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从明代科举政策中浅析科场作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8001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毕业论文:从明代科举政策中浅析科场作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从明代科举政策中浅析科场作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从明代科举政策中浅析科场作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从明代科举政策中浅析科场作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从明代科举政策中浅析科场作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从明代科举政策中浅析科场作弊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历史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摘要 自有科举考试,舞弊随之应运而生,随着科举名利效应而逐渐显现。士人终生皓首穷经,殚精竭虑,甚至不惜冒着身 家性命,通过舞弊来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尽管科举制度经历了隋唐、宋元的不断完善发展到明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天衣无缝,更何况制度需要人来执行,在封建官僚制度下,官官相护,制度也就因人而 “易 ”。虽然明代统治者更加强了对作弊残酷的整治,但科举舞弊并不能从根本上革除,舞弊之风伴随科举考试的始终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而不断滋生新的花样,作弊

2、现象层出不穷 。 关键词 明代 科举制度 舞弊 Policies of the M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Hall cheat Abstract: Own examinations, fraud came into being along with the effect of the gradually emerging imperial fame and fortune. Scholars life Haoshouqiongjing, great care, even at the risking his life, to achieve the p

3、ass the examination by the dream of fraud. Although the examination system has gone through the Sui dynasty to the Mi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o reach the peak period, but any system can not be perfect, not to mention system requires people to perform, in the feudal bure

4、aucratic system, Guanguanxianghu, the system also for people The “easy.“ While the rulers of the Ming Dynasty strengthened the regulation of cheating cruel, but does not fundamentally imperial eliminate fraud, fraud examinations wind is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the improvement examination system cons

5、tantly breeding new tricks, cheating after another, the examination site cheat like a cancer against the test of justice and fairness. Key words: M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orrupt 3 引言: 曾被称之为中国除四大发明外的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提出、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开科取士为始到 1905 年被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了 1300 余年,它的存在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

6、地位。科举制度产生是由官位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的逐步进步发展而来,科举制的创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统治阶层的现象,为寒门弟子通过寒窗苦读进入仕途开辟了途径,科举制度的开设为古代社会缔造了大批的人才,他们从寒门子弟上升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正如宋代资料记载,自大宋建国起,通过科举考试招纳天下贤才,在朝中取 得高官厚禄甚至在十年之内贵为公辅、宰相者屡见不鲜;科举考试自创始起,每朝每代都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从隋代创设、唐代晚上到宋代进一步发展实行糊名制到明代洪武太祖皇帝规定亲自测试学子,并制定文武官员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的规定,这一步步的措施足以说明了科举考试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科举制度的地位在不断

7、的提升,同时,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管理和整治也日益完善和严格,一系列的整治和防范措施,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纵观历史的发展,任何政策和措施都是不完善的,都存在一定的漏洞,本文从明代的科举制度入手来分析明代的科场作 弊现象。 (一) 科举考试的强大“效应” 科举考试带来的功名利禄效应;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制度,唐代完善、宋代改革到明清发展到高峰,科举制度在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它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攀升;科举制度创设之前主要采取恩荫、察举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创设之初采取恩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人才,但到了唐代恩荫做官的人数越来越少,而恩荫取才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当时社会的鄙视,到了宋代科举考试不断的扩大规

8、模、录取人数也大大超过以往时期,科举取士成了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而到了明代,此现象进一步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过“朕 将亲策于庭,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 ,侠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 ,非科举者 ,毋得上官。” 1也就是说洪武皇帝不但主持科举考试还亲自选拔人才,根据参加考试取得的名次来决定应试者将取得的官位,同时也规定了无论文武官员都必须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选拔,不是有科举选拔均不可以为官,这就是明代科举考试带来的强大的效应 入仕为官的唯一途径。 科举考试是入仕为官的唯一途径,本身是在提高科举的地位,同时也加强了政府对官僚机构的监控,可以避免官僚阶层任人唯亲、大批无能之辈充斥政府机构的现象

9、,但是另一方面这一规定也造成为了功名利禄应试者 不惜一切、弄虚作假的现象的出现,其中分为寒门弟子和权贵弟子的舞弊。 1、寒门弟子: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出身寒门的学子作弊的主要途径是夹带,又称怀携法,据泾林杂记记载明人有“募善书者,蝇头书金箔纸上,每千篇厚不及寸,或藏笔管,或藏砚底,更有半空注水,夹底草鞋之类,又或用药水写于青衣布裤,壁泥渗之,拂视则字立见”。 2就是说,在明代,有的擅长书法的学生将蝇头大小的字抄写在金箔纸上,每千篇的厚度也不及一寸,有的将它藏在笔管或者砚台的下面,也有夹在草鞋里的,更有将文章直接抄在衣服上,用泥巴涂抹上面,考试的时候擦掉 就可以看到字迹,总而言之,夹带的方式有很多

10、种,夹带的现象在当时也很常见,尽管,应试者在入场前都会被检查、搜身,但夹带作弊的现象仍未能避免; 2、权贵子弟:权贵子弟不同于寒门子弟经济条件有限,只能冒着被抓的危险采取夹带方式作弊,权贵子弟主要是通过枪替和关节来作弊,枪替即冒名顶替,因为在古代社会没有照片,也没有参加考试者的完整的档案,一般应试者只4 需上报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简单的相貌特征,因此只要名字相同、相貌相仿、口音相似,一般很难查出,即使是同一个人也有乳名、曾用名等,所以冒名顶替的作弊现象也就屡见不鲜;当 时许多官宦子弟才疏学浅,根本不可能靠自己取得名次,于是只好花钱事先买通有关人员将相貌、年龄、身材等相似的代考者安排场内代考

11、,或者让应试者与代考者进入同一考场并且座号相联 ,然后替考者就为雇请者答题。甚至还有场外代考现象,考生将试题设法送出场外交给外面的人,再由外面的人做好再将答案送入场内,这种作弊方式早在科举取士前期就很严重,随着科举考生地位的不断提升,此类现象越来越严重;另一种常见方式是通关节:通关节是指应试者事前买通负责考试的官吏,在考试前给其透露题目,或者在考试后做手脚,帮助应考者通过考试等等;综上,寒 门子弟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方法进行作弊,而权贵子弟则以强大的实力来进行权钱交易,或请人代考或买通主考官吏,由他人辅助取得成绩通过考试。 通过对科举考试作弊方法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自科举考试创办以来,科场作弊的种

12、类越来越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为什么说明代强化了科举的负面效应呢 ?就是因为以往社会并不像明代这样明文规定:文武官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可以入仕,学子只要能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取得功名利禄,这一规定促使了寒门子弟为了功名利禄不惜夹带作弊,更促使了那些原本可以卖官、恩荫做官的权贵子弟去进行作弊,换句话说,明代 洪武皇帝的新规定产生了重大的负面效应,他促使了一切想做官又才疏学浅的人去进行科场舞弊。 (二 )明代的“八股取士” 科举制度由隋朝开科取士开始,确立的是“以文治国”的思想方略,这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通过科举考试也促进了经史诸科的发展,科举考试除武则天时期设武举考试以外,考试内

13、容基本上以文学思想文化知识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文治国”的方略斌更没有伴随朝代的衰亡而废除,反而成为一种定制,并且被历任统治者继承下来。但是科举考试墨守成规,不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导致每一次的改革都未收 到应有的成效,甚至产生一些反作用,就如明代洪武年间形成的“八股文”,给科举制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1、八股文简介; 明太祖为什么要实行八股文?什么又是八股文呢?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 “意谓 ”、 “若曰

14、”、 “以为 ”、 “且夫 ”、 “尝思 ”等开端。 “入手 ”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 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 3 2、八股文存在的意义; ( 1)、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的正统地位。八股文写作严格要求选题摘自四书、五经,这些均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对于传承儒家思想文化有重大的意义; ( 2)、八股文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训练,不但需要相当的文字功底,还需要有相当的个人修养,

15、因此它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测验,而是一种能力的考察。从文体上讲,八股文不但需要 对仗工整,平仄抑扬、合于声律,起承转合一丝不苟,而且文章最好委婉而不直率,虚实相生、正反相对,富丽而不浮华,同时还要言之有物。对阅卷人来说八股文使评卷客观化、标准化,并减少评卷工作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出考生的文字功底。总而言之,采取5 八股取士的方法不仅给科举考试定制了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考试的公平性,同时也相应的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效率。 3、因八股取士而产生的科场作弊; 世人每提起八股文,总会想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尽管我们之前介绍了八股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总归而言,明清实行八股文的 确是给

16、当时的社会尤其是文化的发展带来的严重的影响;进一步讲,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更是延伸到了科场作弊的环节; ( 1)、高度统一的评判尺度误导了人才的发展,在防止舞弊的过程中也相反的给科场作弊提供了可能。尽管统一的评判标准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但是它很大程度上忽视和误导了人们的多样化发展;八股取士的考试导向,促使人们为了获取功名,在严守统一考试标准的前提下,未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和演变来变通,一味的追求和模仿这一固定的文体模式,不思创新。对固定模式的追求进而也导致了考前准备、考中作弊现象的发生。例如在明清时期,民间广 为流传供大家模仿和习作的仿刻版,人们只知道凭这些仿刻版就可以考取功名,从此享受荣华富贵,于

17、是广为流传的仿刻本也就成了舞弊者的重要工具,甚至有些权贵自己花钱请人猜题,提前拟定文章等,在考试时夹带入场,这些很好的说明了固定的模式给作弊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同时也让当时的许多应试者在学术和思想上求同排异,这些都是损害和影响了科举考试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就证明了明清的科举取士在到达鼎盛时开始衰落的内在原因,即八股取士逐步的加速了科举考试走向衰落。 ( 2)、高度统一的文本格式和内容,滋生了科场作弊的温床,同时也极大的 束缚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八股文取材仅限于四书五经这一固定的内容,以至于考前的猜题、押题现象比比皆是,参加考试者在考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多以夹带方式作弊,将事前

18、写好的文章藏于衣内或其它地方,考试时便可抄袭;此外,八股文作为考试的固定格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相当的古板,没有给士人留下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同时也严重的败坏了当时社会的学风。不少士人埋头研习八股文,注重八股制艺、楷法试贴,更追求八股清通、楷法圆美,而对其它学问不闻不问,八股文把他们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顾炎武曾尖锐的批判了科举教育的弊病, 认为天下学子为了猎取功名,放弃经史与实学,整年累月的磨勘八股,“止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日知录卷九) 4,致使学术荒废,人才毁灭,并以为明朝灭亡与这种腐败的教育不无关系,因为它培养的士人和官吏,不无学术,祸国殃民,范进中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19、。 ( 3)、取材有限,以至于主考者出题古怪,迫使世人选择作弊手段; 在舞弊不公与僵化刻板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人们往往宁愿公平竞争而接受死板的考试,这就容易驱使考试制度走向违反设科求才本意的死胡同。明清时期八股文命题和逐渐从光明正大走向险僻偏 难,也体现了命题作文内在演变趋势。四书五经本是题量巨大的作文题库,随便摘出一段、一节、一句都可以做题目。但八股文命题数百年,很容易重复,为了避免雷同重复,主司拟题,只好求偏求怪,这都是为了防止考生猜题押中而不得不用的变通措施。但偏题怪题层出不穷,也增加了考生的学习负担,使考生穷于应付,因此,许多学生便不惜冒着身家性命,铤而走险,携带现象屡禁不止,更

20、甚者有将整本的四书五经以蝇头小字全抄在贴身衣物上,以此做到万无一失。尽管八股文字创立之初就体现统治者追求考试公平公正的思想,但是随着八股之风愈演愈烈,通过科考进入 官场的官员素质在不断的降低,到了 19 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先进的科学技术才是引领世界发展的主潮,6 但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八股文以完全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于是,八股取士伴随着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及思想在中国的兴起而衰落甚至最终走向了灭亡。 (三)明代的“南北榜取士” 科举取士的南北地域之争在北宋曾引起朝廷的重视,到了明代科举地域之争空前激烈,终于引发了著名的“南北榜之争”,并导致南北卷分省取人制度的确立。 1、

21、“南北榜取士”的原由:据明史卷一三七刘三吾传记载,洪武三十年( 1397)二 月会试,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录取了宋琮等五十二人,全是南方人。发榜之后,引起北方人的强烈不满,他们指责“三吾南人,私其乡”,偏袒南方人压抑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知此事后大怒,并亲自阅卷录取,当年六月录取,尽为北方人士,当时称为“南北榜”,又称“春夏榜”。其实,刘三吾录取之人与他既不同县也不同省,“私其乡”的指责根不不成立。刘三吾为人正派,而且当时南方人水平确实比久经战乱的北方高出许多。其实朱元璋也了解事实真相,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南北榜”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因为当时北方还不时与逃亡塞外的元朝残余势力处于 直接的对

22、抗状态,朱元璋亟需笼络北方人士,稳定北方社会,于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及集团内的势力的均衡分配,因此,实行南北榜取士,一定程度上扩大北方的录取人数,更好的巩固国家的统治。 2、“南北榜取士”造成的作弊现象:南北榜取士开始实行后,北方学子的考试压力相对南方学子来讲相对偏小,于是,不少士人通过“冒籍”来增加中举的机会,冒籍的现象开始普遍化。冒籍主要指由于区域性考试资格数额的限制 , 士子假冒籍贯而获取资格 , 类似于今天的高考移民。 由于各省文风高下和人口多少不同,乡试竞争激烈程度不一,有些士子便避难就易,想 方设法冒籍到录取率较高的省份去应试。据大明会典卷 78学校载,天顺六年( 1462 年)

23、,复设各处提督学校官,并下敕: “科举本古者乡举里选之法。今南北所取举人名数,已有定数。近年奔竞之徒,利他处学者寡少,往往赴役投充增广生员,乍冒乡贵,隐蔽过恶,一概应试,所在教官侥幸以为己功,其弊滋甚 ”。 5( 刘海峰 、 樊本富 :论西部地区的“高考移民”问题 兼论科举时代的“冒籍”现象,教育研究 2004 年第 10 期 ) 也就是说南北地区,甚至是乡里,不同的地方录取名额及考试内容均不相同,于是一些应试者利用录取不同地区分数线、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迁移户口、虚报户籍等办法到分数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方考试, 一旦考中,当地的官吏也引以为豪,于是,很多地方对冒籍现象采取放任,进而,冒籍现象愈

24、发严 重,给当时的科举考试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明代的“科举必由学校” 1、科举必由学校的来源: 每个朝代都在不断的完善科举制度,然而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固有的徇私舞弊使科场成为舞弊之场,奔走干谒之风伴随科举制度的始终。由于求官皆干进之士,故学而优者也不能入仕。因此,明代明文规定“科举必由学校” “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 ,非科举者毋得官。”凡是没有取得县学、州学、府学学生资格的人,不论年龄大小皆成为童生或儒童,这也就是说 ,只有学校出身的士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只有科举考试合格 ,才能取得官职。虽然明代也 有“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的规定 ,学校出身的人通过出贡、考选有时也能取得一官半

25、职 ,但这种官职低而且升迁难。 6所以科举必由学校的制度规定府州县学在明代遍布全国各地,生员招收录取和选拔举送考试构成了考试系统的基础部分,而且国子监与科举考试相配套,从教学内容到考试方法,都与科举毫无二致,国子监生员更重要的出身途径是通过参加科举而入仕。这一政策是明朝统治者为了协调学校与科举之间的关系,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7 试整合为养士与取士一体,是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也能够规范教学,按照一定的规格和教育来培养出更加利国利民 的栋梁之才。 2、科举必由学校带来的科场作弊: ( 1)、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造成不正当的师生关系,进而相互推荐、徇私舞弊; 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在实际操作

26、下来科场很容易被权贵操纵,尤其是在社会政治比较浑浊的封建社会,各地学官的考核升迁与学校学生的成绩密切相关,因此,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生员中举率,在考试中对生员辅以作弊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加强之间的亲密关系,相互推荐与徇私包庇日益凸现; ( 2)、主持升学考试的考官和考生结成朋党,相互包庇进行舞弊; 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亲密、利益相关外,主持升学 考试的考官和考生也被科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主考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考生的命运,为了达到达官贵人的赏识,许多举子便向他们呈送行卷,这些行卷一般为举子平日最得意的习作。即使是才情满腹的杜荀鹤,在穷途困顿之时,也是靠献谀辞于朱温及第;另一方面,如若某位

27、考生中举,主考官员也可从中考者身上获得相应的利益,在官场上可以相互扶持,因此,主考官也会相互推荐生员,甚至向其透露考试内容,以致于,科场作弊现象愈亦明显。 ( 3)、考生皆由学校出,同窗考生之间相互作弊; 由于考生皆由学校出,同一地区的生员或许有来自同一学校、彼此相识 的,再加上科举及第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他们为了寻找往后保障自身利益的手段而相互勾结。也就是说,作为具有相同科举经历的人,自然成为异性兄弟,将来在官场上相互援引和帮衬,生活上也可以相互帮助。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们在考试的时候就相互作弊; 3、 科举必由学校产生的科场作弊实例: 自科举必由学校政策实施后,各种关系产生。各种作弊案件出现

28、,似乎是司空见惯,以下列举了权贵阶层通过权势,进行科场作弊的案件; 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 年)会试查出一桩枪替案件,目不识丁的沈同和被录为第一名。公布之后,士人议论纷纷,甚至有愤怒者用 泥巴涂去榜上沈同和的名字,也有人聚在皇宫门口投诉。原来,沈同和父亲乃河南巡抚,他整日纵情声色不闻诗书,后来神宗为了查明真相,令礼部对录取的考生进行复试,结果沈同和连题目都看不懂,交了白卷,经审问得知,原来他的考卷乃同乡赵鸣阳代做。 7 与此相似的作弊事件还包括张居正的儿子作弊案件。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张居正改革,由于课本上对其正面的论述使得他阴暗的一面未向世人展示,翻阅文献才得知张居正并非我们一贯认为

29、的正派人物。据焦竑的焦氏笔乘再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万历四年( 1576)参加会试,张居正派他的堂弟张居 直约见参加同场考试的江南才子汤显祖和沈懋,希望他们与张嗣修经常往来,以造成其才思不凡的印象,许诺将汤、沈录取在前三名。汤显祖拒绝,结果名落孙山、屡试不第;沈懋应允,结果当年中了状元。张嗣修则被录取为第四名,在殿试时,张居正买通了皇帝左右的太监,结果把原来第一名 、第二名的试卷和第三名、第四名的试卷互换,结果皇帝按照呈送顺序随意看了下,于是,张嗣修便成了榜眼。文采平庸的张嗣修靠着张居正的庇护照样在科场中得意。 8 以上史实说明 ,科举必由学校造成了不正当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主考官之间的不

30、正当关系,给 科场作弊带来了孕育种子的温床,是科举作弊愈演愈烈。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庄子的这句话是“春秋责备贤者”的意思,用在科举8 考试上也相对 -只要科举制度(或者类似科举考试的制度)不废除,作弊的情况就不能真正避免。尽管明代对科场舞弊的防范甚严 ,分工甚细 ,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但在人情、金钱至上的社会里,防不胜防。如宋太宗曾说过:“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政治之具矣。”(宋史选举志卷一五五), 10 即皇帝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天下贤良,但是从未期望 10 个人中 间有 5 位这种情况,只要十个人当中有一两个可以治国就满足了;尽管,政府对科场舞

31、弊一直采取严酷镇压的政策,但也有一些科场案件,并不仅仅是因为科场舞弊的暴露而起,有的则和舞弊并无关系,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自古政治便是一种虚无但有无处不在的东西,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也免不了走向灭亡,科举制度亦是如此,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延续上千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再加上历任朝代的统治者不断的调整政策,改良考试方式、完善考试制度等,科举制度自隋开始到明清到达高峰,但是科举制度最终却未能避免衰落,这与事 物的发展规律是分不开的,到了明代,自洪武太祖皇帝开始,实施一系列的与科举相关的政策、法规,虽然具备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更大层面上给科场作弊孕育了更为适宜的温床,以致

32、明清时期,科场作弊日益严重,伴随着人性发展和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最终废除,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现代的高考制度也可以说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高考制度相对于科举制度有很大的进步,但高考系统存在的漏洞也不容忽视,制度与舞弊之间的矛盾仍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 注释: 1明 太祖实录 .卷 55 2明 周复俊 .泾林杂记 .卷 7 3刁生虎 .困境与出路 艺术类院校古代文学教改初探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6( 6) 4清 顾炎武 .日知录 .卷 9 5刘海峰 、 樊本富 .论西部地区的“高考移民”问题 兼论 科举时代的“冒籍”现象 .教育研究 .2004.(10) 6宗韵 .明代人才选

33、拔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安徽史学 .2003.( 2) 7清 张廷玉 .明史 科举制 .卷 70 8清 张廷玉 .明史 科举制 .卷 70 9战国 庄子 .庄子 胠 箧篇 .卷 10 10元 脱脱 .宋史选举志 .卷 155 【参考文献】: 9 1张建伟 .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 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 . 民办教育研究 .双月刊 .2008.(1) 2卢奔芳 .历代科场舞弊的手段及惩治历代科场舞弊的手段及惩治 .南宁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 .2001.(1) 3郭培贵 .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3 年第 24卷第 5 期 4王若梅

34、.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作用及负面影响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年第 17 卷第 2 期 5宗韵 .明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安徽史学 . 2003.(2) 6王先锋 .明清科场的舞弊与反舞弊 .渭南师专学报 .1998.(4) 7李世愉 .分地取士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学刊 .2008.(1) 8彭武麟 .科举制度与古代封建政治关系简论 .吉首 大学学报 .2009.(1) 9杭建伟 .明初南北榜案性质浅探明初南北榜案性质浅探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 10王兴亚 .明代考试舞弊的防范及其查出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2.(3) 11刘海峰 .李兵 .中国科举史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4 12綦晓芹 .科举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7 13李尚英 .科举史话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1) 14鲁威 .科举奇闻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0 15郭培贵 .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3(5) 16文正义 .湖南科场案杂记 .书屋 .199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