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播理论的内涵、特征及其未来展望.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50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夏传播理论的内涵、特征及其未来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华夏传播理论的内涵、特征及其未来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华夏传播理论的内涵、特征及其未来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华夏传播理论的内涵、特征及其未来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华夏传播理论的内涵、特征及其未来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华夏传播理论的内涵、特征及其未来展望摘 要:华夏传播理论具有“心传天下”的特质,以仁兼济天下为指归,为中国传播学增添一缕人文精神。为深入阐扬华夏传播理论的核心特质,文章先从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入手,然后着重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三个维度出发,力图勾勒出华夏传播理论的主要内涵,进而总结出其主要特征,最后基于历史与现实考量,提出拓展华夏传播理论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华夏传播理论;心传天下;仁;和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04-09 研究问题源起当前传播学界的焦虑,那就是中?亟须有中国自己的传播理论来回应中国社

2、会问题。虽然现今的中国政治、经济飞速发展,整体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是文化软实力却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有部分文化虚无主义者全盘否定自身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迅猛,国与国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文化霸权主义横行,所以努力发展自身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对此,中国传播学界不但不能缺席,而且应当积极发展“华夏传播理论” ,打造出传播学“中华学派” ,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中华传播学的智慧。 在中国自身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有大量先贤总结的传播观点和2原理,亦有不计其数的传播事件和现象,这些丰富而极具价值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整理和提炼。我们要努力继承发扬

3、这些有价值的文化宝藏,并结合当今世界实践与中国的具体社会现状,加以综合创新,打造富有中国气派的华夏传播理论,进而以华夏传播理论作指导,更好地指导中国的传播实践。华夏传播理论诞生于我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背景下,聚合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基因,拥有复杂又独特的多民族文化传播语境,并且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这种理论体系与西方以实证主义、理性思维为主导的系统性传播理论完全不同,以仁兼济天下,具有“心传天下”的理论特质,并且带有浓重的中华色彩。 在思维与研究方法方面,华夏传播理论多为生活经验升华的哲理反思,而且非常注重传播各个环节的和谐共通,注重受众的心灵共鸣,重视传播过程。另一方面,华夏传播理

4、论并非刻意探索规律,而是随着历史变迁演化而成,其表达方式也多为经验式的总结,利于迅速传播。总之,华夏传播理论不像西方学术性的传播理论体系那样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与实践性,与之相反,该传播理论是看似零散却又自成体系的;看似虚无却又无处不在;看似晦涩却又适用于各种日常实践;看似简单却又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一整套非常精妙的理论体系,只不过,还缺乏发现她的一双双慧眼。 为此,笔者从有关华夏传播理论的内容着手,则以儒、道、佛三家学派作为主着力点,再加上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谚语等内容,分别从人际传播、人内传播、组织传播等维度,对华夏传播理论的主体进行总体梳理与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华夏传播理论的整体体系与特征进行

5、3概括总结。 一、华夏传播理论的核心内容 华夏传播理论,又称华夏传播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的传播活动和传播观念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和扬弃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能够阐释和推进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传播机制、规律和思想方法的学说,亦是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能够华文明传播现象,解决中国社会传播问题,运用中华术语建构起来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 (一)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谚语等透露出的传播智慧 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体系里,除了已经自成体系的成熟的各学派理论之外,我们还有许多民间智慧的结晶:如成语、谚语、俗语等,这些理论更加能代表古老中国在传播方面的领悟与智慧。在此笔者仅列举部分有代表性的例子作

6、为切入点进行概略地分析论证。 1.人心叵测:内向传播的复杂性与人际传播的负外部性 “人心叵测” ,即每个人的内心都是难以捉摸且可能极具危险性的,这个词语充分表达出了内向传播的复杂性,内向传播作为一种个人内部“主我”与“客我”的交流与过程,与他人的联系本就不太紧密,又因为每个人在思考与处理事情时,着力点与思考方向是完全不同的,种种主客观因素的累加愈加造成了内向传播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 “人心叵测”还揭示了人际传播的负外部性,因为内向传播是个人在人体内部(主要是人的意识世界中)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对他人而言,仅从人类的共识来理解往往存在解码上的难度。4具体说来,自我的编码不一定能被他人

7、恰当地解码,很容易造成解码错误,从而加大了这种传播难度,埋下了误解乃至冲突的根源。可见, “人心叵测” “知人知面不知心”等表述中蕴藏着内向传播复杂性的认知,甚至衍生出人际沟通的许多负面印象。 2.心有灵犀一点通:内向传播的共同性与人际传播的特殊规律 与上面的“人心叵测”相对应,还有另外一种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个词语又揭示了内向传播的共同性,即个人内部的信息处理活动也是可以被他人恰当地解码并加以传播的。另一方面,这个词语还暗示了人际传播中的一种特殊规律,即心照不宣,心领神会,这种特殊的传播形式可以脱离一般传播要素的束缚,转而以相同或相似的人类经历和先前的沟通交流形成的对彼此行为方

8、式的深切感知,加之相应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认同作为前提条件,从而实现在某种条件下的非言语沟通。 当然,这类成语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冰山一隅,值得我们去发现与探索的传播智慧还数不胜数,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华夏文明进行深层次、多维度地学习与探索。 (二)重视伦理关系,仁礼同构的儒家 儒家主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注重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仁礼同构,并坚持奉行中庸之道。它维护“礼治” ,提倡“德治” ,重视“人治” 。以“仁”为核心,和谐沟通思想贯穿其中。 儒家重视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甚至为其思想核心所在,同时在组织传播与内向传播方面也有较多贡献。人际传播方面,形成了注重规范、5和谐与责任的成熟传播体系

9、,内向传播方面,重视人的自身修养,强调个人内部的和谐与“中庸”之道,组织传播方面仍是以“仁礼同构”为中心思想,强调秩序与和谐共行。 1.和谐与规范并行,注重责任和诚信的儒家人际传播 (1)三纲:强调表率性与责任的人际传播。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 “三纲”的主要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思想如今普遍被认为是古代封建君权社会的文化产物,已不适用于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完全可对这一思想作出全新的阐释, “纲”者,表率也。所以我们可把“三纲”延伸为:君主理应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理应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理应成为妻子的表率。根据这种现代意义

10、的延伸与理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古至今,儒家这一基本的伦理思想对塑造表率性的人际传播关系,促进人际传播中的责任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2)五达道:强调规范的人际传播。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天下通行的五种基本人际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交往。到了现代社会,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级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传播脉络,我们可以以“五达道”为传播范本,对日常的多种人际关系进行梳理分类,找准自己在五种基本人际关系中各自的准确定位,恰当地把握并且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促进规范的人际传播关系的建立,最终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3)诚

11、信:人际传播的基础。儒家伦理重诚信。孔子一向非常重视6“信”的价值,并且将“信”列为个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目。孔子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他将“信”看作个人建功立业的前提条件;还说, “言必信,行必果”1, 将“信”看作个人待人处事中不可缺少的品德。直至今日,诚信都是一切人际沟通顺利进行的基础。 (4)和谐传播:整体和谐、群体和谐与道德和谐的人际传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和”与“同”是我们对待日常人际关系的两种基本取向。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呢?真正的和谐不是没有分歧、没有原则的纯粹相同,而是各种不同的意见通过交流、讨论、融合之后形成的新的均衡状态,这

12、种和气是尊重不同的“和” ,即“和而不同” 。 儒家的和谐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儒家和谐的第一层面超出了西方普遍意义上的组织、人际、人内传播领域,从一个更为整体宏观的视角对“和谐”进行考察,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谐。在这一领域,较为典型的有我们最为熟知的“天人合一” 、 “万物一体”思想;第二层次则偏重于人际传播领域,主要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群体和谐。 尚书?尧典中“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主张,其实描述的就是古代以国家、族群为主体,进而达到它们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而周易?乾卦?彖辞所说的“保合大和万国咸宁” ,文中提到的“太和”也是作者认知中群体和谐的理想境界;第三层次则对

13、应于现今的人内传播领域,强调个体的身心和谐2。 7综上所述,儒家文化的和谐观,其实是整体和谐、群体和谐与道德和谐辩证统一的和谐观,它是以尊重“不同”为前提,以“仁”为核心价值观照,以“和”为目标,同时也将“和”视为方法途径,以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范畴为主要着力点的道德人文主义思想体系2。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人际传播。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自己不愿承受的事切莫强加在别人身上。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基本尊重,也是平等待人的基本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关注自身想法,也要注意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对等的,切勿将

14、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这也是人际传播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大重要原则。 2.仁礼同构、仁者爱人的儒家组织传播思想 (1)仁而有序,仁礼同构:注重秩序的组织传播。儒家在组织传播方面,强调“仁而有序” ,在坚持其一贯的“仁”思想之外,注重“礼”与“序” ,即强调秩序,强调尊卑等级之分。这一思想对现代的组织传播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注重组织传播中的秩序与分层。 (2)仁者爱人:注重道德、爱心与包容的组织传播。在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强调德政、礼治和人治,注重道德感化。儒家传播遵循仁礼两大核心思想为真理。孔子认为,仁作为价值之源,一切德行之源,一切礼仪之本源,是绝对的,它超越一切时空架构。仁是内在性原则,

15、它可表现为不同的德,而呈现为不同的形态。而礼是相对的,礼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际关系中都具有相对固定的形式,并且8它随社会形态的变化而改易其内容。这种外在性的规约弥漫在各种不同人际关系之中,并成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3。 到了现代社会,德政与礼治同样适用于现代组织传播,即注重爱心与包容、道德,在坚持以“仁”为核心的前提下,注重“礼” ,强调组织秩序的建立与维护,最终达到清除、减少组织及组织成员对自身环境的不确定性,沟通组织内部联系,促进和谐包容传播的目的。 3.讲究克己复礼、力行中道的儒家内向传播思想 (1)内向传播的基础:注重道德规范的“自省” 、 “克己复礼” 。儒家强调个人的自

16、省,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品行提升,最终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儒家强调的“礼”是当时西周的礼,但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其内涵早已产生了许多引申与转化。我们现今社会的内向传播同样可以此为基本准则,即内向传播中要注重自我反省,克制并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 “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偷饺思使娣兜脑?本的合理状态。 儒家还强调“以礼驭情” ,我们要时刻注意以“礼”为标准,约束自我,使自己的举手投足都能遵循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总之,即注重个人反省,这个层面的传播注重自我身心关系的处理,属个人内部传播,是内向传播的基础与前提。 (2)内向传播基本准则:注重主观意志力量

17、与责任的“五常”观念。贯穿于中华伦理的“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成为传统中国人规范自我,提升自己的思想指南。古人最先提出了“仁”的观念,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它以爱为核心内涵,注重关系和谐,而这一切都9源于个体高尚的道德意识,以实现他者的利益为达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仁”看似是最基本的德目,但是要深入地贯彻坚持它,又谈何容易,所以“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最高的德目标准,与此同时, “仁”还是一种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而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操,经过现代改造,完全可以转化为适用于当代社会的现代人文精神。 义,经常与仁并用,通常意义上被视为道德的两个典型维度,并称为“仁至义尽”

18、 。在价值观方面对“义”进行解读,即是倡导我们根据自己的“位”做适宜的事情,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如“义不容辞” ,“义无反顾” , “见义勇为” , “大义凛然” , “大义灭亲” , “义正辞严”等;另一方面,如果在人生观方面对“义”进行解读, “义”则是强调人生理应承担的道义责任和奉献精神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 “义”如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第一,在组织传播与社会整体发展的维度,我们强调“明礼” ,广义上来说,是讲文明;狭义上来说,作为社会中待人接物的表现,我们谓其“礼节” 、“礼仪” ;第二,

19、在内向传播维度, “礼”也是调适个体修养的重要原则,我们谓其为“礼貌” ;第三,在人际传播维度,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也注重“礼” ,我们谓其为“礼让” 。而关于“礼”的这些原则,不管是礼节、礼貌还是礼让,它们其实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观展现。 “礼之用,和为贵” , “礼”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和谐” 。如今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礼”进行新的继承发扬。礼有礼仪与礼义两个互为表里的内涵。10礼义是礼仪的内在指导思想,而礼仪是礼义的外在表征。个体只有深切的体认“礼义”才能在行为上表现为得体的“礼仪” 。 智,矢口日,矢,即是箭;口即是口

20、;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内义为,知日,知太阳之阴阳也。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对事物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所以“智”其实包含两个基本层次,首先是科学智慧,而后延伸到了道德领域,夸奖一个人经常称其为“智者” ,其实正是对其科学智慧与道德情操的双重肯定。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怀美妙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这正是我们今天亟须发扬的。另一方面,智还是理性的体现,欲行仁尽义合礼都需要有“智”的配合,因为只有正当性、合理性的“智”的考量才能有效地履践人文精神。 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 “信”不仅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更是兴业与治世之道。言而有信、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关于诚信的古代谚语数不胜数,也在各个层面上表明,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坚持并且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信”成为获得他人认同的关联性概念,内向传播的目标是通过身心的调适,进而外放为言行举止,而言行举行获得他人、社会的认同,可以说是实现了“信” 。 五常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引导自我内部传播与规范人际沟通的基本准则,这一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如重视发挥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爱惜自我的节操,培育坚强的自我克制能力,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