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二战后日本象征天皇制的形成【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492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二战后日本象征天皇制的形成【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试析二战后日本象征天皇制的形成【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试析二战后日本象征天皇制的形成【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试析二战后日本象征天皇制的形成【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试析二战后日本象征天皇制的形成【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试析二战后日本象征天皇制的形成所在学院专业班级人文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I前言11象征天皇制形成的时代背景211亚太冷战格局与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212日本国内形势分析42象征天皇制形成的过程721天皇从神到人722宪法草案之争823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诞生103象征天皇制的评价1231象征天皇制的特点1232象征天皇制的影响12结束语14参考文献15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领导盟军进行了对日的占领和重建工作。其中,最具影响的当属日本天皇制的改革,即由二战前被神化的专制集权的天皇制和平地演变为

2、象征天皇制。究其根本原因,是美国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其次,日本特殊的国情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象征天皇制形成的具体过程,以此反观其象征性和民主性的特点,及其给日本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关键词】战后;日本;天皇制;美国。II【ABSTRACT】AFTERTHEWORLDWARII,THEUNITEDSTATESLEDTHEALLIESINTHEOCCUPATIONANDREHABILITATIONOFTHEJAPANESESTATEAMONGTHEM,THEMOSTINFLUENTIALISTHEREFORMOFJAPANSSYMBOLICEMPEROR,THEMIKADOSYSTEMW

3、HICHWASDEIFIEDANDDICTATORIALBEFOREWORLDWARIIANDITPEACEFULLYEVOLVEDTOSYMBOLICEMPERORTHEFUNDAMENTALREASONISTHATTHEUSNEEDSTOSAFEGUARDTHEIROWNINTERESTSSECONDLY,THEJAPANESESPECIALCONDITIONSALSOPLAYEDADECISIVEROLETHISPAPERDESCRIBESTHESPECIFICPROCESSOFFORMATIONOFSYMBOLICEMPEROR,THEREBYINTENDSTOKNOWITSSYMBO

4、LICANDCHARACTERISTICS,ANDTHEIMPACTOFJAPANESESOCIETY【KEYWORDS】POSTWARJAPANMIKADOSYSTEMTHEUS1前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以后,关于天皇制的存废问题成为焦点。最终,“头号战犯”裕仁天皇被免于追究战争责任,日本的天皇制得以保留,但其性质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根据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关于国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与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天皇没有关

5、于国政的权能”。这种天皇没有任何实权、仅具象征意义的天皇制,史学家一般称之为“象征天皇制”,以区别于二战前那种被神化的专制集权的天皇制。象征天皇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但也带来了贻害无穷的后果,例如日本战后围绕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所出现的倒行逆施。象征天皇制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研究上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我们也注意到,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历史事件发展脉络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藉此,本文力图追寻着具体的历史过程,去澄清战后对日本实施占领的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部(GENERALHEADQUARTERS,以下简称GHQ)当局,与试图继续保存天皇制的政治势力,是怀着什么样的目的

6、,采取什么样的协调机制,建筑起象征天皇制的,并以此反观象征天皇制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日宫泽俊义董璠舆译日本国宪法精解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第4168页21象征天皇制形成的时代背景11亚太冷战格局与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败局日益明显,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1944年1月,美国国务院设立了战后计划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该委员会颁布了战后对日政策的第一个计划蓝本,即“美国对日目标”。此时美国对日政策的根本战略目标是使日本不再成为对美国及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威胁

7、。为了确保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美国需要与战时同盟一道,实行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强制对日本进行内容广泛的民主改革,清除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影响;同时,鉴于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主要和最危险的敌人,美国对日本也怀有惩罚其战争行为,削减其总体实力,使日本不再能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危险的竞争者的切身利益要求。但该计划蓝本对日本最为敏感的天皇制问题未作明确表述,认为“既然日本人几乎狂热地崇拜天皇,从外界试图消灭天皇制很可能归于无效;仅仅废黜天皇是不会消灭天皇制的。”美国主张在对待天皇制问题上,盟国军事占领当局应尽量采取灵活的做法。从1944年底到1945年初,德、日的战败已成定局,战时由不同社会制度国

8、家所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基础日渐消失,美苏之间的矛盾与竞争则愈演愈烈。这种变化使美国的战后对日政策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为确保美国实现其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完成对日本的全面改造,防止苏联势力在亚太地区的渗透和扩展,美国必须实现对日本的单独军事占领。美国方面甚至提出修改“无条件投降”原则,以保留天皇制为诱饵,力争使日本单独向美国投降。众所周知,无条件投降原则是美国最先提出来的,该原则已成为联合国家对法西斯集团作战的最基本原则。但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则一直存在着反对或对其持有异议的势力,如国务卿赫尔、美国前驻日大使格鲁、陆军部长史汀生等人。其中,格鲁是美国著名的“日本通”,对日本国情了解

9、较深,对国际形势的发展较为敏感。格鲁认为裕仁天皇是有利用价值的,应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如能在日本投降和占领日本时充分发挥天皇的作用,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最有效地推行占领政策。反之,如果盟国采取严厉的态度,主张废除天皇制,日本人就会为了天皇誓死战斗到底,这将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损失。格鲁等人的这些主张遭到了美国公众舆论和国会议员们的强烈反对。为了严惩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卑劣行为,必须取得对日作战的完全胜利;为了取得战后稳定的和平,根除日本军国主义的基础,也必须制造政治上的真空。“保存天皇这种神话式的人物,就意味着没有战胜日本;因此,也就意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9页

10、3味着同日本还要发生一次战争。”1945年6月29日华盛顿邮报舆论调查,美国民众对处理天皇的意见如下处死刑33;由审判决定17;终身服刑11;流放9;由于是军阀的工具不予追究4;作为推动日本的偶像,加以利用3;其他及无回答23。待到德国战败以后,美苏之间结成的反法西斯同盟逐渐丧失了基础,隐藏在东西方之间的敌对情绪,开始暴露出来。出于远东政策和战后国际政治的需要,美国开始慎重新考虑日本天皇制的要求。从1945年开始,格鲁先后担任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和副国务卿,对制定对日政策有很大的发言权。为了说服对天皇持强硬态度的参议院,格鲁强调指出对于日本人而言,无条件投降的最大障碍是他们认为要摧毁或者从根本

11、上废除天皇和天皇制。在实现日本顺利投降的过程中,“天皇是唯一能使日本稳定的力量。只有天皇有足够的力量强制日军停止在中国的战斗,而靠军部首脑是无法使日本彻底投降的。如果不支持天皇,我们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无限期地管理面临崩溃的7000万人口的社会。”格鲁的看法逐渐引起美国的政府的重视。同时,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后,美军所遭受的重大伤亡,也使得格鲁的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高级军事将领的支持。1945年5月8日,德国的战败投降,随之而来的德国分区占领以及欧洲势力范围划分等一系列问题,使美国统治当局感到苏联影响的严重性。因此如何在最后打败日本以及对日战后处置等问题上,最大限度地扩大美国的作用和影响,避免苏

12、联过多过深地介入,就成了美国优先考虑处理的关键性问题,而无条件投降原则则成了从属于这个关键问题的次要条件了。怎样修改和如何利用无条件投降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统治当局自然要优先研究和考虑。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1945年9月22日制定了占领初期美国对日本政策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了“美国对日本的最终目的”(1)保证日本不能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威胁;(2)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此政府应尊重其他国家权利,并应支持联合国章程的理想与原则中所显示的美国的目标。战后不久,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随即改变了对日政策,即把日本变成其和苏联在远东进行

13、对抗的反共堡垒基地,把日本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以使其更好地为美国在远东的长远战略利益服务。美国的目标是决定不能让苏联染指日本,要让日本倾向西方。所以,美国既保留天皇制的外壳,满足日本人的要求,为美国占领政策提供方便;同时又施以民主化改造,使它能符合美国人的利益。可以说,美国巧妙地利用了天皇的威望统治日本。美国国会国会档案Z第90卷,第139期,第A41134115号转引自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14页日猪木正道吉田茂的执政生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第41页日祢津正志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第222页412日本国内形势分

14、析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根据明治宪法的规定“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大日本帝国”;“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照本宪法规定的行使其权利”。很明显,天皇是国家的最高负责人,是日本军队唯一的最高统帅,没有天皇的命令和许可,日本是不能与外国交战的。因此,裕仁天皇对战争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正如东条英机在接受东京审判时的自我辩护称“日本国民不能从事违反天皇意志的行动。”此证词有力地说明了发动太平洋战争是遵从了天皇的意志。二战结束后,无论是国际舆论还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都强烈要求将裕仁天皇作为“头号战犯”判处死刑,并废除日本的天皇制。裕仁天皇本人为了“维护国体”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不顾法西斯军

15、部将领的强烈反对,做出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决定;在8月15日下午不顾陆军少壮军官制造的“流血的录音盘事件”的干扰,将叛乱部队镇压下去,并亲自广播投降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才使得战争得以结束。与此同时,裕仁天皇迫于压力而采取了一种积极合作的态度,主动做出顺应美国要求的“友好举动”。1945年9月27日,裕仁天皇亲自登门拜见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并表示“我是作为对我国人在进行战争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所作出的一切决定和所采取的一切行动负完全责任的人来到这里的,是向你所代表的那些国家投案并接受审判的。”天皇的这一主动认罪行为,打动了麦克阿瑟,得到了美国人的谅解,同时也获得了日本人的同情和支持。日本社会

16、各界的右翼人物都把这当作崇拜和歌颂裕仁天皇的力证,极力渲染,大加颂扬,以图借此彻底抹杀天皇的战争责任。但关于这次会晤的详情一直存在争议。当时唯一在场的第三人是担任翻译的外务省参事官奥村胜藏,1975年11月的文艺春秋上发表了奥村笔记,披露天皇根本就没有谈到战争责任问题。2002年10月,日本外务省公布了裕仁天皇同麦克阿瑟会晤的记录资料,内中,根本就没有天皇就战争责任表示负全责的记载,这与奥村的回忆录相符。事实上,直到裕仁天皇去世,从来没有见他在公开场合下承认或承担战争责任,也没有见过他反省、谢罪或道歉的记录。至于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美化天皇的词句,不能忽略是出于力保天皇,以保证占领政策顺利实施的

17、初衷。除天皇本人以外,日本政府也在竭尽所能地“维护国体”。早在1945年初,日本战败之前,日本内阁成员就上奏天皇表明若持续进行战争将陷入共产主义者的圈套,最终有导致共产革命的危险,因此,要尽快清除军部内的主战派,同英美媾和以维护国体。日本政府在8月10日向盟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宗旨,但附有“不包括有损于主权统治者天皇大权的要求”这样的谅解。当时,日井上清天皇的战争责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13页日藤原彰等彻底检证昭和天皇独白录M大月书店,1991,第153154页转引自王希亮战后日本政界战争观研究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第31页麦克阿瑟回忆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第

18、183页5日本政府对国民许诺“维护国体”,所以接受波茨坦公告不妨碍“维护国体”为最理想。当然,这一要求最终遭到了盟国的拒绝,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7日,战后第一任政府东久迩内阁成立,但其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社会秩序的恢复和解决重大问题之上,而是把主要目标放在所谓的“国体护持”上,即采取各种手段、各项措施,千方百计地维持天皇统治的政体。对于刚刚结束的战争,东久迩内阁惟恐将战争责任算到天皇的头上,于是抛出了一个“一亿总忏悔”的谬论,把战争的责任转嫁到一亿国民身上,意在转移国际和社会各界追究天皇战争责任的视线,庇护天皇和天皇政体。东久迩内阁不断强调战争的结束是由于天皇的“御仁慈”和“大

19、御心”,强调裕仁是“和平主义者”,模糊“战败责任”和“战争责任”的概念,为天皇进行开脱,从而保证天皇政体的继续实施。鉴于各界追究战争责任的呼声日高,东久迩等人甚至提出让天皇退位以逃脱战争责任,退位后由皇太子即为,这样才能保证天皇统治的“万世一系”,使日本的“国体”得以维系下去。美国占领日本后,东久迩内阁依然坚持战时的一切反动政策,甚至就战犯处理问题提出“自主审判”,这些倒行逆施理所当然遭到GHQ当局的否定。不久,东久迩内阁辞职,日本原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出台组阁。由日本旧政权的政治家所组成的币原内阁同东久迩内阁在“国体护持”上几乎没有什么分歧,为了维护天皇的统治体系,币原内阁成立了一个“大东亚战

20、争调查会”,该调查结果指出“大东亚战争时鉴于帝国周边的情势,而不得已发生的。天皇陛下坚决主张对英美交涉,和平的妥协。关于开战的决定,作战计划的实施,天皇陛下遵从宪法运用中确立的惯例,不能驳回大本营或政府决定的事项。”这一调查结论迎合了GHQ当局利用天皇、推行美国占领政策的初衷,也与冷战初期西方营垒对抗共产主义的战略决策合拍。此外,日本作为一个神道教的国家,天皇对日本国民具有神化权威。在日本国民看来,神创造了日本,天皇则是神的子孙,是日本唯一正统的统治者,因而他们无限尊崇天皇,对他绝对服从。“日本和天皇是分不开的,日本没有天皇就不是日本。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家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

21、的信仰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能因战败而受到谴责。在此观念影响下,在战争结束时,人们对“维护国体”非常关注,无论是进步党、自由党、社会民主党,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主张在未来的国家和社会中继续保留天皇制。换而言之,谁扰乱了这种“忠君”思想和等级观念,谁就将为此付出代价。日本的进步党、自由党、社会民主党甚至共产党中的一些人,都主张继续保留天皇制,广大日本人民群众对此也非常认同。在多数日本人看来,天皇制与民日历史科学协议会日本现代史M青木书店,2000,第158页转引自王希亮战后日本政界战争观研究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第13页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

22、3页6主化并不相悖,因此主张在未来的国家和社会中继续保留天皇。但与此同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开放人士也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企图原封不动地维持战前的天皇制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把天皇制与民主化融为一体。综上所述,在日本废除天皇制的阻力是巨大的,它不但与日本社会传统相悖,而且也不符合日本政局的主流。美国为了顺利实施占领政策,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势必要迎合日本的特殊国情,巧妙地利用天皇和天皇制。72象征天皇制形成的过程21天皇从神到人前面提到,日本是一个信奉神道教的国家,天皇是神的子孙,日本人民被告知天皇本人是神圣的,每个臣民一生中的最高目的就是为天皇效忠致死。引导日本走向战争的军国主义者就利用这种宗教以推

23、进他们的所作所为。早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国在制定战后对日占领计划就考虑到两点一是废除天皇很可能会遭受来自日本国内的广泛阻力,另一个是摧毁像天皇这样具有日本政治特色的元素很容易发生军事独裁。1945年10月初,远东小组委员会审阅了一份关于宪法改革的文件(国家陆海军协调委员会228号文件,简称SWNCC228),并对天皇的地位问题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为了防止产生不良的倾向或引起叛乱,最终的决定是保留日本天皇制,使其继续存在与日本人民之中。“如果天皇制继续存在,无论如何,美国都要坚持许多保障来确保天皇已被剥夺了权利。天皇的特权应该被废弃,伯恩斯声明,总的来说,这个体制的变化受到了更强烈的群众压力。”鉴于

24、这种强烈的群众压力,美国首要措施就是通过把天皇和神分离开,把国家和神道教分离开,以此逐步动摇并转变日本人民的信仰,使他们能够和平地接受天皇制作为一种世俗政权而发生的演变。1945年10月4日GHQ当局发布自由指令,其中特别强调了取消对政治、宗教自由的限制,实际上就是从思想意识领域开始清除天皇神化意识;同月15日还颁布了废除政府对国家神道和神社神道的保障、支援、保全、监督及传布。这个指令与其说是要废除神道特权,不如说它是铲除旧天皇制意识形态更为确切。随后,SWNCC228文件正式公布,这个文件指示了麦克阿瑟如何明确处理有关日本的提议,并从总体上看待日本宪法改革的进程。实际上,美国当局是把天皇处理

25、问题和天皇制问题的裁决权赋予了麦克阿瑟。因此,麦克阿瑟对制订新宪法和对天皇及天皇制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麦克阿瑟的态度非常明朗“天皇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日本人崇拜天皇,如果把天皇作为战犯处理,势必引起数世纪的相互复仇的连锁反应,其结果在占领行政方面至少要投八百万军队和数十万的行政官。”1946年元旦,麦克阿瑟导演了一出好戏报上发表了以天皇的“人间宣言”为内容的诏书。这份诏书的原稿是GHQ的社会教育局长戴克上校拟定的,后经学习院译成日文。为起草这份文稿,戴克上校绞尽了脑汁,他认为,在日本实现国家与神道教的分离,不仅需要来自外部或是上边的指令,还要从国民感情入手,从根本上推翻日本人忠君爱国的信仰

26、核心对天皇的崇拜。诏书的主HALBRANDSWHOSAVEDTHEEMPERORJPACIFICHISTORICALREVIEW,2006,752271305郭宏茂论日本战后象征天皇制的形成J日本研究,1985,479828要内容是“将朕与尔等国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始终应该是相互间的尊重和信赖,不应该是神话和传说。视天皇为现世活神,并因此而认为日本国民优越于其他民族、应该统治世界,这种虚构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个诏书是GHQ一手炮制的,它否定了天皇作为“现世活神”的神格。而裕仁同意天皇之所以同意颁布这个诏书,主要是针对当时较为混乱的国民思潮,即新闻媒体和一般民众要求“废除天皇制”和“天皇退位”的

27、呼声。在过去他们根本不敢提出这样的主张,裕仁天皇非常担心“国体”所面临的压力和皇室未来的处境,正是这种担忧心理才促使他同意颁布这个诏书。在诏书公布的同时,文部不得不根据GHQ的指令,发布了废除在纪念日宣读教育敕语的命令。该命令通知,不要把教育敕语视作神圣的教条,要改变将其视作教育根本方针的观念。GHQ认为如果构成国民桎梏的各种因素是与多年来存在着的天皇制这一根源交织在一起的,那么,当这个根源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柱被摧毁时,传统的天皇制也就不复存在了。既然发布了“人间宣言”,那么明治宪法第3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在法律上理应变为无效。这个诏书使日本人受到很大的震动,天皇作为“人”首次在日本

28、人观念中扎根,麦克阿瑟对这一宣言甚为满意,公开评论“天皇的新年文告是我非常高兴。他借此承担了他的人民的民主化过程中的领导职责。他毅然地为了未来站在自由主义路线发展的立场上。他的行动反应了一个健全和正确的观念的不可抗拒的影响。一个健全正确的观念是不可阻挡的。”“人间宣言”的发表成功地迈出了保留并改革天皇制的第一步。22宪法草案之争关于天皇政策的另外一半讨论内容,是关于日本国宪法的修改。之前提到的明治宪法,是大日本帝国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由天皇自己制定。但二战中日本的投降使其的根基发生动摇了。因此,在日本投降不久后,提出了修改明治宪法的问题。为了实施波茨坦公告条款,有无修改宪法的必要,曾是争论的焦

29、点。一种意见是只要改变明治宪法的运用就可以达到目的,不必修改其条款;另一种意见是有必要修改宪法条款;还有的意见认为修改是需要的,但由于处于联合国占领状态下修改宪法不好,应在将来恢复独立后修改。1945年10月4日,盟军最高统帅通知东久迩内阁近卫国务大臣要求日本政府修改宪法,但第二天该内阁全体辞职;接任的币原内阁刚一上台就接到指示应该研究修改宪法。至此,宪法修改是否妥当的争论告一段落,币原内阁根据最高统帅的指示,立即以松本国务大臣为主任,成立了宪法日赤间刚范力民译昭和天皇的秘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第120页麦克阿瑟回忆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第210页9问题调查委员会,着手进行

30、了宪法修改工作。这时宪法修改的目标在于宪法的自由主义化。松本国务大臣在当年12月的临时议会中,作为宪法修改的个人意见阐明了四项原则,即(1)不改变天皇总揽统治权这一原则;(2)扩大议会权限,以此来限定天皇权限的事项;(3)使国务大臣的责任及于国务之全部,国务大臣对议会负责;(4)加强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并完善对其被侵害的救济。根据这四项原则,于1946年的1月起草了宪法草案,史称“松本草案”。“松本草案”基本维持了现状,十分的保守,这与GHQ对日政策大相径庭。麦克阿瑟认为该草案对日的民主化是不充分的,于是他决定亲自起草宪法草案,作为日本政府的示范。1946年2月3日,麦克阿瑟命令政治局长惠特

31、尼立即组织人员起草日本宪法,并提出制定宪法三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即有关天皇的问题,指出“天皇处于国家元首地位,皇位世袭,天皇依据宪法行使其职务及机能,但必须顺应宪法所体现的国民的基本意思。”麦克阿瑟的意图很明显,是要在日本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麦克阿瑟的这条原则,比起波茨坦公告确立的国民主权原则来说,显然是后退了一步。但麦克阿瑟三原则中提出来的“废止国家主权之一的战争”的原则和“日本的封建制度要终结其机能”的原则,超出了波茨坦公告的规定,对此也应给以肯定。2月4日,惠特尼指示起草人员“把主权完全赋予国民”,“天皇应当只起到社交的君主的作用”。很显然,关于“社交的君主”的这个提法,是根据日本宪

32、法研究会案提出来的。根据麦克阿瑟三原则和宪法研究会草案,并按照美国政府日本统治体制的改革的政策指令,参照英美国家法,于2月10日即拟定出了日本国宪法草案,12日获得麦克阿瑟批准,史称“麦克阿瑟草案”。“麦克阿瑟草案”在序言中明确提出了“主权存在于人民的意志”,即国民主权的原则。在第一章第一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这个规定,比麦克阿瑟提出的原则又前进了一步。麦克阿瑟三原则并没有提及使天皇成为“象征”,而且,也没有提及主权“属于日本人民”。国民主权原则,对明治宪法下的天皇主权原则来说,是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巨大转变。“麦克阿瑟草案

33、”没有规定天皇是国家元首,而是在国民主权的原则下,只承认“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而“麦克阿瑟三原则”和美国政府公布的日本统治体制的改革的政策指令中都没有提及使天皇成为象征。那么,“象征”这个法律用语究竟是怎么来的又为何会写进“麦克阿瑟草案”“象征”一词是法律上的新语,它最早出现在1848年法国大革命的宣言中古代共和国的国旗,是平等、自由、傅爱的象征;此后在1931年英国颁布的威斯敏斯特条例中规定国王是英联邦所属国自由联合的象征。麦克阿瑟在制定宪法前曾两次提到“象征”一词一次是1946年1月25日宫泽俊义董璠舆译日本国宪法精解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第7页日小森

34、阳一陈多友译天皇的玉音放送M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169页郭宏茂论日本战后象征天皇制的形成J日本研究,1985,4798210日,麦克阿瑟给陆军总参谋长拍发的回电中提“天皇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另一次是在本月30日,麦克阿瑟和远东咨询委员会成员会谈时,提到“希望使天皇成为象征”。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统帅,他的意见实际上就代表了GHQ当局的意见;而政治局在起草宪法时必定会参照最高统帅的意见,会有意识地把天皇变成一种象征性的存在。这样一来,再通过取消日本的军事力量,就可以达到防止日本以后进行复仇战争,或者说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这样的目的。实际上,“麦克阿瑟草案”中关于象征天皇制

35、的规定,和宪法研究会案中的在国民主权原则下“天皇不亲政,国政的一切最高责任者为内阁,天皇依据国民的委托,专司国家礼仪”的提法,没有本质差别。“象征天皇”与“专司国家礼仪的天皇”以及惠特尼之前提到的“社交的君主”,只是语言表述上的不同罢了。“麦克阿瑟草案”发表以后,受到广大日本民的支持和拥护。根据每日新闻社1946年5月27日的舆论调查,关于象征天皇制,赞成者占85,反对者只占13;关于放弃战争条款,赞成者占70,反对者只占28。由此可见,“麦克阿瑟草案”体现了国民的意志,为顺利保留并变革天皇制迈出了第二个成功的步伐。23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诞生如上所述,“麦克阿瑟草案”出台后,惠特尼会见吉田、松本

36、,以及其他的日本官员时,拒绝讨论“松本草案”,并勒令日本政府以一周为限接受“麦克阿瑟草案”。企图恐吓日本官员,惠特尼(假装)宣布,如果不接受政治局的草案就“不可能保护天皇”。鉴于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币原内阁已别无选择,加上国会选举在即,已经没有时间沿着政治局建议的路线来修改松本草案了,只好将“麦克阿瑟草案”作为自己的宪法简单出台。2月22日,币原内阁同意将“麦克阿瑟草案”提交给国会。按照惠特尼的要求行事,一个内阁官员坦言,“就像是吞咽开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裕仁天皇接受了新宪法,并在他个人的许可下于3月6日公开发布这个宪法,这部法律文件最终于11月份被批准。虽然美国方面还在继续考虑改善天皇公

37、众形象的方法,但有关天皇政策的实质性争议已经结束。6月20日,日本政府将新宪法草案提交第九十届帝国议会宪法议会审议。通过议会的审议修改,重新把序言中的“国民的总意志至高无尚”确认为“主权属于国民”。并把与此相关的第一条日末川博编资料战后二十年史3法律M日本评论社,1971,第56页转引自郭宏茂论日本战后象征天皇制的形成J日本研究,1985,47982郭宏茂论日本战后象征天皇制的形成J日本研究,1985,47982日小林直树日本宪法动态分析M岩波书店,1963,第5页转引自郭宏茂论日本战后象征天皇制的形成J日本研究,1985,47982HALBRANDSWHOSAVEDTHEEMPERORJPA

38、CIFICHISTORICALREVIEW,2006,752271305HALBRANDSWHOSAVEDTHEEMPERORJPACIFICHISTORICALREVIEW,2006,75227130511中的天皇的地位,以全体日本国民至高无上的意志为依据,改为“天皇的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意志为依据”。新宪法草案,于10月7日以5票反对,绝大多数赞成的结果在议会获得最后通过,11月3日正式公布。根据新出台的日本国宪法,第一章就明确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皇位世袭,依据国会决议的皇室典范的规定继承”;“天皇关于国

39、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与认可,由内阁负其责任”;“天皇只能行使本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的行为,而没有关于国政的权能。天皇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委任有关过时的行为”。随着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诞生,标志着日本象征天皇制正式形成。这在日本历史具有计划时代的意义。日末川博编资料战后二十年史3法律M日本评论社,1971,第8488页转引自郭宏茂论日本战后象征天皇制的形成J日本研究,1985,47982日宫泽俊义董璠舆译日本国宪法精解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第4168页123象征天皇制的评价从象征天皇制的形成过程来看,最根本原因是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是美国出于远东政策和战后国际政治的需要,才迎

40、合了日本方面的强烈要求,最终将天皇制保留了下来,并演变成为符合美国利益的象征天皇制。31象征天皇制的特点同二战前的天皇制相比,象征天皇制最明显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象征性。根据战后日本国宪法的相关规定,天皇被完全剥夺了政治权力,其权力已被转移到内阁。他所具有的国事行为,都是宪法所赋予他象征性的礼仪性行为。这与二战前被神化的专制集权的天皇制相比,其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天皇不再拥有任何实际的政治权力,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国家元首。这种从法律上对其政治权力的剥夺和象征意义的肯定,在日本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天皇的地位越是抽象,越是具有象征性,也就越能得到社会上

41、更广泛、更普遍的认同。其二,民主性。在二战之前,天皇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的,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基本特征。而二战后象征天皇制的确立,则是一种开明的君主立宪制,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战后的日本国宪法明确规定“国民享受的一切基本人权不得受到妨碍”,“本宪法所保障的国民的自由与权利,国民必须通过不断努力加以保持”。同二战前相比,广大日本人民享受到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主权力,这在日本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从“专制君权”到“主权在民”的变迁,说明象征天皇制与二战前的天皇制相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32象征天皇制的影响象征天皇制的形成实质上就是变相地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鉴于日本国民对天皇的神圣崇拜,象征

42、天皇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但它还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贻害无穷的后果一是,为日本右翼势力把国家重新拉回到军国主义歧途上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二是,它为深深根植于日本民族心理潜层的“原始”神国观念、天皇崇拜思想和忠诚意识的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提供了先决条件,“为战后日本右翼势力重新抬头和军国主义复活提供了精神支柱”,对于日本人正确认识“二战史观”这一重大问题更是产生了消极影响。前面提到,在美国的庇护和主导下,东京审判并没能彻底清算日本的战争责任。最有利的证明王金辉战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及其特点和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517477日宫泽俊义董璠舆译日本国宪法精解M北京中

43、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第165页孙立祥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45页13就是裕仁天皇逃脱了正义的审判,甚至被装扮成“和平天皇”、“宪政天皇”、“稳健派天皇”的形象,继续坐在日本战后象征天皇制的交椅上,这在二战的法西斯各国的元首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结果带来的是对天皇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直到今天仍没有结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裕仁天皇越来越被美化和神化,在他即位50周年,60周年以及去世之时,日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奉典和赞美活动,进一步地冲淡了日本社会的战争责任意识,并刮起一股股不小的复辟倒退的歪风。甚至有报纸在裕仁去世后这样评论“满洲事变以来,陛下深怀忧虑

44、,屡次颁布切盼走向东亚和平之路的圣旨,可是政府和军部没有实现圣旨的能力,不得已走向大东亚战争的失败,300万忠诚国民死于非命,陛下甚是痛心。”更荒唐的是,小渊内阁时期,日本竟然向美国时代杂志推荐裕仁天皇为“世界伟人”,只是由于国内外的反对才没能得逞。无论从战后的广大日本人民的思想,还是右翼的思想来看,对“二战史观”都认识不足。日本自古积淀于民族心理潜层的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思想,由于战后天皇制的保留,没有被彻底打碎,“由此派生出的岛国集团根性和愚忠盲从心理”致使日本民族对“二战史观”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受到极大的束缚。尤其是相比德国的战争责任意识,日本的战争责任意识显然很薄弱,因为迄今为止,日本官

45、方自我追查战争犯罪的案件为零,判处有罪的当事人也为零,这足以说明日本政界和社会对待侵略战争的罪责意识。战后,由于天皇制的保留,日本右翼势力再度抬头,并逐渐强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确立了新保守主义的路线,向政治、军事大国的目标迈进。随之而来的是,首相公式化地参拜靖国神社,一些政治家不惜牺牲政治地位赤膊上阵,大放厥词。学术、教育以及文化界的右翼势力也登上前台,掀起攻击教科书逆流,编写发行否认和美化侵华战争的历史教科书。一时间,日本对外发动的罪恶的侵略战争竟成了“解放亚洲”、“自存自卫”、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战争。由于裕仁天皇在战后东京审判中没有被作为战犯审判,时至今日,关于裕仁天皇的战争责

46、任,以及正确认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中对东南亚所进行侵略战争的性质这一问题,成了日本社会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战后,由于对审判战犯这一问题处理不当,裕仁天皇为首的一些战犯免受制裁,使军国主义思想没有彻底铲除。在一些日本人心中,“天皇没有战争责任”,“日本发动的不是侵略战争”等思想相当浓重。这些思想屡屡被日本右翼势力利用,美化侵略战争,推卸战争责任。王希亮战后日本政界战争观研究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第502页何越,张保同天皇的“二战”罪责探析兼谈天皇制的保留及影响J南都学坛,2001,21529王希亮战后日本政界战争观研究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第508页14结束语事实证明,国家利

47、益是国家的最高目标,是国家一切行为与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可以肯定地说,象征天皇制得以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国维护其国家利益的需要,即把日本变成其和苏联在远东进行对抗的反共堡垒基地,把日本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以使其更好地为美国在远东的长远战略利益服务。同样的,对日本而言,无论是裕仁天皇本人,还是日本政府和日本国民,如此强烈地要求“维护国体”,究其根源也是为了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当然,象征天皇制较之二战前的天皇制而言,具有象征性和民主性的特点,是一种开明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政治民主化的进步,对稳定战后日本政局也起了非常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象征天皇制也日本社

48、会带来了贻害无穷的后果它的存在使得日本右翼势力再度抬头,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提供了精神支柱。更有甚者,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日本人不能从那场侵略战争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反而不断粉饰其侵略行为,并极力推卸战争责任。这显然是日本象征天皇制的形成所种下的恶果。纵观日本战后围绕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所出现的倒行逆施,是影响中日关系,乃至日本同亚洲诸国关系的一大障碍。只有把历史事实当作事实加以认识,才能使中日两国民众相互加深了解,缔结真正的友谊。15参考文献1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2日赤间刚范力民译昭和天皇的秘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3日井上清天皇的战争责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

49、84日小森阳一陈多友译天皇的玉音放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5日井上清战后日本历史(上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6日宫泽俊义董璠舆译日本国宪法精解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7王希亮战后日本政界战争观研究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8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日户川猪佐武刘春兰译战后的日本纪实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11日祢津正志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2日本读卖新闻社天皇和日本投降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13麦克阿瑟回忆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4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谢慧君谈美国与战后日本天皇制J理论界,2006,416董璠舆天皇室国家元首吗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317英爱德华贝尔天皇裕仁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8HALBRANDSWHOSAVEDTHEEMPERORJPACIFICHISTORICALREVIEW,2006,75219HARBRANDSTHEEMPERORSNEWCLOTHESAMERICANVIEWSOFHIROHIT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