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24874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摘要介绍了花生几种主要病害的识别,并从耕作制度、品种选择、种子选择、施肥、栽植、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等方面阐述了花生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的方法,以为花生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病害;识别;防治 近年来,花生油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花生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植花生效益可观。由于连年种植及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使花生病害逐年加重,造成大幅减产甚至绝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及时识别花生的各种病害,采取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于预防、控制花生病害的发生,保证花生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 1.1 茎腐病 茎腐病在土壤潮湿的洼地或多雨年份

2、发生较重,是造成花生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幼苗期发病常使花生子叶发黑腐烂,造成缺苗,成株期发病部位一般在花生茎杆基部子叶节附近,病菌造成茎杆基部腐烂,用手拔病株,常从茎基部断裂,不能连根拔起,俗称“卡脖病”,这是识别花生茎腐病的主要特征。 花生出苗至成熟期均可发生茎腐病,发病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成株感病后,约 1030 d 全株枯死。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棉色二孢菌,主要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来源,田间借水流、大风或农事操作传播,从表皮或伤口侵入致病。 1.2 根腐病 根腐病在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等条件下发生较重。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烂芽;苗期受害主根变褐,植株

3、枯萎;成株受害,主根根颈上出现长条形褐色斑,根端呈湿腐状,皮层腐烂,易脱落,无侧根或极少,形似鼠尾,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根部湿腐呈鼠尾状是根腐病的典型特征。病株地上部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 花生根腐病由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侵染所引起,在花生各生育期皆可发生,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 1.3 青枯病 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细菌性病害,在坡地发病较多,久旱骤雨或久雨骤晴时发生严重,病株在田块中呈点状分布。识别青枯病主要从植株外观和维管束病变着手,其重要特征:在发病初期,叶片出现

4、萎蔫,叶色略变淡,但仍呈绿色,故称“青枯”;剖开根茎部,可发现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流出。 青枯病由青枯假单胞杆菌细菌侵染所致,在花生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以初花期开始发病较为常见,植株一旦发病,基本很难控制,俗称“花生癌症”,发病至枯死一般 715 d,严重时 23 d 可全株枯死,对产量影响极大。 青枯病主要通过带菌土壤、病残体、粪肥、田间流水传染,其次是通过人畜、农具及昆虫传染。病菌由植株伤口或自然孔侵入,通过皮层组织侵入维管束,病菌迅速繁殖后堵塞导管,分泌毒素,使病株丧失吸水能力而凋萎。 1.4 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分为褐斑病和黑斑病 2 种,褐斑病又叫“早斑病”,黑斑病又

5、称“黑疽病”,在花生产区普遍发生,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托叶,严重时也危害到茎杆。花生发病后,叶片布满病斑,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叶片提早脱落,植株早衰,荚果不充实,降低出仁率和含油量,产量和品质下降。 区别褐斑病与黑斑病主要看发病早晚、危害部位、病斑大小、色泽等。褐斑病发病较早,初花期可出现,危害下部叶片较多,病斑较大,多呈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有较明显的黄色晕圈,老病斑上可发现灰白色的霉状物;黑斑病发病较迟,在下针期后出现,危害上部叶片较多,病斑小而圆,多呈黑褐色,病斑边缘整齐,无黄色晕圈。 花生褐斑病与黑斑病可混合发生,在同一叶片上,严重

6、时,病斑连在一起,造成整株叶片干枯脱落,仅剩顶部新生的叶子,病斑危害到茎杆和叶柄,造成茎杆变黑枯死。 褐斑病和黑斑病病菌都以子座或菌丝在病残体的茎叶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施肥传播到花生植株上,萌发芽管,直接侵入叶片表皮或从气孔侵入,以后病菌不断繁殖,重新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发展蔓延。 1.5 白绢病 白绢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全国各花生产区都有发生,高温高湿以及种植密度过大,排水不良,通风透气差时发生严重。主要危害茎基部,其次为果柄及荚果。茎基部受到侵害后,变软腐,表皮脱落,病情严重后,整株枯萎死亡,荚果腐烂。白绢病的重要特征是病部以及地面常被白色菌丝覆盖,根茎部组织逐渐

7、呈纤维状。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一般分布于 12 cm表土层中,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来年菌丝或菌核萌发,从植株根茎基部的表皮伤口侵入,主要靠流水传播。 1.6 锈病 花生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全国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南方重于北方,种植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多,通风透光差的情况下发病重,在花生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结荚以后发病较多。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亦可危害叶柄、托叶、茎杆、果柄和荚果,主要特征是感病叶片出现针尖大小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淡红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物,状似铁锈。病株矮小,叶色变黄,最后干枯脱落,全株枯死。植株成片枯死时,远望如火烧状,收获时果柄易断、落荚

8、。 花生锈病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在四季花生种植区辗转为害,夏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 2 综合防治措施 花生病害的防治应遵循耕作栽培防病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从耕作习惯、品种选择、种子精选、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等诸多方面综合运用,才能有效防治花生的各种病害,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1。2.1 合理轮作换茬 花生的几种主要病害在连作地特别是多年连作地发生尤为严重,主要是因为连作使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累积。合理轮作可有效降低病菌数量2。提倡花生与禾谷类、薯类作物轮作,轮作周期以 2 年以上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对减少花生病害的发生更加有效。 2.2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我国花生育种

9、经过多年发展,有了长足成效,一些抗病品种相继推出,如中花 4 号、中花 6 号、豫花 14 号、丰花 3 号、远杂 9102 等抗病性较强,特别是远杂 9102 对青枯病有较强的抗性。 2.3 精选种子,药剂拌种 选择饱满、成熟度好的种子,去除发霉、残破种子,晒种杀菌。选晴好天气将花生果晒 12 d,杀死果壳上病菌,提高种子出苗率;播种前 12 d 去掉种壳,不要太早去壳,以免影响种子活力,使发芽缓慢,利于病菌入侵;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 0.5%拌种,可有效防治苗期一些真菌性病害3。 2.4 及时清理病株残体,避免病菌重复感染 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耕 30 cm 以上,将

10、表土病菌翻入土壤底层,使其失去侵染能力。同时,还要在花生播前及时处理堆放的花生秧垛(深埋沤肥或作牲畜饲料),以减少病害初侵染来源4。 2.5 精细整地,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配方施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遵循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原则,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以利于形成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一般施有机肥 75 t/hm2、碳铵 600 kg/hm2、过磷酸钙 600 kg/hm2、硫酸钾或氯化钾 150 kg/hm2,开花下针期用 0.3%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肥 23 次,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施用完全腐熟的土杂肥,避免病株残体上的病菌再次侵染。 2.6 合理密植 防

11、止密度过大,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花生播种密度视土壤肥力水平及品种而定,土壤肥力水平高的地块比肥力水平低的田块密度可适当低一些;早熟品种密度比晚熟品种密度高一些;一般密度在 15 万穴/hm2(30万株/hm2)左右。 2.7 加强田间管理 深沟窄畦,做好排灌系统,保证沟路畅通,能排能灌;雨后及时破壳松土,保证幼苗正常生长;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 2.8 化学防治 用 50%多菌灵 1 0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 8001 000 倍液在齐苗期和初花期各喷 1 次,可防治茎腐病、根腐病等;细菌性的青枯病于田间初见病叶或病株时用药,用 20%龙克菌(噻菌铜)1 500 g/hm2 对水 900 kg/hm2 喷灌植株根部。 3 参考文献 1 何九锋.豫东地区花生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87-183. 2 熊辉,陈宾.几种花生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0(1):40-41. 3 侯德莲,侯俊辉,刘美贞.花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种子世界,2008(4):52. 4 李桂英,陈羊,魏成业,等.高产花生病害防治技术J.农村 农业农民:上半月刊,2005(2):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