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州大学: 发挥高校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协同创新2012-06-04 19:35:09发挥高校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协同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申长雨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协同创新战略新思想,不仅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所特有的学科齐全,人才资源丰富和科技基础深厚等优势,决定了其在推动协同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多形式与校外创新力量紧密合作,面向国家及区域重大问题和现实需求,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
2、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途径,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机的结合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一、推动协同创新,要明确三个观念首先,是要明确开展协同创新高校的主体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日前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1 计划” )
3、。 这是继 “211 工程” 、 “985 工程”之后,国家为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实施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推动协同创新,明确要求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甚至是国别的界限,建立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新模式。主要开展 5 个方面的协同创新,即校校、校所、校企(行业) 、校地(区域)和国际协同创新。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和“2011 计划”都明确了高校在协同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多形式加强与校外创新
4、力量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协同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其次,是要明确开展协同创新是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新途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大都是自成体系,在同校外力量深度合作方面,还存在着相当薄弱的环节。除了北大、清华等少数一流大学外,多数高校由于普遍受高层次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而推动协同创新,正是要破除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校外其他部门和行业之间在人才、科研、以及学科等方面的壁垒,着重解决各创新链条之间长期存在的自我封闭和力量分散
5、的问题,引导和鼓励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等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集成,切实解决制约高校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强的难题,这无疑是为增强高校的创新能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第三,是要明确开展协同创新不是孤立的提高科研能力,而是一个全面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机整体。就是要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任务,切实增强高校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增强高校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学科集群能力,增强高校发现并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创
6、新能力。 因此,高校要深刻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实质,突出自身在协同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积极主动地寻求协同创新伙伴,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从而以点带面,带动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推动协同创新,要贯穿一种思想推动协同创新,不仅是全面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教育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从近代大学在欧洲诞生至今,高等教育的功能逐步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扩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而每项功能的扩展都把高等教育向经济社会这个中心推进
7、了一大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规律,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全球化进程的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也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美国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创新源和大批高技术企业集群,缔造了包括苹果、英特尔、谷歌、思科等依靠高科技创造巨大财富的神话,并形成了独特的协同创新网络和根植于其中的创新文化,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大学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成功
8、典范。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和各类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创新的策源地,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心,而且也担负着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协同创新战略思想的确立,既是对我国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也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深度改革的新方向,同时,也是对高校功能的新拓展,更是对高校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期待。因此,高校要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持之以恒地贯穿于协同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在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和新模式、新机制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自觉参与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
9、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实现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推动协同创新,要选好合作项目由于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差异和办学历史长短的不同,客观上存在着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参差不齐,但每个高校,都可能会或多或少地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在推动协同创新方面,不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而是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准着力点,选择好合作项目,或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或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或联合进行学科建设,通过协同创新,力争在某个方面实现突破。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惟一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全国第一所实施省部共建的省属
10、高校,经过合校 12 年来的快速发展,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开展协同创新方面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校本部现有 46 个院(系) ,9 个附属医院,99 个本科专业,237 个硕士点,124 个博士点,1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 种专业学位授权种类,学科专业涵盖了理、工、医、文、史、哲、经、法、管、教育、艺术学和农学等 12 大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4.6 万人,各类在学研究生 14000 人;在岗教职工 6000 余人,其中专职院士 5 人,双聘院士 24 人,教授 630 余人,副教授 1600 余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河南省“百人计划”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
11、 31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700 余人;有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6 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16 个,河南省重点学科 140个;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 270 多个,其中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 85 个,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依托自身的综合优势,在校校、校所(院) 、校企、校市和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校校合作方面,分别与北京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大科研攻关和学科建设;在校所(院)合作方面,分别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所属的科研机构和中国航天中心、中国电科 2
12、7 所等军工口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航空航天、高速列车等关系技术和产品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校企合作方面,先后与新飞集团、宇通集团、河南煤化集团、平煤神马集团、天冠集团等 200 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解决了企业研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在校市合作方面,相继与安阳、商丘、周口等多个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努力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国际合作方面,分别与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 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实验室,与伦敦大学建立了中英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目前学校正依托这些已有的合作基础,积极申请创建协同创新研究院,进一步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拓展合作渠道,扩大合作范围,联合国内外更多的创新力量,构建若干协同创新联盟,打破体制壁垒,建立长效资源共享机制,着重建立 3-5个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展战略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公益性研究,力争在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努力使学校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对外交流合作的中心,切实提高学校对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