学科 优势更加突出,其他学科 协调发展,特色学科专业群更加完备,地方特色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学校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3.以学术团队为载体,形成一批具有高显示度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领军人才引进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取得新成效,学术梯队结构更加合理,高显示度的学术成果更加丰硕。4.以省部共建为依托,形成全面开放的办学新格局。社会资源引入更加有效,产学研用合作更加密切,协同创新机制更加灵活,中外合作办学更加深入,向社会、社区开放更加广泛,向企业行业开放针对性更强。3二、 指导思想及工作思路项目
5、建设指导思想:以省部共建平台为依托,紧紧抓住“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等项目建设契机,深化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 持“ 立足安徽,面向全国,面向现 代服务业,为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服 务面向,传承和弘扬学校历史发展和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学科优势突出,文学、理学、工学、史学、 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项目建设主要工作思路:1.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提升 办学能力与水平。进一步
6、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学科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 学、法学等 优势与特色学科,重点建设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创业与企业成长、城市和县域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统计等高水平团队,培养和引进支持学校学科建设目标要求的领军人才,稳定和提高高层次科研课题立项基础上致力形成更多更高水平的高显示度科研成果。2. 坚持财经类学科专业主导,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建设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经济学、财政学、 统计学、法学等优势与特色专业,调整和改造有关传统专业,培育和新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重点围绕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重大教学改革研究
7、项目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4革,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重点环节,积极培育体现学校优势与自身特色、具有积极推广意义的教学研究成果,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3. 坚持立足安徽,始终重视服务供销合作行业, 积极向相关现代服务业拓展。 传承办学历史、彰显自身特色、 发挥 学科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不断加强校设科研院所等平台和基地建设,建设更多更高层次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适应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智库,有效促 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切实加强与 20 多个已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地市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全方位合作,继续通过横向课题、 选派中层干部、教授、博士到地方挂职锻炼等形式有效
8、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坚持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的编撰并不断提高编撰质量。持续推进学校对供销合作系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服务与支持,以及对金融、保险、商务、流通、信息、旅游、广告、咨询等 产业领域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三、 建设任务及进度安排学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项目建设的主要目 标任务:1. 学科建设 。成功打造 3 个能够占领学科高地、引领学校学科发展的优势学科群,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统计 学等学科具备博士学位授权点资格条件并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中进入前 30%;建成 710个人才培养质量高、创新能力强、学术成果优、能够解决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 发展中的重大
9、问题的学科平台,形成 15 个左右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创业与企业成5长、城市和县域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统计等团队达到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水平;高层次课题立项在财经类院校中的位次稳中有升,形成一批高显示度科研成果并积极转化应用于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 专业建设。建立、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重点与生源及就业质量联动,实现学科专业机构优化与生源质量提升积极互动;优势特色专业总量达到 30 个左右,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教改示范专业等数量超过 10 个,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经济学、财政学、统计 学、法学等专业具有国内较大影
10、响;重点建设 58 个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新设 2个适 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3. 人才培养。各本科 专业 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晰和具体, “11211”财经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和完善, 结合学校相关本科教学工程及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与实践,能够进一步彰显高层次应用性财经类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其研究成果成功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践育人体系更加完善,满足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基本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覆盖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所有本科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突
11、破。4. 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引 进和培养机制更加灵活有效,学校三类人才达到 10 人,二 类人才得到突破;学校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功申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6示范中心;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积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势与特色专业建成 46 个、其他专业建成23 个高水平教学团队。5. 社会服务。校内外 创 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得到优化,成功培育 810 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基础上,获得 23 个省级, 积极申 报 1 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立项;全面加强校设研究院所及各类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基础上,成功申报 12
12、 个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高校支持重大项目,高层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取得突破;结合学科特区、协同创新等平台建设,服务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财经智库” ;继续系列编撰研究报告,报告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6. 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校园基本建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的同时,有效支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视频公开课程以及“ 大规模公开课程(慕课)” 开发与建 设;重点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基础上,将学校图书馆打造成为满足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数字文献服务中心,为安徽省高校教学、科研、重点学科建设及实践教学提供高效率、高质量、全
13、方位的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重点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及信息化校园,成功建设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为有效推进项目建设任务落实,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划定任务、确定进度,同 时还要在将重点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基础上细化分工、明确责任。2014 年:启动阶段;2015 年:全面建设阶段;2016 年:中期检查,方案优化与调整阶段;2017 年:深入建设、项目推进阶段;2018 年:各项7目标任务实现与项目验收阶段。项目建设进度具体安排见“附件 1”(“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项目建设任务分解见“附件 2”(“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四、 保障措施(一)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
14、,将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全面融入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目标任务统领学校“十三 五”建设发展规划制定与设计,科学布局、系统推进,提升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战略地位的同时,将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作为“十三 五”期间学校建设和发展重点任务,全面保障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目标实现。(二) 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机制保障健全和完善以学校章程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积极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努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结合信息化校园建设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提供良好机制保障。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校领导及有关
15、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发展规划处作为项目建设管理部门,负责项目建设方案的设计并具体组织实施和检查落实。8(三) 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为项目建设目标实现奠定扎实基础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扎实推进学校审核评估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有效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专业、课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将“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求落到实处,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奠定基础。(四) 严格管理、统筹安排,确保项目建设经费需求严格遵循各项
16、财经制度,统筹分配学校各类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各类项目资金和学校总体资金的使用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任务需要,针对性加大重点建设专业、重点建设学科以及高水平团队等项目建设的经费投入,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高显示度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应用、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经费支持与保障。(五)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氛围及队伍保障积极宣传发动,广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努力做到全员参与、群策群力,有效形成项目建设合力。同时, 针对项 目重点建设任务要求,结合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合理分配并严格落实任务分工,强化项目建设任务的人力投入及队伍保障。(六) 省部共建、校企合作,为项目建设提供
17、目标导向及任务驱动充分利用省部共建平台,力争从国家农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及地方政府得到更多政策及相关资源支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及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内引外联作用,以服务和支持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为目标,9科学引导和积极促进学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10附件 1: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项目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建 设内 容 建设进度 预期成效1.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2014 年 9 月2015 年 12 月. 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形成具体细致的
18、建设方案。. 关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综合改革。. 结合现代大学章程建设,厘清各有关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全面促进“ 十二五” 规划目 标任务的充分实现,结合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要求,组织制定“十三五”发展规 划,全面确立新一个五年发展目标与任务。. 以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改革。. 总结分析“11211”财经类应 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不足,并进行针对性优化,完成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制定实施学校专业建设“十三五”规划。. 组织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课程评估,
19、切实推进专业建设,依托校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公开课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专业改造与调整计划与方案,结合第一志愿填报信息、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专业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修订、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改革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全面检查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情.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详尽、科学。. “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 实现, “十三五”规划制定工作基本完成。. 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有序推进。. 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 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造、课程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顺利推进,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优势与特色专业、新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量新增 46 个。增设新专业 1 个,满足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达到 24 个。. 以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改革和课程体系更新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优化。. 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运转更加有效。. 课程基本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网络公开课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取得成效. 实践育人工作得到加强,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得到推进。.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有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