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问题开始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设计教学,循序渐进,层层展开。通过让学生看、说、做、演,亲身参与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品德课“空洞说教”和“概念灌输”的局面,很好地体现了“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 ”这一新课程标准。这次讲课,我按自己的进度讲了第二单元让田野告诉你中得次主题米粒的诉说 。讲完课已经很久了,但是教学反思却一直没写。倒不是我不想写,也不是说我以为写教学反思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我只是有些想不通。这次讲课的一大障碍依旧是学生不
2、发言。我讲课一直不喜欢讲熟课。既然花费了力气备课,既然难得有人听课评课。我也希望这对自己是一个促进,借此找找自己的不足,对自己也是一个提升的机会。所以上课学生不发言,这个现象在以前的讲课中早就出现过,平时我也一直注意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且在以前的讲课反思中也思考过。可是,为什么这个问题解而不决呢?思考了,结果却没有太大的改观?这次讲课的内容米粒的诉说,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体会种植中农民所付出的劳动,由此产生每一粒米每一粒种子得来不易的结论,从而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所以,关键就是让学生说一说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以及农民付出的劳动。这些内容,对于乡镇的孩子,应该比较容易接受,离他
3、们的生活不是很远。毕竟,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是在家务农的。这些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他们即使没有参加,应该也见过,或者说对此有一些了解。但是没想到,在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有时会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没人回答问题,一节课还怎样上?这不是老师的独角戏吗?走进车间五、学生资源方面: 1.学生的课前调查体验不足,导致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成为“看客” 。 学生的家庭条件的限制。如无电脑、无图书。对于农村小学,学生没有资料的来源途径。 家长对学生课前调查体验不支持。家长忙于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不到位,对于学生的调查体验内容不予支持。 学生搜集调查资料的能力弱。 学生课前调查体验的兴趣不高,思想意识上认为不重
4、要。 课本上离学生生活很远的、操作性很难的调查体验、实地考察等,如走进车间一课,学生更是无从体验,教师也很茫然。走进食品加工厂教学反思:自我评价:走进食品加工厂由参国食品厂和生活离不开工业两个活动主题构成。学生了解馒头的加工生产及流通过程,感受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劳动,从而强化学生的节约意识。参观前我们需要做的准备(1)做好参观前的联系工作,确定好参观的时间、地点、方式等;(2)大家要准备好参观所需要的物品;(3)明确参观时需要注意的问题;(4)明确参观内容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5)制定参观计划。学生知道在面食中,烧饼、汤饼等面食都是未经过发酵的,而馒头是中国最著名的发酵面食品,被誉为是古代中
5、华面食文化的象征,现代人常把它同西方的面包相媲美。中国主食馒头基本上都是以面粉、酵母(纯酵母、酒酿或面种)以及水为原料和面,面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过程后,蒸制而成的。问题反思:学生虽然了解馒头生产,但操作起来就困难了。馒头生产墨守成规,近些年来虽有所改观,但总的说来还很不够。教学重建:学生虽然了解馒头生产,但操作起来就困难了。要让学生多实际操作。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观察与操作,从感受中获得知
6、识。馒头生产墨守成规,近些年来虽有所改观,但总的说来还很不够。馒头的趋势应该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朝工业化机械化生产方向发展。目前,馒头生产还仅停留在作坊式阶段,很少有大型工业化生产厂家。要向西方面包看齐,朝大型的机械化、工业化方向发展。这样有利于对我国的馒头生产技术进行研究,提高馒头质量。2.朝方便化方向发展。面包可以买回来就吃,而馒头买回来之后多半是冷的,风味不及热馒头好,需要重新热一下才好吃。因此食用起来很不方便。现在的冷冻馒头、冷冻包子可以说是我国馒头生产技术的一大进步,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加强,应努力使馒头在方便化上与面包接近,把馒头变成大众真正的方便食品。朝品种多样化方向发
7、展。我国生产的馒头品种单一,主要是主食白馒头。今后要注意增加花色品种,产品要多样化,例如生产各种强化馒头,营养馒头和保健馒头等,形成高、中、低档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4.朝营养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馒头生产厂家、小作坊以及广大农村家庭,仍在使用化学发酵粉和老面发酵。化学发酵粉含有铝离子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而用老面发酵含有许多杂菌,还会因为加碱不当造成营养元素的损失,并且生产时费时费力。用酵母发酵使用方便卫生,营养价值高,是我国面食发酵的一种趋势和进步,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加大推广力度。在教师与学生的活动,领悟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本领,达到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长进,共同创造,共同构
8、建知识的目的。教学反思坐在家里看世界通过本次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通信方式,三个小朋友对话中的“消息树” “镜子反光传信息” “飞鸽传书”以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也去寻找传统的通信样式和故事。学生通过“调查表”或者“E-mail 的自述”等形式了解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学生主动探索、课外积累的习惯。科学技术成就(一) 讲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让学生看插图、列举取得的国防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使学生明白了“共产党能够救中国“、 “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真理,从而
9、坚定了跟党走、跟社会主义走的理想信念。二是加强热爱科学、钻研科学、报效祖国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读邓稼先带领科技人员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一切困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动人事迹,袁隆平、专注田畴、淡泊名利的求知精神,教育学生要树立不怕困难、立志探究、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豪迈壮志。这样处理教材,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抓住了重点,教学效果良好。文明遗产知多少教学反思 2013-01-12 15:07:39|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文明遗产知多少 这课讲的是世界文明遗产 ,而本单元(第四单元)的标题是“人类文明的足迹” ,如果说本单元论述了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的话,那本课则是对全人类
10、的文明成果的第一次总结和升华,她与前面的主题一“灿烂的古代文明” 、主题二:“伟大的科学成就”、主题三:“绚丽的文学艺术”是遥相呼应的,如果教材前几个内容是血和肉的话,那么本课则是本单元教材的灵魂,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文明遗产是古代给现代最丰厚,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因此,能够进行很好的国民素质教育。在教学本课中,本人通过情境的创设,课件的展示,语言的渲染,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们深深了解文明遗产的状况,培养学生保护世界文明遗产的责任感,并知道如何保护文明遗产。同时也激发学生要热爱灿烂的历史文化,热爱生活!遗憾的是,多数的遗
11、产,对学生来说,好像就是纸上谈兵的感觉 ,没有机会身临境。 品德与社会世界真奇妙课后反思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日期:2005-8-1 点击数:2984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呢?一、创设活动情境,全参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时,他才会积
12、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在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 ”因此,教师应该把创设活动情境这一思想贯彻于一节课的始终。我在教学世界真奇妙一课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地理知识欠缺的特点,比如对世界上国家的了解不多、国家所在的大洲更是不太明确的情况等等,从游戏比赛入手,用来调动学生兴趣,设计了“比赛写国家名”和“从地图上找国家”这两项活动。孩子们兴趣盎然,各个孩子都非常的投入。活动情景的创设为课堂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载体,学生在动一动、说一说、找一找中自然地习得了知识。二、调整课程资源,精准备,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
13、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调整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标准中就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挖掘课程资源,有补充有超越。开放性的课程要求我们有开放的眼光,如何做到开放而不失实效, “精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就我所上的世界真奇妙一课,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对代表性的国家典型的事件、事物的认识,感受到“世界真奇妙” 。教学的难点在于体验“奇妙”二字。课前我对课本中涉及到的“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作了调查
14、,除了课本中的图片外,我还补充了“和服、自由女神像、狮身人面像、袋鼠”等具代表性的图片,通过风光展示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从各种建筑物的形状、历史、做工等方面挖掘“奇妙之处” ,让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体会到“金字塔、长城”的传奇之谜,了解到“艾菲尔铁塔、凯旋门、悉尼歌剧院”的造型奇特等等。遗憾之处:本课在设计时注意了教师的精心准备(例如:精心选择学生熟知的、具代表性的图片;了解挖掘各个内容的“奇妙”之处等等) ,但忽略了学生资料收集的“精” 。学生在资料搜集方面缺乏方向性,例如:学生在介绍熟悉的国家时从“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等方面介绍,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从听的角度看,交流的实效性不高(听的学生的脑中对此国家的印象不深) ,从而导致了学生课堂交流的“无目标性” 。教师对学生资料的搜集的指导性也不够,学生资料搜集的方向应着重在“奇妙”之处,但学生的资料面较广但不深,因而“世界真奇妙”的情感体验就达不到目标。这个环节对于课堂目标达成也造成了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