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管理学基础 教案学分:2;课时:3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图让学生建立起有关“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实践奠定一个必要的基础。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从如下几篇讲授:1. 管理概述:解决“什么是管理” 、 “为什么要管理”等基本问题;2. 管理职能:阐述管理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基本活动实现的;3. 管理要素:对构成管理客体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诸要素进行分析和探讨;4. 管理营运:阐述如何运用管理职能将上述诸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实际运作;5. 管理战略:解决企业如何能够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等生存、竞争等战略性问题。课时分配:第一篇:管理概述(P22) 。包含两章内
2、容,2 学时/章,4 学时。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P311:9)第二章:企业管理概述(P1222:10)第二篇:管理职能(P2384 : 61) 。包含六章内容,12 学时。第三章:决策(P2332 :9 )第四章:计划(P3341 :8 )第五章:组织(P4255 :13 )第六章:领导(P5667 :11 )第七章:激励(P6875 :8 )第八章:控制(P7684 :8 )第三篇:要素管理(P85134:49) 。包含六章内容,12 学时。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P8590:5)第十章:资金管理(P9198:7)第十一章:存货和设备管理(P99107:8)第十二章:无形资产管理(P1081
3、14:6)第十三章:新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P115121:6)第十四章:信息管理(P122134:12)2第四篇:营运管理(P135166:31) 。包含四章内容,4 学时。第十五章:质量管理(P135143:9)第十六章:市场营销管理(P144152:8)第十七章:企业文化创新(P153158:5)第十八章:成本费用与利润管理(P159166)第五篇:战略管理(P167210:43)包含五章内容,自学。第十九章:企业经营战略(P167174:7)第二十章:创新管理(P175184:9)第二十一章:风险管理(P185192:7)第二十二章:企业竞争力(P193199:6)第二十三章:企业资本经
4、营(P200210:10)3第一篇:管理概述本篇教学目的:回答“什么是管理” 、 “为什么要管理”等一些基本问题,建立起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本章教学目的:了解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与职能。一、管理的定义历史与演变:20 世纪初发展起来。形成不同学派:原因社会在发展,事务在变化。定义: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并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与自己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释意:管理是个过程。是以组织为依托,由管理者实施,通过利用资源和职能,协调集体的活动,共同实现既定目标
5、。关键词:组织、管理者、资源、职能、协调、目标二、管理的基本特征1、 是社会活动组织的要求;2、 通过组织实现:组织是管理的载体;3、 核心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4、 任务是通过管理达到既定目标。三、管理的性质具有二重性。即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组织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而与社会制度无关。共性问题,可共享。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即须适应和维护特定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决定了管理具有自然和社会的二重性。四、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在组织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发挥
6、出的功能。有六大功能:41、 决策。决定影响企业生存发展之大事。2、 计划。是为达到一定目标所制订的未来行动方案,是控制的标准。在计划中包括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是决策后选择的执行方案。3、 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确定上下左右的联系方式,制定一系列的组织制度,以保证决策和计划的实施。4、 领导。是领导者通过指挥、指导、协调等行为去影响个人和集体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的本质是是组织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达到组织目标。5、 激励。通过一定手段满足组织成员不同层次的需要和要求。6、 控制。依据目标和标准,对活动进行系统的监控和衡量,保证活动在轨道上正常运行。因此: 要有控制的标准; 要有检测的手段
7、; 要有反馈纠偏的机制。五、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对适应于各种组织的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发展出各种专门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分枝。可参见 P7图 1-1。本教材学习管理概述、管理职能、要素管理、营运管理和战略管理等五方面的内容,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一个基础。六、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等都有关联,研究范围宽广,研究方法多样,主要的有:1、 系统研究方法:视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对其构成、运行、发展变化以及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2、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事物纵横向的比较,发现异同,探索规律,找出原
8、因,指导实践。3、 矛盾研究方法:分析矛盾各方面,找出问题所在,分析、解决问题。4、 案例研究方法:这是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现有典型案例的前提、背景、条件等总结有用的东西。5、 试验研究方法:设计试验验证理论。6、 演绎研究方法:从一般原理出发,得出关于个别事实的结论。5其实,多数情况下是综合研究的。七、管理的原理是指管理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以人为本原理。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人是第一位的。要注重做好人的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系统均衡原理。系统的相关部分要相互协调一致,保持相对均衡。不能顾此失彼。 运动控制原理。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没有一劳永逸的事。要通过相
9、应的手段和措施主动实施调控,使之服从与服务于组织的目标。 信息沟通原理。信息是通过物质载体所传递的消息、情报、数据、信号、指令等的总和,是事物联系的一种普遍形式。及时沟通内外上下左右之间的情况,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目标效益原理。管理是为了实现系统特定目标的有组织的活动。没有目标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因此,组织存在的意义首先是要有目标。而且,要有相应的指标体系来监控和衡量目标实现的程度,评价管理的效益。八、管理的方法管理方法是指运用各种旨在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和维护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以权威性和服从性为前提来组织
10、指挥管理活动的方法。其本质是通过组织以及组织赋予管理者的职位、职权来行使管理职能的。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层次性为特征。 经济方法:运用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来引导人的行为,其作用是间接的。 法律方法:运用法律来实施管理。常见于执法机关对社会事物的管理。 数学方法:是一种定量管理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来给出办法。应是一种辅助的技术手段。 教育方法:管理的对象是人,这是永远不能或缺的。因为,教育方法是其他方法的前提,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思考题:P11:1;6。6第二章 企业管理概述本章教学目的:了解企业及其管理工作涉及的相关方面。第一节 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从
11、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设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单位。特征:1、 是一个从事经济活动并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本质是要盈利,这与行政事业单位不同。2、 从事的经济活动可以是生产、流通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3、 依法设立,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设立的必要条件,按相关程序设立。4、 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除了相关法律,没有人管你、托着你。自我负责。二、企业的建立1、 生产经营要素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必要的资源。不能是皮包公司。2、 法律条件。要成为独立的法人要:依法设立;具有必要的生产经营要
12、素;有组织及名称、地址、负责人等;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法人与法人代表。三、企业的类型1、 按所属的产业的不同,可有第一、二、三产业的企业。2、 按照财产构成的不同,可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3、 按财产所有者主体的不同,可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联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4、 其他。四、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公司制度。其核心是企业法人制度,其主要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等涉及企业内外关系的一系列制度。产权制度: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享有民事权利,独
13、立承担责任。领导制度: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7现代企业的组织和领导结构见 P16,图 2-1。第二节 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是指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性信息、标准、制度和条件的工作。一、标准化工作有标准化法 。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生产工艺标准、操作标准、安全和环保标准。管理标准:从管理职能看,企业的计划、决策、预测、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均应有相应的标准。二、定额工作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经营要素的消耗、占用和利用方面的规定标准。常用的有: 劳动定额:单位劳动时间内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数量标准。又可分为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 设备定额:
14、对设备利用、维修等规定的标准。 物资定额:对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消耗与占用的标准。 资金定额:对资金占用、消耗和利用的标准。 费用定额:过程的各项费用标准。三、计量工作计量是用标准工具去测量各计量对象的过程。包括; 计量器具的管理。 计量与测试工作。专人。 计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存储工作。四、信息工作信息是事物联系的一种普遍形式,是反映事物变化及其特征的各种数据、消息、资料、信号的总称。信息工作是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活动的总称。 信息的收集:注意信息收集的范围、内容、方式等。 信息的加工:针对使用目的。 信息的传递:“多、快、好、省” ,量大面广,快速,质量好,费用省。 信
15、息的存储:便于今后使用。五、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工作8基本制度:关于企业性质、领导组织方式方面。工作制度:关于各项工作运行方面。责任制度:关于责权利方面。六、培训工作培训方式有:委托培训、内部培训、自我培训。思考题:P19:2;4。9第二篇 管理职能本篇教学目的:阐述管理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基本功能活动来实现的。第三章 决策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决策的基本概念、原理、程序和方法。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原理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一、决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所谓决策,就是根据预定目标做出行动的决定。科学的决策有如下基本特征:1、 目标性。目标是决策的标准和依据。有单目标和多目标之分。2、 优化性。在既定目标和条件下寻求最
16、优方案是决策的要求和艺术性的体现。3、 选择性。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拟订尽可能多的方案以供选择是决策的重要条件。4、 实施性。决策方案必须付诸实施。二、决策的分类1、 按性质和重要性不同: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2、 按思维过程不同: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或称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3、 按决策条件和结果出现的概率不同:确定型决策、非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型决策。4、 按决策主体不同: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5、 其他:长中短期决策;定性定量决策;等等。三、决策的基本要素五要素:1、 决策者。体现决策系统主观能力。个人或集体。决策者要有大智、大勇、大度、灵活、健康等素质。还要有职权。2、 决策对象。即要决
17、定的事件,是一可调控的具有明确边界的特定系统。3、 决策信息。不能靠拍脑袋。4、 决策理论和方法。5、 决策结果。决策结果要经过检验,有 5 个方面。P25。10四、决策的基本程序1、 找出问题所在,提出决策目标。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决策,目标是指期望的结果。决策目标有三方面的特点:可计算其成果;可规定其实现时间;可明确其责任。2、 拟订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3、 对可能方案进行分析评价。4、 选择并确定最佳决策方案。5、 执行决策方案,并跟踪检查。第二节 决策的方法一、主观判断法。本质是凭借自己或专家的经验。形式上可开会等多样。二、确定型决策方法1、 直观法。利用一两个单项指标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P27,例 1。2、 两种方案比较法。通过求临界点来比较两种方案的优劣。P27,例 2。3、 成本收入比较法。用总成本和总收入比较,求出盈亏点产量,进而决策。P28,例 3。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1、 悲观决策法。特点是在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损失最小的方案。2、 乐观决策法。特点是谋取最大利益。3、 后悔值决策法。特点是最小后悔。4、 机会均等法。四、随机型决策方法即风险型决策法。特点是对未来事件能否发生不能肯定,但知道其发生的概率。思考题:P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