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摘要:隐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价值观是隐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西方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差异如天人观差异、 “言” “辩”观差异、 “群” “己”观差异和时间观差异等人手,探讨价值观差异对双方交际模式的影响,以便人们了解在交际中应该注意的策略。关键词:天人观;“言” “辩”观;”群” “己”观;时间观2一、引言隐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越来越受到关注。隐蔽文化主要包含人们在本土文化的熏陶下所形成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等,它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并规范人们的行为,为同一文化群体的人们提供对事物的共同认识以及判断是非、美丑、好坏和善恶的标准。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
2、隐蔽文化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交际失败。顾嘉祖曾指出:“隐蔽文化层中包含的主要成分是传统和当代的各种观念,而观念又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宗教观、道德观、个体和群体观等等。价值系统主要是指以一个和数个价值观念为核心而形成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目的、意志、行为、鉴赏、兴趣和意向等等的价值评估系统,它是文化的深层内核,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决定着文化的特征和风范。价值系统,作为各种观念的核心,像放射现象一样,影响其他各种观念的存在与发展。价值观念一变化,其他各种观念就会随着起变化。 ”n而作为文化要素、文化模式中重要因素的天人观、 “言” “辩”观、 “群” “己”观和时间观就是隐蔽
3、文化的一个方面。本文从中西方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差异人手,挖掘在跨文化交际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逻辑,探讨这种差异对交际双方交际模式的影响。二、天人观差异3宇宙是由超自然力量 神创造的吗?人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人和宇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西方各有各的答案。西方传统认为,宇宙是由神创造和控制着的,人和宇宙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因此,宇宙自然法则必须遵守。这样的宇宙观形成了后来的二元论世界观。他们认为人和世界是各自独立的,彼此的关系是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人的任务就是要发现被超自然创造者所设置下的真理,其生命目标就是征服自然。变化被认为是进步,对待生命的态度倾向客观理性。故西
4、方人看问题以个体为基础,重差别与对立,习惯于解析式的抽象思维。这种注重个体的天人相分宇宙观导致一种人是天生的利己主义者观念的产生。合理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及私有制经济使人们在交际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至高无上等观念。因此,西方人外向,求独立,求功利,主张人类改造自然、性本恶。这些思想观念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西方大多数国家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始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人们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人们希望重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寻求外部世界对人最有价值的东西,为己所用。西方人富于好奇心
5、和想象力,较易接受新事物,整个思维方式是开放性的。这种外向型思维导致他们求变的心理和好动的性格。自然动,人也动,以动对动。只有动才能改造自4然、征服自然。 “动” “变” “争” “斗”成了西方人思维和性格的特征。外向型思维使西方人富于全球观念和宇宙意识,他们以四海为家,崇尚竞争,嗜好冒险进取、异地搬迁、离婚择偶,爱好攻击性、刺激性的激烈运动?(咐)。上述思维模式使西方人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物质利益,在人际交往中轻人伦,人际关系属于任务型或工具型,做事情讲究任人唯贤,对任人唯亲持批判态度。在谈判时讲究实用,求效率,直接进入商讨项目,并非先搞好关系;招待客人时。 “Help yourself!”“W
6、ould you like some fish?”表示尊重对方自由;送客人时,语言简洁明了, “Bye!”“See you later”,对此,中国人觉得缺乏礼貌,是冷淡之举。和朋友交往,中国人崇尚朋友有信,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西方,朋友是受时间和场合限制的,西方人认为过于亲密会失去自我。因此,朋友一块吃饭时,西方人实行“G0Dutch” ,在中国却争着付账。在美国,结婚、离婚司空见惯,人们习以为常。 “tradition”“old”被认为是无用的代名词,也不像中国文化那样对待老人那么尊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共为一体,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顺从自然规律,因此,中国人
7、习惯于整体想象思维。这种重整体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差序格局为主的社会结构、维护等级身份的伦理观念以及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个人要融人群体中去,国家、集体、5他人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由此决定了中国人在交际时性格内向、含蓄、谦虚,不求功利,大公无私。这种天人合一观念还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而不是人与自然抗争。人之初,性本善,提倡人回归自然,保持本性。万物不变,万变不离其宗。仁爱思想、中庸之道使人们安分守己,安居乐业,渐进,顺从自然。在封闭的大陆型文化环境中,人们知足常乐。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在稳中求发展,求稳不求变,注重传统和过去。在交际中,对老者尊敬有加,把上年纪的人称“老师傅” ,把
8、有经验的人称“老手” ,注重老朋友间的联络,认为交往越久感情越深厚。天人合一、农业文化、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讲礼仪、道德至上的思想行为准则以及性本善等,使中国人重人伦,讲究修身养性,善于忍让,依赖合作,不求名利,不求竞争。在人际交往中,重视人伦进而重视关系。因为重视关系,中国的亲戚朋友分远近亲疏,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因为重视关系,谈判时先叙旧,再谈具体问题, “买卖不成情谊在” 。体育比赛中,遵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在请客吃饭时,不时给客人夹菜、斟酒;送客人时说“走好” “请慢走” 。看望病人时说“多喝点水” “按时吃药”等。这种言语交际方式在西方人看来是关怀过多。三、 “
9、言” “辩”观差异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怎样,对语言和言语持积极还是消极态6度,这种中西方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语言使用和交际的模式。事例一:一次,一位英籍教师朋友和夫人被中方老师邀请到家里吃饭,主人做了很多菜以示友好。让外教感到不解的是每次中方老师把一盘菜端上桌子后,没说几句话就到厨房做菜去了,好几次外教想说话时间长一些,可中方老师又到厨房去做菜了。外教非常纳闷,晚餐中没有说多少话就结束了,有意犹未尽之感。事例二:一位外籍教师在教写作课前,曾问中方系主任可否在学生课堂写作时播放一些音乐歌曲,外教说自己很不习惯课堂上学生鸦雀无声的沉默状态。主任有点纳闷:学生安安静静写作不是很好吗?上述例子反映了两种不同文
10、化对言语所持的态度,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交际模式的差异。事例一中,中方老师按照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很少说话,以行动表示自己的热情好客,而外籍教师认为吃饭也是交流。理应多通过语言更好地交流。事例二中,外籍教师不能忍受沉默,希望用音乐来调控课堂气氛,说明他们对沉默持消极态度。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由于有不同的交际沟通方式,因此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冲突是必然的。这种冲突,是由两种文化群体对待语言和言语的态度上的差异决定的。从历史渊源来看,无论是中国的儒家、道家还是西方古代哲学和宗教都把语言看作一种“存在”或“行为” ,然而对待言语这种行为的态度,中西方却截然不同。在以个人为本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西方文化中,语言
11、是延伸自我影响和改造他人的工7具。在古希腊,修辞学自问世起,就是一门劝说和说服别人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给修辞学下的定义就是“修辞学,就其严格意义讲,是研究劝导方式的学问” 。劝导显然是一种解释。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情已被解释清楚的时候,我们也就在最大限度上被说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语言观是创世的,旨在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 。古希腊人对语言本身、对言语的力量和作用推崇备至,认为语言与上帝同在,上帝是使用语言创造人类的,语言就是上帝。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西方人喜欢辩论,善于言谈,习惯言辞对抗。他们常常面对面、相互平等地对抗。对美国人来说,对抗本身就是文明得以发展的动力。西方人推崇修辞学,说明他们愿意掌
12、握语言这一有利工具。他们偏爱语言是因为他们认为唯有通过语言,人们才能得以相识。在当今西方社会,大学广泛设置修辞、逻辑课程,促使学生去有效交际,在商业中语言交流更是被广泛研究和强调。这些重视语言和辩论的观念直接或潜在地影响着西方人的交际行为、交际方略和交际风格。因此,在以个人为本的西方社会中,人们愿意把内心世界中的东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们健谈且善于表达自己。相比较来说,修辞在东方世界中只不过是一种交际技巧,人们并不把它当作一门科学。雄辩至言被认为是多余,善谈之人被看作炫耀和不诚恳。近水邻邦之日本人认为,在成功的生命中,男人应该和需要保持沉默。在以群体为本的中国社会中,人们
13、在交际时自我压抑,说话委8婉、含蓄,谨慎使用言语,注重察言观色,对环境具有高度敏感性和接受性。中国文化中,自古代起,儒家就强调“仁” “义”“礼” “智” “信” ,讲究社会等级秩序,追求以社会为本位的群体和谐,语言常常被看作保持社会和谐的一种手段,而不仅仅是表达思想、信息的一种工具。孔子对语言的态度是谨慎的,他一向主张“君子欲讷与言,而敏于行”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 ”(Heaven does not speak。yet the four seasons run their course thereby The hundred creatures,each after its
14、 kind is bom thereby Heaven does nospeaking!)老子对语言更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语言在老子那里是遭贬斥的。 “道不可言,言之非也”(Th e Tao that carl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知者不言,言者不知”(He who knows does not speakand he O speaks does no know)“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Sincere few words are notfine,fine words are not sincereA good man
15、is not eloquent;an eloquent man is not good)b “啪 ,他教育人们“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些东方国家的人们如日本人、朝鲜人,认为言语和轻视、怀疑常常伴生。同等条件下,与健谈的人相比,不健谈的人更受欢迎。Akiru Tsujimura(Lusting and Koester,1996)发现日本人的交际特征是“communication without the use oflanguage”,言语是不被信任的,在许多情况下9是需要避免的 “啪)。四、 “群?己”观差异不同文化对群和己关系的定位,是在自身本土文化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各种文化都以自
16、己特有的方式去处理群已关系,由此也决定了人们在交际中特有的会话和行为方式。事例一:笔者在校园内曾看到一女性外籍教师,虽然七十高龄,但每当学生要替她拿包裹或搀扶她上楼梯时,她都拒绝帮忙。事例二:一个下雨天,有一外籍教师没带伞,随即一位中方老师把伞递过去想两人分享一伞,但外教显得毫不留情,自己冒雨走开。事例三:一位同事曾告诉我,他和外籍教师出去办事时,每次都是自己在路途中买点小吃给外教吃,但鲜见外教邀请他吃,充其量也只是问问而已,表示尊重你的看法。这三个事例就是典型的自主取向和他人取向交际方式的冲突,是由两种文化群体对群己关系的不同认识决定的。在各种文化中,交际模式可分为两种,即他人取向的交际方式
17、和自主取向的交际方式。在他人取向的文化群体中,其交际中的会话与行为是以对方为主体的。当交际一方认为自己的所言所为于对方有益时,有时不管对方是否愿意,都会强加于对方,以示自己的诚意,对方也并不会感到不快。这种交际方式普遍为中国人所使用。采取自主取向交10际方式的文化群体,在交际中主要表现为双方的自主权都不会受到侵害,交际一方不会把自己所言所为强加于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不愿让别人的所言所为强加在自己身上,希望自己受到尊重。否则的话,他们往往不受对方意愿驱使,会按自己意愿行事,这种自主取向的交际方式在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Hofstede 总结出不同文化的四种言语行为模式,其中个人主
18、义和集体主义模式最为引人注目。他认为,东西欧和北美的大多数国家以个人主义为文化核心,亚洲、非洲、中东和中南美等国家以集体主义为文化核心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立还是互助,自信还是谦虚,崇尚竞争还是崇尚和谐,喜好个性还是喜好共性,突出个人还是重视集体,注重个人隐私还是注重亲密无间等 。其中,遵守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重视前者,遵守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视后者。Markus 等揭示了依赖性自我观和独立性的自我观的不同特点。他们认为,具有独立性自我观的人视个体为具有情感、认知和动机的独立实体,以自己的能力、特点和想法作为动机基础,不被他人的情感和思想所左右。这些人注重个人成就、自我导向和竞争,在交际中表现为力求达到自己的目标,用肯定语气表达自己的需求并注重自己的面子。而具有依赖性自我观的人强调人际关系和谐,考虑他人目标,注重目标一致的合作,在交际中关注相互面子,保持关系和谐,避免场合尴尬 “蹦 。Gudykunst 等认为,独立性自我观在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