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20届)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初探所在学院专业班级人文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I目录中文摘要II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序言1二、唐宋明州城市的发展2三、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制度和措施3(一)水利设施建设管理3(二)商业管理51城防建设52厢坊制的管理形式63工商业行会74海外贸易8(三)社会治安91城市防火92人口户籍管理103夜禁和城市驻军11(四)社会救助11四、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的特点和成效12(一)坊市制的打破12(二)政府的控制逐渐削弱,民间力量显现13(三)城市功能多元化,经济占主导13五、结语14参考文献15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I【摘要】中国
2、古代城市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州城市从唐后期开始建立,到宋代,无论是城市规模、人口,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远远超过唐代,尤其是在城市市政管理方面,如城市商业管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城市社会公益管理等,都步入了一个新台阶。明州城市及其市政的发展,是宋代城市发展情况的一个缩影。【关键词】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III【ABSTRACT】THEDEVELOPMENTOFANCIENTCHINESEURBANHASENTEREDINTOANEWSTAGEWHENITISINTHESONGDYNASTRYMINGZHOUCITYSTARTEDTOBEBUILTFROMLATERTANGDYN
3、ASTRYWHETHERTHESCALEOFTHECITY,POPULATIONORSOCIALDEVELOPMENT,ITHASFARMOREPASSEDTANGDYNASTRYINSONGDYNASTRYESPECIALLYINTHEASPECTOFMUNICIPALMANAGEMENT,SUCHASURBANCOMMERCIALMANAGEMENT,URBANSOCIALSECURITYMANAGEMENT,URBANSOCIALWELFAREMANAGEMENTETC,ARESTEPPINGINTOANEWSTEPTHEDEVELOPMENTOFMINGZHOUCITYANDMUNIC
4、IPALADMINISTRATIONISANEPITOMEOFTHEDEVELOPMENTOFCITYINSONGDYNASTRY【KEYWORDS】SONGDYNASTRYMINGZHOUCITYMUNICIPALADMINISTRATION1一、序言大体来说,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秦代以前,是城市起源和产生期,二是秦汉至南北朝,早期郡县城市体系确立,草市和镇开始产生;三是隋唐五代,是郡县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市镇形态初步转型期;四是宋元两代,城市繁荣、转型和市镇广泛兴起、发展;五是明清时期,州县城市走向成熟,传统的市镇全面兴盛。我国城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5、的具有一定政治、军事和宗教功能的原始城池和城堡。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具有城市雏形的都城和城邑。如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夏朝都城,空间结构复杂,建筑规模宏大,展现了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形象。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后,郡县政治中心成为古代城市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形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连续战乱,城市发展受阻,大批北方移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仅太湖周边地区到南朝中期已经有30多个规模不等的城市,而且城市经济十分活跃。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城市恢复兴盛,南方城市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宋元时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其突出变化是第一,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
6、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早期的城市发展重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平衡发展的格局。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宋室南迁等,南方城市的发展超过了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从此,全国城市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南方。第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早期的郡县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功能,工商业处于附属状态。进入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城市商业全面繁荣,手工业十分发达,使城市成为商业和市场中心。第三,城市形态转变。早期城市郡县在管理上实行单一的坊市制,每个城市被划分为功能单一的政治区、居民区和商业区三部分,居民生活和市场活动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到了宋代,这一情形得到了改变。工商业
7、活动扩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市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还出现了郊区都市化的现象。于此同时,城市的管理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坊市分离转变为厢房两级制和相应的治安管理,许多城市进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物资调运与储备、防火救灾、抚恤赈济、街道整治、环境卫生、居民生活设施建设等体系。在此基础上,城市发展形态日趋多样化,形成了综合性、工商型、港口型、政治型城市等多种类型,如宋代明州就是典型的港口型城市。2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从职能和形态上看,主要有政治型城市、工商业型城市、军事防卫型城市和市镇四种基本类型。宋代以后,工商业城市成为主体。从空间结构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大致经历了由北到南、由内陆到沿海
8、的扩展过程。宋代是一个转折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城市发展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北方。同时,随着对外交往的日趋活跃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沿海港口城市大量出现,并且推动了沿海地区城市的发展。但从明中叶以后,由于“倭患”所采取的“海禁”措施以及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一度兴盛的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宋代是城市转折的一个关键期,不仅表现在城市的繁荣发展上,还表现在城市的管理上。宋代明州即是一例。关于唐宋知名城市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有陆敏珍的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傅璇琮的宁波通史、日本久保田和男的宋代开封研究等。再者,近年来,区域史研究在史学界蔚然成风,地方史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选
9、取地理大区或省,对大区内亚区域的研究留下很多空白。如关于宋代城市管理的研究成果最多的是关于宋代东京的研究,而对于其他亚区域的城市研究则少之又少。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全国涌现出一批中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前身多为府城或重要的县城,在历史发展中,这些府城、县城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选取这种较小的区域进行研究,较具现实意义。本文所选择的宁波即是这样的一种地域。宁波位于浙江省东部,背山面海,它是现今浙江省重要的港口城市。在两宋时期,明州城市建立了较完备的市政管理体制。在水利管理上主要是城市内的水利设施,如它山水系、日、月湖等;在商业管理方面涉及厢坊制的管理体制,对国内商业和海外贸易的管理,行会的管理制度;
10、在社会治安方面主要有消防、驻军等此外还有社会救助方面的一些举措。研究明州这个港口型城市的市政建设和管理问题,不仅能够揭示宋代明州市政管理的状况,而且从个案的角度推进宋代城市史研究,即便对今日中国城市建设,亦不乏历史借鉴意义。二、唐宋明州城市的发展宁波这个城市及其腹地的名字是从西汉开始有记载的。那时该地属于会稽郡东边的东缘地区,在宁波市的甬江和余姚江、奉化江的三江汇合点。把它移到今天这个港口城市的位置是公元8世纪的事,此后的近1000年间,它作为长江下游的外港得到不断发展,成为东海沿岸贸易和远距离贸易的中心。3而唐宋时期是是宁波从一个相对落后的边缘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经济区域的变迁时期。具
11、体而言,选择这一时段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依据第一,唐宋时期是宁波行政区划形成的时期。秦汉以来,该地区属会稽郡,设有鄮、鄞、句章三县。隋大业年间,会稽郡改名为越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东部地置明州。州治起初在鄞江上流的小溪旧句章县治。唐末,明州刺史黄晨在三江口子城的周围建起了罗城外城,州城开始固定,城市面貌也得到整治。这样,到了唐末,随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明州开始了真正的开发。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创设明州开始,经过大约350年左右的时间,确立了作为中心城市明州管辖下的鄞县、慈溪、奉化、象山、定海从望海县更名而来、昌国共计六县的行政区域的划分以及以明州为中心的整个行政区域。第二,宋代是宁
12、波城市转折的重要时期。两宋时期,随着明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后,明州城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市政管理日益为中央和地方征服所重视。那时,城市中新的行市与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市”,居住区和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网也逐渐形成,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是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坊里结构。而这种变化也对城市的治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宁波城市治安管理的提高。在城市建设上,两宋时期明州子城、罗城作了多次整修。在一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人地矛盾的上升,政府加大了投入和管理,明州水利工程数量猛
13、增,并形成一定的水利网络,水利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唐宋时期,不仅是明州行政区划逐步形成、地理环境得到开发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变革期。唐宋之际,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生产最发达的地区。南宋定都临安后,因为地理位置邻近行都临安,明州的地位日益显着,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时期。两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人地矛盾上升和宁波城市经济空前兴盛,都市文化常活跃等的现状,城市中原先的制度被相继打破,为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城市市政管理的成熟和趋于系统化。三、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制度和措施(一)水利设施建设管理4唐宋时期,因北方人口的大举迁入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
14、明州开发逐渐从以陂湖为水源地向濒江沿海低湿地带移动,这对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唐中叶以后,政府开始吸纳民间资本作为地方水利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并逐渐占主导地位。水利经费筹措的多元化,尤其是地方自筹经费的增加,促进了明州地区的开发步伐。明州城主要有两个重要水源,一是从它山堰经仲夏堰进入到南门,另一个是从大雷山经过广德湖进入西门,然后汇入于城中日、月二湖。但是,从唐大中(847859)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围湖造田之风渐兴,广德湖开始遭受到破坏,在北宋末年,被填为耕地。这样,它山水系就成为明州城的主要水源。它山水系在宋代经过地方官员的多次治理,采取了置田收租为治水经费的长远之计,并加强管理
15、,从而保证了上流河道的畅通,也使得城内居民的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它山堰在今郸县郸江镇西南,唐太和七年833鄂县令王元障创建,因工程所处地段中有一小山突起,此山不与其它山脉相联,称为它山,堰亦称它山堰。它山堰是用条石砌筑上下各三十六级的拦河滚水堰,堰顶长四十二丈,用八十块半石板砌护堰身中空,内用大木梁支架。它是一项集阻咸、蓄淡、引水、泄洪诸种功效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山堰的建造不仅解决了郸西平原的洪涝灾害,使数千顷农田得到了灌溉而且也解决了宁波城市的用水之困。明州城内,位于城西南隅的日湖和月湖容纳它山诸水,成为城内水源所在地。因此,地方官员都十分重视对日、月二湖与河渠的疏浚,其中以元祐年(10861
16、094)间,知州刘淑的浚治工作最有成效。不但扩大了月湖的蓄水量,而且通过在湖四周及湖中岛屿中种植松柳花草,又达到了固堤和保护水质的目的,故“湖遂大治”1此外,官府对妨碍水道的搭建物也及时予以整治。这些措施都保证了城内河道的畅通。为了控制水位,合理掌握蓄泄,理宗宝祐至开庆年(12531259)间,吴潜通过实地勘察水位,并结合已有的治水经验,在城内平桥下建水则亭,立水则碑“伐石为准,榜曰水则,而大书平字于下方。暴雨急涨,水没平字,戒吏卒请于郡,亟启钥;若四泽适均,水露平字,钥如故。”2即看水面与“平”字的位置而开启闭水闸水没过了“平”字则启闸放水,水露“平”字则闭闸蓄水。平桥水则碑的设立,大大缩短
17、了水位变化与操纵碶闸启闭的时间差,反映出当时人民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已经达到了相当到的水平。在堰棣锲闸的修筑方面,宁波的河网、湖泊水利工程,有着完备的堰棣锲闸等设施,用1舒亶乾道四明图经卷一0西湖记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49582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三平桥水则记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525以控制涝旱,这是宁波水利工程中的一大特点。如东钱湖七堰四闸,“水入则蓄,雨不时,则启闸而放之”1。河网上的堰闸作用更大,除蓄泄有时外,更重要的是截断倒灌海潮与内河的关系,“得淡水,迎而用之;得咸水,闸坝遏之,以留上源之淡水”2。明人徐光启对宁波的这种水利设施大为赞叹“
18、职所见迎淡水而用之者,江南尽然,遏咸而留淡者,独宁绍有之也”。(二)商业管理宋以来,明州人口集聚,地理位置更加重要,进一步成为人口、物资的集散地,促进了其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城市市场的扩大;城市经济形态的多样化;行业分工逐步精细;海外贸易与城市商业圈的扩大。面对这一情况,明州城市的市政商业管理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适应这一状况。1城防建设两宋时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区的拓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浙东观察使薛戎以明州州治“北临鄞江,地势卑隘”,奏准朝廷移置与三江口,建立子城,即内城。唐昭宗乾宁(894898)间刺史黄晟又在子城
19、外围修建罗城即外城,至此,明州城初具规模。宋代以来,特别是宋室南迁之后,明州作为“浙左股肱之郡”3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日益突出,统治集团更加重视明州城防的建设,把它作为京城临安的东南屏障。明州经过多次整修之后,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著名的东南港口城市。在子城建设方面,自从唐穆宗长庆元年,移州治于三江口后,明州逐渐成为四明地区的政治中心。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宋代子城具体修建的情况很难知道。但据考古挖掘表明,宋代时期曾有过两次子城的大修。第一次是在北宋初期,维修的重点是加固修补城墙,使城墙加厚、加宽。第二次是在南宋时期,在唐代土城墙的基础上,将城基包砖改为1米左右,全部用加工过的条石错缝砌筑,厚度
20、为50厘米左右;其上部分为包砖砌筑。4在道路铺设上是有规则的小长方形年糕砖,道路两边均有凹槽形的明水沟,砌筑规整,高低一致。5子城的四周是壕沟,通过桥梁连接外城。子城作为州府衙门的所在地,内有官府、仓库等供办公、休息的地方。1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六水利浙江水利东钱湖浚议M长沙岳麓书社,2002,5472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六水利浙江水利玄扈先生旱田用水疏M长沙岳麓书社,2002,3763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五烽燧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894林士民三江变迁宁波城市发展史话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80815林士民三江变迁宁波城市发展史话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8283
21、6明州罗城四面环水,奉化江自南来限其东,慈溪江自西来限其北,西面与南面皆它山之水环绕,是典型的江南水城。根据文献记载,罗城在宋代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的修整。第一次是在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曾巩知明州任内。此次修葺,材料多利用旧城砖砌成,周回约2500丈,计18里左右。第二次是在理宗宝庆年(12251227)间,对望京、灵桥巧、东渡三门进行翻新,还对其他的城楼进行加厚。经过这次大修之后,明州10座城门的名称及布局便有了明确的记载。第三次是在理宗宝祐四年(1256)至开庆元年(1259)吴潜判庆元府任内。针对长期疏于管理而造成的弊病,全面修治城墙,并重新建立巡铺制度,加强对城楼的巡防和管理。2厢坊
22、制的管理形式入宋以后,城市发展很快。和唐代相比,宋代城市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着眼于管制居民生活与商业活动的坊市分离制度自唐末五代以来就逐渐遭到破坏,发展到宋代更趋崩溃。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活跃以及坊市分离制度的崩溃,城市政权不再限制商业区和居住区,市民纷纷面街而居,开铺经营,坊市混一的开放式城市新貌逐渐呈现。南宋时,州城内有市廊等商业繁荣的街巷,此外还有“花行”、“饭行”、“卖席行”等专业市场。在城门之外“行李舟车鳞集辅凑”1在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一般城市划分为政治区(子城)、居民区(坊)、商业区(市)三部分。到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这种格局被彻底打破。
23、在明州,子城虽然仍是政治中心,但很多仓、场、库、坊等管理机构已经设置与坊巷之中;作为居民区的“坊”,已于商业区相互交杂,严格意义上的坊市界限已经不复存在。于是,一种新的适应城市发展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厢坊制应运而生。厢坊制最初实行于北宋都城开封,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其中,厢是由城市驻军防地划分单元演变而来的一级管理单位,每厢包括若干综合性街区,由京朝官或大小使臣领厢公事,负责辖地内民间纠纷的调解和一般民事的日常管理。坊是按街区的自然分布划分的基层行政单位,每坊包括一定数量的街道、民居、店铺等,设有轮差充任的坊正、队头、保正等管理人员。庆元府城有城内4厢和城外2厢。宝庆年(1225一1227)间
24、,明州(庆元府)州城内共设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厢,下设51坊2;城外设甫东、府西两厢。具体分布如下1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二修砌西塘路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452加藤繁宋代都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M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3237东南厢锦勋坊、握兰坊、清润坊、连桂坊、余庆坊、重桂坊、兴廉坊、进贤坊、吉祥坊、康乐坊、锦乐坊、迪教坊、积善坊、状元坊。计14坊。东北厢千岁坊、安平坊、享财坊、开明坊、拱星坊、富荣坊、广慧坊、泰和坊、宣化坊。计9坊。西南厢纯孝坊、美禄坊、迎风坊、问俗坊、史君坊、众乐坊、释揭状元坊、行春坊、灵应坊、符桂坊、画锦坊、振名坊、顺成坊、缓带坊、惠政坊。
25、计15坊。西北厢宜秋坊、寿宁坊、崇孝坊、永济坊、恤仁坊、广仁坊、朝上坊、修文坊、影泉坊、儒行坊、朝桂芳、状元坊。计13坊。到开庆元年1259,市区内的厢坊设置有所变化,设4厢45坊。东南厢的重桂坊划入东北厢,取消了锦乐、锦勋、状元3坊,辖10坊。东北厢的区划基本不变,增添了重桂坊,辖10坊。西南厢由原来的15坊变为13坊,取消了符桂坊和释褐状元坊,新增设了衰缩坊。西北厢取消二个状元坊,增设了衍庆、阅武二坊,计12坊1。由于南宋的时期的明州方志对厢坊的管理如何运作没有记载,一般认为,厢坊官由吏部差注大小使臣充任,负责厢区日常防火和治安等管理工作,明州的情况也应该如此。3工商业行会宋代明州工商业行
26、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政府已经不可能直接干预和监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为了便于管理、征调徭役等,政府让工商业者按照其所属的行业组织起来,使每个在城市里谋生的经营者,不论规模大小,皆需“投行”,否则停止其营业,予以制裁;而工商业着随着自身力量的逐渐强大,保护本身的利益,也需要组织起来。于是,在宋代明州,工商业行会产生并且发展,成为商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类行会都设有行老或行头,作为一行的首领。凡同行人员之间一切共同活动及行外的一切接洽交涉事宜,都由行老和行头代表本行出面处理。首先议定物价就是行头的一项重要职责。天禧二年十二月诏云“自今令诸行铺人户,依先降条约,于旬日齐集,定夺次旬诸般物色见卖价
27、。”2能参加政府召集的会议者,显然是代表各行业的行老,而不可能是各行的全体营业者。除了与官府议定物价外,本行的批发或零售价格,也概由行老议定后交各铺户照行,如米行“每户专凭行头于米市做价,经发米到各铺出粜,铺家约定日子支打米钱。”1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一坊巷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402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M北京中华书局,1579,36788其次,凡对官府有所交涉或请求,也由行头出面。宋朝政府对工商业者苛责颇重,有“科索”、“和买”、“免行钱”等名目。科索包括物资和人力,就前者而言,“不以其物大小,但合充用者,”皆须向官府供应;就后者而言,虽医卜工役,亦有差使,即各色人等都有被官府招
28、募服役的义务。“和买”也是一种变相的科索,这是政府于各行业无偿供应外,应宫廷及官府需要而到市场上购买物品。为避免零星购买的繁烦,朝廷特设的“杂买物”直接与行头议决价格,强行收购。“免行钱”是“熙宁新法”之一,即将科索、和买负担用现钱交付。现钱折纳后,行户即可免除各种义务,故称免行钱。这一办法的实行,应该说是行会向政府请求的结果,也是行会为保护本行业利益与政府斗争的一个具体实例。此外,各行一般工商业者,他们都需定期到一定场所“上行”,其目的在于登记货物销售情况,收交“行用”,或商议接洽本行有关贸易、雇用等业务。除各行固定上行之所外,茶馆、酒楼亦经常作为商谈本行业务的场所,这一方式一直延续到近代,
29、茶馆酒肆成为各行业谈判接洽的重要地点。各工商业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利益,行会产生后亦必然会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4海外贸易宋代以后,由于西北“丝绸之路”完全被阻塞,而宋政府对于国家财政收入、政治外交以及国外奢侈品的需求上升,推动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宋时期的明州港是官方指定的对外开放的海港。明州港主要面向日本、高丽,同时也与南海地区有一定的往来。在日本与高丽之间,有比较固定的航线,中外商船频繁在这里出入。北宋淳化三年(992)四月,移杭州市舶司于明州定海县(即今镇海区),这是朝廷最早设置于明州港的管理机构。宋室南迁之后,明州港不仅是南宋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而且成了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其政
30、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绍熙元年(1190),杭州市船务停运。越五年,江阴军、温州、秀州三个市舶务也相继停运。此后,“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藩之至中国者,唯明州一港进出”。史称,明州处“海道辐辏之地,故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1时人曾以“城外千帆海舶风”、“雨前茶更好,半属贾船收”等诗句来赞叹当时明州港海上贸易的兴盛。宋代规定商旅出海从事海外贸易必须经由市舶司申请、批准,“请官给券以行”,外舶进来后,也须经由市舶司抽解。由于市舶司一般置于行政城市内,因此,海外贸易与这些城市经济关系密切。明州市舶务位于州治近甫江口一带,在城外设有来远亭,商船先于江口接受1张津乾道四明
31、图卷一分野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48779检查,然后入市舶务,“贾舶至,检核于此,历三门以入务,而闭衡之南北小门,容顿宽敞,防闲慎密”1。此外,城内还设有专供商人存积货物的仓库,“东、西、前、后列四库,肿分二十八眼,以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民瑞争来送,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号之两夹”,以作库名2。宋代明州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夷商越贾,利厚憋化,纷至沓来”3。海外贸易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有司资回税之利,居民有贸易之饶”4。此外,为了招徕外国商舶来宋和鼓励海外贸易,政府一是提高外来商人的政治地位。凡是外商首领到港,市舶司用“妓乐”迎送,准许他们坐轿或乘马,当地官
32、员还亲自接见。中外商船出海时,市舶司还设宴饯行;二是关心和保护外国商人的利益和生活,设置招待外国商人的专门宾馆来远驿,对外国商人给予一定的照顾。明确规定对来明州,流浪海上不能回去的日本商人,由市舶司发给每人每日米两升,钱150文,直到次年为止。三是鼓励本国商人出洋贸易和招徕外国商舶。如果是贡献突出者,则政府授予官爵。四是降低抽解税率(货物税)。(三)社会治安宋代明州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人口的滋长,是城市繁荣和社会发展的象征,但是,这种发展也使得宋代明州城市必须正面应对一系列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困扰,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防火火灾直接威胁着市民安全。坊市混合之后,城市的大街小巷,屋宇相连
33、,人口稠密,成份复杂,城市建筑又以土木结构为主,无论是人为的纵火,抑或是无意的失火,都会给城市造成极大的损害。火灾由此成为市民关注的主要问题,城市防火问题的处置水平也成为市民评判官员执政能力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首先,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消防队,称为“潜火队”。宋代城市专职的防、灭火组织,是从军队转化来的。神宗熙宁八年1075,为防止造兵刃的斩马局工匠暴动,神宗下令“止禁军数百人设铺守宿”5,将100人分为两铺,“潜火为名,分地守宿”。这就是所谓的“潜火铺”。“潜火”即为灭火之意。“潜火铺”即为驻扎军人的防火,灭火屋所。“消防队”还有专门的铺屋,即“望火楼”。他们住在楼里,白昼黑夜登楼顶1方万里、罗
34、濬宝庆四明志卷三制府两司仓场库务并局院坊园等M北京中华书局,1990,50232方万里、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三制府两司仓场库务并局院坊园等M北京中华书局,1990,50243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卷九碑刻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49404方万里、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六市舶M北京中华书局,1990,50545徐松宋会要辑稿瑞异M北京中华书局,1957,453610观望火警,以利扑灭火灾。望火楼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同时也是世界古代城市建设中的首创,它对宋代以后城市建设有着启发意义。从城市防、灭火历史来看,宋代以后的元、明、清、民国时期,均设有望火楼。其次,进行严格的灯火管制,加强用火管理。政府推行
35、了较为稳妥的救火“责任制”若着了火,由仰探的军人,骑着“望火马”,飞驰报告巡检,如果巡检因故未到,便由这一地的治安官吏厢巡检负责去救。如果去巡检的那地方遥远,其他军巡使等官吏先到,便要立即指挥“消防队”和救火的“水行人”一起灭火,以免使远处屋舍连着着火。1在救火过程中,赏罚分明。若有在救火中不尽力者,查处以后定以“军法”治罪。2人口户籍管理户籍管理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受重视的人口管理政策之一。户籍上所登记的人口数据,就是封建国家向人民征收赋役的重要依据。宋代明州,由于北方移民的迁入,人口增加快,再加上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为政府在人口户籍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坊郭户”单
36、独列籍。宋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城市的结构和阶级构成状况所发生的很大变化。宋朝户名较多按人户身分区分,有官户与民户,形势户与平户之分;按有无田地、有无房产等重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区分,则有主户和客户之分;按人户居住地区分,有乡村户和坊郭户之分。2乡村户和坊郭户在宋代的社会生活中是最重要、最常见的户名之一。乡村户居住在乡村,坊郭户居住在城市。乡村户和坊郭户的划分,即是城乡户籍的区别分划。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户籍制度上的重大变化。“坊郭户”之称,最早见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厘革诸道州府应征留使、留州钱物色目”,“如坊郭户配见钱须多,乡村户配见钱须少”,3可知有坊郭和乡村的户籍差别。到宋代,
37、坊郭户即正式单独定等,列入版籍。宋代的户籍中有主户和客户的区分。政府对主户按照财产等划分户等。城市居民按照动产和不动产划分为十等坊郭户,乡村居住者则主要依据有没有土地划分为五等乡村户,分别称为城市主户和乡村主户。没有财产的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通称为客户。客户是等外户,不进行化等,原则上不承担赋税,天禧五年1021,诏“诸州县自今招来户口及创居入中开1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5,72732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8273王溥唐会要卷五八户部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10111垦荒田者,许依格式中入户口籍,无得以客户增数。旧制县吏,能招增户口
38、县即申等,仍加其傣络。有析客户者,虽登于籍而赋税无所增入。故条约之。”客户虽列入户籍,但赋税没有增加,可见其经济能力是相当有限的,所以承担赋税能力是相当小的,原则上就不承担这一项封建义务。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确保户籍管理的实施,实行都保制的组织方式是如果一个地方民户数量能够达到标准水平,就实行“五五为保,十大保为都保”的模式不及标准水平,但达到三保、五大保的社区,也可降低要求设置保长、都保正模式;没有达到第二种情况者,将成为其它保、都保的附属。1都保制将户籍管理与社会治安联系到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3夜禁和城市驻军
39、以前的“宵禁制”已经不适合城市的发展现状,因此宋代采取厢坊制的开放式管理形式,打破了“日中为市,日落散市”的规定,缩短宵禁时间,放宽宵禁范围,不仅有白天开市的日市,而且还出现了夜市、早市、季节市、专业市等不同种类的市场,使整个城市成了一座不夜城。除了不同的各类市场,丰富的都市娱乐活动也是前代少有的。在城市的治安管理上,明州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军巡制的实行。它往往与相应的行政管理体系结合在一起,即以若干综合性街区为单元,设置都巡检使或巡检使,下辖若干军巡铺,负责各街区坊巷的日常巡逻和防盗防火。与治安管理相关的还有城市驻军问题。中国古代城市是依托各级统治中心发展起来的,一般都驻扎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平
40、时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乱时镇压百姓反抗。但入宋以后,城市驻军总体上呈不断削减之势。在南宋明州城市的额定驻军数量有限,一般为近千人至数千人,而且实际数量往往少于额定人数。如庆元府城驻军额4707人,宝庆三年1227实际只有2789人。2(四)社会救助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也会相应的显现,政府也相应的采取了一些列的救助措施。这些措施也是吸引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之一。首先是医药局的设立。在地方上普遍设有惠民局之类的医药局,作为地方政府救济民疾1陆爱勇宋代城市人口管理探析D山东大学,20052,32352方万里、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0,507012的主要机构。这些医药局经过多年的发
41、展,从药材采购、药品炮制及销售等方面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1。一些药局不但出售成药,也配有医工,直接为病人诊治。州的药局初设于南宋时期,此前因州府不设药局,“疾病者取药于市,假伪售真,其害滋甚”,宝庆三年1227,知州胡集始创设药局,名为“制置司和剂药局”。时吴潜知明州,鉴于原药局地处位置不佳,“在郡圃射垛西地,逼隘匪便,且药工出入,旅辕不肃”,以及年久屋老等缘故,决定建惠民药局,“恺而更之”2。民药局所生产的药品除了用于买卖获利外,也有部分用于无偿散药,“岁春夏数施药饵,无间城内外”,宝裕五年1257散药3835帖,开庆元年1259散药科93帖,数量也相当可观3。当然,尽管地方政府号
42、称散药“无间城内外”,但事实上受惠的人主要还是居住在城市及附近的居民,乡野不多。此外,还有设立慈善机构,其目的主要是救济社会弱势人群和贫困人口。宋代,明州的慈善机构主要由官府主办,分布在全州。从机构的名称看,主要有居养院、养济院、安济坊、广惠院、漏泽园等。泽园是宋代的助葬机构,主要用以安葬客死他乡及贫困无以葬者。明州各县在崇宁三年1104后均开始设置漏泽园。其中,州城的漏泽园置于城南,由柳亭院僧主持。广惠院是一种较具地方特色的慈善机构。南宋后期,吴潜历任州府,所至买田创屋,设为广惠院,以养鳃寡孤独之民。如嘉熙三年1239,创于丹阳,宝裕五年1257创于明州。除了这些固定的慈善机构外,每逢灾荒之
43、际,为稳定社会秩序,政府往往要大规模的贩济城中贫民。在宝枯四年1256至开庆元年1259的4年中,知州吴潜曾先后贩济城内4厢和城外2厢贫民达75732人次,计费钱154365贯、米7082石4。四、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的特点和成效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是明州从一个边缘城市发展为繁荣的港口型城市的关键时期。随着宋代明州北方人口的迁入,农业、手工业等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地位迅速上升。而宋室南迁之后,明州的政治地位也不断上升,明州城市化现象显现。于此相应的市政管理不断完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成效。(一)坊市制的打破1史继刚宋代药局建设与药品经营管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
44、942,222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二惠民药局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503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二惠民药局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514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八赈济M北京中华书局,1990,601313宋代以前,古代城市实行的是严格坊市制,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但是,宋代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兴起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格局已经不适合城市的管理和发展。于是,厢坊制应运而生。厢坊制最初产生在北宋的开封,后来逐渐推行到全国各地。庆元府城有城内4厢和城外2厢。宝庆年间(1225一1227),明州(庆元府)州城内共设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厢,下设51坊。拆除坊墙,这对于原来封
45、闭式的管理来说,可能会增加一些社会治安问题,但对于一个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开放程度的提升,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二)政府的控制逐渐削弱,民间力量显现随着明州城市的发展,政府管理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相应的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为此,政府逐渐的削弱控制,并利用民间力量进行市政管理。在市政建设上,尤其体现在明州水利建设上,唐至宋代明州庆元府的水利工程中,由中央或较高级地方长官主持兴修的跨州县大型水利工程较少,但规模较小、由各州县及民间自己兴修、自己受益的小型水利灌溉工程为数甚多。地方势力也积极参与明州(庆元府的水利修筑事业。他们在地方水利事业中的作用主要有首先是作为政府修筑水利工程的经费支持者,参与工程的
46、兴修。除了出钱外,地方势力还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参与水利工程的管理事务。由于水利工程往往牵涉各方的利益得失,出现复杂的社会矛盾,这时候政府通常倚重地方势力,调解各方的得失。在商业管理上,实行行会制度。随着坊市制度的打破,城市工商业者的经营方式改变,使得政府对工商业者旧有的管理制度变得毫无意义,同时,由于工商业者遍布城内各地,政府事实上也不可能再如同坊市制度那样去直接干预和监督从商品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工商业者之间的竞争也不断激化,共同的利害关系,促使同行业者组织起来,相互调节、利益均占,同时也由行头加以监督,保证本行在顾客中的信誉。宋代行会的发展对封建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
47、到促进作用其一;行会制度促进了手工业、商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其二,行会制度对工商业的发展及工商业者自身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三,行会通过自身的经济职能如接洽业务、评议物件、监督产品质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城市工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营。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三)城市功能多元化,经济占主导14明州是一座港口型城市,“港兴则城兴,港衰则城衰”,政府充分利用明州的港口特色,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宋朝以来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南方区域市场向近海主动积极扩张,是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向更大市场的空间扩张。同时,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为民间积极主动开拓市场创造了宽松环境。如降低市舶商品的抽解税率、
48、用高官利禄奖励外商和鼓励国内商人进行海外贸易、派出使臣招徕海外商人等等,这些措施也一定程度上促进南宋中国的海外贸易。从我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城市最初具有的是政治和军事职能,而明州城市的市政管理已经转移到经济职能为主。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也是明州城市市政管理的一个特点所在。政府管理的这一转变,促使明州城市走向繁荣。五、结语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发展空前繁荣。明州城市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实质发展的阶段,无论是人口规模、城市规模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宋代城市管理依据现状适时改变了措施。在水利设施方面,基
49、于人口增加带来的人地矛盾,大力发展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的发展,增强城市本身发展的动力。在商业管理方面,与时俱进,打破原来单一、封闭的管理模式,采取厢坊制的管理形式;结合自身港口城市的特色,大力发展和鼓励海外贸易,设置使馆,招徕外国商人;鼓励本国商人出海贸易;改变工商业者的管理形式,采取工商业行会制度,不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而且也促进了工商业本身的发展;在社会治安管理方面,宋代打破了汉唐“坊市结合”制,对整个城市进行厢坊制管理。拆除坊墙,这对于原来封闭式的管理来说,可能会增加一些社会治安问题,但对于一个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开放程度的提升,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在继承前代消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城市消防队。对于城市人口进行“都保制”管理。在社会公益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也是针对当时流民的迁入等现实情况,采取的稳定社会治安,吸引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措施。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宋代明州城市的各项功能趋于完善,并且成熟,为后来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15参考文献【1】梅应发等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4870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