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院“1617”新周期基础开局之年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和浙江省外国专家局的积极支持下,我院首次以 15 名优秀教练员和 3 名科医人员组成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团,于 2014 年 11 月 6 日至 12 月 10 日赴德国进行了为期 35 天的培训学习,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整个培训分为 3 周国内预培训和 5 周德国培训,其中,国内预培训阶段又分为 1 周的宁波大学培训和 2 周的本单位内部培训;赴德培训阶段又分为 3 周莱比锡大学、 1 周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和 1 周科隆体育大学三个部分。总体来说,整
2、个培训过程繁而不杂、井然有序;培训内容学科交叉、丰富全面;学术观点先进前沿,充分交流。为了赴德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在 9 月份首先举办了 3 周的国内预培训,期间邀请了国内体育界知名专家学者 15 人,分别从当代竞技运动训练理论、大数据驱动下竞技体育的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势、体育人才成才规律、高原训练、能量代谢、核心力量训练、训练监控、运动拉伸、运动技战术分析手段、科学训练探究及运动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例如宁波大学陈小平教授直截了当指出目前国内教练存在三大问题:1、重实践,轻理论,实践来源于经验,来源于自己的教练,没有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创新;2、2训练方法手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
3、、缺少生物学理论基础,直接影响专项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训练过程更像是自然淘汰过程,缺少有目标和有针对性的精细训练。这些问题在德国培训期间教授们也经常提到,说明国内外都已经意识到国内教练缺什么,这也是此次培训的目的,要让教练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冯连世研究员讲到“科技兴体,先兴科技;科学兴练,先兴教练”,并指出,目前教练重计划,而轻制定计划的思路,缺乏理论支撑,周计划简单重复,运动员对教练的计划能“了如指掌”,形成一种惰性适应,不利于训练效果,甚至还会影响教练员与运动员间的关系,形成不信任感。可见科学训练首先要有经过科学培训的教练员,有了理论基础,才能举一反三,避免一成不变
4、的训练,提高训练乐趣,提升训练水平。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科研医务工作者。通过 3 周的国内预培训,使学员们对运动训练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如什么是周期训练、间歇训练,怎样进行耐力训练、爆发力训练、速度耐力训练等等,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了预判力,对某些伤病的发生机理有了新认识。更重要的是为接下来的德国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预培训结束后,经过一个月的消化吸收,11 月 6 日至 12 月 10日期间,培训团一行 18 人抵达德国开始为期 5 周的海外培训。宁静的莱比锡是德国东部城市,此行培训的主要地点之一-莱比锡大学,拥有 600 多年的历史,创立于 1409 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3之一,也是
5、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86 年)。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德国体育体系及德国教练员培训教育体系;应用运动生理学和训练科学;运动训练过程中肌肉适应理论概论;运动动力学分析基础理论;运动训练中力学分析;应用运动科学与生理学;优秀长跑运动员训练、监控与分析;核心力量训练方法;跳高项目应用运动科学;三级跳远项目应用运动科学;运动能量供应机制与传统理论之比较;训练方法;力量训练等。此外,学员们还参观和观摩了莱比锡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实验室、游泳馆、莱比锡奥林匹克中心、奥林匹克柔道和田径训练中心、科隆体育大学田径俱乐部、科隆体育大学,现场观摩和交流了田径专项训练等。二、心得
6、体会在为期 35 天的德国学习培训中,每一天每一刻的生活都充实而富有新鲜感,学员们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德国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还了解了先进的竞技运动训练方法,并且对德国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收获不少。(一)开阔了视野此次培训学习开阔了学员们的眼界,拓展了视野,学员们深刻认识到德国职业体育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思考和研究、学习与借鉴。4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了解了德国“双轨制”教练员培训体系,德国教练员级别从高到低共分四级即 D、A 、B、C 级。目前,德国的D 级教练有 405 人(其中 120 名职业教练被全国体育协会聘用担任国家专职教练),A 级教练有 2500 人,B 级教练 1.5 万人
7、,C 级教练 6 万人。德国在聘任教练员时,对各级教练员有相应的资历及业务上的要求,由 5-6 名资深专家组成教练员培训机构,常年为教练员提供相应的培训、授课和考核,做到聘用和培训考核双轨制,保证了培训过程的质量。德国“双轨制”教练员培训体系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与竞技运动实践紧密结合、各类型培训教育形式可以互通、实行培训与考试真正分离的考核办法。这为教练员职业培训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培训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运动技能的教练员人才。这种培养体系值得学习借鉴。学员们参观的科隆体育大学游泳馆,建于 1975 年,可设施依旧簇新,建筑质量过硬,更难能
8、可贵的是,在 40 年前,他们已经架构了空中摄像轨道和水底摄像通道,科研理念非常先进。游泳教练杨帆认为此次赴德国学习通过参观有名的体育大学以及认真聆听德国老师的课,不仅在训练学习上,还兼收了德国的文化,收获很大。认为此次培训看到了德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是建立在全民体育的基础上,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标准是他们是要培养体魄强健、精神健全、道德完善的合格体育人才,以模范的榜样去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教练员承担着对运动员教育的任务,深深感到5教育对运动员的重要,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培养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看到了德国的体育教练员大多数都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有专门的体育教练员学院,教练必须具备理论、实践包括管
9、理的能力。教练员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是运动员的榜样,起到表率作用,这也就更加要求教练员需要全方位的知识。(二)丰富了知识德国培训期间,学员们专心听讲,认真记录,学习刻苦,热情高涨,并且一致反映: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进一步优化了知识结构,对拓宽思路、提高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收获很大。1、力量训练国际新观点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汉斯讲师从力量训练的生物基础原理到实际计划的实施,再结合实践讨论,深入浅出地进行授课。印象最深的是他举了一个关于举重运动员和排球运动员纵跳谁跳得更高的例子,最后的测试结果是,举重运动员单次跳比排球运动员高,而排球运动员维持连续跳的高度比举重运动员好。从这个例子切入问题,让学员
10、们理解了如何解决爆发力和耐力之间的矛盾,跳跃高度明显下降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能量供应两点之间的关系,在训练中如何找出最佳方案,是突出单次力量,还是持续力量。作为教练员首先要了解专项的运动特点,清楚自身项目的生理学指标,比赛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测试,有针对性地制定力量训练计划。在青少年力量训练中,他提出“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以免造成肌腱软组织损伤” 。教练员安排的计划有问题,或运动员自己加练6都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肌腱的横截面和骨骼的成长要比肌肉滞后,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使双方速度平衡。通过这样的分析和阐述,学员们理解了力量训练循序渐进的目的和原因,而不是以往简单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在看待当前时髦
11、的“核心力量” “功能训练”的新方法体系时,汉斯讲师也提出了自身的一些看法和解读,他认为通过传统的力量训练就已经可以达到锻炼核心肌群,提高身体功能的目的。对待一项新事物,要了解项目本身的原理,才能真正的看清本质。学员们在课堂上也就这个问题和他进行了讨论,不管最后谁对谁错,至少让大家学习到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方法,也学到了一种态度,就是不盲从,面对新方法,既要勇于接纳,又要有所思考,它的作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是否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当前的训练要求。只有了解了内在的本质,才能合理有效地在训练中得以运用。举重教练杨尧祥认为此次培训针对性强,富有启迪,每一堂课都让自己对训练有所感有所悟,冲击着他的训练思维。
12、作为一名举重教练,对于力量训练内容感触最多,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是力量素质训练,人体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作为主动运动器官的肌肉以不同的负荷强度、收缩速度进行工作而带动被运动器官骨骼的移动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则连起码的行走和直立也不可能,更不要说要进行体能训练和体育运动了。每个人跑、跳、投及攀登爬越等各种体育运动和体能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所以说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7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的基础。然而,力量素质训练又能够有效促进其他身体要素的发展,力量素质的增长有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力量、速度的提高会更加肌肉的弹性,促进灵敏素质和柔
13、韧素质的发展,从而促进人体全面素质的提高。德国教授的讲解让学员们对力量训练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用实践来践行理论,提升自我。2、不同训练方法和周期训练的辩证认识通过培训,标枪教练李荣祥对不同训练方法有了辩证的认识。本次培训德国授课教授系统地阐述了不同训练方法的背景、历史发展以及运动生理学背景,例如持续训练的强度要求达到 75%最大强度,但同时要注意营养和恢复,因为糖原的消耗需要 3 天左右的时间来恢复;间歇训练分为一般间歇训练(要求心率在 170-180 次/分,持续 100 秒左右) 、高强度间歇训练(要求心率在 190 次/分以上,持续时间小于 40 秒)和发展性间歇训练(要求
14、心率在 120 次/ 分左右,持续时间 5 分钟以上) 。进行间歇训练时,应考虑运动员的个体能力,可以先测量运动员的最大心率以及恢复情况,再制定针对性的个体间歇训练计划;重复训练要求强度达到 90%最大强度以上,目的是提高肌肉刺激强度,但高强度的重复训练效果还没有准确的界定。前苏联科学家马托维耶夫在 1965 年提出周期训练的概念,把1 年分成各个阶段来进行训练。他认为在开始训练时,应该以高训练量、低强度的方式,建立良好的体能基础,越接近比赛,加入越8多技/战术训练,提高体能训练强度,降低训练量。学员们通过培训结合自身的理解,认为周期训练要针对不同项目及不同的比赛时间,作出不同的安排。体操教练
15、叶盛谈到:结合体操项目来说,国内比赛大致都在每年的 5-11 月份,因此教练要根据比赛时间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将一年重要发展期安排在 12-4 月份的冬训时间,调整状态在 5 月份开始参加各类大赛,周期训练为整年的训练计划安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个人身体的差异导致恢复情况和时间不同,个人能力不同,制定的训练周期时间也不同。3、重视训练问题诊断和专项选材赛艇教练孙杰通过学习也得到了启发,作为教练员,要具备丰富的训练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懂得寻找问题的根源,正确诊断问题,对症下药。在体育这个行业里运动水平的进步就是对问题诊断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记录可以让教练更加清楚地知道成功
16、与失败的原因,通过大数据可以让自己更了解每名队员的训练情况,在训练中更有说服力。就最佳的选材年龄,孙杰教练也和德国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德国对于赛艇招生年龄几十年下来的统计,男 10-14 岁,女 9-13岁,因为这个年龄更容易稳定发展基础能力,进入发育之后变化性就加大了,不利于基础能力的稳定发展,另外对招生年龄和身高体型要求之外,还得进行一项必不可少的 100 米全力以赴的测试来看个人潜能。4、非耐力性项目也需要重视有氧训练9体操教练叶盛谈到:通过培训了解到,虽然体操是有氧和无氧混合项目,但任何专项都需要进行耐力训练,来增加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能力。可以说,有氧能力是一切体育项目的基础,特别是优
17、秀运动员,达到较高竞技水平后对有氧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有必要长期跟踪监控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变化,对监控数据进行判断,调整训练计划。自由操项目的比赛时间为 70 秒左右,为什么队员们在最后一串难度动作时往往体力不支,原因就是有氧能力不够了,线粒体的功能基本耗竭。只有想办法增加线粒体的数量,才能大大地提高有氧能力。教练员要评估有氧训练是否适量,要有个体差异,要遵循科学规律,及时调整。5、重视专项技术分析2014 年 11 月 18 日上午,是这次德国学习网球教练於金星期待已久的专项课程。为学员们讲课的是德国奥林匹克中心网球部的科研专家,授课主题是网球技术诊断,高水平的运动员技术诊断的主要作用在于
18、提高运动范围、空间领域和肌肉力量平衡发力的能力。例如对网球运动员肩、肘、拍和头对比挥拍的速度进行三维分析,分析技术动作是否规范,在力量器械部分安装力和距离传感器,将信号传到电脑做分析(等速测试最大力量、最快速度) 。其中教授传达给学员们一个重要的伤病诊断数据是:很多运动员力量发展不平衡,前群肌和后群肌相差约 30%,优势手和辅助手也出现同样问题。在课堂讨论中,羽毛球一线教练王琳和於教练一致觉得技术诊断在运动员青少年时期就非常必要。如果教练能在队员少年时期就发现10并诊断这样的技术问题并予以纠正,及时作出个性化调整,那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和场上移动速度,帮助运动员在成绩上提高一个台
19、阶。於教练通过对这堂网球专项课的学习,得到了深刻的体会,并准备回国后立即付诸于行动:1、青少年的技术诊断是绝对必要的,而且要长年收集统计数据,便于今后对比。2、敢于应用多种训练方法,发现对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刺激哪些更有效果。3、把测试结果切实地结合到实战训练中去,运动成绩的提高才是训练效果的最终归属,要把德国培训学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切合实际地运用到今后的训练中去,希望能培养出中国网球的男子大满贯!体操教练叶盛也深有体会,竞技性体操属于难美技能类项目,技术动作研究可以成为体操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可涵盖基本技术、高难度技术和连接技术等。体操技术的研究主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难度、创新动作进行分析。运动学研究手段的迅速快捷和现场反馈功能,将对竞技性体操技术的创新起到推动的作用。从当前竞技性体操发展的趋势看,完善“大动作”的技术要领、探索连接技术的教法、提高动作质量的手段已成为竞技体操创新的三大主流,也是体操教练员在训练中需要努力的方向。目前,我们国内常用的手段是摄像机拍摄,然后进行动作分析,通过学习才知道原来还有更先进的方法。比如利用高速摄像机和三维摄像机对体操动作技术进行立体的运动学分析和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新动作及分析技术,奥运会的转播已经开始运用这些技术。叶盛教练认为,不能简单的把结合科研当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