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00659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病虫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麦病虫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麦病虫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麦病虫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麦病虫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小麦病虫害一、麦蚜虫害(发生在每年的 4 月下旬及 5 月份)麦蚜危害特点麦蚜一年发生 2030 代,每年 4 月随着气温的明显回升,蚜量增加,5 月20 日左右达到发生高峰,6 月随着小麦植株的老熟,蚜虫又迁移到越夏寄主上。麦蚜中的二叉蚜发生早,一般在植株中下部叶片的正反面,而长管蚜从小麦抽穗期才大量出现,群集于穗部,是主要的危害蚜虫。据有关部门监测,气温上升快时,有利于麦蚜的繁殖,其种群数量也将迅速上升。因为在气温回升时,要注意麦田情况,及早预防。麦蚜防治在防治麦蚜害虫时,应当注意两点:一是抓住防治时期,如果气温持续升高,没有大的降水过程,一般到 5 月 1015 日开始用药,防治指标:

2、蚜株率达到 50以上或百株 1000 头时用药。喷 25%快杀灵,每亩用药 40 毫升,兑水 30千克。或用 10%吡虫林 1000 倍液、或 1.8啶虫脒 20003000 倍液喷雾,这样还可兼治吸浆虫的成虫。二是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加入粘着剂,如 1%中性洗衣粉,每亩用药液不能低于 2 桶水,如果蚜量高,中下部蚜虫多,应增加15 千克,使植株上下着药,全株喷透。2、吸浆虫害(发生在 4 月下旬及 5 月上旬)吸浆虫危害特点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以幼虫为害花器和吸食麦粒的浆液,对小麦的产量具有毁灭性。 般可造成 1030的减产,严重的达 7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

3、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翌年春天,在小麦拔节期破茧向表土移动,小麦孕穗期幼虫陆续化蛹。小麦开始抽穗时,成虫大量羽化在麦穗上产卵,经-天孵出小幼虫,在内颖和外颖缝中侵入麦壳中吸食,严重危害小麦的生产。吸浆虫成虫防治2在小麦抽穗后吸浆虫的防治应注意两点:(1)成虫防治:小麦吸浆虫成虫期防治是防治吸浆虫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防治不及时,让幼虫钻入麦壳内,必定造成产量损失,因此,要将成虫尽力消灭在产卵前。防治指标:早晨或傍晚扒开麦垄一眼看到 13 头成虫(红色的小蚊子) ,时即可使用药剂进行防治。防治时期是在 70-80%的麦子抽出穗时,因为吸浆虫产卵仅选没扬花的小穗。防治方法:每亩用“蚜浆快杀”乳油 3

4、050 毫升或 50辛硫磷乳油 3040 毫升加 4.5高效氯氰菊酯 1520 毫升,兑水 4560 千克喷雾防治。或每亩用40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 50 毫升兑水 5060 千克喷雾,或 4敌马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防治效果和扩散的调查,在小麦灌浆期,剥开麦穗查看籽粒是否有吸浆虫的幼虫,是一种红色的小蛆虫。一般颖壳松的小麦应特别注意,另外,没用撒毒土的麦田和紧邻发生区的地区也要注意。三、小麦白粉病(该病一般在 3 月底至 4 月初出现发病中心,4 月中旬后随气温逐渐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适宜的条件下导致大流行 )小麦白粉病发生白粉病是抽穗后的主要病害,病害发生后,叶面上产生白色

5、的粉斑,先从基部叶片发病,然后上升到旗叶和穗,如果不及时防治,减产非常严重。发病时,叶面出现 12mm 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小麦白粉病每年均有发生,田间菌源充足。小麦白粉病发生适温为 1520,低于 10发病缓慢。小麦白粉病相对湿度大于 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一般小麦播种量大,群体密度过大,田间郁蔽,特别是部分感病品种如:4185、733、白硬冬 2 号等,如果遇到连日降雨的情况,气温偏低,就会造成适宜的发病环境。小麦白粉病的发病上升很快。白粉病防治每

6、亩用 20的粉锈宁乳剂 50 毫升或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75100 克或亩用 12.5禾果利 1530 克,兑水 45 千克喷雾防治。如果病情发生严重时用32 遍药,每次用药间隔 7 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治白粉病的危害。4、小麦赤霉病症状小麦赤霉病,俗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枯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茎基腐、秆腐一般在成熟期发生,穗腐一般在小麦扬花后出现。以往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主要病害,近年在华北麦区有加重趋势,此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后尤其在扬花授粉期间如遇连雨天,就容易发病。应以预防为主。赤

7、霉病防治第一 用增产菌拌种。每 667m2 用固体菌剂 100150g 或液体菌剂 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播种。 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6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隔 57 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667m2 用 40%毒死蜱 30ml 或 10%抗蚜威 10g 加 40%禾枯灵 100g 或 60%防

8、霉宝 70g 加磷酸二氢钾 150g 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第二 在齐穗扬花期用 50%多菌灵,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 倍液喷雾,每亩 100 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用药12 次。用多福合剂(含 25%多菌灵、15%福美双)500 倍液喷雾,可以兼治散黑穗病;用 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 200300 倍液喷雾,可以兼治麦类秆锈病;用禾枯宁可湿性粉剂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赤霉病,还可兼治白粉病等病害。在喷洒杀菌剂时加入 600800 倍的粮食专用型“天达 2116”可显著提高防病效果,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4五、小麦叶枯病症状小麦叶枯病多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

9、,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叶枯病防治小麦颖枯病和叶枯病措施:在发病初期,使用药剂防治,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雾;亩用 80%多菌灵 25 克兑水 25 公斤喷雾。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 80%多菌灵超微粉剂 1000 倍液,每 667m2 用量 50g 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5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25% 三唑酮乳油 2000 倍液。

10、6、小麦纹枯病症状小麦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结实少,子粒秕瘦。传 播 途 径 和 发 病 条 件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 5 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 穗 发生期。冬前发病期 小麦中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 50%左右。越冬期 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

11、横赂扩展期 指春季 2 月中下旬至 4 月上旬,气温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此时病情指数多为 1 或 2。严5重度增长期 4 月上旬至 5 月上中旬,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猛增,这时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病情指数升级。枯白穗发生期 5 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高度、病叶鞘位及受害茎数都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厅白穗。发病适温 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寸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则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

12、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 碱 地 。纹枯病防治播种前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 0.2%的 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 0.03%-0.04%的 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 0.03%的 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 0.0125%的 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则易发生药害,如每 kg 种子加 1.5kg 种子加 1.5mg赤霉素,就可克服上述杀菌剂的药害。翌年春季冬、春小麦拔节期,667m2用 5%井冈霉素水剂 7.5g 对水 100kg 或 15%三唑醇粉剂 8g,对水

13、 60kg 或 20%三唑酮乳油 810g,对水 60kg,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12.5g,对水 100kg 或50%利克菌 200g,对水 100kg 喷雾,防效比单独拌种的提高 10%-30%,增产 2%-10%。此外还可选用 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 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可湿粉400 倍液。于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洒力克麦得每 6672 用药量 15ml,对水 1525kg,防治纹枯病,兼防小麦白粉病和锈病。七、小麦锈病(三月下旬)病症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它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三种锈病的区别可用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来概括。小麦锈病是气传病害,在早

14、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下发病严重。其中以条锈较为普遍,感病小麦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小麦对水分的吸收,严重时小麦叶、6秆干枯,穗小,秕粒,导致减产。防治防治方法:防治锈病要因地制宜,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进行集中防治,切实控制其传播蔓延;大田病叶率达 0.5%1%时立即进行普治,每亩可用 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3035 克,20%三唑酮乳剂 4560 克进行喷雾防治,一般使用两次。八、小麦根腐病(4、5 月份)症状此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弓 1 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

15、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空气湿润和多雨期间,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用手容易抹掉(与球霉病,颖枯病和叶枯病不易用手抹掉不同)。叶鞘上的病斑还可引起茎节发病。穗部发病,般是个别小穗发病。小穗梗和颖片变为褐色。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霉状物,有时会发生穗枯或掉穗。种子受害时,病粒胚尖呈黑色,重者全胚呈黑色(但胚尖或全胚发黑者不一定是根腐病菌所致,也可能是由假黑胚病菌所致)根腐病除发生在胚部以夕卜,也可发生在胚乳的腹背或

16、腹沟等部分。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央白色。此种种子叫“花斑粒” 。发病特点:小麦根腐病菌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与菌丝体潜在种子内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也能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因此土壤带菌和种子菌是苗期发病的初侵染源。当种子萌发后,病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病部长出的分生孢子,可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不耐寒或返青后遭受冻害的麦株容易发生根腐,高温多湿有利于地上部分发病,2428C 时,叶斑的发生和坏死率迅速上升,在 2530时,有利于发生穗枯。重茬地块发病逐年加重。7防治一是可以实行轮作倒茬:原则上严禁连作,重病区可与玉米、油菜、甜菜、葵花进行轮作,减少病原菌连

17、续传播蔓延,并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量;二是大力推广伏翻和秋翻作业,麦收后及时伏翻、秋翻可减少病残体上的越冬菌量,可大幅度改良土壤、灭菌、除草、保墒。前茬为春麦、亚麻的地块更要尽快伏翻、同时追施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料。三是加强种子管理,及早准备种子并进行晒种 2-3 天,严格按照拌种程序拌种。提前用“金微”多用途拌种,每200 克“多用途”对水 2-3 公斤,可拌 3-4 亩小麦种,晾干播种。四是合理施肥,以使用农家肥为主,均衡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使用钾肥、锌肥、硼肥、钙肥等微量元素肥料,控制氮肥使用量。一般亩施免耕肥 40 公斤,微生物菌剂 5 公斤。五是重视冬季麦田管理,小麦出苗后根据麦苗长势,对生长弱的麦苗叶面喷施 1-2 次 6000 10000 倍液硕丰 481 或 500 倍液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已发生根腐病的田块可用 70% 甲基托布津 70 克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混合硕丰 481 进行叶面喷洒,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