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古典舞审美.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5413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中国古典舞审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探析中国古典舞审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探析中国古典舞审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探析中国古典舞审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探析中国古典舞审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探析中国古典舞审美【摘 要】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是华人审美心理的再现,更是华夏儿女民族文化的彰显,其所带来的视觉盛宴、文化熏陶,已然在当今舞坛发挥着不可比拟的光和热,如此卓越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去回味、品读这其中的意蕴所在。 【关键词】古典舞;审美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63-02 一、古典舞 建国初期,国家为兴盛舞蹈艺术,在文化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古典舞教材小组,此后又建立了有关研究及教学部门,由此古典舞学派逐渐产生。中国古典舞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典范意义的一种舞蹈风格,其最初是从戏曲中提取众多素材,因

2、为自明清朝代以后,宫廷式乐舞几乎不复存在,产生于民间的戏曲艺术冉冉升起。戏曲是综合性表演形式,具有舞蹈的身法身段,这便成了追溯我国古典舞风貌的突破口。而且,作为中国传统动作艺术瑰宝的武术,也为古典舞的创立提供了有力支撑。武术存储着大量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语言,既有徒手的,又有持着各种道具的,还有模仿动物的,学习武术使舞蹈形象更具表现力,使舞蹈动作凸显出抑扬顿挫、刚柔并济的特点,也提高了演员的耐力和气息的运用能力。除此之外,任何一种古典舞蹈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2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吸收与创造,民族民间舞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组成部分,弥补了古典舞训练内容的不足。同时,在古典舞的训练方法上参考了芭蕾舞的特点,

3、编排上也吸取了苏联艺术家的一些经验。 1960 年,北京舞蹈学校的老师合力编著的古典舞教学法标志着古典舞教材的形成。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取得了一些可喜可贺的成绩,但也一直存在着问题,古典舞蹈没有摆脱戏曲舞蹈中的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总是徘徊于戏曲和芭蕾之间,也就造成舞蹈风格不够突出、鲜明。 二、身韵 改革开放后,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者们再次投入满腔热血,致力于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与以往外在的、孤立的吸收不同的是,这次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美学角度出发,从戏曲中提炼到了本质的、具有内涵的传统艺术表现规律、审美特征和美学原理,把这些运用到教材中,逐渐形成了古典舞自身的审美特点。这次学

4、习到的成果为后来身段课的创立奠定了深厚基础。同时,古典舞创作者们也再次吸纳了武术的成分,“取其神,移其形,得其劲变其形” ,最终取得了舞蹈化的训练效果。由此之后,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召开的三十六次研讨会,确立了古典舞身段课,从而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又挺进了一大步。身段课加强了古典舞的艺术表现力和语言性,要求从保留神韵的基础上,按照舞蹈的规范来提炼戏曲与武术,同时有目的吸收其他艺术成果,为其所用。 经过第一届古典舞教学实践,老师们发现身段课的开设,使中国古3典舞呈现出了自成立起从未有过的肢体语言性和舞蹈本体性,而且带有浓郁鲜明的风格,它映射出动作表层下的文化内涵,时代精神与历史传统有

5、机结合。这时的“身段”已不是传统中的“身段” ,它是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创新,是全新的理念。在长久挖掘不到古典舞创作语汇本体的情况下, “身段”的出现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以后也相继出现了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古典舞作品。所谓古典舞再次呈现出的风格、规律,归根结底就是展现了一个民族审美和情感的“韵”字,这个“韵”蕴含着“神韵” “气韵” “意韵”等,由此,在 1984 年专家们将“身段”正式命名为“身韵” ,归纳出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性是“拧、倾、圆、曲”,还从身韵动作中提炼出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等训练元素,这些元素是形成形态各异的动作的核心基础,是身韵动作的演绎规范。这些元素按照“

6、拧、倾、圆、曲”的风格特性再次组合,进行自由搭配,不断形成新的舞蹈语汇。同时,呼吸的运用也构成了身韵的要素,“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的演绎,无不体现着对气息的把控,以气息带动动作,把内在的呼吸与外部的肢体动作有机结合,以此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采韵味。 三、中国古典舞审美 通过对身韵课程的整理,专家们将身韵的核心定为“形、神、劲、律” 。这精辟的四个字概括了身韵的训练性和审美性,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审视传统艺术的美学规律。 通过肢体外在表现出的动作、姿态、运动的轨迹,即一切看得见的动势,都称之为“形” , “形”在古典舞中的体现有“提、沉、冲、靠、4含、腆、移”等几个最基本、最具体的动律

7、元素,以及“平圆” “立圆”“八字圆” ,这三个基本的舞蹈形态。 “平圆” ,即肢体动势就像在画一个圆形,最具典范意义的动作就属身韵主干教材中的“云间转腰” ,此动作的运势是腰发力,从而带动身体做磨盘一样的平圆运动。 “云间转腰”这一动作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它可以接各种跳、转、翻、以及舞姿的衔接,是古典舞身韵平圆动势的基础。 “立圆”即肢体运动好似车轱辘一样在转动, “点翻身”和“踏步翻身”这类技巧就是其代表。 “八字圆”即肩膀或手臂同时进行前后或左右两个车轮式的圆形运动,形如一个“8”字,身韵典型动作之“风火轮”便是绕“8”字。除此之外,身韵的“形”还需具备姿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外

8、形上的柔韧、含蓄、挺拔。 “拧、倾、圆、曲”再现了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专家们研究古代的一些工艺品(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文献记载,还有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 、武术中的一些套路及民间舞蹈中的“碾、拧、抻” ,可以得出舞动形态的“拧、倾、圆、曲”在很早以前就已出现。 爱莲说是古典舞作品的成功典范,其对“形”的运用堪称淋漓尽致。 “身韵”是身法和韵律,这个韵律主要指的是“神” ,一种“神韵” 。就是说外在动作准确、到位的同时,还需与内心意念、眼神的“张、弛、聚、放、收、含”有机配合,不是机械的、盲目的舞蹈,而是给人一种有味道、有意蕴的感觉,不仅仅用肢体“说话” ,还要用眼睛“说话” ,通过眼神

9、的运用,让观者更能感受到喜悦、愤怒、忧伤等一些情感的表达,利于塑造人物个性,给“形”增添了生命力。如古典群舞俏花旦 ,其在服装和动作上都抓住了人物特性,但演员灵动的目光、眼神收放自5如的运用,才是塑造花旦俏皮可爱、活泼机灵形象的关键所在。而且,身韵中很重视未动前的“预动” ,即从将要动作到做动作之间是“心意与气合、气意与力合,力意与形合”的过程,所谓“心、意、气”就是“神韵” 。同时,古典舞中还会出现“形已止,神不止”的舞动规律,如古典独舞扇舞丹青的结束动作,虽然动作已完毕,但“神韵”还在延续。 “劲”是指古典舞中动作有大小、轻重、快慢、缓急、附点、切分、延伸,这些对比的力度处理和内在节奏的处

10、理。例如,在快速舞动时突然一下“静” ,或者“静”态下猛然动起来。老师们常说的“满、赶、闪”,就分别指的是动作的一气呵成、 “点”的造型、 “点”的回旋。古典舞动作的节奏是一种“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特点,不是平均的,而是较为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式”节奏,懂得了这些才会正确运用“劲头” 。 “劲头”不仅贯穿于舞蹈?程中,还体现在结尾上,古典舞中的结束动作一般有:猛然收住的“寸劲” ,也就是瞬间的亮相;刚健而稳重的“抻劲” ,一种延伸的感觉。 经典独舞秦俑魂 ,演绎出两千多年前的士兵好似穿越到了现代社会,活灵活现,舞蹈中“劲头”的运用也是可圈可点。在古典舞身韵中,“律”是指

11、遵循动作的律动性和规律。动作的运动必须是流畅、通顺的,这一要求是“律”中之“正律” 。古典舞身韵也十分重视“反律”的运用,即一切动作都从反面起“范儿” ,或是相反相成的来完成,例如“燕子穿林”这一典型动作,就是不直接顺势起舞,而是先从反面的一个回旋开始。在呼吸引领上,气息若是想往上“提” ,就一定要先向下“沉” 。另外,在做“双晃手”时,手往左边晃,身体就往右边移;手往右边晃,6身体就往左边移,手与身体成相反运动,这样才能体现动作的韵味和形态。这些即是总结的“逢开必合,逢前必后,逢左必右”等规律。 最后,在古典舞中,也经常存在“反抻劲”的动势,例如,上肢动作是“拧身顺风旗,脚下五位半脚尖”这一

12、造型,腰部的“横拧”就是一面向左、一面向右,利用反方向的力形成的。因此, “律”要求舞者既能如行云流水般起舞,又能表现出跌宕起伏、对比、有反抻特点的动势,女子独舞点绛唇正是此番显现。 以上提到的作品,旨在强调其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它们都是中国古典舞的上乘之作,自然兼具“形、神、劲、律” ,四者融会贯通、有机配合,使古典舞蹈散发出近乎完美的艺术魅力。既然鉴赏一部古典舞作品, “形、神、劲、律”的展现,是其审美标准,由此,我们在舞台下的训练,既要有优美的外在形态,又要有内在含蕴,还要有独特的舞动规律,以此达到古典舞的训练目的与价值,让中国古典舞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一,唐满城,黄嘉敏.中国古典舞身韵M.浙江:浙江美术出版社,1990. 2王克芬,袁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何群.舞蹈创作思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4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