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 生 素,概念: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 微生物作用的物质。分类 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 人工半合成:对天然抗生素化构改造得到,第1节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 新型-内酰胺类 -内酰胺酶抑制剂,教学目标1、掌握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用途、 不良反应;2、掌握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和作用特点;3、掌握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分类和作用特点;4、掌握新型一内酰胺类药物的作用特点。,一、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青霉素主核的化学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其中-内酰胺环是关键结构,此环裂解则失去抗菌活性,主核6-APA可带有各种不同的侧链,而侧链决定了不
2、同青霉素的抗菌及药理特性。青霉素G的R1是一个苄基,故又称为苄青霉素。,1,4,7,青霉素G-性质,易溶于水,但水溶液极不稳定,室温放置24小时大部分失效,并产生有抗原性的致敏产物,故必须临用时配制。遇酸、碱、醇、重金属离子及氧化剂易被破坏,应避免与其配伍应用。,青霉素G-药动学,肌注吸收迅速而完全,约3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约60%。广泛分布于细胞外液,以肾、肺、脾和横纹肌中含 量较高;脑膜炎时大剂量可在脑脊液中达有效浓度。几乎完全经肾排泄,约90%由肾小管主动分泌。T1/2为0.5 1小时,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4-6小时。延效1、长效制剂:普鲁卡因青霉素(1天)、苄星青霉素(1
3、5天) 轻症和预防感染2、与丙磺舒联用(抑制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从肾小管中排泌) 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谱及临床用途,1革兰阳性球菌 肺炎链球菌: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肺炎、脓胸等溶血性链球菌: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丹毒、 猩红热、蜂窝组织炎等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敏感葡萄球菌:败血症、疖、痈、脓肿等,2革兰阳性杆菌:破伤风、气性坏疽、白喉 等,应配合抗毒素。,3革兰阴性球菌 淋病奈瑟菌:淋病 脑膜炎奈瑟菌:流脑4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5. 放线菌:宜大剂量、长疗程,青霉素G-抗菌机理,繁殖期杀菌剂:与胞浆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转
4、肽酶)的功能,干扰病原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水分不断渗入,造成菌体肿胀、破裂、溶解而死亡。,-内酰胺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抗菌机理,抑 制转肽酶活性,阻 抑粘肽合成,细胞壁缺损,杀菌,青霉素G-抗菌机理特点,对G+阳性菌作用强,对G-阴性菌作用弱;对繁殖期细菌有作用,对静止期细菌无作用;对敏感菌有杀灭作用,对人体细胞无损伤作用。,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粘肽多,胞浆渗透压高;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粘肽少,胞浆渗透压低。,人及真菌无细胞壁,细菌的耐药机理,产生-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属水 解酶),使-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发生改变; 酶与药物牢固
5、结合使药物达不到靶点不能发挥抗 菌作用; 胞壁和外膜通透性改变(降低);,青霉素的耐药机制,耐药菌产生的青霉素酶(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G-不良反应及防治1,1、过敏反应: 是各种抗生素中最高的,约0.7% 10%(平均5%)。 出现过敏反应频率次序:斑丘疹荨麻疹 发热 支气管痉挛血清病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 (常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于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2、赫氏反应: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可有症状加 剧现象。3、局部疼痛和无菌性炎症反应4、青霉素脑病:可致腱反射增高、抽搐、昏迷或死亡5、高钾、高钠血症:大剂量应用时。,青霉素G-不良反应防治措施,1、询问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2、初次注射
6、,更换批号,停药3日以上必须皮试。3、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4、避免饥饿时用药,注射后观察半小时。5、最适pH值为57.5,静滴时最好选用0.9%氯化钠6、作好急救准备: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肌注、静注或心内注射0.1%肾 上腺素0.51ml,30分钟后可重复注射一次。 可加用糖皮质激素、H1受体阻断药以增强疗效和防止复发。 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或人工呼吸,必要时做气管切开。,二、半合成青霉素特点,其抗菌机制、不良反应与青霉素同;与青霉素存在交叉过敏反应;指患者已经对某一种药物发生了过敏反应,以后使用的另一种药物,虽然与首次发生过敏的药物不同,但是在化学结构上首次发生过敏的药物相似,同样会发
7、生药物过敏反应。如果患者已发生过某种磺胺药过敏,那么其他的碘胺类药也不能使用。具有耐酸(可口服)、耐酶、广谱、抗铜绿假单胞菌、抗G-菌等特性。分为5类,特点见下表,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特点(P329),二、头孢菌素类,主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在3位和7位接上不同的侧链,可得到半合成头孢菌素依据合成时间及抗菌特点以“代”分类。,头孢菌素的特点,与青霉素类在理化性质、生物活性、抗菌机制、耐药机制、临床应用方面相类似。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临床疗效高等优点。从第一代至第三代: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逐渐减弱;抗革兰氏阴性菌作用逐渐增强;抗菌谱越来越广;对-内酰胺酶稳定性逐渐增强;对肾损害逐渐减弱。,三、新型-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药1、特点:本身没有或仅有很弱的抗菌活性,但与其他 -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则可发挥抑酶增效作用,使对-内酰胺酶不稳定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素类抗菌作用增强。2、常用药物: 克拉维酸(钾) 舒巴坦 三唑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