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随意挥洒 苍劲绝伦清代中期的兴化(今江苏属县)人郑板桥(名燮,字克柔) ,出身微贱,靠父亲教徒度日。刚三岁,生母去世,由叔父与乳母养大。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 ,二十四岁中秀才,依设塾收徒糊口。父亲去世后,至扬州,寄居其族叔当和尚的古寺,卖画为生。雍正十年(1732 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 年)及第进士。乾隆七年(1742 年)起任山东范县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 年) ,调任有“小苏州”之誉的山东潍县县令。因天灾开仓赈民,遭权贵诬告而丢官。当了十二年的七品芝麻官。后至扬州卖画达四五十年之久。其所绘以竹、兰、石居多,绘“无古无今之画” ,重视形外之似,认为神似重于形似。写神写
2、意,致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为了画竹,不论什么天气,都去竹林里散步,观察竹的神态,并把书法的笔法运用于绘画,最终成就“扬州八怪”中首屈一指的名画家。秦祖永桐阴论画评其绘画作品:“随意挥洒,苍劲绝伦。 ” 郑板桥的画,尤其墨竹,学宗明代徐渭,清代石涛、八大山人笔法,擅长水墨写意。现有郑板桥人生不同年龄阶段之墨竹珍品与读者一起欣赏。 郑板桥墨竹图轴 纸本水墨 纵 109 厘米 横 35.5 厘米 画面三株挺直并立的竹篁,苍嫩有别,直刺天际,显示出无穷的劲2力。竹叶下俯,浓淡相宜。 画的左上方,有画家以“六分半”而成的“板桥体”书写七绝诗一首。诗云: 山里秋风应更多,丁窗敲户影婆娑。老夫不肯删除去,留
3、与三更警睡魔。 款署:乾隆辛巳,板桥郑燮画并题。钤“郑板桥”白文印、 “乾隆东封书画史”白文印、 “歌吹古扬州”朱文印。七绝题画诗,点明所画的“丁窗敲户”的“山里秋风”中的竹篁形态。 “乾隆辛巳”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 ,此是郑板桥六十九岁之杰作。 郑板桥兰竹石图卷 纸本水墨 纵 112 厘米 横 195 厘米 巨大的土坪之上,一株株兰草纵横披靡,疏散简劲,青竹杂依兰、石,显示出气势淋漓、和谐统一,一派生机。巨石之上,几株嫩物扎根于乱石之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画面右上部,有画家以“板桥体”所书题跋:索画者必有来意,某处画兰,某处画竹,某处画石,而作画者又倔强不依此,两两所以背谬也。
4、殊不知即其所索之中,依其位置而略为剪裁,稍加伸缩既不失主人意指,而亦不愧自家笔墨,顾不美乎!?主司命题如此,而我之作文偏不如此,虽锦绢珠玑与题何涉?善作者绝不与众人同,而却不与命题,求匠心独得乎?吾之此画亦只是兰竹石,而绝不与众家同,亦绝不与自家同,或亦有匠心焉! 3署款:乾隆壬年,板桥老人郑燮。钤小方印两枚。跋文中所叙此画历程较为详细。 “乾隆壬年”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 ,可知此画为郑板桥七十岁之作品。 郑板桥墨竹图卷 水墨纸本 纵 96.4 厘米 横 136.5 厘米 画面绘稀疏并立的多株修篁,枝与叶飘摇多姿,构图奇特。左部有画家以“板桥题”所书题语。题语穿插于竹林之中,别有新意
5、。 语曰:纸外之竹更多于纸中之竹,竹外之风更多于竹内之风。有笔墨处固是画,无笔墨处亦是画。昔庖丁解牛,排击割剥皆理解,为之踌躇,为之四顾,善刀而藏之。吾亦将善,吾笔墨藏之矣。 款署:乾隆二十九年二月板桥郑燮画并题。钤“郑燮之印”等三印章。 “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 1764 年,故推测,此画乃郑板桥七十二岁作品。 郑板桥竹石图轴 纸本水墨 纵 284.5 厘米 横 139.9 厘米 全幅绘垒石坚岩间五竹并立,与兰草同茂。石间高竹瘦劲,卧兰俊爽,别具一种幽然之意。笔墨秀劲奔放,气韵沉雄潇洒。 画面右侧,有“板桥体”所写三竖行题跋:萤起蕉山登崖看竹,日光露影皆浮动于青枝碧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6、因而构成一局。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修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苍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尘外者,4独画云乎哉! 款署:乾隆乙酉。板桥郑燮。下钤“燮何力之有焉” 、 “爱君且欲君先达” 、 “撮榄轩”三印。 画面左下角钤:“七品官耳”小方印,画面右下钤两方鉴藏印。 “乾隆乙酉”即乾隆三十年(1765 年) ,是年郑板桥七十三岁,也即终命之年也。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墨竹大家,谁也不可否认,至今仿学郑氏“板桥体”书法与板桥墨竹的大有人在,久盛不衰。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再至手中之竹的三段式,恰显出郑板桥墨竹画的巧妙之程。 郑板桥梅竹图轴 水墨纸本 纵 127.8 厘米 横 31.2 厘米 郑板桥一生绘梅画较少,此乃稀珍之图。画中之梅与竹,均不现根底,二者交错相间,生动有趣。竹挺拔于梅树之间,显示出力劲雄健之形态。 画面左上部,有以“板桥体”所书题诗: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 题画诗郑板桥透露出“一生从未画梅花”的束缚,第一次“画梅兼画竹”的“心事” ,遗憾的是此画未留下作画的年份。 (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