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993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唐太宗李世民(公元 599649 年),出身于陇西贵族,唐高祖李渊次子。他文韬武略,为建立唐王朝立下过赫赫战功,因功勋卓著被封为秦王后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迫使李渊交权,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国家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 。 贞观政要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君臣之间讨论国家政事的政治文献。此书一经问世即被唐皇室列为必读经典,唐以后的历代王朝对其也都十分重视,推崇备至。书中记录了唐太宗丰富的政治与行政管理思想。本文主要对贞观政要中记录的唐太宗治国和用人思想加以研究,彰显它对我们当代的启示

2、和借鉴意义。 一、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王朝是通过推翻隋朝统治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唐太宗非常注意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努力革除隋朝流弊,积极实行开明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通过贞观政要的记述,可见李世民的治国思想在封建统治者中是比较进步的,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唐初著名的谏臣魏徵曾对李世民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政本)指出百姓是社会之本,维护统治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安人。李世民自身也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他曾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

3、(贞观政要,务农)君主如果得不到民众的拥戴,必将被遗弃。他进一步指出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地位,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贞观政要?务农)在这种民贵君轻思想的影响下,李世民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视农业生产,主张修养生息,轻徭薄赋,不夺农时。他采取了均田、垦荒、兴修水利、奖励人口生育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初农业的快速发展。 2 君臣协同的共治思想 唐太宗结束了家国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实行了皇帝一官僚协同的政治体制,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在他的核心统治集团中,有善于谋断的房玄龄、杜如晦,有精于军事的李靖、李?蓿?有

4、敢于谏诤的魏徵,有熟悉经史的虞世南,也有长于识人的王硅等人,这是一个年龄智能合理结合的领导群体,分工明确,权责统一。李世民是其中的核心,其他大臣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了这个群体“共同治理”的作用。李世民曾对群臣说:“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政要?求谏)他认为“人臣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 ,并希望“君臣上下,各尽至公,3共相切磋,以成治道。 ”(贞观政要?求谏)经过君臣上下协同,贞观时期开始出现国泰民安、远夷率服的景象。此时,唐太宗又将功劳推给群臣,认为这是他与群臣“共掌朝政”

5、 、 “同心协力”的结果,他的这种非凡气度在历代帝王中的确非常少见。 3 从谏如流的兼听思想 雄才大略而不自负,依旧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不自大,依然兼听纳下;这些优秀品质使李世民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非常重视大臣对自己得失的谏诤,说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贞观政要?求谏)特别反对阿谀奉承之徒, “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 ”(贞观政要?求谏)李世民明白“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就愚”的道理,甚至通过克制自己的情绪来虚心纳谏, “所以每有谏者,纵

6、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仵。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郑?岂肯更言。 ”(贞观政要?求谏)所以魏徵在当谏议大夫的三年里,才敢“每犯颜切谏”(贞观政要?任贤),进谏达两百多条,并屡受奖赏。当魏徵病故后,李世民非常悲痛,经常在群臣中提起他,并勉励群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谏诤精神,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贞观政要?求谏) 4 治国以制的法治思想 唐太宗非常重视国家生活的规范化,很注意从经济、政治、军事、4法制各方面完善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关于“君道” 、 “政体” 、 “择官” 、“封建” 、 “礼乐” 、 “务农” 、 “刑法”

7、、 “赦令”等各方面,李世民与群臣均有详细论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完善制度的同时也反对政令繁复,主张政令简约,不要朝令夕改,以免滋扰百姓,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 , “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世”(贞观政要?赦令)。在唐太宗的推动下,唐王朝各方面的制度较前代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完善,如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政治方面完善了科举制,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元世族”的局面,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治与官员选拔制度的局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唐王朝选拔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军事方面实行府兵制度,兵农结合,士兵平时在家生产,战时出征作战;制定了我国封建社会最成熟、最完善的一部

8、法典唐律 。由于唐太宗提倡法治,而且又自觉“守法” ,严惩奸邪,不徇私情,使贞观年间出现了吏治清明、国家安定的良好局面。 二、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唐太宗在创业与治国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思想。正是这一深邃的人才思想,使贞观初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形成了“贤人在位众多”的局面。唐太宗也正是依靠他手下凝聚起的这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才开创了著名的贞观盛世。唐太宗卓越的用人思想不但在中国古代起到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我们作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1 人才为本 经过隋末起义与群雄逐鹿中原,最终问鼎关中长安的李世民深深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认为

9、选拔出合适的人才,量才授职是治国安邦的关键,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积极主张人才任用要亲君子,远小人。 2 才行俱兼 贞观六年,李世民对魏徵说:“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 ”魏徵回答时提出了“才行俱兼”的用人标准, “知人之事,自古为难。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政要择官)李世民非常赞赏魏徵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后来唐六典中考察官员的“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 3 用人如器,取长弃短 贞观二年,李世民在与右仆射封德彝的对话中,批评了他以没有奇才异能

10、者所以无法举荐人才的观点,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且何代无贤,但患不知耳!”(贞观政要?择官)使封德彝惭愧退出。李世民认为天下不可能有十全十美之人,关键在于用其所长,弃其所短,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资治通鉴卷 198)正是由于李世民辩证的用人观,发现和任用了更多的人才。 4 用人不疑,各司其职 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十分懂得君臣和谐的重要性。他说:“惟君6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贞观政要?求谏)为达到这一良好的君臣关系,他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信任臣子,以发挥他们的股肱作用。他总结前人得失时说:“朕历选前王,但有君疑于臣,

11、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得哉?”(贞观政要?杜谗邪)又进一步说:“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 ”(贞观政要?政体)为此,李世民提出了君臣相遇的举世名言:“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 ”(旧唐书卷 63)他认为不论君主还是臣子都要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协调监督,共同治理。在唐太宗看来,君王主要的职责就是用好贤人,使其各司其职,而不能以身代政,因为这样会适得其反。 贞观政要是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的一部古典文献,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初贞观年间唐太宗这个杰出的政治家和魏徵、房玄龄等一代名臣的历史面貌。他们君臣携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贞观之治为唐以后历代的统治者所景仰和讴歌,被后代誉为封建社会治世之典范。 贞观政要一书所展现出的唐太宗优秀的治国思想和卓越的用人之道,值得我们后人不断研究探索和学习借鉴,以期“古为今用”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