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科学教育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思维共鸣初探引言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科学教师开始探索如何课堂中转换师生的角色,如何让传统教学下沉闷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外在的师生互动和师生内在的思维互动是保证课堂充满活力的源泉,而师生思维的共鸣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思维共鸣的效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学生乐意学并且学有所获,使科学课堂有序进行。师生思维共鸣是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甚至对初中生提高科学素养,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材料来源我大量参考有关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相关期刊。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中国有几千
2、年的教育史,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课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灌输式”为主,即教师填鸭式地讲授,学生则在台下“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刘伟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教、教”,学生“学、学、学”,基本上是灌输与接受,再现的是教师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讲给学生,学生则是机械地记忆,反复地背诵,重复地演练等,培养的是“克隆式”的工程师,缺少的是一种创新精神,欠缺的是一种原创能力。一句话,教师是课堂自导自演的主角,缺乏与学生在课堂中的沟通与交流,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常常是被忽略的,更不用说在课堂中师生进行情感、经验的碰撞,产生思维的共鸣。直到新课改的实施才逐渐打破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
3、新课改下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转变师生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双方的互动中,思维的共鸣下学生体验到科学的乐趣,真正乐意学科学、喜欢学科学。科学教师开始尝试通过提问,甚至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更多得参与到科学课堂中,试图营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外在与学生的互动同时,却忽视了内在的与学生思维上的互动。在真正的教学中这种互动
4、或交流更多是有形无实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处于积极的思考中,更没有与老师的上课思路保持一致。所谓的启发式教学由于忽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导致“启而不发”。宁鸿彬认为“是不是启发式教学,决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而要看它的实效,即学生是否处于积极的状态”。目前提倡的“自主探究学习法”由于教师缺乏对课堂的调控、组织能力导致“探而不获”,“虚有其表”。个别科学教师仍无法摆脱生硬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不能同步。王红娟认为目前科学课堂中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呆若木鸡”,老师“一头热”,学生“一头冷”不协调的现象主要因素是双方思维不同步。课堂中思维的共鸣是一种相当高级的意识交流,教师可以通过
5、各种手段得以实现。研究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形成师生思维的共鸣是任重而道远的。理论支持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科学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他们能够理解一般的抽象概念,但是他们逻辑思维发展还是经验型的在思维过程中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主要作用。王秀红等学者认为科学课程内容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整合综合,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在整合的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和互动,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使每个知识在学生身边都有所体现,从而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的兴趣、
6、动机都达到最优的状态,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更加主动。郭玉英教授指出学生的头脑不是空的容易,他们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的会影响对新知识的学习。科学课堂中可以初中生的实际经验、已学知识和情感体验为契合点来实现师生思维共鸣。王卫东认为学生的思维容易保持平静状态,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要使学有良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使之处于“活化”状态,才能使其以探索渴望的心态来主动接受知识。当满足求知欲之后,其思维处于新的平静状态。这时教师应适当设法破静为动,使其思维处于新的活跃状态。如此不断激发学习思维,教与学之间才会不断共鸣。宋连生认为课堂上引发思维共鸣关键是找到教师传授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
7、识之间的契合点,通过该契合点把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新知识有关的记忆呼唤道思维中来,同新知识相互认证并融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课题的创新点、发展动向和趋势科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思维共鸣是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我的课题主要通过研究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实例,提出科学课堂产生师生思维共鸣的若干条件,总结出产生师生思维共鸣的策略和方法,为一线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事实和理论依据。科学课堂中师生思维共鸣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师生外显的互动或交流,更多的是师生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在这个动态的思维“磁场”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思维由分散的、各自的不断地
8、集中最后趋于一致,实现师生思维的对接,学生甚至产生灵感,有所发现,所有创新。主要参考文献1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郭玉英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王兴梅情感交融思维共鸣J教育艺术,2007,(11)72734宋连生课堂上的思维共鸣、经验沟通和内心对白J临床军医杂志,1994,22(3)37395周炳炎课堂,铸造师生共鸣的思维场整合周长学习内容,开展“整合体验”型数学的实践J浙江教育科学,2005,(1)16176王卫东激发思维,使教与学共鸣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Z196977李红涛构建“双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共鸣”J河南
9、农业,2007,(16)68陈家军让物理课堂成为师生共鸣的乐章J素质教育论坛,2008,(06S)829刘慧玲课堂师生思维“和谐”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1)78,8110王红娟课堂师生思维同步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13)20211叶小芬初中生自然科学学习中思维障碍及应对措施J宁波大学学报,2003,25(5)14714812刘伟浅谈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的改变J中国科技信息,2006,(4)28413赖明桂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J新课程导学(八年级中旬),2009,(12)37,4014陈红玉浅谈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26115林崇德中国
10、独生子女教育百科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6胡卫平,陈明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抽象思维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1)626617DAVIDLHAURY,PETERRILLEROPERSPECTIVESOFHANDSONSCIENCETEACHINGMTHEERICCLEARINGHOUSEFORSCIENCE,MATHEMATICS,ANDENVIRONMENTALEDUCATION,199418FJAMESRUTHERFORD,ANDREWAHLGRENSCIENCEFORALLAMERICANSM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