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C 可以考虑的问题1.工程设计/蓝图 设计资料如何控制 品管部门是否有最新资料 品管部门是否有修改要求 设计有无经品管单位核对 有无检查标准与公差 设计修改是否传达到相应职能部门 有无蓝图及工程变更的管制 2.规格应用 有无规格应用 品管单位有无核对规格的适用性 各执行单位是否具备规格相关的文件 规格的修改是否有制度可遵守 3.作业方法 操作人员是否有操作标准书 标准书是否完整、适用 样品与样板有无提供 作业说明单有无说明安全要求 4.过程管制 作业流程图有无确切现行作业 厂家有无使用作业流程图 检验记录是否与规定的频度相符 有无机器操作说明书可用 检验员是否依照规定的项目检验 制品有无表示
2、,防护,管制 在制品能否识别为何种制程 5.标识与产品识别 产品有无标志或挂签 产品是否保持洁净 6.包装与装运管制 有无检查盒装或箱装的标志与产品是否符合 有无检查箱装重量 有无检查装运单据是否完整 装运前,产品有无作过落地、冲击等品质保证试验 7.检验说明与标准 每一个检验员,有否完备的检验标准书。 标准书有否列入公差与规格标准。 检验员有无视力补助器比较量规或外观限度样本可用。 是否允许检验员接受规格不符的物件。 是否有修改规格的通知制度。 8.制程品质管制 操作员有无使用作业标准书。 是否实施首件检验。 操作人员是否做自主检验。 有无适当量具提供操作员使用。 作业流程图有无标示检验站。
3、 有无检验标准书。 检验员有无做检验记录。 有无定期作出检验报告。 有无分隔及管制不合格物料品。 有无稽查制品品质。 有无试验设备作可靠度验证的用。 实验室设备有否说明书。 实验室记录是否与检验频度相符。 9.QC 工具的应用 有无使用统计图的制度。 管制图是否公布适当的位置。 是否有其他的管制图可用。 有否指导相关人员使用管制图。 管制图是否显示最新资料。 10.量测具的设计 对产品检验有无必须的量规与仪器。 对特殊产品有无量测设备。 品管单位有无检讨新方法与设备的要求事项。 11.量规、标准量具及补助设备管制 有无专用的保护装置。 是否由专业受训人员管理及维护。 量规、仪器用完后归还时有否
4、加以检查。 12.检验测试场所及仪器 厂家是否有适宜的检验场所。 有无适当的照明。 有无适当的检验说明及标准可应用。 检测仪器是否足够,并保持可用状态。 所需仪器的精密度是否适用于产品需要。 13.品质稽查 成品于装运前后有无作随机抽验及试验。 有无与竞争厂家做比较。 有无向管理及工程单位报告稽查结果。 有无稽查各项品质功能。 厂家有无稽查评分制度。 14.回馈与矫正措施 每一检查站有无提出不合格的报告。 品管部门有无分析并编辑品质资料向管理及生产部门作报告。 有无建立迅速矫正措施的制度。 在制程中,若有不合格物料存在,品管有无管制。 15.量规与仪器校验 有无对检验量规、量测及试验设备建立检
5、验制度。 所用的量规、量测仪器是否建立比较标准。 是否建立校验周期及记录。 量规与仪器是否有标志可以识别校验情况。 损伤或掉落的量规与仪器是否管制使用并再校验。 16.采购与供应商的联络 厂家有无评鉴、批准供应商的制度。 购买契约上是否详列品质要求。 对供应商是否做品质调查。 对物料供应是否实施品质管制。 17.接收检验 所有采购原物料有无检验标准单。 在检验站,有无采购订单、工程蓝图、规格与标准可使用。 厂商对进料有无利用实验室做试验。 现行何种抽样计划。 有无要求供应厂商提供交货品质合格书。 有无检验每批进货。 抽样检验是否依规定执行。 发现不合格物料,有无处理制度。 有无作记录,做供应厂
6、商评价用。 厂家是否具备稽查材料来源的制度。 对供应商的品质问题,检验单位是否与采购及工程单位建立联系。 18.生产管制 有无建立生产管制制度,以计划、控制生产进度。 生产管制单位是否与物料、工程及生产部门密切联系。 是否建立存量管制制度,并有效应用。 仓库是否整齐、清洁,物料储存是否明确标示及防护。 对于使用期限的物料是否作时效管制。 合格物料是否标识清楚。 物料的使用,是否依据先进先出的原则。 19.不合格物料的管制 工厂有无物料鉴审制度。 厂家是否将不合格物料以次级品使用。 次级品有无验收标准及使用标示、限制。 20.工厂布置 工厂物料流程是否适当布置。 机器、设备安装是否流畅。 物料的
7、流动是否以最短距离。 工作场所是否适当布置。 通道是否适当规划。 21.物料搬运 搬运容器是否适当。 在制品有无适当存放。 装卸场所是否适当。 22.设备维护 有否建立机器设备预防保养制度。 维护有否作记录。 机器设备有无操作、保养及故障修理说明书。 机器设备是否保持整洁、可用。、 23.厂房照明 各区照明是否足够。 照明需加防护装置,有无加装。 24.厂房清洁 厂区内外是否清洁。 办公场所及厂内作业区是否经常保持整齐、清洁。 残屑及废材是否每日处理。 私人物品是否随意放置。 堆积物品是否定期清除。 25.厂内环境管制与卫生 对空气、噪音、水污染的作业有无区隔。 厂家有无设置环境污染管制的技术
8、人员。 对不良的排除物有无管制,以符法规。 26.安全措施 危险的操作及地区有无标示。 紧急出口有无明显识别。 有无可用的紧急照明设备。 消防设备。 电路配线。 机器警告标志是否易于了解。 机器转动件加装护罩。 27.检验及检验人员 检验及分析人员的级职是否高于操作人员。 检验及分析人员有否接受适当的训练。 检验及分析人员是否易于识别。 有无定期实施检验人员检出力测验。 品管人员人数比例是否适当。 28.品质意识灌输及人员训练 如何训练操作人员。 如何训练检验人员。 如何训练品管技术人员。 厂家有无品质奖励措施。 29.品质成本 厂家有无编辑品质成本统计的制度。 此制度是否显示品质改进在产品成本及公司利润上有功效。 对高成本的项目有无追踪处理措施。 30.顾客抱怨处理 厂家有无建立顾客抱怨处理的制度。 顾客抱怨有无经品管分析,并采取改正措施。 何部门接受顾客抱怨,并回复采取措施。 顾客抱怨的资料及统计图表是否保留完整。 厂家对于已装运但可能有问题的产品有否采取措施。 31.管理与组织 管理阶层是否对品质有正确的态度。 组织内的品质意识,同时有无渴望生产品质优良的产品。 品管部主管向谁负责。 督导级干部是否有能力胜任,员工关系是否良好。 员工士气是否高昂。 厂家有无改善奖励制度。 有无其他让操作员参与品质管理的做法。 有否定期举行品质管制会报,交换有关资料,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