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20届)论赵良嗣与宋金“海上之盟”所在学院专业班级人文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序言1二、赵良嗣南下献策1(一)赵良嗣其人1(二)南下献策2(三)宋廷的争论取舍3三、赵良嗣七次使金3(一)第一次使金4(二)第二次使金5(三)第三次使金6(四)第四次使金6(五)第五次使金7(六)第六次使金8(七)第七次使金9四、赵良嗣的悲剧及其成因10(一)悲惨结局10(二)悲剧的原因101、赵良嗣自身的不忘故国之情102、北宋末年朝廷的腐朽113、理学道德价值观的僵化12五、结论12参考文献14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宋
2、、金“海上之盟”是北宋末年影响当时政局的一个重大事件。在整个事件中,赵良嗣其中的关键人物,他提出并七次出使金国,促成了盟约的签订。然而,盟约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赵良嗣因此受到牵连,以悲惨命运收场。客观而言,盟约目标的没有实现,责任不在作为提出者与执行者的赵良嗣,而在腐朽的北宋朝廷,这才是赵良嗣悲剧命运之所在。【关键词】北宋;金朝;赵良嗣;海上之盟;悲剧。【ABSTRACT】“SEAALLIANCE“BETWEENSONGANDJINDYNASTYISAMAJOREVENT,WHICHAFFECTEDCOUNCILINZHEENDOFSONGDYNASTYINTHEEVENT,ZHAOLIANG
3、SIWASAKEYMANHEOFFERREDAPOLICYTOSONGANDWENTTOJINDYNASTYSEVENTIMESASANAMBASSADORHEREACHEDANAGREEMENTWITHJIN,CALLED“SEAALLIANCE“HOWEVER,COVENANTDIDNOTACHIEVETHEDESIREDOBJECTIVESSOZHAOLIANGSIWASINVOLVEDANDENDTOTHETRAGICFATEOBJECTIVELY,COVENANTGOALSDIDNOTACHIEVEDZHAOLIANGSIASANOFFERERANDAEXECUTORWASNOTIN
4、CHARGEOFZHISEVENTWHILEDECADENTSONGWASBLAMEDFORZHISEVENTTHISISWHERETHETRAGICFATEOFZHAOLIANGSI【KEYWORDS】NORTHERNSONGDYNASTY;JINDYNASTY;ZHAOLIANGSI;SEAALLIANCE;TRAGEDY。1一、序言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在北宋末年的徽宗朝,似乎进入了“太平极盛”,史书中所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不识干戈”等记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不曾想,就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也是宋、金联合灭辽后,仅仅两
5、年时间,随着北方金朝铁骑的两次大举南下,表面上繁盛一时的北宋王朝便土崩瓦解,不仅两位皇帝,而且数千大臣、宗室、后宫统统成了金人的俘虏,酿成了著名的“靖康之祸”。这一年,北宋帝国灭亡,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对于北宋的速亡,南宋以降,人们为之迷惑不解,长期以来深刻反思不已。有人将其归结为宋徽宗、蔡京君臣的昏庸无道、文恬武嬉;有人把它归结于王安石变法;还有人认为北宋不该和金人联合灭亡辽国。如此观点,不一而足。对于其中被认为导致北宋灭亡的宋金“海上之盟”,在北宋末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海上之盟是北宋与金国联合攻打辽国的盟约。因为双方使节都在海上往返谈判,故名。后来许多人认为宋与金联盟达成的“
6、海上之盟”,无疑是自食其果,自取灭亡。后人记载了这样一个史实,大致如下公元1115年,即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随后屡败辽兵。燕人赵良嗣向徽宗献燕之策联金灭辽。宋徽宗等采纳。公元1120年,即宣和二年,北宋便派赵良嗣赴金约盟,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之中京,宋军攻取辽之燕京。灭辽后,宋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燕京一带汉地归宋。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结果宋攻辽失败,无法夺取燕京转而求助于金朝,金军取胜。双方几经交涉,宋允30万匹绢、20万两银给金,并纳燕京租税100万贯,金才答应交还燕云六州蓟、景、涿、顺、檀、易)及燕京。金军将燕京城内财物
7、和人口掳掠一空而去,宋最后接收的只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遂改燕京为燕山府。随后在宋金“海上之盟”短短两年后,金军便南下攻宋。这里对海上之盟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关注事情的结果,却忽视了一个人,那就是促使海上之盟并执行实施的关键人物赵良嗣。二、赵良嗣南下献策(一)赵良嗣其人赵良嗣,原名马植,生年不详。出生于燕地,世为辽国大族,官居光禄卿。光禄卿是一个负责皇室膳食的中高级官职,日常工作则是主管皇家酒醴膳馐事务。宋史奸臣传里记录“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因此受到排挤。宋史是元朝脱脱等著,蒙古人灭南宋入主2中原后,实际上相当忌讳自己与契丹人一样被视为胡人、胡虏,更忌讳汉族人心怀华夏正统。1元人把他排入奸臣
8、传中,因此也有待考究商榷。但可以看得出的是赵良嗣在辽国的境遇并不是很好。公元1111年,赵良嗣心怀志向向当时出使辽国的童贯献取燕之策,因而受到童贯的赏识,带回了北宋。他南下献策,力主劝说宋朝应与金国结盟,共同抗击辽国。随后赵良嗣作为促使“海上之盟”并亲自执行的关键人物,七次不畏艰难出使金朝,达成了宋金“海上之盟”。赵良嗣风雨奔波,为维护宋朝的利益孜孜不倦。然而盟约并未达成预期的目标,赵良嗣受到牵连,得到遭贬被诛的悲惨命运。不仅身死,而且名裂,被认为是使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被打入了奸臣传里遗臭万年。但是赵良嗣真的是一个如蔡京、王黼等人一样罪大恶极,祸国殃民的奸臣吗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改变历史使北宋
9、灭亡的原因吗这个谜一样的受人争议的人物值得我们思考。现在我们就踏着赵良嗣走过的痕迹,打开北宋末年风起云涌、诡谲变幻、跌宕起伏的岁月大门,寻找赵良嗣的光与影。(二)南下献策有关赵良嗣的记载是从其南下献策开始的。赵良嗣也是从南下献策改变了他在大辽庸庸无为的命运,迈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公元1111年,即政和元年,徽宗派遣端明殿学士郑允中、大宦官童贯出使辽朝,当时官居辽光禄卿还是马植的赵良嗣见童贯于路,向童贯献取燕之策。这里不得不赞叹赵良嗣的政治明锐程度。童贯当时深得皇帝的宠爱,一个宦官代表宋朝被派遣出辽,足见他在徽宗的心中地位不一般。并且童贯掌握军政兵权,赵良嗣相信童贯与其一样拥有收复旧地的雄心
10、。这也是赵良嗣献策于童贯而不是献策于学士郑允中的原因。事实证明童贯听了赵良嗣所献之策,很是高兴。当年九月,童贯给他改名,大抵是为了防范大辽发现他的行踪,遂由马植改为李良嗣,并带其回了开封。当然这里也有学者认为李良嗣正式归宋到达宋朝是1115年,这里我们暂且不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李良嗣在童贯的帮助下到达了宋朝,一个李良嗣心心念念,认为政治开明,物质繁华的北宋。改名为李良嗣的马植到达开封后,数次上书徽宗,献取燕之策。当时徽宗一心想收复燕云旧地,他对燕云之地包含了深刻的感情,因此特地召见李良嗣。李良嗣向徽宗全面介绍了辽国的危机和金朝的崛起,献策曰“女真恨辽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莱涉海
11、,结好女真,与之相约攻辽,其国可图也。”2在与徽宗的对话中,李良嗣侃侃而谈,牢牢地抓住了徽宗的心“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1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232脱脱,等宋史奸臣传卷472M北京中华书局,19773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女真得志,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事不侔矣。”1尤其是“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这句更深得徽宗的心,抓住了徽宗想要完成祖宗夙愿,自己建立万世功业的意图。因此李良嗣的建议受到徽宗的大加赞赏,并赐姓赵氏,授为秘书丞,后迁升至直龙图阁,提点万寿观,加右
12、文殿修撰,任命他参与伐辽图燕大计。赵良嗣的建议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寂静的湖中,泛起了层层的涟漪。顿时朝中上下,风起云涌。一场场激烈的争论在朝上轮番上演着。这一争论整整持续了两年。(三)宋廷的争论取舍赵良嗣的建议虽受到徽宗的赏识,但北宋是否应该执行联金灭辽的政策,朝中大臣的意见很不一致。主和派的大臣秉持着不应该破坏宋辽的“百年之好”,从现实和道义的角度阐述动用武力的危害,反对重开边衅。左相郑居中上书徽宗并在朝堂斥责蔡京“朝廷欲遣使入女真军前议事,夹攻大辽,出自李良嗣欲快己意。公为首台,国之元老,不守两国盟约,辄造事端,诚非妙算。观真宗、任宗意,不欲动兵,恐害生灵,坚守誓约至今一百七十年,四方无虞。今
13、若导主上弃约复燕,恐天怒夷怨,切再熟虑,无贻后悔,事系宗庙,岂可轻议。又况用兵之道,胜负不常,苟或得胜,则府库乏于犒赏,编户困于供役,蠹国害民,莫过此也。脱或不胜,则患害不测。”2左相郑居中言辞犀利,矛头直指赵良嗣,认为宋金联盟出自其私欲,坚决反对重开边衅。郑居中的言辞在朝堂上掀起了一番风雨。许多大臣也纷纷上书言事。知枢密院事邓洵武也上书言到“乞守信、罢兵、保境、息民”3。然而以蔡京为首的主战派也纷纷反驳,面对朝中的反对意见,徽宗有些动摇。这时王黼说道“南北虽通好百年,然自累朝以来,彼之慢我者多矣。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今弗取,女真必强,中原故地将不复为我有。”4徽宗立即回心转意主意既定,赵良
14、嗣的建议被取纳,联金灭辽的政策开始实行。徽宗派遣使者出使金朝。赵良嗣被任命为国信使开始了他出使金朝之旅。三、赵良嗣七次使金赵良嗣的七次使金可以说是其人生的巅峰。在与金朝的谈判中,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赵良嗣在七次使金中,充分展现了他的机智与善辩。七次使金使赵良嗣的人1脱脱,等宋史奸臣传卷472M北京中华书局,19772何忠礼宋代政治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593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39M北京中华书局,20044脱脱,等宋史佞幸传卷470M北京中华书局,19774生精彩纷呈。(一)第一次使金公元1120年,即宣和二年,是时赵良嗣官居中奉大夫、右
15、文殿修撰。中奉大夫是宋朝文散官名,居正四品,而右文殿修撰,官品比知州低,但是文人、学者更看重右文殿修撰或者翰林编修的身份。可以看出赵良嗣在宋朝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公元1120年2月,徽宗派遣赵良嗣、忠训郎王镶自登州泛海出使金朝,以买马为名,与金朝协议夹攻契丹,取燕、蓟、云、朔等旧汉地复归于朝廷。此次出使北宋政府更多的恐怕是试探女真的实际情况,因此,徽宗没有给赵良嗣任何官方的文书。三月二十六日,赵良嗣自登州泛海,四月十四日,抵苏州关下。这时恰逢女真已经出师,兵分三路攻打上京。赵良嗣自咸州会于青牛山,被认同可以相随观看金朝军队攻破上京的全过程。攻破上京城后,赵良嗣在龙冈见到了阿骨打,向阿骨打表明了他
16、的来意,宋朝想与金朝交好,共同对抗辽国,金取中京,宋得燕云一带。阿骨打表示契丹无道,自己有能力完全可以将辽政权灭亡,为感南朝皇帝好意,并且燕京本是汉地,特许燕云与南朝。赵良嗣指出,双方既然已经达成协议,都不要和辽国讲和。“今日说约既定,虽未设盟誓,天地鬼神实皆照临,不可改也。”1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便入京,赵良嗣有诗云“建国旧碑胡日暗,兴王故地野风乾。回头笑谓王公子,骑马随军上五銮。”2可见赵良嗣的兴致高昂,在与金国达成一致意见后收复燕云的雄心壮志。接下来便是商议具体的内容。对于岁币,赵良嗣许三十万。从赵良嗣提出的岁币数量来看,北宋政权对女真建立的金朝似乎并没有重视,更未将其作为辽政权的继任者看
17、待。而阿骨打认为不增岁币而得十六州,契丹时燕京不属南朝,犹自与五十万,如今与了燕京,如何只三十万阿骨打认为过于便宜,同时也会使金尽失地理优势,不利攻守。女真的质疑让赵良嗣难以反驳。双方辩论久之,最终赵良嗣答应将北宋原来支付给契丹的五十万岁币原额付给金国。赵良嗣提出燕京一带旧汉地、汉州应该是合并在西京的。阿骨打则表示,等擒到天祚帝之后,可以将西京一并交还宋朝。赵良嗣又提出营州、平州也属于燕京地。金朝官员高庆裔立即表示反对,他根据徽宗的御笔,坚持说现在讨论的是燕京路,营州、平州属于平州路,不在讨论范围内。阿骨打也避开话题说,书约已定,更不可改。这样营州、平州二州的归属问题就搁置起来了。当赵良嗣要启
18、程返回宋朝的时候,女真又派人追及有事相商,于是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赵良嗣回至女真住所,居住在阿木火。女真又预先设定了双方出兵的路线,“女真兵自平州松林趋古北口,南朝兵自雄州趋白沟夹攻”1,并一再强调不可违约,不如约则金朝所在的承诺也将无法兑现。赵良嗣的第一次使金便与阿骨打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联金灭辽,双方都不可与辽国讲和。对于岁币,北宋将原来支付给契丹的五十万岁币原额付给金国。对于土地,北宋得燕京一带旧地,阿骨打愿意擒到天祚帝之后,将西京一并交还宋朝。至于营州、平州二州的归属,则没有着落。双方约
19、定了出兵的路线。第一次的出使,赵良嗣得到的结果大抵是令人满意的。他链接了与金朝的联系,通过与金朝的接触,得到了女真的大致状况。但由于御笔中燕云地区的实际范围问题,成为争执的焦点,也成为以后土地争论束缚了赵良嗣的手脚。(二)第二次使金赵良嗣回国后,徽宗得知女真人同意与宋朝联合灭辽,并且也知道了御笔中的错误。九月,宋朝令马扩充奉大金国副使,同国信使赵良嗣携带国书和草拟条款再次渡海使金,约期夹攻辽国。这次仍然要求割还云中府土地,但对于割云中府一事,再次遭到阿骨打的拒绝。双方几经交涉,最终勉强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如下“对以将来举军之后,北兵不得过松亭、古北、榆关之南,免致两军相见,不测纷争。此最大事,一
20、也。其地界至临时可以理会,且先以古北、松亭及平州东榆关为界,此其二也。要约之后,不可与契丹讲和,此三也。西京管下,为恐妨收捉阿适道路,所有蔚、应、朔三州,最近于南界,将来举兵,欲先取此三州,其余西京、归化、奉圣等州,候拿了阿适回日然后交割,四也。两国方以义理通好,将来本朝取了燕京,却要系官钱物,此无义理,可便除去,五也。事定之后,当于榆关之东置榷场,六也。”2达成协议后,两国欢好,阿骨打与赵良嗣把酒酬酢,更是允诺“今日既将燕京许与南朝,便如我自取得,亦与南朝。”3于是差遣使副攻破上京,俘获盐铁使苏寿吉献给宋朝,其意表明将燕地割给宋朝,因为苏寿吉本是燕人,故献之。但还是质留刘亮等六人和因风吹逐刀
21、渔船于立等兵级二十人,一起交付赵良嗣还朝。赵良嗣第二次出使金朝,携带国书。这次更加正式,把第一次口头许诺的东西都确定了下来,双方都表达了友好的意思,加强了两国的联系。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三)第三次使金“海上之盟”签订后,金朝即对辽展开新的攻势,接连攻占辽的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而北宋此时发生了方腊起义。北宋立即调遣大批部队,包括准备与金朝联合攻辽的陕西军,镇压人民起义,因此没有如约出兵。直到公元1122年,即宣和四年,陕西军班师回
22、朝,徽宗才派遣童贯、蔡攸等攻打辽国,到十月份“燕山之役”为止,北宋军队彻底失败而告终,无论兵力、物资,损失都极其严重。北宋无法夺取燕京,因此只能再派赵良嗣出使金朝,请金出兵攻燕。宣和四年(1122)十一月初一日,赵良嗣见阿骨打于军前,金答应帮助北宋收复燕京、蓟、景、檀、顺、涿等关内六州二十四县。当年十二月,金兵攻占燕京。赵良嗣的第三次出使,应是无奈之举。按照盟约,北宋应该在“海上之盟”后立即出兵夹攻辽国。可是北宋因要镇压方腊起义,而不顾北方战事,也没有将金朝不可违约的强调放在心上,后才迟迟出兵攻打燕京。如果北宋军队攻打燕京成功,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可偏偏北宋军队多次攻打燕京,无法夺取燕京。可见
23、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之弱,政治之腐朽。这也就在金朝面前暴露了严重的缺点,成为赵良嗣谈判,受人制约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就有了赵良嗣索要燕京的第四次出使。(四)第四次使金金朝攻占燕京后,徽宗已经迫不及待地希望得到燕云地区了。于是北宋派遣赵良嗣去索要燕京等地。赵良嗣二十五日到达金朝。二十六日见到金朝国王阿骨打捧书传达北宋皇帝的意思。阿骨打令赵良嗣与蒲结奴议事。蒲结奴开始就言辞犀利,指责北宋政府不但私留金朝使节三月余,滞了军期,更是没有派遣使者使金,只将空书令军人送过海来,指责北宋已是断绝之意,而且没有如约夹攻。金朝自去年十一月出兵,今年正月到中京,三月到西京,已过了半年,受了千辛万苦,而北宋才于五月出兵,
24、北宋失信毁约。赵良嗣揣测他的意图,想要以西京交割为名,变更许诺燕京的协议,据理力争认为根据所奉御笔,先夹攻燕京然后夹攻西京,必须是先得燕京,然后交割西京。蒲结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可,又传达阿骨打的意思平、营、滦三州的事情不必想入非非,如果一定想要的话,就连燕京也不给了;金国所能归还的只限于燕京及其所属六州二十四县;而且由于宋朝一再违约,连燕京都是金国打下来的,因此燕京一路的赋税应该属于金国,如果不答应,就请使者退出燕京去,因为现在这里已经7是金国的土地。至于云中七州的事情,如今已经全部攥在了金国手中,以后再说。1金朝的话里已经显示出金朝依仗强壮的势力,抢夺财产的意味。赵良嗣等指出“当以信义为胜,不
25、可以力为强。郎君等只见契丹之弱,乃自以为强。本朝大国,不可容易,不要错了。”2说完又取出三封文书,一封是易州何灌,令报知大金国,称已收下涿、易,不得侵越生事。一封时牒灵邱、飞狐两县招诱归款。一封是赵诩上太傅相公,里面说道女真任意杀戮,枉害良民,谕令归汉,不可受辱于女真。金国大臣令赵良嗣读完,却说这些不用理会,况且像飞狐、灵邱,是山后地方,还没有商量定,便来招诱,是没有道理的。双方辩驳良久,最终金朝答应将燕京交还北宋“勿与南朝交斗,戮及齐民”。赵良嗣等人辞退,留下马扩。赵良嗣和使节回国。这次的使金,赵良嗣传达了北宋索要燕京的意思,赵良嗣与金朝大臣蒲结奴辩驳良久,最终金朝答应将燕京交还于宋。在这次
26、的辩论中,虽然赵良嗣完成了徽宗交给他的任务,但是从双方对话的言辞和语气中,可以看出赵良嗣所处劣势。(五)第五次使金金朝答应将燕京交还北宋,赵良嗣传达了金朝的意思。徽宗大喜。公元1123年1月赵良嗣等充贺功使副再次使金,至军前,在城西南一个废弃的寺中。双方定议交银绢,以代税赋。宋朝使者认为税赋所出必须要赡养军民,必须用分数酌中参定。金朝大臣兀室认为根据燕地所出税赋并课程计数兑换,是非常不错的。赵良嗣反驳税赋和课程是两码事,接着表明北宋皇帝十分诚意,想与金国交好,“今来又将银绢折当税赋,一定之后,不论凶荒水旱,每年依例送来。如是酌中,方可成合”3。金朝大臣兀室拿出两件文书。一件是讲税赋,二百年旧额
27、,每岁出缗钱四十万,后来新额,四百余万。一件通课程约六百万贯,现在以多少银绢代之赵良嗣回答道“燕地褊狭,岂有原来约定的数额只四十万贯,后来便顿时增加许多况且平时斗粟不过百钱,现在粮食歉收,凋残的时候,斗粟千钱,自然应该十倍,怎么可以用此来界定”大臣兀室便指出用北宋国书内已经提到的交银绢以代税赋。赵良嗣拿出御笔十万之数言之。大臣兀室不同意。赵良嗣又以第二项御笔二十万许之。大臣兀室也不同意。再三辩论了很久,除了西京,其他坚执如故。赵良嗣又以第三项御笔二万绫数许之。大臣兀室口气傲慢指出燕地本出六百万,现在只要一百万,已是恩义。现在折些银绢,更是1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M北京北京出版
28、社,2008,125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1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1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艰难。“不若都休,更无商量。请使副回去,只依契丹与贵朝旧日两地供输人户,勾退涿、易见存兵马,若不退,便将兵巡边。”“不是本朝要断绝,自是贵朝惜物。若将就作百万,便见了当。”1最终经过赵良嗣的讨价还价,达成新的协议北宋每年另外输给金朝一百万贯,作为燕京代税钱,并依估定价,折些物品。对于交还燕京土地,北宋除已得涿、易两州外,金朝将燕京和檀、顺、蓟、景四州还于宋朝。但对于具有战略意义,足以遏制北宋咽喉的营、平等州,拒绝归还。金朝想要快速知道北宋的意思,赵良
29、嗣便留在雄州,用国书递奏希望朝廷允许。赵良嗣的第五次使金,表达了宋朝的诚意,尽管他已经竭尽全力维护北宋的利益,使北宋的损失程度降到最小,但是面对金国的强悍势力,咄咄逼人的要求,也是无可奈何。那一大笔燕京代税钱,也直接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同时也成为盟约预期目标没有达成,赵良嗣被祸及牵连的伏笔。(六)第六次使金北宋得到了赵良嗣的消息,金人索要一百万燕京代税钱,朝廷允许,并于1123年2月令赵良嗣从雄州再次出使金朝,求西京。赵良嗣得到御笔后十一日见虏酋。金朝派遣兀室、捷鲁二人到所馆议事。赵良嗣表达了皇帝的意愿“本朝皇帝大度,一言许尽”。于是又求西京。大臣兀室离开得到圣旨,表示愿意将西京土地给宋朝,
30、但西京的人口将归金朝所有。赵良嗣回答道“西京州城既然已经许给宋朝,给了土地哪有不给人口的道理如果只有空空的土地,没有人口,又有什么用处况且兵荒马乱,人口较少,一起许了更好。”大臣兀室听后便以西京是金朝辛苦厮杀所得为借口,要求西京人口土地分两家,金朝得一半。赵良嗣便用“两朝既是通好如一家,已许了地土,乃是信义人情,却不与人户,实不完全。何似把人民一齐许了,做个人情也是完备。”2大臣兀室认为宋朝无酬谢无致谢,坚决不同意。两方争执不下,因此一起约见粘罕。粘罕表示北宋既要土地又要人民,还指责金朝贪钱,也不同意将人民交给北宋。粘罕边笑边说“贵国与契丹家厮杀多年,直候敌不得,方与银绢。莫且自家门如今且把这
31、事放著一边,厮杀则个。待你败时,多与银绢,我败时,都不要一两一匹,不知如何”赵良嗣马上回答“未若自家两家本无相争,便通交好,万世所无,乃是好事。”3粘罕、兀室于是引赵良嗣等到虏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1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1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1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酋所居住的地方,金太祖表示要与北宋永远交好,“特与西京地土并民户,更不欲逐年要物。只是军人厮杀夺得西京不易,请特与个赏设,数目多少。”1于是又问了交割期日,金太祖表示立誓书事大,等候誓书来到便交割。赵良嗣的这次使金责任重大。西京,兵家重
32、地,金朝不会轻易放弃。所以一开始与金人的谈判,赵良嗣便与金朝大臣兀室的争论达到白热化的阶段。幸运的是金太祖愿意信守承诺,愿交西京土地和民户。这也使得赵良嗣这次的使金任务顺利达成。(七)第七次使金1123年3月赵良嗣等持誓书赴金,议交割燕京时间。赵良嗣至涿州,韶瓦郎君及高庆裔前来,令退换誓书。赵良嗣等改定誓书后,到达燕京,差遣李靖、刘嗣卿充馆伴,到达寨门,拿着笏捧着国书进入到金朝国主帐前,面向北站立。阁门官传国书入,引到帐内,赵良嗣等跪奏,问候大金皇帝圣躬万福。奏完拜起,又跪问南朝北宋皇帝圣躬万福。奏完拜起,站回原位,引出帐南,面朝西站立。接着又进行一系列礼节的跪拜、舞蹈、谢宴。最后双方谈论誓书
33、,议燕京交割时间。金朝指责宋朝誓书字体潦草。庆裔云“誓书要传万世,亲写故知是厚意。两国相重,书状往还,写得真楷是厚意为复写得惹笔是厚意”2后庆裔又说道近来一些燕京职官如赵温信、李处能、王硕儒、韩昉越境来北宋,张轸带了金朝的银牌,过了界限,必须先要归还。赵良嗣想要告知宣抚司派遣归还。卢益、马扩认为不可,他们认为这些人已经达到京师,想要全部归还,就会失去燕民的心,况且现在已经四月,为什么金朝说要交就要交还。兀室云“两朝誓书中不纳叛亡,今贵朝已违誓矣。”3兀室等再三强调一定要宋朝先还,方可议燕地。赵良嗣不能回答。赵良嗣于是辞行。赵良嗣回宋后马上命令宣抚司缚温讯等人给金朝。金人“遂遣杨朴以誓书及燕京、
34、琢、易、檀、顺、景、蓟六州一归于宋”。41123年4月宋朝提兵进入燕京。此时,赵良嗣已经完成了徽宗赋予他的使命,北宋也得到了日思夜想的燕京。但是金朝的野心,北宋的羸弱,统治者的昏庸,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今后不稳定的政治格局。那么,赵良嗣的命运呢尽管他竭力去达成盟约的预期目标,但是预期目标并没有很好的达成,事实的发展也并不是他所预想的。在这个大时代中,他的命运如海上浮萍,没有依靠,是多么无力而又苍白。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1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46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5、4赵永春北宋联金复燕的活动及其经验教训J历史教学1987102910四、赵良嗣的悲剧及其成因(一)悲惨结局公元1123年即宣和五年,四月,宋朝接收了燕京。徽宗十分开心,下令立复燕云碑,以资纪念。随后又提拔了一堆干部,提拔赵良嗣为延康殿学士。全国都沉浸在喜庆的节日中。然而,赵良嗣,他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金交涉,也许是整个大宋帝国里,最了解金国的人。此刻,他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警告“金人不可信,和平不足恃,或许顶多能够维持两三年。中国必须早做准备。”然而,没有人听取他的建议。1123年5月,原辽国平州也就是今天河北卢龙的地方长官张觉,在已经接受了金国的任命之后,又率领全州归降大宋。赵良嗣再次提醒皇帝盟约
36、刚刚签订,墨迹未干,万万不可接纳张觉归降,激怒金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谁知,徽宗皇帝不听其劝,不但下令接纳张觉,而且将赵良嗣一口气连贬五级,并贬窜到湖南郴州居住。1126年4月,御史胡舜陟上书皇帝,认为是赵良嗣造成金国之患,打破了契丹百年之好,使金朝入侵宋朝,祸害百姓。皇帝下旨将赵良嗣斩首。当时赵良嗣已贬窜到郴州,于是诏令广西转运副使李升之立即到郴州,将赵良嗣斩首,将他的妻子儿女流放到万安军。悲呼赵良嗣的结局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从燕人官居光禄卿到归宋后秘书丞,后迁升至直龙图阁,加右文殿修撰,再到延康殿学士,一路高升,最后落得遭贬被诛的命运。宋金战争爆发以后,宋徽宗等决策之人,将战争归罪于赵良嗣
37、,使其成为替罪羔羊。北宋灭亡后,宋人以致后来的学者,也更多地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加到赵良嗣的身上。赵良嗣也被打入宋史奸臣传中与蔡京等同列,遗臭万年。一腔爱国热血亲手洒在自己忠于的国家手中,一番奔波劳碌,出使金朝,在金朝舌绽莲花,时刻维护自己忠于国家的利益,到头来却被国家所抛弃,落得奸臣的骂名。这不得不说,是赵良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隐喻。(二)悲剧的原因事世总是梦一场,人生几度还秋凉。赵良嗣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回想赵良嗣的生平事迹,其悲剧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考虑。1、赵良嗣自身的不忘故国之情赵良嗣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因素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可是其
38、自身也存在着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潜在因素。在赵良嗣的行为处事中,忠君爱国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其中。当时,赵良嗣还是未改名,官居光禄卿。当时燕云之地已离开故国一百多年,11可是赵良嗣还是心心念念故国,想要回归北宋。需要知道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洗礼和辽朝的汉化统治,辽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早已认同了辽朝。这里足见赵良嗣的爱国之情。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当赵良嗣回到宋朝,从此以后便对徽宗忠心耿耿,七次出使金朝,来回奔波,为争取宋朝利益呕心沥血,忠君之心表露无疑。可惜赵良嗣的一腔爱国之心错付,事实也并没有像他自己对徽宗提到的大军进入辽境后,汉人箪食壶浆出迎。而他的忠君之心,事实证明,也是付诸东流。爱国忠君
39、,本是美好的品质,现在却成为赵良嗣悲剧命运的一笔。再者还有赵良嗣性格中还有中庸、软弱等特点,也造成了其命运的悲剧。2、北宋末年朝廷的腐朽赵良嗣在辽国的时候,热切地怀念华夏文明,他看到了辽国政治腐败,便寄希望于宋朝的政治清明。可惜,他所认为的高度富裕、高度强盛、高度文明的宋朝其腐败程度,甚至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辽国。赵良嗣归宋后,向徽宗献取燕之策。本身这个政策是没有错误的,赵良嗣也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他遇到的是徽宗这个北宋帝国最高的决策者。徽宗为人轻佻,贪图享乐。上有所好、下必趋之,许多投机分子通过迎合其需要而得到了高官厚禄。徽宗时期除了蔡京之外,还有宦官童贯、梁师成、李彦,以及王黼等,他们因为受到
40、徽宗得重用而一直盘踞在统治集团上层。这也就决定了这些上层集团无法成为赵良嗣使金的坚强的后盾,也决定了赵良嗣今后被国家抛弃,作为替罪羔羊的悲剧命运。赵良嗣使金一开始,金朝的态度还是比较谦和。因为他们向往中原高度的政治文明,高度的物质文化,但此印象随着宋金接触的增多,以及金对辽战争中的胜利而渐渐发生着改变。尤其是北宋夺取燕京一事,甚至多次失约毁盟,北宋大国的形象在金人心中一落千丈。公元1122年,即宣和四年,五月十三日,童贯率兵到达河北高阳关,看到的情形是“即见河朔将兵骄惰不练阵敌,军须之用百无一有,至于得地版筑之具并城戍守御之物,悉皆无备”。1此等军备状况,再加上宦官领军,赏罚不明,与金朝的精兵
41、强将形成鲜明对比。公元1120年,即宣和二年,五月,赵良嗣出使金朝,阿骨打让他亲眼目睹了攻克上京的战役,“翌日,良嗣等至青牛山,阿骨打令从军,每行数十里辄鸣角吹笛,鞭马疾驰,比明行六百五十里至上京,引良嗣观攻城,不旋踵而破。”2相反宋朝却无法夺取燕京,只能求助金朝。后阿骨打对赵良嗣说“我闻中国大将独仗刘延庆将十五万众,一旦不战自溃,中国何足道我自入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41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燕山,今为我有,中国安得之”1北宋政治的腐败,军队羸弱昭然若揭。弱国无外交,宋朝的外强中干,没有强大军事力量
42、作后盾的政治结盟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无论赵良嗣怎么努力辛苦奔波,七次出使金朝,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注定是不完美的。他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错误的人,悲剧的色彩笼罩其中,挣脱不得。3、理学道德价值观的僵化北宋理学日益占据学术思想界主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深刻地印在人们心上。北宋灭亡后,宋人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肤浅地认为是赵良嗣将金朝引入北宋,所以“海上之盟”短短两年后,金朝就入侵北宋。一切的祸源都归根于提出“海上之盟”的赵良嗣。就这样在万人的唾骂指责中,赵良嗣被扣上了亡国的帽子。后元朝脱脱等也把赵良嗣打入了宋史奸臣传中,与蔡京等同列,遗臭万年。后来的许多学者也沿袭了这一观点,认为其为人
43、奸诈狡猾,归宋只是改换门庭,另择高枝,而“联金灭辽”政策只是其想借两国兵力报自己在辽时不被重用之私仇,面目极其可憎。悲呼如果说赵良嗣没有被扣上亡国的罪名,没有打入宋史,也许史书中将不会提到这个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所遗忘,最终淹没于历史的黄土中。那么,现在被打入宋史,被认为是古今巨奸,被人们所知,这究竟是赵良嗣的幸运还是不幸呢真是极其悲哀五、结论赵良嗣的一生如同他所处的时代一样,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回顾其一生,在历史的刀光剑影、风云变幻中,赵良嗣一开始满腔热情南下献策,背负重大的使命七次使金,达成宋金“海上之盟”。七次使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北宋末的战争中显得尤
44、为至关重要。赵良嗣在使金中达到了他人生中最繁华鼎盛的时刻。在这个时刻,赵良嗣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腔热血报以宋朝。然而,“海上之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辽战争结束后,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北宋君臣却仍不改变文恬武嬉的沓泄作风。风云突变,金军两路南下,直趋东京。汴京终告陷落。被认为导致北宋灭亡的宋末的重大事件“海上之盟”,赵良嗣作为促使并执行的关键人物被迫站在了风尖浪口处,最终落得遭贬被诛,背负奸臣的千古骂名,打入奸臣传的悲剧命运。“海上之盟”的结局并不是赵良嗣所期待的,也不该是赵良嗣负全部的责任。赵良嗣并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他聪慧、善辩、有远见、坚强、不畏艰难,最重要的是他
45、有一颗爱国的1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46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赤诚热心,但是他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这不得不说是他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盟约目标的没有实现,责任不在作为提出者与执行者的赵良嗣,而在腐朽的北宋朝廷,这才是赵良嗣悲剧命运之所在。赵良嗣人物本人的血肉命运折射出了大时代的风云。赵良嗣同这个时代一样,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再三。历史,从来就不该被忘记。赵良嗣这个人物也不该被人遗忘,他的悲剧值得我们关注。14参考文献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4152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4704723脱脱,
46、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2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卷415何忠礼宋代政治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卷96确庵,耐庵靖康稗史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87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1,卷18赵翼廿二史劄记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8,卷24259周春辽诗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卷607410陈维礼等古今奸海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11虞云国细说宋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卷512梁小帅靖康国殇纪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卷113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2323214徐
47、兴业金瓯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卷115赵永春,厉永平宋金“海上联盟”期间的领土交涉以赵良嗣的记载为中心J北华大学学报,20056626516赵永春关于宋金“海上之盟”的几个史实问题J北方文物,19852576117赵永春北宋联金复燕的活动及其经验教训J历史教学,198710283018赵永春拨冗诘通史求是正谬传赵翼对宋金关系史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99310510619宋馥香金朝争夺燕云地区的策略探析J北方文物,20011667020赵永春金与北宋战争爆发原因初探J北方文物,19872677321杨小敏宋人对辽朝的畏惧心理和“燕云”情结J史学集刊,2008510711222吕云峰,王春雷议阿骨打在抗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J农垦师专学报,199726823杨小敏从宋金结盟过程看北宋晚期腐败政治J天水师范学院报,200828576124DENISTWITCHETT,JOHNKFAIRBANK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MCAM15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62763325DENISTWITCHETT,JOHNKFAIRBANK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6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