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自我意识与文本叙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3521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红的自我意识与文本叙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萧红的自我意识与文本叙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萧红的自我意识与文本叙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萧红的自我意识与文本叙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萧红的自我意识与文本叙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本科毕业论文(20届)萧红的自我意识与文本叙述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II目录一、萧红其人1(一)萧红的祖父2(二)王恩甲和端木蕻良2(三)萧军3二、萧红的文本叙述4(一)生死场41女性群像52悲剧式的人生6(二)商市街和萧红的散文81小女儿性情82青春的哀叹9三呼兰河传与两个人物有二伯与冯歪嘴子101有二伯102冯歪嘴子11结语13参考文献13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坚持运用女性的独特视角去感悟反观人类生存的状况,用自我的语言和真实的思考在历史的言说中创作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学作品。其反应了二十世纪三十年

2、代到二十年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她始终忠实于自身的生存体验与情感思考,不断的回忆与不断的前行是萧红的写作状态和生存状态。回忆带给萧红创作题材和灵感之外,也在不断地加深她的自我意识幸福已不再,但痛苦却在与日俱增。童年无法摆脱的痛苦经历成为了萧红继续成长的障碍,对幸福的追求已变得满目疮痍。【关键词】自我意识,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II【ABSTRACT】XIAOHONGISANREPRESENTATIVEWRITERINTHE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SHEREFLECTSTHEHUMANREALEXISTCONDITIONSBYHERUNIQUEFEMALEPERS

3、PECTIVEANDHERWORKSHAVEADISTINCTPERSONALITYBECAUSESHEINSISTEDONWRITEFICTIONBYHEROWNLANGUAGEWHICHALLTHETHINKINGBELONGTOHERSELFXIAOSWORKSMAINLYTALKEDABOUTTHEPEOPLESLIFEWHOLIVINGFROM1930TO1940XIAOHONGALWAYSREMAINEDLOYALTOHEREXPERIENCESANDFEELINGXIAOCONSISTENTINTHEWAYSHEWASWRITEFICTIONBYRECALLEDHERMEMORI

4、ESBACKANDTHEWAYOFXIAOSLIFEWASKEEPMOVINGFROMONEPLACETOANOTHERFORWARANDLOVERXIAOSMEMORIESNOTONLYWASHERWRITINGTOPICS,INADDITIONTHAT,ALSOWASHERPAINTHEPAINFULEXPERIENCESOFCHILDHOODBECOMETHEOBSTACLESOFHERGROWTOBEAREALINDEPENDENTWOMAN,ANDTHEPURSUITOFHAPPINESSFINALLYBECOMEAHARMFULAFFLICTION【KEYWORDS】SELFCON

5、SCIOUSNESS,FIELDOFLIFEANDDEATH,THESTREETOFSHANG,HULANHEZHUAN萧红在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写道“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1确实如此,纵观萧红留下的作品和信件,她并非像张爱玲一般具有人生薄凉,就近求得安好的生存体验;她也并非能如丁玲一般投身社会革命,寻求社会救赎和永恒的人生真理;她更不可能像冰心般歌颂爱和大自然。萧红所体会到的生命情感要比这些更为“卑微”,更为平凡。一、萧红其人萧红的生平如同一部女性奋斗史的小说,她19岁离家出走,后又被迫回到家中,拒绝包

6、办婚姻却在无奈中和包办婚姻对象王恩甲同居,和萧军在一起似情人又似妻子,几次欲离开又终究妥协,最后跟随端木蕻良却最终被抛弃。在萧红人生三十一年中,尝尽曲折屈辱。我将萧红的人生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逃离时期”,在这一时期,萧红主要受到新思想的影响,想要离开家,完成学业到北平求学,祖父的过世使她这种意识更加的坚定。萧红认为家不能带给她温暖和爱,萧红不愿呆在一个封建乡镇中,而此时的中国,“娜拉出走”也确是作为一种新思想的表现方式而受到追捧;第二时期“承受时期”,此时期从萧红最后一次离家开始,此时的萧红可谓是贫困交加,但她离家出走的意志十分坚定,萧红生育后跟随萧军,住到商市街,之后又辗转青岛、上海

7、、武汉等地,并且自己独自到东京、北平生活,萧红开始承受离家之后的困苦、体验到女性命运的不公和个人生存的艰辛。在这一段时期中,萧红开始文学创作,有了自己的追求,但她的精神还是软弱的,她还在依靠萧军照顾并且她的社会活动主要在萧军建立起的人脉中进行。而这时期的散文、小说主要集中在讲述人类生存的痛苦与愚昧。第三时期,这一时期实际上没有明确的界限,我认为从萧红与萧军正式分开直到萧红过世,她最后的一段人生是“回归时期”,这种回归使得萧红开始不断回忆家乡的一切,和萧军的分手让萧红感受到一种独立自主的昂扬情绪,这仿佛又是一次幼时的离家出走,即将面对的是更加困苦的人生,但此时的萧红毕竟不同于初次离家时的少年了,

8、她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对于写作的理想更加清晰和独立,不再是萧军影响下的文学创作了,而对于自己的困境则是更加的坦然和独立。不想处于从属地位的萧红离开萧军,但端木蕻良并非萧红的明智选择,对家乡的书写成为萧红此时创作的主要内容。萧红曾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2在萧红生命中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都对萧红的自我意识及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1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093102萧红,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2(一)萧红的祖父根据萧红的作品,萧红的祖父在萧红的童年及其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萧红并非像冰心一般能够得

9、到父母及兄弟姐妹的亲情之爱,因此,祖父的爱对于萧红情感上的安慰便使得她记忆深刻,至死不忘。并且,萧红也并非如张爱玲一般能够冷眼旁观人生百态,她对于感情的梦想是自己付出的爱能得到回应。萧红生长于东北这样的古中国中,西方的文化直至她成年才有所接触,她自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的以家族为中心式的教育,而非是能看透红楼梦人生的兴衰变迁。因此,萧红从祖父处得到的人生之爱便成为她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并且祖父式的爱深深刻在萧红的潜意识中,在她以后的人生流离中,这种祖父式的宠溺的温暖也就成为萧红所寻求的。在萧红的意识中,祖父、母亲、继母、仆人和她是处于同等地位的“父亲对我没有

10、好面孔,对于仆人也是没有好面孔的,他对于祖父也是没有好面孔的。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3这样的生活情景,恐怕是萧红最初想要离家独立的苗头之一,而她在意识中从一开始便把自己归属于仆人、穷人、没有保障的人了。这实际上证明了萧红安全感的缺失。(二)王恩甲和端木蕻良接受王恩甲的帮助并非是萧红第一次妥协。萧红二十岁时在表兄陆振舜的帮助下曾到北平求学,她是不告而别出走到北京的,然而决定出走的她所依靠的却是家里提供的钱和一个仍在依靠家里的表兄。因此,当双方经济被制裁后,萧红无奈回到家中。再次从家里逃出的她依旧没有经济保障,因此萧红找到了王恩甲并

11、和他同居在一起。萧红似乎想借助王恩甲的经济帮助完成学业,从而获得独立的能力,然而她并没有达到目的。这样的选择在萧红的生命旅途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就是萧红对端木蕻良的选择。萧红离开萧军和端木蕻良在一起,以求得到独立和爱,萧红认为与端木蕻良在一起可以得到平等的地位,也可以得到忠诚的爱,而端木蕻良自喻“贾宝玉”式的生活使得萧红的付出又一次付诸东流,而获得的又是一次“王恩甲选择”的结果。萧红与王恩甲的关系虽没有在萧红的情感中占有多大的地位,但我们由此可以窥测到萧红自我意识。很显然,二十岁的萧红并没有成人一样的谨慎和成熟,她甚至并没有准备好全面的接受处理自己的人生。萧红想要利用王恩甲,但单纯的她却被骗了

12、。这次的经历使得萧红体验到了情人、孕3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733妇、弃妇、穷人、母亲的人生角色,未受过苦难的她当所有的苦难一次性的排山倒海的到来之后,萧红清楚的记忆了每一种感受,这些感受在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形态是碎片式的,却也是极为深刻的。这些逼真深刻的人生体验日后都在她的小说中出现。在萧红承受时期创作的小说文本叙述中,厄运总是突然而至,而这些卑微的人物们对于这些厄运从来没有一点招架之力,只能任凭它的处置摆弄,恍如此时的萧红一般,面对排山倒海来的厄运萧红无招架之力,只得无头绪的到处求助。(三)萧军在萧红的传记中,萧军的出现总是被描写成英雄或是爱神从天

13、而降的效果。这种描写正是符合萧军的性格的暴烈的。在他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欲望是荣誉欲,表面上是宽宏大量的,但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骄傲,因为他更爱的是他自己。这是萧红所深恶痛绝的。萧军“是一个混合了流浪汉和武士性格的人”4,当萧军仗义勇敢帮助萧红的时候就注定了萧军是一个鲁莽随性的人,而这种性格虽在萧红的作品中被多次描写到,却不能为萧红所容纳承受,并构成了萧红暗自神伤的原因。萧红作为生在乱世的女性所能拥有的东西太少,然而她又受到了“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使得她不能如她身边的民众一样妥协于压抑的封建生活。因为萧红拥有的东西太少,因此来自祖父或萧军的一点点“爱”便可让她“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获得了自由

14、,但她并没有独立,并且,自由并不代表着幸福和温暖,在萧红这里,它是饥饿、寒冷甚至卑微。萧红还是依靠着萧军,她将萧军作为祖父一样依靠,像共同革命的爱人一样的尊敬,又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妥协。但萧红并非丁玲一般坚强,她保持着女性的敏感的纤弱,她渴望独立自由却又总在寻找一个男性的依靠对象。因此,萧红总是被动的,“女人的依附性是内在化的即使她的行动有表面上的自由,她也还是个奴隶。”5萧红虽不曾在意识中认为自己是奴隶,但她在有意无意中将自己看作客体,在广告员的梦想中,萧红想要做广告员,和萧军一起去接洽时受到冷遇于是吵了起来,走路时,萧军故意走快,“好像我对事情没有眼光,使他讨厌的样子”,当冲突加大后,萧

15、红的决定是“我再不去了。我再也不提那事,仍是在火炉板上烘着手。”6萧红对于萧军存在着一种怨恨,并且她也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萧红似乎要控告整个男性世界,然而“怨恨是依附的反面当一个人把一切都送出去时,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得到足够的回报。”7应该说,萧红所有东西很少,当她放弃家中稳定生活不顾一切离家出走之后,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一个真正的行动者是可以对善和4林贤治,漂泊者萧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45,7,8,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6846萧红,广告员的梦想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279林贤治,漂泊

16、者萧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恶两者负责的,“他知道确立了目标,并将其付诸行动;他通过行动意识到所有的答案都具有歧义性;正义与非正义,得与失都是纠缠不清的混在一起的”8。但一个被动的人却缺乏这种行动,萧红和萧军分手之后,萧红感到“仿佛从此摆脱了从属于对方的地位,就是个人的自由与解放,不屈的意志也就获得胜利了”9。但事实并非如此,女性想要在当时的中国获得独立,要比萧红想象的困难得多,来自胡乱的社会状况、朋友舆论的压力及萧红自身性格的妥协因素,使她的境况并没有好转,直至萧红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她仍想依靠骆宾基的帮忙回到鲁迅妻子许广平的住处。二、萧红的文本叙述萧红的文学创作与她的生存状况有

17、着高度的一致性。萧红的大部分小说多为回忆性的,她在脑中不断的回忆以呼兰河为中心的广阔的乡土空间。离开家的萧红从未想过再回到自己的家庭中。她不断的前行,却也不断地在心中回想着过去的生活,萧红脑中永久带着对呼兰审查和重构,进行文学创作。因此,以呼兰为母本的两部小说孕育而生,分别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这两部小说刚好可以代表萧红对家乡的情感体悟和心理空间。而商市街介乎两者中间,作为萧红自叙散文真实记录了萧红的感情和生活。(一)生死场生死场是在萧红创作初期完成的,此时的萧红刚从家中出走,虽受到被抛弃、生育、贫穷之苦,但也并非像后期的萧红一般已饱尝人世冷暖。此时的萧红仍对于人生怀着美好的想象,这种想象的力量

18、十分强大,同时萧红和萧军的关系在此时仍是升温时期。因此,萧红生死场的创作充满了“湍急”的情感抒发,所有的苦难仿佛一瞬之间而至,对苦难源头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男性身上。仿佛金枝在最后所诉说的一样,“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10这与萧红后期的呼兰河传有很大的不同,生死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人们悲惨不能自主的命运的描摹,尤其是对女性苦难的描述。而在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以及呼兰河的风俗等描写都成为了作者主要刻画的对象,经过人生历练,作者的情感意识已经不同于生死场时的创作状态。呼兰河传创作,作者对于记忆的思索更加悠远,意象式的碎片更加集中,最重要的是,

19、此时的作者经历了的人生历程对她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呼兰河传10萧红,生死场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605的描写已成为了作者纯个人的伤痛记录,一边描绘和欣赏,一边观察和批评。文字的基调既是热烈酣畅,也会有温润而悲凉的抒情,却也不时切入讽刺。这反映出萧红开始对善恶进行双重的承担。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保留是碎片式的,这也正是萧红小说创作呈现散文化的原因。在生死场创作中,萧红以对家乡的记忆和自己的身世经历构成小说人物、情节和情感的主要因素。生死场共有十七章,分别是麦场、菜圃、老马走进屠场、荒山、羊群、刑罚的日子、罪恶的五月节、蚊虫繁忙着、传染病、十年、碾盘转动了、黑色的舌头、你要死灭

20、吗、到都市去、失败的黄色药包、尼姑和不健全的腿,几乎每一章都是由一个意象作为源头绵延而去,这正是萧红记忆中原点,更是萧红记忆中保存的碎片的联系之处。这种创作方法一直为萧红保留并在呼兰河传中得到最大化应用。生死场是在萧红视域投射下的“平等”世界,在这里,人、动物和植物被搬上同一个舞台,萧红是生死场的“上帝”,在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作者这样的描写“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11“牛或是马在不知不觉中忙着栽培自己的痛苦。”12最终,作者写道“在乡村,人和动物一切忙着生,忙着死”13这种将人比作动物一方面突出了生死场中人们的麻木愚蠢,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作者作为“上帝”对生死场上人

21、物的悲悯和嘲弄。然而即使在作品中,萧红也始终摆脱不了穷苦女人的弱势角色,她说“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呢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施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文学作品是作者的心理镜像的显现,生死场是萧红自身心理的投影。由麦场、菜圃、荒山、羊群、传染病等构成的时空就是萧红内心中的一种时空。1女性群像月英、金枝、成业婶婶、麻面婆和老王婆分别代表着“生死场”中不同年龄的女性的遭遇,也在共时上代表了女人的一生。月英和金枝仿佛是成业婶婶的前身,尤其是金枝,她与成业相恋,这与成业婶婶和福发年轻时候相恋的过程极其相似。月英又可以作为金枝的比较对象来评断,月英健康时像金枝一样的年轻

22、美丽,然而,一场病使得月英瘫痪,得不到正确的医疗帮助,月英只能一步步向“鬼”样的人生走去,做过了鬼才能死亡。人与动物的互喻在此显现,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在于他的社会性。然而在生死场中,这个小村落构成的社会只有人的单项活动,当个人出现意外不能构成有益于的家庭群体的因素时,人就会像动物一样,遭到同伴的遗弃,同类之间的情感、11萧红,生死场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9612萧红,生死场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2713萧红,生死场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276夫妻之间的情谊都因自身的生存利益而消失。因此在生死场中,个人出不得半分差错,丧失了行动,

23、就等于丧失了生命,因为别人没有多余的能力或感情帮助你。生死场中的人物仿佛被放置在了罗马竞技场中,人与动物共同搏斗,人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出于本能的求取生存,用自己的蛮强毫无感情的掠夺身边一切的生命给养。生死场中的生存法则是劳力的,本能的,作为身体生理水平本身就弱于男性的女性,其更好生存的可能就是依靠男性,女人、老人。孩子的劳动能力低于男性和动物的劳力,而老人和孩子一个作为长辈一个作为生命的延续,只有女人是“家族以外的人”而成为地位最低的群体。“弑婴的欲望”充斥在生死场中,萧红并不爱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离家出走,身无分文并且遭到孩子父亲抛弃的萧红,怀孕,生产以及生产后的经历使得萧红“憎恨”自己的孩

24、子。在生死场中,母亲有着强力的“弑婴”倾向,王婆疯狂的讲述“这庄上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的肚里硬搅出来。”14金枝的母亲对待金枝,“她吐痰,可是她并不把痰吐到地上;她愿意把痰吐到女儿的脸上。”15王婆送老马进屠宰场的途中,看到“一个小庙前躺着个死了的小孩他是谁家的孩子睡在这荒野的小庙前”16小金枝在父母的吵架中被摔死,女性生育过程的疼痛及因周围人带来的耻辱。萧红自身的经历使她在肉体记忆和精神恐惧中无法亲近自己的孩子。同时,另一个重点在于萧红从小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亲生母亲虽也打骂她,但继母对她的不闻不问甚至唆使她父亲教训她给敏感的萧

25、红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因此,“扭曲的父母形象”始终存在在萧红的人格心理中,萧红始终无法坦然面对因父母不爱她而给她心理造成的伤害。即使离家出走了,距离家乡已经十几千里之外了,这种亲情上的伤害依然在萧红的潜意识及意识中叫嚣。一次次对童年及家乡的回忆不仅使萧红能够得到温暖,同时还在萧红的心灵伤痛上加深痕迹和折磨。2悲剧式的人生萧红是自卑而悲观的,她虽然深知女性的生存处境,也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但她始终无力走出女性悲观的生存处境。萧红的力量好像使得她能够走出封建家庭,却不够走出女人依靠男人的命运。这种生存方式使得萧红总是缺乏安全感,从而使她处于悲观之中。这种女性式的悲观在生死场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26、。首先,变化之下的悲剧情绪。生死场第十一节“年盘转动了”是生死场中人们命运的转折点,14萧红,生死场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9415萧红,生死场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0116萧红,生死场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097然而,却没有改变悲剧式的氛围。在十一节之前,人们是按照千百年来的生存方式生存着。十一节之后,人们突然开始意识到地理、时间的存在。十年前后开始有了变化,但人们并不明白这种变化是怎样的,只是突然开始恍惚意识到时间是流逝着的。“五月节,晴朗的蓝空。老赵三看这不像个五月节的样麦子没长起来,嗅不到麦香,家家门前没挂纸葫芦。他想这一切

27、是变了变得这样速”“他坐在门前一棵倒折的树干上。凭吊这已失去的一切。”17这是一种处在变化之中的茫然无措之感,老赵三抓不到过去,找不到未来,身边熟悉的人一个个没有了。人们终于体会到变化了,可这种变化的代价是失去了以往的人、地、动物、习惯。而弥漫在人们心头的只有缺失,没有得到。其次,人物的死亡命运。生死场中的人本身就是悲剧的,住的房子像“洞”,人的状态像“幽灵”,婴儿像植物一样供人们随意处置生死。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死方式,而“年盘转动了”,人们的死亡方式也变动了,国家、社会的强大波动冲击到生死场中的人,他们有了不同的死亡方式,但他们死的还是无知无觉,没有自我。不明白为了什么生,为了什么死,

28、犹如被组织起来的动物农场,生存的命运变得更加莫测,生死的权利不由自己掌握。如果说,之前的生死场上的人们由于习惯了原有的生存方式而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的话,那么,“年盘转动后”的人们就更加的缺少自己生命的自主性。面对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掌握一定的动物,有着一定的劳力,便可按部就班的有机会活到老。面对现在的生活方式,他们就是被抛到汪洋中的木板,他们所有的知识、劳力是不堪一击。金枝被命运抛到都市去,但她的命运被更加低贱的摆弄,她想念母亲回到家中,但母亲面对从未有过的来自都市的金钱而改变了观念,更加催促金枝返回都市,金枝无奈想要出家当尼姑,但这种原有的自救方式已经不存在了。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死亡比原来的封闭

29、的生死场上的死亡是更加低贱无意义的。最后,女性耻辱的刑罚。萧红笔下女性的生育、病痛的文本意义被许多学者论述过。它们是女性生存处境的直接表现,是萧红短短三十年生命经验的吟咏,也是萧红出于独立意识下的对命运残暴的揭露。萧红自身的经历使得她对这些女性人物身体上的隐秘体验的描写生动深刻,通感的使用使得描画具有刻骨铭心个体性特征。在生死场中,萧红到开辟一节描写女人的生育情景,名字叫做“刑罚的日子”。无疑,萧红的第一次生育经验给她留下的印象就是痛苦,当萧红生下女儿时,看护妇把女儿的小床推近萧红,而她却“伸出手来,大力摇动,神经质地叫着不要不不要我不要呀”18过些天,萧红就将女儿送人了。萧红在弃儿中表达了自

30、己对孩子的情感。而在她的小说中,生育永远是极其痛苦并伴有“刑罚”的耻辱感。这种耻辱感被表现在生育过程的敞开性和17萧红,生死场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6618林贤治,漂泊者萧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68来自丈夫的厌恶。“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19五姑姑的姐姐的生产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暖和的季节中。五姑姑的姐姐躺在土炕上的灰尘中。她的生育像是被展览一般,供人观看,女性应享有生育的隐秘性毫无可言。她生育的过程人们忙着为她准备寿衣,她随时有着死亡的危险,她疼痛的想要“钻进洞,吞下毒,弄断腿”,并且“每年是这样,一看见妻子生产他便反对”20,伴有丈夫的诅咒,殴打。金枝

31、生下的女儿被丈夫摔死了。女性生育过程中,隐秘条件的丧失和人们随时准备她的死亡态度造成了女性的一种羞辱的展览,而丈夫的诅咒和摔死孩子造成在女性意识中,生育就是耻辱的刑罚。而这就轻而易举的使得女性产生自卑、低人一等的感觉(二)商市街和萧红的散文商市街详细的记录了萧红和萧军同居后的生活状况,我认为萧红这段时期的散文很好的反映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并且,这段经历对于萧红的人格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贫穷、饥饿、寒冷、病痛、与萧军的恋情、工作等等生活内容都被萧红描写了下来。1小女儿性情与萧军在一起的这段时间是萧红离家出走之后比较稳定的一段时期,这使萧红可以稳定的创作,萧军在感情上成为了萧红的依靠,萧红对萧军的依

32、赖就像是她对祖父的依赖,曾经萧红因感情问题离开了萧军一段时间,但萧红感到“我留在家里想写点什么,但哪里写得下去,因为我听不到你那登登上楼的声音了。”21萧红的童年是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的,这使得萧红对祖父的依赖的感情更加强烈,虽然萧红曾经试图通过读书获得独立,但当时的中国的社会环境极差,没有经济和家庭为支撑的女性生存是极为艰难的。因此,没有经济支持又没有任何独立经验的萧红面对的只有妥协,无法离家的失败只加重了萧红对别人的依赖。如果因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会构成心理学上的“依赖性”病症。从内心深处讲,人人都会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更强大,更有力的人

33、关心自己。然而,对于萧红来说,这种依赖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渴望,而是被它控制了一切的感受和需要,这就形成了过分依赖的心理问题。对于萧军如此,对于自己并不喜欢的端木蕻良也是如此,甚至,萧红因为端木蕻良曾对她说过可以送她到他的三哥那里去养病,从而就能获得健康和安静的写作环境而没有离开端木蕻良。并且,在萧红生命的最后19萧红,生死场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2520萧红,生死场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2512621萧红,致萧军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259一段时间里,当她对端木死心之后,还想依靠骆宾基的帮助到许广平那里休养。在度日中,萧红描写道

34、“我藏在门后等他,有时候我不等他寻到,就作着怪声跳出来。”“他出去找职业,我在家里烧饭,我在家里等他。火炉台,我开始围着它转走起来。每天吃饭,睡觉,愁柴,愁米这一切给我一个印象这不是孩子时候了,是在过日子,开始过日子。”22这种家庭主妇的生活描写带有小女孩的心态,对于萧红的大部分散文中随处可见,随意流露出的女儿心态清新自然。可见,萧红并不想放弃这种被人照顾的状态下的安全感,这是她童年以来最深刻的幸福的经验,在潜意识中是萧红快乐和人生价值的来源。可是,在人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要放弃过去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人生下一阶段。但有些人无法面对现实,以致无法克服心理危机和精神危机,只能止步不前。

35、因此,“童年的依赖感”成为了萧红的障碍,阻止她迈向真正的成人的独立生活。2青春的哀叹有人将商市街同奥威尔自传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难记相比,但商市街的创作蕴含了大量独特的女性情感,尤其是独自在家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感,女性因贫穷而感受到的寒冷、屈辱以致孤独、寂寞的情愫都被萧红描写了出来。这些描写之中,充斥了萧红对于青春消逝的哀叹。饿中写道“只晓得的青春最重要,虽然现在我也并没老,但总觉得青春是过去了过去了”23,搬家中写道“这是说我做了妇人,不做妇人,哪里会烧饭不做妇人,哪里懂得烧饭”24最末的一块木柈“火焰仍是从炉门喷射,我对着火焰生气,女孩子的娇气毕竟没有脱掉”25。女人都会希望自己的青春能够长久、

36、热闹,尤其是对于来自东北且有受过新思想教育的萧红,东北土地给予萧红热烈热情的性格,新文学的传播给予萧红浪漫的想象。然而,现实的寒冷、饥饿、贫穷以及病痛是萧红时刻摆脱不了的梦魇,它们不断摧毁着萧红的身体,也摧毁着萧红的心理健康。夏夜中萧红描写道“远远近近的那一些女人的阳伞,这一些船,这一些幸福的船呀满江上是幸福的船,满江上是幸福了人间,岸上,没有罪恶了吧”26这段“快乐”的文字很少出现在商市街中,但通篇看来其实是萧红无法融入进人群的快乐,实际上这是作者摆脱不掉孤独寂寞的缠绕,在无意识中将自己隔绝在热闹的人群之外,无法加入伙伴的欢愉。22萧红,度日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102

37、3萧红,饿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224萧红,搬家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425萧红,最末的一块木柈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626萧红,夏夜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5710三呼兰河传与两个人物有二伯与冯歪嘴子如果说,生死场是萧红内心中“黑暗”、痛苦的镜像反射,那么,呼兰河传就是萧红“光明”、快乐的所在。上文已经论述,祖父在萧红的童年及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祖父的照顾下,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随着萧红祖父的过世,萧红的心理便进入了“孤苦无依”的世界,这世上再也无人能使她依靠和信任。之后的萧红辗转曲折的命运更加加深

38、了萧红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印象和怀念。因此,当萧红创作呼兰河传的时候,祖父在想象界中复活了,在整部呼兰河传中,萧红一直处在祖父的荫庇下,她可以无忧无虑的在后花园玩耍,吃烤猪,逛庙会,看野台子戏,旁观有二伯的生活,透析冯歪嘴子的人生,可怜团圆媳妇等等。因此在呼兰河传里萧红不会没有安全感,不会流离失所,她在潜意识中是被保护和照顾的,这是在祖父去世之后萧红所丧失的和最怀念的感觉。1有二伯在呼兰河传的第六章描述了有二伯的生活,而在家族以外的人这篇文章中,又以非虚构的自述形式描写了有二伯。这两组文字中,有着相似性,也有差异性,这使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萧红的自我意识和文本叙述的关系。自我体验实质上就是自我观照

39、式的审美体验。情感因子我体验的超越性而成为被关照体味的对象。萧红对有二伯的观照便有自我体验的这种性质。在萧红的潜意识中,她与有二伯都可能属于这种“家族以外的人”,即是随时有被“遗弃”的可能性。有二伯随时打包好自己的行李,每日寻找居所,其实是一种内心不安、惧怕的情绪的外露。他如同萧红一样,在这个家庭里依附于祖父,只有面对祖父时,有二伯才能将自己胆小、怯懦的一面展现出来,他将自己的恐惧经历一遍遍向祖父诉说,而在别人面前却要做出勇敢、无所谓的样子,他害怕展现自己,原因之一在于他心无所依。萧红较有二伯的优势在于她可全身心信赖祖父,以祖父为家,但有二伯没有这种安全感,他是远亲。有二伯反复地向祖父诉说自己

40、被一个人留在宅中看家,当“毛子”来时他是如何的害怕,然而,当他与“我”讲述时又说自己如何的勇敢。这两种行为的反差证明了有二伯既想像家里人一样在这个家庭中得到安全感,却又不得不在别人面前树立自己勇敢的形象来得到安全感。在宗法制农村中,血缘关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二伯如同寄居蟹一般游荡在这所房子里,他无法走出去,也无法走进来。这是有二伯的生存状态。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有二伯的描写还着重在他的外貌服饰,有二伯偷东西和因被萧红父亲打骂而寻死。这实质上在从外表到内心刻画有二伯的灵魂。11有二伯偷东西,这段描写也伴随着“我”偷东西的描写过程,而“我”与有二伯各自偷东西的状态却不一样。“我”偷东西是为了好玩

41、,拿家里的鸡蛋、馒头和黑枣之类的和小伙伴分享。有二伯偷东西,偷铜酒壶、红椅垫子、偷米是为了拿出去换钱,至于换来的钱做什么用,作者并没有交代,只是有二伯拉着“我”一起到公园玩的时候依然没有钱。当老厨子和有二伯争吵起来,老厨子骂有二伯是个老“绝后”时,这两个字就甚于一切别的语言,有二伯开始哭了起来。在有二伯看来,他在这个家中是悬空的,对于长辈,祖父就像是他的“皇上”,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而“我”的父亲,却对他任意打骂,有二伯的地位从心里到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于后辈,有二伯没有子女,这对于封建传统的人来说,就是“人活一辈子是个白活,到了归终是一场空”27。因此,在这个家中有

42、二伯没有精神寄托,他的精神状态慢慢走向萎缩、空虚。在有二伯精神萎缩的进程中,被父亲打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彻底摧毁了有二伯在这个家庭里仅剩的自尊,揭开了他以往用来掩盖自己尴尬地位的说辞。被父亲打后,有二伯开始上吊、跳井的自杀,但是这引起的只是周围人的围观与嘲弄,有二伯并没有真的想自杀,他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仿佛就是在对父亲打他的反抗,仿佛就可因此获得自尊,走了这一场形式,有二伯仿佛就可以在家中继续呆下去。有二伯成为了这个家庭中的游魂,没有长辈的庇佑,没有子女的寄托,没有经济的独立,有二伯在家中受到所有人的忽视,受到父亲这样强势的掌权者的欺凌,因此有二伯代表了真正的一无所有的人的精神状态。2冯歪

43、嘴子呼兰河传的第七章记录了一个住在磨坊里的冯歪嘴子的故事,这与后花园的冯二成子是同一个人。但呼兰河传里的冯歪嘴子明显是作者美好愿望的寄托,而后花园的描写更近乎真实。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萧红意识中的美好愿望,但最终都没有摆脱她潜意识中梦魇女性摆脱不了的生育、死亡的威胁。事实上,在这两部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正面描写都很少,关于她们的认知都是从冯歪嘴子或冯二成子的描写中得知。呼兰河传中,“我”也参与到冯歪嘴子的故事中,透过“我”的视角看到了王大姐的生存状况,以及在她的自主选择婚姻的前后周围人对她的评价差异。王大姐是后花园中冯二成子暗恋的对象,这篇具有田园叙述诗风格的小说充满着鬼魅的笼罩。呼兰河传中关于磨

44、坊的描写“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的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从此那磨坊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坊就有一张窗子,而今就被黄瓜27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7512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坊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28“耗子一边跑着还一边吱吱喳喳地叫着。”“就在炕沿上已经像小冰山似的冻得鼓鼓的了。于是我想起这屋的冷来了。”29如果说,黑暗、寒冷还可以让人忍受的话,那么,随处跟随你的那些人们便是摆脱不了的梦魇了。那些老太太们、媳妇们和邻居们“吹风的,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白白的大雪的夜里,也就带着皮帽子,穿着大毡靴,站

45、在冯歪嘴子的窗户外边,在那里守着,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30这群人,就像是如影随形的那些压迫人性的“强权”一般挥之不去。正像萧红离开萧军与端木蕻良在一起而受到人们蜚语时的情景。在此之前一直受到这些人称颂的王大姐终于越加瘦弱,直至生完第二个小孩后死去。冯歪嘴子的人生有了一点的“意外”之后,终又步入周围人认为他应该走的道路上。他不值得王大姐这样好的妻子,他不应该发财,最终他要独自照顾两个幼子生存下去。后花园中,冯二成子暗恋着邻家的女儿,此时他心里生着“一阵莫名其妙的悲哀”。在邻家女儿出嫁,赵老太太走后,冯二成子看着周围劳动的人,开始思考为什么活着,“他看了一看,他不能明白,这都是在做着什么;他

46、不明白,这都是为着什么。他想,你们那些手拿着的,脚踏着的,到了终归,你们是什么也没有的。你们没有了母亲,你们的父亲早早死了,你们该娶的时候,娶不到你们所想的;你们到老的时候,看不到你们的子女成人,你们就先累死了。”31这实际上是冯二成子在他失恋之后,第一次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想到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未来,开始思考他生存的意义。这是冯二成子开始觉醒的时刻,然而,生存的状况并没有使这种觉醒给予他以不同的人生,反而,“他好像失了魂魄的样子,回到了磨坊。”开始思考他自己的人生只会让他更痛苦。当冯二成子被王寡妇告知“人活着就是这么的,有孩子的为孩子忙,有老婆的为老婆忙,反正做一辈子牛马。”32而王寡妇也理解

47、冯二成子的心情。在冯二成子觉得就好像沉到深渊里边去的时候,他“抓”了王寡妇,和她成亲。但不久,王寡妇死了,孩子也死了。冯二成子又恢复到了一无所有的样子。实际上,冯二成子与有二伯有着相似的特点他们都是没有了亲人,寄居别人家里,有二伯抱着自己的包裹哪有空房住哪里,冯二成子为主人家工作,住在一个四处漏风的房子里。在他们的周围,没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于是生存在宗法制社会的他们有了两种生存状态,有二伯六十几岁了,住在“我”家,变成了一个类似乞丐的游荡者;冯二成子三十几岁,娶妻生子有了亲人,28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8318429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

48、8930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9931萧红,后花园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84132萧红,后花园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84484513却又最终失去了。萧红描述了在宗法制的农村个人失去了家族的依傍后的生存处境。萧红观察生活或在现实生存中,是站在一个先天弱势的女性群体中的,这种先天的弱势地位使她产生了一种众人皆此的心理状态。冯二成子和有二伯在世界上孤立的生存处境实际上是萧红的现实处境,也是萧红内心中所恐惧的生活状态,当作者感叹冯二成子宿命的不可抗拒性时,也在叹息自己的命运。结语在萧红一生的创作过程中,自身经历和创作内容是分不开的。萧红一

49、生追求幸福,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然而,在创作呼兰河传时,作者对语言和情感的控制把握明显高于生死场的文本叙述,这表明萧红的自身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有了一定的提高。离开家乡的萧红一直在心中回忆家乡,相信作者在讲述呼兰河的故事时,心灵已经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乡了。参考文献著作类1萧红,19321942萧红十年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林贤治编注2林贤治,漂泊者萧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骆宾基,萧红小传M1981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5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M于海生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26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田翔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67葛浩文,萧红评传M1985118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49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肖凤,悲情女作家萧红M北京文化文艺出版社,20031111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杨义,杨义文存第二卷,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洪子成,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4期刊网论文类1张艳梅,胡玉伟爱与痛的歌哭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笔下的生命意识D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12)2刘志刚,论萧红的死亡意识D东北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