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是-刘奇葆)p.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48778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是-刘奇葆)p.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是-刘奇葆)p.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是-刘奇葆)p.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是-刘奇葆)p.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是-刘奇葆) 2019 年 5 月 21 日星期二第 1 页 共 4 页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是-刘奇葆)从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 现代化一方面表现为大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取代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工业化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农村经济、农业社会向城市经济、工业社会

2、转变的城镇化过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四川情况看,工业化奠基于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工厂大量内迁四川;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把 156 个重大项目中的 13 个部署在四川;“三线”建设时期,全国上千个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搬迁和建设在四川;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四川实现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和必须完成的重大使命。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完善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构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实现由西部经济大省

3、向全国经济强省的跨越。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衡量,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四川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十一五”以来,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出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 ,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差异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如果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会因城市配套设施的缺乏,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问题。反之,则会由于城镇化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就业不足现象,产生贫民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 “两化”必须相辅相成,互动发展,这充分体现

4、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只有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才能形成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同步实现现代化。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色和繁重任务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路径。其基本要求是,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正在推动产业迅速转型,我们要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工业化路子;在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情况下走出绿色低碳的工业化路子;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补发展的情况下走出高端切入的工业化路子;在生产国际化

5、的情况下走出开放合作的工业化路子;在用好省内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走出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路子。准确把握产业分工和定位,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发挥优势、面向市场,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分工协作上,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建设我国西部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参与和融入全球产业链。在三次产业结构上,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产业选择上,要在发展资本、技术密

6、集型产业的同时,立足就业压力大的实际,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度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两大主攻方向,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资源,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资源开发项目,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明确主攻方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从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拳头产品,注重品牌创建,以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做强企业、壮大产业、开拓市场,不断增强工业的发展活力以

7、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是-刘奇葆) 2019 年 5 月 21 日星期二第 2 页 共 4 页和竞争力。着力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工业经济集中集约发展。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资金、资源使用效率,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大趋势。要着力培育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要以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整合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产业链条,围绕价值链构建以大带小的产业集群。围绕关联产品聚集企业,促进中小企业抱团式、规模化发展,共同打造特色产品和区域品牌

8、。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当前,四川产业发展处在要素集聚效应大于要素扩散效应阶段,引进发展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和行业龙头,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不断完善产业链条。通过引进,高端切入,促进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崛起。实行招商选资,使有限的土地、能源、劳动力和环境容量用于保障重大项目的引进,避免一般性产业挤占发展空间。推进省内区域合作发展,支持市州之间整合资源,发展“飞地”园区。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投资吸引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进程

9、,必须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工业化建立在科技推动的基础之上,防止低层次的工业化。要针对四川传统产业比重大的实际,更加注重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尤其是要发挥四川军工技术和产业优势,促进军用与民用高新技术结合。充分利用四川在太阳能、风能、核能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的科技和产业基础,在发展新能源上率先突破,形成优势。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腾出资源和环境空间。三、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实际需要和基本要求 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城

10、镇发展动力培育,推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现代城镇与产业互融联动;更加重视区域协调,科学确立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和等级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城乡统筹,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更加重视城镇质量提升,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科学构建城镇体系,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城镇体系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四川在西部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城镇体系的结构要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科学预测未来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的人口容量,尤其要研究人口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的趋势,不盲目建

11、新村和扩张小城镇。城镇体系的布局应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域产业布局和重要交通线路走向,依托产业发展城市。城镇体系的形成应与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注重同一经济区内多个大中城市的互动发展,防止区域内城市同质、产业同构。强化城市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组织编制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抓紧编制四川“四大城市群”区域规划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着力发展大中城市和城市群,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突出发展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大中城市,积极发展城市群,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推

12、动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同城化发展;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推动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一体化发展,建设西部重要的大城市密集区;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集约发展小城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天府新区”是四川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最具意义的战略工程,已纳入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我们将抓紧编制建设规划,及时启动起步区建设,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科学规划城市新区,有序推进城镇空间拓展,弥补现有城区功能的不足和发展的局限。高度重视老城区的改造,将

13、城中村改造和城乡结合部整治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市新区与旧城区在功能上实现互补。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是-刘奇葆) 2019 年 5 月 21 日星期二第 3 页 共 4 页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功能定位要把“宜居”放在首位,优先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把“宜居” 、 “宜业” 、 “宜商”三者统一起来。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与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尤其要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系统建设,增强城市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城镇要漂亮更要繁荣,留足商贸、文化、餐

14、饮等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重视培育和形成浓厚的商业氛围和生活气息,以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聚集人气、培育商气。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征地拆迁安置房要纳入城市整体布局,原则上与商品房统一规划,帮助进城农民更好更快地融入社区,融入城市。突出城镇发展特色,注重城镇风貌塑造和品位提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更加注重融入自然、历史、人文等元素,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镇个性,形成城镇的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环境特色,提升城镇品位。文化特色是城市特色的源泉,要推进城镇建设与文化深度融合,加强对城市文化遗存的保护,留下并延续“城市记忆” 。产业特色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要把城市的特色定位与主导产业结合起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

15、影响力。环境特色是城市的品质所在,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充分保护山体、水面、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依托和利用这些资源来规划城市,塑造鲜明的环境特色,提升城市宜居宜业的水平。四、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核心在工业化,依托在城镇化,关键在协调联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必须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结构上三产融合。加强规划统筹,用科学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发展,首先要从规划入手,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

16、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等相互衔接,尤其要在已有交通规划和布局基础上制定产业规划和城镇规划,做到“三规合一” 。在制定规划时,坚持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不仅要体现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也要体现专家学者的专业水平,还要体现城市居民的价值需求。加强产城统筹,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围绕工业发展需求优化城镇功能,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扩张。工业发展要以城市为载体,协调和处理好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注意改变一些地方远离城市搞工业的做法。把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与突破点,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

17、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规模较大的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要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把园区建设成为“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的同时,建设成为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加强区域统筹,以“两化”互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和增长极,区域是城市发展的依存和扩散的腹地。着力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支撑和带动“五大经济区”发展。认真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形成“双核五带”的城市和产业发展格局。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在推动区域发展上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切忌不讲条件地盲目发展工业和扩大城市规模。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肩负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推进工业

18、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管理统筹,建立与“两化”互动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企业入园、农民工进城、非城市居民落户,是“两化”互动的关键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核心是要解决好新进城人口更好更快融入城市的问题。要加快户籍等制度改革,帮助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的权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就业培训。尽快建立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强化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两化”发展需要。加强“三化”统筹,正确处理“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新型工业化、

19、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在“两化”互动中推进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加大“三农”投入,保持四川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地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坚持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县域范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确定县城、乡镇和新农村的空间布局。坚持依托中心城镇或场镇辐射新村,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努力建设农民的幸福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是-刘奇葆) 2019 年 5 月 21 日星期二第 4 页 共 4 页家园。(作者: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理论网,原文网址: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