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瓷纹饰——饕餮纹.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37499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瓷纹饰——饕餮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华瓷纹饰——饕餮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华瓷纹饰——饕餮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华瓷纹饰——饕餮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华瓷纹饰——饕餮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华瓷纹饰饕餮纹饕餮纹简介:饕餮(to ti 音涛帖 )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纹饰,属于怪兽纹,通过把现实中的动物进行抽象、象征处理之后所得。 左传有记曰:“贪于饮食,侵欲崇侈,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饕餮纹最早见于良渚文化,从北宋开始,金石学家就用饕餮来命名这种 最常见于三代青铜器的怪兽纹样。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 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 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尤其是鼎、簋上。“殷人重鬼”, 在祭祀器上频繁出现的饕餮纹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宗教意义。2双耳壶白陶雕刻饕餮

2、纹双耳壶,商,高 22.1cm,口径 9.1cm,足径8.9cm。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3白陶刻纹豆白陶刻纹豆底部白陶刻纹豆,商,高 12.5cm,口径 22.7cm,足径 15.2cm。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4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to ti 音涛帖)纹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

3、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 音归)、盉(h 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 音智)、壶、尊、卣(yu 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 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o ti 音涛帖 )纹、蝉纹、曲折纹、夔(ku 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在日常生活中

4、,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铜器里,青铜豆还是一种礼器。5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商,高 22cm,口径 9.2cm,足径9.2cm。壶口微内收,口以下渐广,下腹饱满,圈足。肩对称置圆孔系。与系对应的圈足上有两个圆孔。通体雕刻饕餮(toti 音涛帖)纹,图案清晰,雕刻技法娴熟。堪称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这件白陶壶原本破碎,现已修复。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 音归)、盉(h 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6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 音制)、壶、尊、卣(yu 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 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oti 音涛帖)纹、蝉纹、曲折纹、夔(ku 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饕餮(toti 音涛帖)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多用它的头部形状来作为装饰,称“饕餮纹” 。用“饕餮纹”来命名青铜器上的这种图案化的兽面始于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