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834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文教育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动荡,国家大分裂,经济大破坏,民族大冲突与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总特征。政权更迭频频,群雄割据一方,兵灾战祸不熄,这种兵荒马乱、烽火绵绵的社会环境,必然导致天灾流行,瘟疫猖獗,形成灾害与兵祸交相荐臻的局面。灾害有两种形式,即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旱灾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它是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容易引发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本文研

2、究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其应对措施,所以收集整理了以下一些灾害历史文献尤其是包括旱灾的资料。一、灾害史料集中包含旱灾资料的搜集整理从史料来源的角度可以将灾害史料集分为全国灾害史料集和地方灾害史料集。(一)、全国灾害史料集中包含旱灾资料的20世纪初期,就已有学者开始辑录编写灾害史料集,为以后的灾害史研究奠定了基础。1931年,李秦初就编成汉朝以来中国灾荒年表(新建设1931年4月30日)的。之后,邓拓先生在研究中国灾荒史时编制了中国历代救荒大事年表,只是付印时仅以一份简表代之未能全部刊出。1939年,陈高傭编成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十卷)(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丛书之一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

3、39年11月)。此表把旱灾以及水灾作为单独的两类提出来,而把其他灾害列为第三类,很明显反映出旱灾和水灾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两种灾害的统计结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灾荒史料的辑录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有多种大型的全国性的灾害史料集问世。1978年,专家在南京整理完成了我国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及旱涝等级分布图。1981年,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地图出版社1981/1)出版发行。1988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也将编成多年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农业出版社1988)付梓印行。1992年,张波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历史资料方面观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第3期对农业灾害

4、史料的分布情况做了研究,指出我国农业灾害史料主要分布于历代正史、政书、类书、古农书等十大方面。1994年,张波、冯风、张纶、李宏斌出版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是另一部规模宏大的灾害资料集。该书严谨地把旱灾列为七种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分类较为明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宋正海等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主要是从地方志等文献中搜集史料,这是其书的一大特色。(二)地方灾害史料集中包含旱灾资料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不但出版了多种全国性的灾害史料集,而且地方性灾害史料集的编撰工作也大有进展,地方性的灾害史料集主要有各省

5、、地(市)、县编制的灾害史料集和具有典型区域特点的灾害史料集,其中以各省编制的灾害史料集最有影响,这些史料集多取材于地方志。主要成果有1956年,四川文史馆编成了四川省历代灾异记(见人民日报1956/9/2)1961年,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成了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广东省文史馆编印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1961/12初,1963年增订二版)。1978年,广西第二图书馆编印广西自然灾害史料(1978/6)1979年,赵传集编写了山东历代自然灾害志(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情报所19791980)1982年,贵州省图书馆编成了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李登弟陕西历

6、史上的水旱等灾情资料选辑(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824)1989年,张杰编写了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9)二、灾害史专著中包含旱灾资料的搜集整理在编写专著方面,过去的学者们主要把精力放在对中国的天灾人祸的宏观以朝代为序纵向把握或者以灾害为类横向把握上,因此专门论述魏晋南北朝旱灾这某一时代的一类灾害的完整的、系统的专著尚未问世,但是,在许多研究灾害史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问题。从史料来源的角度可以分为全国性灾害史研究、区域性灾害史研究和地方性灾害史研究。一、全国性灾害史研究20世纪初期许多学者已开始对中国古代的灾害史料逐一统计,计算灾害发生频

7、次。在各种统计结果中,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的统计值最具影响力。此书共分三个部分一、历代灾荒史实之分析;二、历代救荒思想之发展;三、历代荒政之实施。首先,作者“采纵断之法,以问题为中心”,对历史上发生的各种灾害统一按年次计算,认为自公元前1766年公元1937年的三千七百多年间,发生旱灾1074次,加上其他水灾、蝗灾、雹灾、风灾、疫灾、地震、霜雪、歉饥等,总计5258次。其次,他提出中国古代在思想中一直存在的天命主义镶弥论,历代八中消极救灾论的主张和四项积极防御政策。在最后一部分对这些历代所实施的救荒政策进行了描述和评价。此外,对中国古代灾害发生频次统计的著作还有二千年来之荒歉

8、次数农林新报(1924,6)、竺可祯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1925,3)、等等,可是直到现在人们在灾害史的研究中更多的引用邓云特先生的统计结果,因为它比其他人的统计更为全面。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资料在这些书中有所体现,但没有被深入细致的研究过。二、区域性灾害史研究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是由兰州大学的袁林完成的,这部著作中记载了从上古至1949年间西北五省区所发生灾荒的翔实资料,该书的“引用文献索引”列书目685种,以总括或区域研究的形式,概述了我国历代灾荒的情况,是区域灾害史研究代表作。三、地方性灾害史研究徐州自然灾害史(气象出版社1994年)是赵明奇等人编

9、著的另一部地方灾害史研究的力作。第一、灾害史论文中包含旱灾资料的搜集整理二十一世纪之交,关于魏晋南北朝的论文在逐年增多,虽然专门论述魏晋南北朝的旱灾的论文还未出现,但在总体论述灾害现象的同时对这一论题的内容有一小部分的涉及到。这些论文大体上包括了对灾害本身的研究、防灾救灾研究、灾害的社会影响、灾害原因、灾害思想等五个方面,下面分别叙述。(一)关于旱灾本身的研究2000年,在关于六朝建康气候、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8期)一文中,郭黎安认为六朝建康气候连续干旱等气候异常的年份较多,对人类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等,并对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后果做了阐述。2

10、001年,在魏晋南北朝的生态环境(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一文中,胡阿祥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干旱,同时指出,天灾和人祸之间,往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联系。2004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研究(中国农学通报第20卷第5期2004年10月)一文中卜凤贤根据现代灾害学理论,采用农业灾害灾度等级量化方法对这一时期正史资料中的灾害史料进行定量分析,包括研究了旱灾的区域分布特征、旱灾的年内季节分布特征、旱灾在年际间的规律性和重大旱灾年等问题。(二)旱灾的原因2001年,在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卷第4期2001年7月)卜凤贤的

11、分析了南北双方造成旱灾的原因北方黄河中下游的社会动乱使得旱灾灾情火上浇油,南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旱灾的威胁相对减低,但随着江南农业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加快,旱灾的发生和危害也日渐加重。(三)关于防灾救灾的研究1992年,李丙寅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环境保护(史学月刊1992年第1期)一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在农业生态习性的考察和利用,以及对物种遗传变异的认识水平方面比前代有很大提高,在水利工程方面亦有良好的建树;但由于长期战乱,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许多宫苑建而复毁,证局不稳,国家分裂,虽然建立了虞衡之类的环境保护机构,并颁布了相关法令,但很难执行,致使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不仅比东汉时期多,

12、也比隋唐多。1998年,叶依能的南北朝时期农政概述(古今农业1998年第4期)从重农、垦辟、水利、备荒、赈济四方面论述了南北朝时期的救灾、防灾措施,并推而广之,认为这正是封建王朝恢复发展的必要条件。1999年,杨钰侠北魏大使出巡评议(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从中央派出机构方面考察了当时的救灾措施,认为政府派出的抚慰使负有核查灾情、发放救灾粮款、安抚灾民恢复生产之责,而经济使实际上也有此责,其中的和籴使向民间征购粮食,就带有防灾的性质。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试论南北朝时期的赈灾之政(中国农史2000年第19卷第2期),从赈灾的途径、措施、地方官吏在赈灾中的作用以及赈灾之政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对

13、这一时期的赈灾之政进行了分析探讨。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宋凤英的硕士论文六朝荒政(2002年5月)在简述六朝灾害得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政府荒政措施和民间救荒情况,并对六朝荒政得在历史上的承上启下的地位进行了分析。黄平芳刘宋朝救荒措施评述(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第12期)从大处着眼,从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恢复三个方面对刘宋救灾措施进行了总的把握。薛瑞泽的两篇文章北魏的农田水利建设(安徽史学2002年第3期)和六朝时期的水灾及救助(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前者对代北、薄骨律镇、幽燕、徐淮,河洛五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阐述,从而指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防御灾害的基础性作用;后者针对六朝的水

14、灾救助措施,专门做了论述,并认为最主要的措施是修建水利设施。刘春香魏晋南北朝时期荒政述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把荒政分为两大类,一是荒政政策,而是临时措施,前者包括重农政策、仓储政策和兴修水利;后者包括除害灭灾、因灾蠲缓、赈饥济贫、移民就粟、养恤、节约等等,对这一时期的荒政做了整体的梳理。张玲玲刘宋政权重视赈民的原因(大同职业技术学院第18卷第2期2004年6月)一文,则对赈灾的深层次原因做了探讨。认为刘宋赈民并不纯粹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而是从巩固国家的集权和统一出发,把赈济作为维护统治的必要手段。(四)旱灾的影响1994年,楼嘉军的气候变化与文化带移动晋宋时期黄河流域文化南迁浅探(

15、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1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变,对农业生产造成持续波动,进而影响到黄河流域文化南迁,成为长江流域文化兴起的条件之一。2003年,秦冬梅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异常与农业生产(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在分析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特点的基础上考察其影响。认为气候异常一方面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传统农区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南方地区的开发。同时,气候异常带来的粮食歉收是这个时期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政权割据局面的出现(史学月刊第5期)分析认为,自然环境变迁,灾害性天气出现是西晋灭亡和十六国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五)关于旱灾的

16、思想所见抗御灾害的思想及措施(2003年5月)是首都师范大学那晓凌的硕士论文从灾前预测、抗灾减灾、救灾三个方面分析了齐民要术中所反映的灾害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生态学的认识及其利用(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一文中刘春香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生态问题的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态意识有所加强,对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及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和利用,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这一课题,前人并未深入的,系统的,完整的研究过。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一般有如下一些一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整体或者灾害整体的某一个方面的表现,比如井上幸纪(日本)在两汉魏

17、晋南北朝的灾异政策(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3月第16卷第1期)一文中从灾异礼仪方面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灾害思想的演变,认为在礼仪的运用上出现了人事优先于天事的趋向。四川大学王亚利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就是将魏晋南北朝的所有灾害做了一个总体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完整的研究。但是没有将旱灾作为一个专题来深究。二是研究旱灾专题,但并不锁定在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一历史阶段内,而是研究整个中国古代史,或者范围较大的一段历史,比如关于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西北农业大学的作者樊志民和冯风就在文中阐述了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旱灾与农业问题。试图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角度,分析关中历代农业

18、开发规模、生产环境、作物品类及其与旱灾发生的关系从地理环境、天文气象、土壤燥湿等方面,叙述历史时期人们对关中农区干早现象的认识及探索,进而说明,关中农业历久不衰,得力于对干旱现象的深刻认识,其水利事业、旱耕体系正是在与自然灾异的相互制约和斗争中发展完善,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某一阶段的灾害的耨一个方面,比如北朝灾害史研究(2003年5月)是首都师范大学高峰的博士论文,其就北朝的灾荒情况,政府的荒政、民间的救灾抗灾状况及灾害对北朝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做了详细研究。从以上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的旱灾这一交集尚未正式出现,因此,这一论题仍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园地,主要参考文献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3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4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5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6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7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8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9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10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1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影印。12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太平御览第三、第四册,中华书局影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