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前堂知识点:,跨膜转运,主动转运(逆差)和被动转运(顺差)脂溶性高、分子量小、解离度小解离度(酸碱度、pH)!,同酸同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体内过程,吸收:口服给药首过效应;胃肠道环境。分布: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型(疏松可逆,饱和,竞争抑制);血脑、胎盘、血眼屏障。代谢:肝药酶,肝药酶诱导剂(耐受)。排泄:肾脏为主,肝胆循环。,同酸同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非解离,脂溶性大,易扩散,易吸收。,小肠吸收肝代谢;血药减少代谢多;首关消除怎避免;不要口服剩的多。,第三节、药物的速率过程,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一、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时量关系:血药浓度随
2、时间变化的规律。时量曲线:药时曲线,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量效关系,治疗范围,起效,失效,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用药到开始出现作用,药物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吸收消除吸收分布过程,消除吸收代谢排泄过程, ,峰浓度最高血药浓度,吸收=消除,单次血管外给药的时量关系曲线,用药后到开始出现作用的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分布。急症时须考虑药物的起效时间。,肝脏:90%被还原酶系统灭活;舌下给药,不经肝脏,12分钟即出现治疗作用。治疗心绞痛!,与药物的吸收及消除速度有关。达峰时间和峰浓度。,与消除速度有关。二次给药需考虑前次用药的残留作用。,二、常用药物动力学参数和给药方案,生物利用度(F)反映吸
3、收,表观分布容积(Vd)反映分布,血浆半衰期(t1/2)反映代谢和排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清除率(CL)反映代谢和排泄,曲线下面积(AUC),一段时间内药物进入体循环的总量。评价药物吸收程度,评价制剂质量。形态:起效快慢(潜伏期);持续时间长短(持续期)、消除快慢(残留期)。,AUC,同一药物相同剂量的3种制剂,口服后分别测得的3条药-时曲线(A、B、C),曲线下面积(AUC)值均相等。3种制剂的疗效那个最好?为什麽?,答案:B药疗效最好。因为A药峰浓度已在最小中毒量以上,可以引起中毒,B药峰浓度还没有达到最小有效量,不能引起有效的效应。,非血管途径给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4、。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了多少。,怎么计算?,AUC!,生物利用度(F),绝对生物利用度(F),药物全部进入血液循环F=100%,评价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评价同一药物不同剂型的吸收程度,相对生物利用度(F),评价药剂质量、生物等效性的重要指标。绝对生物利用度:非血管给药的吸收情况与静脉注射相比较。不同给药途径。相对生物利用度:比较两种制剂吸收情况。各药厂制造工艺不同,同一厂家药物批号不同,生物利用度差异较大,可能影响其疗效。,美国,美国召回氯霉素胶囊1968年美国有关当局收回了8种市售不同配方的氯霉素胶囊2亿粒,这些药品全部符合药典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规定的质量标准,但以临床
5、应用证实吸收不良,生物利用度差。,假设药物均匀分布达到平衡,按照此时的血药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A)理论上占有的体液容积。并非药物在体内真正占有的体液容积。,表观分布容积(Vd),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范围广不广。多数药物的Vd值均大于血浆容积(少数不能透出血管的大分子药物)。,表观分布容积临床意义:,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管内血浆,血管外组织液,体重70公斤重的成人,42L,14L,28L,3.5L,10.5L,酚红Vd=4L:说明酚红不向组织器官分布。,甘露醇Vd=14L:可以通过毛细血管,不能通过细胞膜,仅分布在细胞外液中。,乙醇Vd=41L:能通过细胞膜而分布在正常人的细胞内、
6、外液中,但不被组织结合。,Vd100L,可能在体内蓄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血浆半衰期t1/2,反映药物消除快慢。一次给药后,药物经5个t1/2基本消除(约97%)。确定给药间隔时间。t1/2长,给药间隔长,给药次数少。,血浆半衰期t1/2临床意义:,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多少毫升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主要的清除器官:肝脏和肾脏。反映肝肾功能。,清除率CL,多次给药和给药方案,一次给药,药物浓度逐渐下降。稳态血药浓度:多次给药,血药浓度逐渐升高,最终达到稳定,呈锯齿形曲线将在某一水平范围内波动,这一水平就叫稳态血
7、药浓度 。,病例分析:,李珊患化脓性扁桃体炎到医院看病,医生给她开了复方新诺明,并交代服药的方法:每天两次,每次两片,但第一次服复方新诺明时要吃4片。李珊不禁纳闷起来,第一次为什么要加倍呢?,病例分析:,“首剂加倍”: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加倍。病菌繁殖初期,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如果首剂不加倍,给病菌快速繁殖留下时间,产生耐药性,延误疾病治疗。,AUCF(%)Vd,t1/2CL,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机体方面因素,药物方面因素,机体因素,年龄、性别;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病理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精神因素,心理活动变化对药物治疗效
8、果产生的影响。,精神因素,安慰剂效应:无效的治疗,预料或者相信治疗有效。精神状态和信念可以缓解病情。70多年的研究历史。,遗传因素,量的差异:高敏性(小剂量);耐受性(初次用药大剂量)。质的差异: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先天性遗传异常,机体缺乏某种酶。,病理因素,药物因素,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次数;药物的相互作用,给药途径/作用由快到慢:静脉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直肠口服黏膜皮肤,协同作用:两药合用效应单用的总和相加或增强作用),拮抗作用:两药合用效应单用的总和作用部位相同:竞争性拮抗作用部位不同:非竞争性拮抗,药物速率过程,时量关系/药时曲线;生物利用度、血浆半衰期
9、;稳态血药浓度、首剂量加倍。,影响药物作用因素,机体:年龄/性别/精神/遗传/病理药物: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方案/药物相互作用(协同和拮抗),1.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指:,A 药物效应降低一半所需时间B 药物被代谢一半所需时间C 药物被排泄一半所需时间D 药物毒性减少一半所需时间E 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自测题-填空题】,2. 药物吸收到达稳态血药浓度时意味着:A、药物作用最强B、药物的消除过程已经开始C、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3.某药的半衰期是13个小时,体内药量消除96以上,需要经过:A.13个小时 B.26个小
10、时C.39个小时D.70个小时 E.96个小时,2.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可将药物分为_、 _和_ 。,1. 首关效应(首关消除)是指某些药物经_和 _ 代谢灭活或结合,进入_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肠道,肝脏,体循环,受体激动药,受体拮抗药,受体部分激动药,【自测题-填空题】,3. 药物一般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_、_、_疾病的一类化物质。,预防,诊断,治疗,4. 主动转运_膜两侧浓度高低的影响,消耗_,_饱和性及竞争性抑制。,不受,能量,有,5.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_和_。,6. 弱酸性药物容易从pH值_的体液向pH值_的体液被动转运。,低,高,兴奋,抑制,1. 首
11、关效应(首过效应)2. 极量 3. 肝药酶诱导剂 4. 受体激动剂 5. 肝肠循环6. 效价强度7.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8.生物利用度,【自测题-名词解释】, 举例说明药物的副作用。,2. 试述被动转运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自测题-简答题】,3. 简述首关消除及其临床意义。,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的选择性不高,作用广泛等因素有关,每个药物的副作用和治疗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常随着治疗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如阿托品具有抑制腺体分泌,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扩瞳等作用,当选用其抑制腺体分泌作为治疗目的时,其他作用可视为副作用;而用于解痉时,则口干、扩瞳可视为
12、副作用。, 举例说明药物的副作用。,定义:药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分类:简单扩散、易化扩散和滤过。特点:1)顺浓度差进行,膜两侧浓度达平衡时为止;2)不消耗能量;3)不需要载体,无竞争性抑制;4)分子小,高脂溶性,极性小,非解离型易被转运。,2. 试述被动转运的定义、分类和特点。,首关效应是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也就随之减低,称为首关效应或首关消除。 舌下含锭肛门灌肠或给予栓剂,其吸收途径不经过肝门静脉,可避免首关消除,药物就不被灭活,而发挥全部药效。,3. 简述首关消除及其临床意义。,4、用来比较同一种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的是?用来比较不同厂家药物的吸收程度的是?,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