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姚伟钧 讲授内容提要4中国传统服饰的形成123中西服装比较服饰礼俗中国文化对服饰的影响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衣、食、住、行四项中 ,衣被列为首位 ,它起着护体、御寒、遮羞、标识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 ,所以说服饰是人类生活的橱窗。服饰包涵着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 ,它往往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联 ,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东西方各个时期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中式服饰与西式服饰因为不同的审美意识,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服饰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服装款式上不露曲线,呈现出端庄、婉约、优雅、含蓄的东方情调。西方服饰文化注重科学层面的追
2、求,服装款式上追求依附于人体形态的穿用,因此服装曲线明显,呈现出从实用而来的优美、大胆和雅致。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应该坚持 “ 洋为中用 ” ,借鉴西方的服饰文化,从而发展本民族服装。因此,探究中、西方服饰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形成中国传统服饰主要包括头、身、颈、脚、胸等穿戴的各种饰物。早在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就曾出土过骨针 ,说明此时已有了服饰。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群中间 ,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发型即有披发、编发、箍发和束发之别。龙山文化遗址中多用骨笄束发 ,骨笄在相当于夏代二里头文化各个遗址中均有出土 ,其形制与商代同类
3、器物相同。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石雕和陶塑人像上 ,可知商代人是身穿右衽交领衣 ,下穿裙裳 ,腰间束带 ,裹腿 ,腹前还常系有一条像围裙一样的黼。这种黼渊源甚远 ,原始人常用兽皮掩蔽下体 ,后来衣裳形式确立后 ,仍将这片遮掩物加于下裳之前 ,称之为韦 。殷商以后 ,随着等级制度的产生 ,上下尊卑的区分 ,对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周代在前人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各种服饰形制系统化 ,形成了 以上衣下裳为主要形式 ,以上玄下黄为基本服色 ,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 这对后世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上衣下裳的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有了重要的变化 ,出现了衣裳连属制 ,古称深衣 ,它是将上下不相连的衣和裳连属
4、在一起 ,“ 被体深邃 ” ,故名深衣。这种服装在战国时广泛流行 ,周王室及列国的遗物中 ,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由于着深衣不便行动 ,所以贵族们是 “ 夕深衣 ” ,还未用它作为正式的礼服 ,在汉代才成为礼服。春秋战国时 ,由于加强了民族文化交流 ,胡服出现在中原民族的服饰中。当时西北草原民族 ,为了骑马的需要 ,多穿短上衣、长裤和长靴 ,是为胡服 ,这与中原宽衣博带的服饰截然不同。据 史记 赵世家 记载 ,赵武灵王首先用胡服来装备赵国军队 ,以利骑兵打仗。由于胡服穿着便捷 ,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了。唐代妇女服饰先秦时期妇女的服装与男子的服装形制基本相同 ,即上衣下裳或深衣 ,而仅在花纹上
5、有所区别。汉代妇女的礼服也是深衣 ,而日常服饰则为上衣下裙 ,裙与裳形制相似,而女子所穿专名之为裙 ,说明其时已使之带有女性的装饰特点。汉代妇女多梳髻 ,根据时尚不同 ,有种种样式 ,当时的髻饰主要是以巾覆于发上 ,然后在上加插首饰 ;亦称巾帼 ,后来称女英雄为 巾帼英雄 ,即源出于此。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 ,由于身材的丰硕 ,服装也渐趋宽大。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 ,是唐代妇女服饰中的一个特色 ,这和开元以后人们思想开放有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不著内衣 ,仅以轻纱蔽体 ,更是创举 ,所谓 “绮罗纤缕见肌肤 ”,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宋代的服饰 ,大体沿袭唐制 ,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如 东京梦
6、华录 中云 :“士农工商 ,诸行百个 ,衣装各有本色 ,不敢越外。 ”但宋代的服饰 ,总的来说比较拘谨和保守 ,色彩也不及以前那样鲜艳 ,给人以质朴之感 ,妇女衣式也一变唐代的宽大而趋于贴体称身 ,色彩艳丽、衣装暴露的风尚也有所改变。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清顺治二年 (1645年 )汉族传统礼服中的衣裳冠冕之制被取消 ,代之以在满族服饰基础上制定的各种冠服制度。鸦片战争以后 ,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西方服装也随之传入中国 ,并与中国传统服式相结合 ,从而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服装式样的基础。二、服饰礼俗中国封建社会的礼制 ,从生活方面不遗琐细地区分尊卑贵贱 ,君
7、臣官员士庶 ,“ 衣服有制 ,宫室有度 ,人徒有数 ,丧祭械用 ,皆有等宜 ” 荀子 王制 。就是说 ,社会各阶层成员 ,从衣食住行到穿靴戴帽 ,应该享用什么样的消费品 ,都必须受到身份品级的限定 ,即 “ 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 ,是以高下异 , 则冠履异 ,则衣带异 ,则环佩异 ” 等 ,规矩是很严的。服饰的消费方式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内容 ,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首先在服饰上得到表现 ,礼制是通过限定对服饰的等级分配 ,从而制约社会风尚。一般而言 ,这种礼制主要是通过礼服和官服来表现的 ,礼服主要用于上朝和祭祀 ,官服是上至大臣 ,下至官府皂隶仆役等领俸食廪的人任职期间穿着的特定服装。从西
8、周初年开始 ,帝王和官员都以冕服为朝服 ,即头戴垂旒的冕 ,身穿绘绣十二章花纹的衣裳 ,腰束革带 ,下穿舄 ,依身份不同 ,重旒、花纹的多少、带舄的质料和色彩都有所不同 ,这在 周礼 春官 中有明确的规定。官服上的补子是古代显示官级的标志汉代的朝服是冠服 ,头戴冠 ,身穿深衣 ,下穿履 ,等级的区别在于冠的不同形制之上 ,汉代的冠服制度 ,以后为历代沿用 ,虽略有损益 ,但作为朝服的主要形式 ,直至明代末年。清代虽然废除了明代的服饰 ,但在很多方面还是沿用明代的 ,其中显著的是明代朝服胸、背上的补子。补子是表示官阶的一种纹章 ,文官饰以鸟 ,武官饰以兽。清代采用了这种形制 ,胸背亦缀有类似纹饰的补子 ,但比明代略小。各级官员的官服 ,在形制、色泽、质料及图案上 ,不同的爵等位秩之间也有严格的区别 ,并用法律手段实行各种强制。中国历代王朝都对冠服加以礼法的约束 ,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除非异族入侵 ,用屠刀逼令人们改衣胡服 ,否则即使改朝换代 ,服饰也只是稍有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