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灾区 我们同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175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灾区 我们同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服务灾区 我们同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服务灾区 我们同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服务灾区 我们同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服务灾区 我们同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服务灾区 我们同在12 月 4 日,成都。2008 年四川灾后重建与志愿服务论坛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志愿者代表、媒体人士、爱心企业和 NPO组织代表共 160 余人参加论坛积极献言,围绕“志愿服务组织的合理架构(常态与应急状态)” 、 “志愿服务立法研究” 、 “灾后重建中志愿服务项目规划” 、 “爱心企业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的有效模式”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经验分享”等 5 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 “全球之声”时事评论员毕研韬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陈锦棠教授、可可西里管理局才嘎局长、 国家历史杂志刘红燕副主编、西南财经大学韦克难教授、瑞莱克思教育培训中心王洁琼咨询师等专家学者

2、分别发表精彩演讲。他们观点独特、见解深刻的演说激起了在场嘉宾的强烈共鸣,赢得现场阵阵掌声。来自宝马、安利和卫通等爱心企业代表除了介绍企业在参与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外,还就爱心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进行了探讨。同时,来自法律界的专家以“完善立法,为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提供保障”为题,阐述了当前形势下志愿服务立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分论坛上,NPO 组织代表、圣爱基金会负责人发表倡议,号召全体志愿服务组织继续关爱四川,情牵四川,践行志愿精神,为四川灾后重建作出积极贡献。 2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基本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团中央的坚强

3、领导下,四川各级团组织把抗震救灾作为最紧迫的任务,经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授权,负责组织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在省、市、县三级迅速建立了志愿服务指挥中心,及时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体系,按照灾区需求,及时派遣志愿者队伍参与抗震救灾。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动员优势,有力有序有效组织志愿者深入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在抢险救援、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抚慰、物资转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那段与生命争分夺秒的日子,志愿者们乘火车、赶飞机、白驾车、搭顺路车,从四面八方赶来; 在团省委机关、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等地的志愿者招募中心,来自全国各地

4、的志愿者排起长龙; 在通往灾区的高速路上,绿色的军车,白色的 120 救护车,贴有心手标志、挂有爱心横幅的各式志愿者车辆川流不息,一场全国人民齐心参与的抗震救灾的大决战场面令人振奋 据不完全统计,共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 118 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 18 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达到 178 万余人次。派出的志愿者队伍中包括 9.34 万余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其中有 4 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协3助党委政府,将灾区群众帮扶和心理调适工作结合起来,开展了群众思想工作。在那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爱心换取希望,用生命换取生命的大救援中,志愿者成为抗震救灾的一支重要力量,涌现出众多先进团队和个人:全国抗

5、震救灾英雄集体绵竹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陈岩、蒙祖海、尹春龙。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各级党政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青年的广泛认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当抗震救灾志愿从抢险救援阶段转入恢复重建阶段后,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也迅速调整状态,从应急转入常态。我们及时从志愿者队伍、组织、资金、阵地等方面入手,夯实志愿服务基础,强化服务保障,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接力机制,深入持久有效开展志愿服务。 一是积极构建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体系。联合省应急办等 14 家职能部门制发了关于加强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 ,成立了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并纳入省政府应急处理运

6、行体系。在紧急状态下为政府处置公共应急事件提供后备和补充力量。10 月上旬,我们迅速组建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并赴茂县等重灾县执行应急志愿服务任务。市、县两级应急志愿服务队的组建工作相继启动。 二是努力构建志愿服务综合保障体系。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加大与民间社团、公益组织交流力度,透过基金支持、社会捐助、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经费保障。成立了“卓卓志愿者公益基金” ,首批争取社会资金 150 万元。 4三是派遣骨干志愿者队伍继续深入灾区一线支援抗震救灾。紧急抽调非灾地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基层工作队驰援重灾县(市、区)团委:紧急增招并向全省灾区增派了 1000 名西部计划抗震

7、救灾专项志愿者,有效充实了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的力量。 四是着力建设巩固志愿服务阵地。我们已在全省重灾县(市、区)建设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站 300 余个,未来三年将在全省建成 1000 个“志愿者服务站” ,有效拓展志愿服务站工作领域和项目。 五是有效推动志愿服务立法进程。在省人大的重视和支持下,将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纳入 2009 年立法调研计划,争取依法合理界定志愿服务内容、范围,明确志愿者及组织内涵、权利、义务和相应法律责任。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几点启示 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六个月里,我们面临了少有的遭遇和处境,经历了少有的困难和考验,承担了少有的压力和责任,受到了少有的关注和关切,赢得了少有的

8、掌声和赞许,收获了少有的坚强和振奋。总结回顾起来,有几点启示值得我们思考和珍视。 (一)党政重视支持是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的巨大动力。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中,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看望慰问志愿者,温家宝总理亲自向团省委下达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群众工作和心理调适工作的重要任务。省委书记刘奇葆对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提出了明确指示。省长蒋巨峰就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作具体要求。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授权团省委统筹志愿服务工作,中央和省委单独下达志愿者表彰名额,充分反映了党政对团组织和志愿者的信任和关心。 5(二)应急快速动员是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方式。从第一时间应急快速反应到形成合力,从志

9、愿者有力有效组织到抗震救灾志愿服务队有序派遣并成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从志愿者队伍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到广大志愿者以超常的坚定坚强坚韧,与灾区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尽己所能,无私奉献。志愿者充分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展示了高尚的情怀。我们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 (三)有效整合资源是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方法。面对灾区群众特别是灾区青少年的迫切需求,我们以项目化运作方式,以志愿服务形式吸纳、凝聚了一大批社会团体、青年组织、企业协会、QQ 群、车友会等民间组织,联系了宋庆龄基金会、国际美慈组织、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日本长腿叔叔育

10、英会等国际国内知名组织 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有效拓展了志愿服务的工作领域。 (四)完善组织体系是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的根本保证。依托全省团组织、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网络,我们迅速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抗震救灾志愿者指挥中心,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体系,建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站、志愿服务联合办公室等,形成了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建立了志愿者数据库,针对性开发了志愿服务项目,准确对接服务与需求,积极统筹协调,有效组织引导志愿者,形成了志愿服务的合力。 灾后重建志愿服务面临的新形势 6当前,全省的抗震救灾工作已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的任务更加艰巨,影响更加深

11、远,责任更加重大。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明确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协作共建,安全第一、保证质量,厉行节约、保护耕地,传承文化、保护生态和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重建基本原则,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客观分析了当前全省面临的形势,科学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和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

12、的社会主义新家园的总体要求,明确了用好“两个机遇”(即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即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强化“三个全面推动”(即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 、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这给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形势,如何推动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的深入持久有效开展,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一是如何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深入持久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从当前实际来看,灾后重建志愿服务7还存在参与组织规模较小,参与人数有限、参与主体较单一、志愿服务管理

13、不够规范等具体问题,有待我们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深入持久参与灾后重建。二是如何全过程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灾后重建中,志愿服务不能仅仅在几个月里集中爆发,应该是一场考验意志的“志愿长跑” 。灾难考验了我们的应急机制,灾后重建工作要求我们从应急状态下的志愿服务行动向常态下的志愿服务行为转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到心理抚慰、农房重建、医疗卫生、困难帮扶、就业创业等生产生活多个领域。三是如何构建灾后重建志愿服务体系。灾后重建中,如果缺乏统筹协调的工作体系,志愿服务有限的资源将难以发挥最大效用。有必要尽快建立统一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协调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应对多样化的志愿

14、服务需求,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提供高效到位的志愿服务。四是如何实现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志愿服务发展实际,立足灾区重建实际需求,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服务、保障、激励等长效机制,将对深化志愿服务行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的几点构想 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重点做好灾后重建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体系。一是在现有志愿服务组织的基础上,加强各级志愿者协会特别是县(市)级协会的建设,形成自上8而下、层次完备、相互协调的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协会体系,不断增强协会的自主

15、发展能力。二是做好志愿服务站建设,加强组织体系网络建设;建立志愿服务站社会化运行模式,按照志愿服务站建设规划,整合各种资源,大力推进城市社区、街道和农村特别是灾区安置点志愿服务站的建设,不断延伸服务范围,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加强与民间社团、NG0 组织等公益组织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引导、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建立开放合作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二)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项目。 “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是多年探索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灾后重建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受灾群众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需求和灾后重建各个方面,广泛实施心理抚慰、规划建设、医疗卫

16、生、助孤助残、结对帮扶、义务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专门成立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项目运营办公室,将就灾后重建志愿服务项目的规划、开发与实施,逐步拓展服务领域,建成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结合、全省项目与地方项目互动、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共同发展的志愿服务架构。 (三)进一步培育志愿服务骨干队伍。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和专长,我们将大力培育志愿服务骨干队伍,重点在组织专业化志愿服务方面下功夫,大力引进专业志愿者,着力培育本地志愿者,努力实现“专业志愿者本土化,本土志愿者专业化” 。一是进一步加大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管理力度,以西部计划志愿者为主体,以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为补充,培育人员相对稳定、专业化水平较高

17、、服务能力较强、结构合理9的志愿者骨干队伍。二是继续做好全省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工作,强化志愿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服务专业的应急志愿者,实现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有序性。 (四)进一步夯实志愿服务平台。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明确提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基于这样的前提,志愿服务将成为社会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灾后重建的有效形式。我们积极协调引入民间志愿者、民

18、间机构、基金会、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参与,将着力搭建三个面向全国社会力量的开放性平台。一是志愿者参与平台。为此,我们正式开通了志愿服务注册网络,联合招商银行推出志愿服务卡,编印了灾后重建志愿服务手册面向全社会发放。并将尽快建成“志愿者网络、电话注册系统” ,帮助社会公众方便、快捷注册成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行动。二是志愿服务组织合作平台。将根据灾区实际需求,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模式,搭建企业、志愿者组织等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平台。三是志愿服务实施平台。将着力建成志愿服务需求与诉求的资源、信息对接平台,有效促进志愿服务项目实施。 (五)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将建立健全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保障

19、、激励等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动员力和凝聚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在招募、培训 l、管理机制方面,将建立志愿服务注册平台、大力推进志愿者注册工作,建设全10省志愿者数据库,完善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注册志愿者档案信息库和志愿者人才信息库,有效组织管理志愿者。二是在保障机制方面,正加速推进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立法进程,力争明年年内完成立法,为灾后重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将大力推动志愿者公益基金建设,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争取政府支持,通过基金支持、社会捐助、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经费、人身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并逐步形成完善的保障机制。三是在激励机制方面,将建设一套志愿者的认可、表彰、激励机制,着力提升志愿服务理念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选树志愿服务优秀典型,深入宣传志愿服务的实施成效,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力量参与志愿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