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百家争鸣影响略考【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5263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百家争鸣影响略考【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先秦百家争鸣影响略考【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先秦百家争鸣影响略考【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先秦百家争鸣影响略考【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历史学 先秦百家争鸣影响略考 引 言 当今的时代是文化科技大繁荣的时代,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种种看出。日韩流的影响,欧美风情的盛行,反而是我们最为传统的文化在不知觉间就流失掉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开始研究各国的文化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融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所流传的儒家文化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同,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我们的学术文化不仅仅一个“儒”可以涵盖,如何在这种时代的潮流之下理出我们最为根源的学术文化,做一个“知根知底”的中国人,进而能够将这种影响逐渐传播、发展的 更加深远将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前人研究 经多方查找考究,终于在过往的著作中找到了可以让我思

2、路豁然展开的一部著作。在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书社出版 1992 年 12 月第一版)曾将中国文化学术分为七个时期,而先秦时候诸子百家争鸣学术就是第一时期,两汉时期的儒学是第二期,魏晋时期的玄学是第三期,南北时期至隋唐时期的佛学可以算是第四期,宋时候的理学是第五期,清代的汉学可谓第六期,而民国之后的皆可以归纳为新学是谓第七期。但纵观这些学术时期我们可以看出,两汉魏晋的儒学和玄学可以说是多承古人之 学术;而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佛学则实际上是来源于印度的外来文化;再之后的理学虽说是闭佛的,可深究的话它和佛学也是关系颇深的;清代的汉学尽管说在考证的方法上比较精细,可是在学术上仍然

3、是没有什么创新的;至于民国后的诸多新学则大都是来自于欧美的文化思潮罢了。细数历代学术,纯粹算是我们自创的也就仅仅是先秦百家争鸣这一时期了。追根溯源研究我们的学术之根,自然要追溯过往,尽量从先秦时期考证起。 杨二奎 的道家法治理念之精义( 吉林大学法学院 , 吉林 , 长春 , 130012, 2010 年 2月)谈及的 道家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 , 前期以老子 、 庄子为主要代表 , 后期以慎到为主要代表 。 早期道家有 “ 法治 ” 理念而无 “ 法制 ” 思想 , 到慎到这里就不同了 。 慎到的思想是联结道家与法家的一个关键环节 。 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四个观念 : 一是崇尚天道 ,二是

4、认为 “ 法制 ” 是对天道观念的社会转化 , 三是主张建立在公义基础上的法制应该坚守 ,四是主张在实践 “ 无为 ” 过程中特别关注 “ 势 ” 的作用和力量 。 道家从老子、庄子发展到慎到 , 人间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 最终演变为积极的政治哲学 .。 1 孙兆泽 论先秦时期的“儒墨相非”( 中国人民大学 , 哲学院 , 北京 , 100872, 2008 年3 月)讲到的 墨家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 , 曾盛极一时 , 其持说立论与儒家多有不同之处 , 是先秦百家争鸣文化格局的典型代表 。 墨家对儒家观点的反对主要体现在其 “ 兼爱 ”,“ 尊天 ”、“ 敬鬼神 ”, 以及主张 “ 节用 ”

5、、“ 节表 ”、“ 非乐 ” 等方面 。 先秦之 “ 理 ” 的演变与儒道法的转换与合流 (英文名 The Development of “ Li” at Pre-Qin and the Confluence &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Toaism and Legalism2007 年 6 月, 兰州大学 ) 刘贵祥 先生认为“ 理 ” 是先秦 “ 百家争鸣 ” 时围绕 “ 天人关系 ”产生的一个重要范畴 , 这一范畴在先秦时就成为诸子学说使用的核心概念之一 。 本文通过梳理 “ 理 ” 含义在儒道法各家学说中的演变过程 , 从逻辑上论证了 “ 理 ”

6、 成为 “ 天人关系 ” 中介的可能性 , 最后得出 “ 理 ” 是先秦现实社会如何治理的理论根据这一结论 。 说明从 “ 理 ”的演变完全可以看到儒道法各家在建立一个怎样的 “ 世道 ” 上彼此是如何融合和贯通的 。 先奏百家争鸣的终结者 韩非哲学新探 (英文名 A Terminator of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in Pre-Qin Period , 宋志明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北京 ,100872, 2009 年 6 月)中说道 韩非既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终结者 。他的法治理论属于实用型的政治哲学

7、。 在韩非哲学中 , 第一块基石是 “ 以理解道 ” 的道理关系论 , 系统论述理的具体性 、 历史性 、 可知性以及知的可验性 。 第二块基石是 “ 以计算之心相待 ” 的人际关系论 , 强调人对于人只是工具 , 绝非目的 。 最后完成法术势相结合的治道理论建构 , 形成要在中央 、 以法为本 、 法术二柄、抱法处势等独到的观点 。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英文名 From Letting a Hundred Schools Contend to Solying Respect Confucian Learning 周玲 , 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 , 广西 , 桂林 , 54100

8、1 ,2006 年 5 月)中讲到 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 , 从先秦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的转变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 是社会历史做出的合乎规律的选择 。 分析其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 , 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 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论 战国策 中 “ 士 ” 的价值取向及其成因 (英文名 On Value Orientations and the Reasons of “ Gentlemen” in The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李琳华 , 湖北 ,武汉 , 430074, 2004 年 6 月)中讲

9、述到 战国策 中的 “ 士 “” 大致可以分为重利轻义的仰禄之士和重义轻利的正身之士两大类 。 重义还是重利 , 是先秦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命题 , 它不仅关系着对经济活动的引导 , 而且决定着统治者的战略方向 。 仰禄之士和正身之士各有不可替代的合理因素 , 它们的存在 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根源 。 发扬优良传统再塑创新灵魂 ( 郭 俐,黑龙江,齐齐哈尔, 2001 年 5 月)中谈及 就教育而言 ,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 创造了许多适合于自己民族形式的思想学说 。 其中最2 具创新精神的部分集中在先秦 、 宋明和近代几个历史时期 。 在先秦 ,“ 百家争鸣 ” 的战国时期无疑是

10、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一次难得的 “ 高峰期 ”。 各家各派凭借自己对自然 、 社会和人生的敏锐洞察力竞相提出各自的教育理论主张 。 以儒家和墨家为例 , 孔子虽声言 “ 述而不作 , 信而好古 ”, 但他绝非泥古不化 , 而是 “ 温故 ” 以 “ 知新 ”, 在 “ 复礼 ” 的旗帜下创立 了充满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新学 “ 仁 ” 学 。 与孔子过于谦虚的态度不同 , 墨子则明确主张 “ 述而且作 ”, 并形成了以 “ 兼相爱 , 交相利 ” 为宗旨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 总 结 关于先秦百家争鸣的诸多文献著述是不胜枚举的,但是真正对期有所全面认识的,我认为则只有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了。我在

11、这里首先得承认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过为何在这五千年的时间里除了我们先秦诸子百家就没有别的学术创新了么,难道说从汉以后我们的个人能力就不如古人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到的学术本来就是天下的公器,各国人民因 为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发明有所不同,在过去交通闭塞,交流不畅的大环境下这些东西不能共享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现在既然可以相互灌输这种思想,那么学习是必然的,不是说我们不能创造,而是没有必要自己创造了。比如说我们的四大发明的罗盘、印刷术、火药都是欧洲人向我们学习的,而我们之后的机械设施也都是向他们学习而来的。假如说中欧交通至今闭塞,难道说欧洲人就一定不能发明罗盘、印刷术、火药么,

12、我们就一定不能发明机械制造设施么?学术要么是向别人学习,要么是自己创造,道理和这个是一样的。 众人所创造的种种能力,都是相互学习的,这样就 能够永不停止的前进。因此每一种学术,既然已经深入人心,那么即便事隔很久,他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先秦诸子的学问并不是突然兴起的,而是在此之前积蓄已久了,直至时势出现,就像水一样,众派争流的情况就出现了,呈现了“百家齐鸣”的局面。继续的时间越久,爆发的时候也就越激烈,其力量也就越是宏大,而影响力也必然是救援。我们现如今的种种,如果静下心来细想莫不是出于先秦学术,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自知罢了。正所谓不知本源这必不知支流,欲知后事学术思想以及种种,先秦诸子学说不能

13、不用心去学习一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也并不是只应验在某一方面,先秦学术有着共同的文化积蓄起源,在不同方面的诸多爆发后,又在谋求大一统中找到了融合的共同点,最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学术不断交融但仍保留着自己独特韵味的精髓让我们去品味、琢磨。 参考文献: 3 1.杨二奎,道家法治理念之精义,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2010 年 2 月。 2.孙兆泽,论先秦时期的“儒墨相非”,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2008 年 3 月。 3.刘贵祥,先秦之“理”的演变与儒道法的转换与合流兰州大学, 2007 年 6 月。 4.宋志明先秦百家争鸣 的终结者 韩非哲学新探中国人民大学, 100872, 2009 年 6 月。 5.周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2006 年 5 月。 6.李琳华,论“战国策”中的士的价值取向及其成因,湖北武汉, 430074,2004 年 6 月。 7.郭俐发扬优良传统再塑创新灵魂黑龙江齐齐哈尔, 2001 年 5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