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及对策doc.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268495 上传时间:2018-08-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及对策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及对策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及对策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及对策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及对策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 风险问题及对策 摘要: 目前,我国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类似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分流了部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形成较大冲击。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存在的三大问题,即缺乏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流动性监管指标过于简单、缺乏动态指标以及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资产业务单一、贷款资产“期限错配”和贷款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一是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来应对 流动性风险;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完整的流动性指标体系;三是商业银行应优化资源配置,

2、加强对“期限错配”问题的监管 。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流动性 风险管理 对策 杨文 高阳 作者简介: 杨文( 1981 ),男,四川省古蔺县人,经济学博士,现任深圳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高阳( 1994 ),女,湖北省荆门市人,现为深圳大学在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2015年 12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不再设置存款利率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对于高度依赖传统利差的商业银行来说,这无疑对其 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民营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互联网金融热潮等,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形成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呈现多

3、元化、层次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我国政府逐步放开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也将增加。因此,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寻求其解决之道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及问题 (一)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商业银行由于特殊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决定其负债经营的典型特征。而负债也是其资 金的主要来源,但资产负债率长期处于高位的超负荷经营,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埋下了隐患。例如 2005年至 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平均资产负债率保持在 92%以上,这使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暴露在高风险下 (如图 1所示 )。 图 1: 2

4、005-2015年银行资产负债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存贷差额及存贷比不断增加 国际上,常用 于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财务指标是存贷比,即商业银行贷款总额除以其存款总额所得的数值。存款总额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存贷比数值越大说明流动性较 差的贷款占用了大量的存款类资金,意味着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大。但如果商业银行持有超额的流动性资金也意味着较高的机会成本,因此存贷比又不能过低。我国金融机构近年来存贷差不断创出新高,存贷比不断上升。如图 2所示,我国金融机构 2005年至 2015年 存贷差与存贷比清晰地呈现出上述变化,这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的威胁。 图 2

5、: 2005-2015年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差额与存贷比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三)资产流动性不断增加,但仍有一定程度的风险 根据国际惯例,衡量银行资产流 动性的主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以及贷款与总资产之比。 1、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不良贷款率不仅体现了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的质量,而且也被用来衡量资产的流动性。银行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最大,贷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安全、资金盈利以及声誉等。图 3直观地显示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 2008年前不良贷款率普遍高于 4%,说明贷款资金的收回具有很大风险,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较差。此后,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不良

6、贷款率偏高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 2013年底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平均数值为 0.94%,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更大。但最近几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又出现小幅上升趋势,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有加剧的趋势。 图 3: 2008-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度与不良贷款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贷款占总资产的比率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贷款是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的资金运用途径。通常情况下,由于交易成本的原因,贷款的流动性和灵活性较差,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

7、整体的流动性水平 。比重较大,贷款的流动性越低,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弱。由图 4可见,近年来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逐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图 4: 2008-2015年大型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能较好地反映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如图 5所示,中长期贷款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的比值仍超过 70%,且绝对数额在稳步攀升,我国商业银行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图 5: 2010-2015年我国大型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及 其与贷款总额的比例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

8、站。 (四)负债的流动性减弱与负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1、存款结构比率上升。商业银行负债中的活期存款是较不稳定的一类负债,定期存款则相对稳定,这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长期的资金来源。因而定期存款占比越高则负债流动性越高,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越低。如图 6所示,近年来定活期存款比例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中长期存款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商业银行负债的流动性逐步减弱,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 图 6: 2010-2015年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例变化 数 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逐渐下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客户的存款,而存款支取主要由客户决定,其流动性不易于掌

9、控,故它属于商业银行的一项被动负债。近年来随着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各种理财产品充斥市场,余额宝等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导致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逐渐下降,从根本上动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如图 7所示,我国金融机构从 2010年至 2015年间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总额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图 7: 2010-2015年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 的比例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对流动性风险加强管理。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目前缺乏流动性管理的

10、动力机制,这使得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时只关注流动性监管指标表现是否良好,忽视了流动性管理能力是否提升,更未意识到资产管理策略和负债管理策略的重要性。其次,民众普遍认为有政府背书的商业银行不存在倒闭风险,即便出现资金流动不足的问题,政府也会及时予以救助。如若不然,也可采取同业间兼并重组来解决危机,这导致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意识淡薄。再者,公众对于商业银行的信息知之甚少,即便商业银行出现亏损,也不存在 挤兑现象,不能对商业银行的有效管理形成压力。 (二)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 目前,商业银行从事风险管理不仅缺乏精通理论的学术性人才,更缺乏实操性强的实践性人才,这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有序推进风

11、险评估、风险预测、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工作,弱化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三)缺乏流动性管理手段 1、管理指标过于简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包含现金头寸、核心存款比例、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比率、大额负债依赖度等,这些指标主要是总量、余额数据的静态指标,对于时间维度的考虑不足,对于资产质量和期限不够敏感。而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不同的政策、市场环境和时点下,流动性状况有可能千差万别。虽然目前国内有些商业银行开始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但由于银行内部重视不足,风险模型、资金计划、压力测试等量化手段停留在数据层面上,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2、流动性管理手段

12、单一。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侧重于个别产品或特定风险,缺乏建立在整个商业银行层面的事前预警、事中防控和事后减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导致商业银行缺乏综合、高效、动态决策的风险管控机制。 (四)流动性风险抵御能力弱 1、资产 结构配置不合理。首先,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情况看,我国资产业务的大部分是中长期贷款,且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只存在央行的一级储备,并没有流动性二级储备,这会进一步加大风险。其次,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资产构成单一 ,主要以信贷为主,在“吃利差”的盈利模式下普遍采用“短借长放”的业务规模扩张模式。当预计政策发生某一可能的变动时,往往倾向于投放中长期贷款,但资金方面

13、又过多依赖同业拆借、理财等短期批发性融资来加强流动性管理。在这种“短借长放”的资产负债结构下,一旦遭遇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经济环境变化等问题,商业银行只 能采取低价变现资产去满足流动性需要,从而引发大面积的流动性风险。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环境恶化时,可能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出现大面积坏账、不良贷款 率剧增的局面,而靠短期筹资来维持流动性将导致恶性循环。 2、存在“资源错配”问题。“资源错配”指的是市场中的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中有效率的产业。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原本是从金融业到实体经济的信贷业务,如今通过一系列杠杆化的金融运作后,银行经营起了从金融业到金融业的资金业务;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

14、持变成了“钱生钱”的逐利“游戏”。在银行“钱荒”的大环境下,实体经 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剧。 四、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若干建议 (一)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坚持审慎监管原则,即便处于经济繁荣阶段,银行财务状况良好时,也要恪守职责,定期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及时发出预警,以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要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将流动性风险监管置于管理工作的首位,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将现代管理技术与以往的管理经验相融合,不断提升风险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能力。 (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专项管理部门 向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 ,在组织体系上设置

15、专门针对流动性风险的决策机构与管理控制部门。决策机构由商业银行董事会从其成员中抽调人员组成,负责针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各项决策。管理 控制部门由各分支行行长以及具有专业知识与风险预测经验的人员组成,依据决策部门制定的各项战略决策,通过对各种流动性指标进行监测,向决策部门及时提供相关的监测结果;决策部门以监测结果为依据,结合商业银行的发展阶段与实际 状况,制定相应的流动性管理战略,从而形成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整体框架。 (三)改善流动性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体系 1、建立科学完整的流动性指标体系。 国内商业银行可参考国外发达金融市场上已成熟的流动性指标体系,考虑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商业银行的特殊

16、性,对其进行调整。该指标体系应保持一定的动态性,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与流动性控制的要求,满足商业银行越来越复杂的业务内容。 2、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控制体系。第一,对可能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决策做好事前控制,分析其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的成因,提前进行流动性风险预警,给予足够的关注并调整决策;第二,对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控制,避免因违规操作而引起流动性风险,对可以转移的风险进行转移以降低危 害;第三,对于无法避免的风险,或由于事前事中控制无效而发生的流动性风险危机,要在发生后及时控制并将危害降到最低。 (四)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 1、加强对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监测。优化长

17、期融资的结构化流动性管理,将压力测试广泛应用于流动性风险评估中,按长期与短期严格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期限,提高其在不同压力下抗击流动性冲击的能力。 2、优化贷款资源的配置。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资产质量较好,总体风险低,资产证券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除政府债券和优质公司债外,还可以逐步提高优质股票和优质抵押支持债券以及流动性更 强的高质量资产的比重,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大力发展不占用银行资金的中间业务,控制中长期现汇贷款增长,逐步提高外汇债券投资占比。至于贷款投向,商业银行要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减少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参考文献: 1白华 .商业银行流动性

18、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J.财政金融 ,2015(1):58. 2陈琳 .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管理问题研究 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4( 4): 37-40. 3胡德宝 ,王晓彦 . 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流动性风险监管 :机理、影响与国际经验 J. 南方金融 ,2016( 2) :53-59. 4赖永文 ,沈理明 ,林路曦 ,魏芳 .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J. 福建金融 ,2016( 1) :20-26. 5解红 . 同业业务视角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与对策分析 J. 农村金融研究 ,2014( 7): 20-24. 6肖崎 ,廖妍婷 . 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管理 J. 武汉金融 ,2015( 7): 39-42. (责任编辑:刘云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