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中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作家,她的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关注和评论者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思想分析及艺术特色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迟子建自进入文坛以来,20多年一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创作实绩斐然。2005年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发表,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她的授奖词是恰如其分的“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
2、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拓展。一、从文化角度研究小说的主题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是关系到人类文化学的问题。研究者们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文化角度上,其中涉及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等。1民族文化迟子建对边疆少数民族鄂温克族有着深切关注和满含情感的描绘,讲述了一个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所陌生的族群生活。她去探寻一个民族的演变史,去追问一个被忽略的民族的精神路向。迟子建并不关心这些冷漠的历史记载或客观的地理方位,而是补写了东北文化发展史上关于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想象,在汉
3、民族文明一统天下的定势思维框架下,迟子建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民族流变史上“属于普遍性的”描述,是一种文化的扩展,一种文明的跨越,一种思想的包容。针对这部作品的少数民族题材,刘中顼的民族文化的纪念碑志与族群生态的时代涅槃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民族文化的本真书写、时代风云的剪影呈现、族群生态的时代涅槃三方面表现了作家为鄂温克族近百年来的民族生存史做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文化档案。王春林、张玲玲的哀婉悲情的文化挽歌评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认为,这部长篇小说可以被看作是一曲哀婉沉痛的文化挽歌,作家所痛惜的则是一种在生态文化的意义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原住民文化,在作为现代化象征的汉族主体文化的挤压与逼迫之
4、下,最终无奈地消亡的这样一种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另外,王璐的游牧文明的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则认为小说展示多元文明中鄂温克游牧世界独特的生态观与生命观,表达了对行将逝去的游牧文明的哀婉和对现代强势文明同化的焦虑,为游牧者的抉择提供了思考。2宗教文化迟子建曾说“我认为文学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宗教情怀的精神活动,而宗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达到真正的悲天悯人之境”,也就是说她对人性善的表达,她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跟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关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萨满教文化上,如王明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浅析阐述了这部作品中鄂温克族所信仰的萨满教与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魂崇拜为核
5、心的萨满文化。张向东、罗文政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元素微探则通过对小说的重新解读,进一步发掘小说中鄂温克民族的萨满文化元素,进而加深我们对原始萨满文化的认识。迟子建以鄂温克民族的习俗、文化为原型,经过她的艺术再创造,这部小说已经完全有别于专门研究萨满文化的文献资料。它借助另外一种鲜活的形式将北方民族神秘的萨满世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引起人们更多地去关注我国丰富的、历史悠久的萨满文化,进而推进我国文化界对萨满文化的深入探讨和研究。3生态文化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这部作品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栗明的诗意地栖居迟子建以及额尔古纳河
6、右岸中的生态观,指出作家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中的动植物的关系和萨满崇拜等方面的细致描绘,表现了一个不自觉的生态作家的生态写作,寄托了她的生态理想。迟子建创作这部小说,并不是仅仅为了向读者展示鄂温克民族近百年的历史,更主要的目的在于,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拷问人类与自然、现代文明与民族传统的矛盾关系。二、从思想角度研究1忧伤叙述和人文关怀迟子建始终用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以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态度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彭新萍的在忧伤中体现生命的意义解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探寻她对忧伤的体现和超越以及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深层的创作心理动机。提出作者用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力争为人类摆脱当下的
7、生存困境、超越苦难寻找出一条救赎之路。曹桂玲追逐原始文明的“逆行精灵”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解析则从故土清结、悲悯意识、忧患意识三个方面阐释迟子建的创作个性。从哲学角度出发的只有一篇。邱熠的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命哲学论述了小说的生命哲学内涵,其中包括“生”的存在意义、“死”的终极关怀、“爱”的生命哲学。2自然观在迟子建的文学世界里,对自然万物的讴歌与礼赞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旋律。正如她自己所言“我觉得自然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有灵性,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李科文、易蕾的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论述了迟子建对自然生命的人文
8、关怀。提出迟子建不是单纯为描写自然而写自然,也不仅仅以自然作为故事的陪衬或背景,自然在小说中主要不是以被服者的面目出现,相反,自然在肉体、道德和精神上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作品揭示人与大地的相通,迟子建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互相依存关系,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人类同生共死的,自然以其宽广的胸襟哺育着人类,人类以自身的力量保护和捍卫着自然,由此看出自然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有了不同寻常的涵义。李子跃的守望和谐额尔古纳河右岸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和两性和谐的“性别和谐论”,正是怀着这种观点,小说字里行间充满诗意和温情。李小丽的迟子建小说中的和谐世界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则从人与自
9、然的和谐及对待“得”与“失”的自然心态三个方面来阐释作品。三、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迟子建作品的艺术美耐人寻味,她的这部小说绵密流畅诗意盎然的叙述语言、精巧宏阔的艺术构思、诗化倾向等都体现了她特有的创作风格。但是有关这部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叙事艺术和语言上。1叙事有关迟子建这部小说的研究也有不少从相关的学科入手,其中叙事学方面的研究,这几年来仅有一两篇,如蔡丽的呼吁“不平”的诗意叙事从迟子建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说开去,论述了这部小说的诗意叙事、叙事视角、叙事话语的优点及缺点与不足。周景雷的挽歌从历史密林中升起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则论述了作者在作品中轻灵与凝重的看待历史的独特
10、视角、“独语体”的叙述形式、隐喻的判断历史的方法。此外,姜珊的“右岸”的力量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指出作者运用了“独语体”,也就是第一人称,来构建她关于历史的轻灵与厚重的。作者用90岁的“我”一个鄂温克女人,在一天内讲述故事的形式把历史浓缩在一天,把小说结构分为四个部分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在一天内,“我”讲述了“我”所在的鄂温克族乌力楞一个小族群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即从晚清到本世纪初。接着,迟子建又按照历史顺序,以时代的模糊和时间的精确相互交织的笔法涉及了诸多关于鄂温克族的历史史实。小说以时间的纵向铺列,以鄂温克人随时搬迁的空间横向流动相匹配,使厚重的历史感受、历史情怀似一张无形的网状
11、纺织品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中清晨、正午、黄昏分别隐喻了鄂温克民族的历史发展由初而盛、盛极而衰的过程。从总体看,这部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深入,还有一些可待挖掘的地方。2语言在语言研究方面,孙德喜的生态文化与小说语言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则独辟蹊径地探索了小说中在生态文化制导下的小说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的独特魅力,鄂温克族人的万物有灵论和萨满教的神秘主义倾向在迟子建汩汩流淌的诗意语言中得到很好的表现。3意境迟子建小说的意境之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世界显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这部小说自然也不例外。在这方面有研究仅有徐慧颖一篇文章握一把苍凉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之美,她认为小说中自
12、然景物、场景的描写是呈现意境的必要因素,它们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与审美理想的对应,使作品氤氲着诗意的美,构置了神秘而优美意境。对这部小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层化。综观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注重小说的文化视角、思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却存在诸多的不足,对其叙事方面的研究不够,意象、意境、诗化特色等研究也相对薄弱,在对当前生命状态和现代性反思的关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参考文献1刘中顼民族文化的纪念碑志与族群生态的时代涅槃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6期2王春林,张玲玲哀婉悲情的文化挽歌评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J
13、名作欣赏,2009,23王璐游牧文明的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93期4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5王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6卷,第6期6张向东,罗文政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元素微探J河男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0月,第10卷第4期7栗明诗意地栖居迟子建以及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态观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3月,第30卷,第1期8彭新萍在忧伤中体现生命的意义解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镇江高专学报,2010年4月,第23卷,第2期9曹桂玲追逐原始文明的“逆行精灵”迟
14、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解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月第16卷,第2期10邱熠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命哲学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16卷第6期11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文艺评论,2001年第3期12李科文,易蕾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安徽文学,2009年第1期13李子跃守望和谐额尔古纳河右岸J赏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29卷,第11期14李小丽迟子建小说中的和谐世界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10卷第1期15蔡丽呼吁“不平”的诗意叙事从迟子建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说开去J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16周景雷挽歌从历史密林中升起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当代作家评,2006年第4期17姜珊“右岸”的力量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2010年第2期(总第115期)18孙德喜生态文化与小说语言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10月,第29卷第5期19徐慧颖握一把苍凉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之美J阅读与写作,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