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黄土不言培卓绝今年清明节前,从长沙到西安的 K896 次普通列车,使我有机会慢慢体会从春花烂漫的江南水乡到苍凉未尽的秦川黄土的变化。在西安武警工程学院作完讲座后,楼文伟将军热情地询问我想去哪里看看,因时值清明,我便选择了久已向往的黄帝陵。 3 月 30 日早晨,我在韩秀云参谋的陪同下,驱车前往。离开学校时,西安古城正笼罩在蒙蒙雾霾之中,出城不久,便进入三原地界,路边“于右任纪念馆”和“书法之乡欢迎您”的标牌映入眼帘,心中不免感慨,这里竟然就是诞生中国当代第一行书家于右任的地方。他的标准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丰碑,在综罗百家的基础上,为散漫无序的草书立法,使中国草书艺术既千姿百态,各显神通,又法
2、度统一,有章可循。于右任先生书法理论建树卓著,书法创作水平绝伦,其苍劲、拙朴、简约的行草,倾倒了几代书家。其影响波及海外,笔者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图书馆见到于右任先生手书的行书对联:“放鹤云千顷,钓鱼溪一湾。 ”而早在 1948 年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就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的窑洞里,一面写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一面欣赏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王鹤滨:毛泽东与书法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2 页)。正是在这片黄土地上。毛泽东完成了通向书艺顶峰承前启后的第二期发展(19381950)。今日无人不识的毛体“实事求是” 、“星火燎原”及手抄诗词沁园春?雪 ,均是这一时期的书法
3、佳作。见2到于右任先生的大名,还会联想起他晚年思念大陆的名句:“垂垂白发悲游子,隐隐青山见故乡” ;“夜夜梦中原,自首泪频滴”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 一路想着于右任的诗书,汽车却已进入铜川丛山之中。高速公路两旁的绿化颇具匠心,墨绿的柏树和粉色的桃花间隔栽种,不觉使人想起杭州西湖苏堤上“一枝杨柳隔枝桃”的景观,我心中庆幸在这最美的早春季节来黄土高原。眼前的景观虽不及苏堤“桃红柳绿”浓艳、亮丽,但清淡、粉红的桃花配上墨绿紧致的柏树,给人一种质朴自然和端庄肃穆之感。路边的景观本应与山水秀丽的西湖不同,是指示先帝黄陵的路标啊。路边的座座山峰上,枯褐的野草与灌木
4、尚未返青,其间散落着数不清的桃树,没有绿叶,却花势正盛,桃花同样呈现清淡的粉色,虽然每一棵看起来没有城市公园里观赏桃花的浓艳重彩,这清淡的桃花却绵延数十公里,一直延伸到黄陵。我从未见过如此大的桃花园,甚至从未见过如此大的“花园” 。千年以前,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长安观赏的“玄都观里桃千树” ,与眼前气势磅礴的原野大桃园相比,只是区区小园而已,而今日名声赫然的湖南桃花源,桃花盛开时也不过绵延数公里,即令是号称十里杜鹃的井冈山天然杜鹃花林,其规模气势,亦难与此匹敌。 我正沉浸在黄土高原腹地最美季节的美景时,汽车已不知不觉到达黄陵沮水河畔,走下车来首先见到碧波荡漾的湖泊,这是由沮水河拓宽形成的人工湖泊,
5、四周桃红柳绿,有如置身早春二月的江南水乡。湖上有一石色新鲜而造型古朴的花岗石桥,桥前有一开阔的入口广场,铺有大小盈尺的 5000 块河卵石,象征黄帝以来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桥3头东侧立有巨型花岗岩石,正中镌刻着郭沫若所书“黄帝陵”三字,字体端庄,道劲而灵动,是为郭沫若书法艺术中的精品。走过石桥,登完象征“九五之尊”的 95 级台基,便来到轩辕庙。穿过庙门,进到古柏院中,只见古柏参天,生机勃勃的墨绿枝叶,配以粗壮虬劲的苍老枝干,正是古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院中 19 棵古柏的冠军则是西侧一棵黄帝手植巨柏,虬干墨叶,遮天蔽日,高达 19 米,径围 ll 米,当地谚语形象地描述说:“七搂八柞
6、半,疙里疙瘩不上算。 ”意谓七个人手拉手合抱此树,尚剩八柞半,这还没有把树干上有疙瘩的地方算在内。以前曾见过山西太原晋祠中的周柏,河南嵩山书院中的将军柏,以及江苏苏州太湖畔的千年古柏,但树干之粗壮、枝叶之繁茂,均无法与眼前这棵巨柏相匹敌。曾考察过 27 国林业资源的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誉此树为“世界柏树之父” ,真是实至名归。 轩辕庙内一处不寻常的建筑是碑亭,形制长方,南北通透,门口廊柱上的对联气势非凡:“广袤华夏三万里,悠长历史五千年。 ”进到厅内,东西两侧砖墙上龙雕飞动,中心赫然矗立四块石碑,分别镌刻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和蒋介石的黄帝陵题词。将中国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 4 位领袖人物题词
7、专列一室,为我所仅见。其中毛泽东的题词写于 1937 年清明时节,正值民族危难之际,题词内容有:“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这对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邓小平的题词是“炎黄子孙” ,看到这块碑刻,自然会记起邓小平表述内心思想情感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4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庙内另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轩辕庙碑廊” ,它分列古柏大院东西两侧,灰色廊顶,朱色廊柱,廊长逾百米,穿越碑廊,可以看到历代帝王、官员、名人的祭祀铭文,当代领导人的题词石刻,以及几乎所有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其中包括于右任
8、、郭沫若、舒同、赵朴初、启功、李铎、黄苗子等顶级书法大师的碑刻。我或漫步或驻足,观赏良久,既获祭祀文化的丰富知识,又得震撼心灵的艺术欣赏。 轩辕庙中最壮观的建筑是祭祀广场和祭祀大殿。祭祀广场空旷壮观,占地 8500 平方米,地面铺设全国各地选送来的“三山五岳”之石,东西两侧各有九个三足青铜牛鼎,广场东侧有一大钟,西侧有一巨鼓。广场北端即是主体建筑祭祀大殿,又称轩辕殿,这是一座气势恢宏、工艺精湛而又创意非凡的极品建筑,在 40 米见方的巨大花岗岩石基上,矗立 36根直径 1.2 米的巨大圆形石柱,不设墙体,四面通透,36 根石柱撑起巨大的花岗岩石屋顶,屋顶中央开有直径 14 米的巨大圆孔,与地面
9、方形石基构成象征天圆地方理念的独特建筑。质朴、巨大的黄帝雕像矗立于大殿中央,从这里既可环顾石柱外的青山翠柏,也可仰视圆穹上的蓝天白云。这是一座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又突破文化传统的非凡建筑。它超越砖木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匠心独运,它天圆地方的文化意蕴与上轻下重的力学结构的融合,它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科学的建筑设计原理的兼容,无疑创造了当代世界建筑领域的一个极品。 从轩辕庙出来西行数百米,即可乘坐电瓶车到桥山黄帝陵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认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司马迁史记记述“黄帝崩,葬桥山。 ”我坐在车上一面想着黄帝的身5世业绩,一面观赏桥山上中国最大的柏树林,突然有人从身后座位上
10、递给我一本诗集,并热情向我推介这本诗集。我回头注视,竟是一位五十开外农民模样的大汉,自称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张姓诗人,已出版三本诗集。我翻阅 后见是现代白话诗,便婉拒了诗人。但张姓诗人毫不介意,继续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黄陵及自己的诗作。面对这样质朴、执着的农民诗人,我不禁心生敬重,惟有洗耳恭听。心醉情迷、执着自信本是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尽管并非事业成功的充要条件。至今,我仍不时记起这位在黄陵邂逅的张姓民间诗人,并后悔没有买他一本诗集。黄土地上这样质朴的民问文化不正是产生卓绝的专业精品的重要源泉吗?其实,科学技术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绝大多数科技人员都是“草根型”基层人才,而每个学科专业只需数十名德学才
11、识出类拔萃的将才和帅才,也正是丰富的草根型基层人才资源,创造了将才、帅才们施展才华的重要条件。 登山的车停于半山,再沿平整的山路徒步穿越苍翠墨绿的古柏林。置身林中,虬枝环绕,人声熙攘,肃穆的氛围中不乏浪漫的情调,使人深感传统祭祀文化同现代休闲文化相结合的力量及冲突。我边看边想,不觉已到达黄帝陵墓前。半球状墓冢高数米,墓前有一祭亭,亭中高大的墓碑上,刻有郭沫若书写的“黄帝陵”三个金色大字,亭柱内联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 ,外联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 。祭亭前设有香案、香炉和烛台。我问清规矩,默立祭亭前,作三叩九拜,再走到右侧大钟前,扶杆撞钟
12、九次。这是我从未体验过的祭拜仪式,今日中国有多少人体验过6这样的仪式和心情,我不得而知,但是这瞬间的礼仪,却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积淀之一。周公曾“制礼作乐” ,使上古社会分散的礼乐变为规范化的封建礼乐,强调以“礼”治身;后来孔子又以仁释礼,强调社会外在规范应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并将内在仁心置于外在礼法之上,这就有别于从古希腊开始的以理性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因此,当代中国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注重外在形式礼仪与内在心理情感的统一。如果只有豪华的设施,繁复的礼仪,漂亮的言辞,其作用固然有效,但毕竟有限,内心的敬畏与诚信实在更为根本,所谓“不着袈衣亦如来” 。拜谒过黄帝陵墓,沿路继续前行数百米
13、,便来到桥山峰顶,桥山相对高度不过百米,却因坐落黄土高原,海拔已达 994 米。桥山之巅筑有龙驭阁,为 2002 年新建,虽是五层仿汉楼阁,因翠柏簇拥,远观只见阁顶秀出山峰,宁静而高洁。我迫不及待快速登上龙驭阁顶层,环顾桥山,春风拂面,柏涛起伏,白云古殿,沮水环流,一幅雄浑壮观、令人震撼的天人合一画面。而远望群山,枯草黄褐,少有绿色,早春的萌动尚无法驱走冬日残留的苍凉。桥山黄陵这块中国最大的柏树林,柏树总计达8 万 2 千株,千年以上古柏逾万。在半干旱的黄土高原腹地,有这样终年常青的绿岛,不仅是中国北方生态环境的奇迹,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有这样的绿化奇迹,再加上气势恢宏、功能齐全、意蕴丰富
14、的祭祀建筑,中国深厚的祭祀文化算是发展到了极致。身处绿树丛中的阁楼围廊,我一面漫步眺望,一面思绪万千。 人类文化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内在联系的反映,但是某种文化一旦产生,又会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施加重要影响,因而人类文化与自然、社会的相互7作用是一个无限叠加的反馈过程,呈现出异常的复杂性和非线性。黄土高原腹地的黄陵奇迹,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民,依托黄土高原在早期社会条件下的突出优势,实现华夏族大统一和文化大融合历史功绩的反映。然而如此恢弘与显赫的黄陵,绝不仅仅源于黄帝的历史功绩,它也是中国上古至今独特的祖宗崇拜与祭祀文化的产物。善于利用黄土高原优势的中国先民还创造了先秦与
15、汉唐的辉煌。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东迁和南移,随着江河与海洋交流优势的利用,江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终于后来居上,黄土地上的文明也在宋、元、明、清时期衰落下去。然而,历史发展的机会不可能长期偏向,一端,历史常常在曲折中前进。有时发达地域积累的深刻矛盾,常常要靠边缘地域逐渐生长的新生力量来解决。中国 20 世纪的延安革命,即是历史在曲折中前进的范例。黄土地因此而再创文化辉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气度前无古人;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成民族音乐杰作;石鲁创作转战陕北 ,不仅开拓长安画派,并跻身 20 世纪中国十大画家之列。以这些杰作为代表的 20世纪黄土地上的文化创造,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会改观原有的文明格局。正在兴起的信息时代,以科学技术、信息流通与管理水平取胜,于是有以信息技术为战略重点的美国犹他州的崛起,有印度非沿海城市班加罗尔高科技产业的成功。今日西安科学教育与高技术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黄土地利用信息时代新的竞争条件再创辉煌的明证。 黄土不言,黄土不老。黄土将永远承载中国人民的繁衍生息,积淀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启迪华夏文明的艺术瑰宝和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