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距今 1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意义: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部落,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夏王朝基本特征: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2)是“小康之世” ,即“天下为家”的社会;3)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国家的基本特征:1)设官分职;2)一定数量的军队;
2、3)设置监狱;4)制定刑法。二里头社会: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式建筑表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青铜时代,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商朝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商朝青铜器的特征:1)主要是礼器;2)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3)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甲骨文:1)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2)商人在甲骨上用来
3、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3)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4)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西周建立: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封邦建国体制内容: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意义:1)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2)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3)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周公的政绩:1)辅佐武王幼子成王;2)平定三监之乱;3)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周的国土和影响也随之向东拓展;
4、4)制定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内容: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与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东周建立: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社会变革 主要内容(影响):1)经济: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产生,大量开垦荒地(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
5、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政治: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3)文化: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1)儒家:孔子(核心“仁” ,倡导“仁者爱人” 、 “克己复礼为仁” ,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 、荀子(重新解释“礼” ,熔礼、法于一炉) ;2)法家:韩非子、李斯(正面肯定社会变革,提倡“法治” 、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欢迎) ;3)道家:老子(绝对否定现实
6、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时代,鄙视世俗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商鞅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与其他各国改革的“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秦朝建立: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皇帝: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中央集权制(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1)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百官之长) 、御史大夫、太尉
7、,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九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2)地方设郡、县;3)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4)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5)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6)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7)焚书坑儒,统一思想。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1)秦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民怨沸腾的局面(根本原因) ;2)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建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 ;3)法律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 ;4)秦二世夺位,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第一次农民起义时间: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原因:秦的暴政;结果: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西汉建立:公元
8、前 202 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汉承秦制的内容:1)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2)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1)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2)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文景之治的内容:采取“清静无为” 、 “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减田租,废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有为”的主要表现:1)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宫廷
9、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 ,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2)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3)颁布“推恩令” ,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4)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1)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2)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3)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实质:儒表法里。东汉 建立:公元 25 年,刘秀重建汉朝,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拥有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
10、,组建私人武装,有些名门望族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中央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腐朽黑暗,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三国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1)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凭借私人武装形成各霸一方、武装割据的局面;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3)208 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迫使它北还;4)220 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5)221 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6)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
11、的格局最终形成。北方人口的南移: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南北朝“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南北朝的政权更替:1)北朝: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百年后,分裂成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2)南朝:东晋 420 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孝文帝改革内容:1)冯太后时期: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 ,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
12、腐化。推行“均田制” ,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孝文帝时期: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仿效汉族体制改定管制和律令;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影响:加快民族融合,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隋唐隋朝的建立:581 年,杨坚篡周建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589 年,隋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唐朝的建立:618 年,隋灭,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建都长安。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中央设中书(草诏) 、门下(审核) 、尚书(执行)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
13、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质: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唐朝科举考试(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1)秦汉:推举;2)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凭借显赫的声望把持选举大全;3)隋唐: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唐太宗李世民借鉴隋亡的教训,实行疏缓刑法、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广招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勇于改过,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
14、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唐玄宗李隆基继承唐太宗的基本国策,锐意革新,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1)政治上,精简机构,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2)经济上,重视生产,减免徭役。表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中外文化交流张骞通西域,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唐与日本的外交:日本派“遣唐使” ,留学生和学问僧,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东亚文化圈: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