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 考 本 科 毕 业 论 文考籍号: 010410200349 姓 名: 杨伟敬题 目:论李清照词的主体特质 指导教师: 田燕专 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 联系电话: 13875852961地 址:长沙市雨花区井圭路10 号 邮 编: 410004QQ 号: 2567765384二 O 一 二 年 二 月1目 录摘要2一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气质2一.(一) 细腻敏锐的感官世界2一.(一).1 以景喻情2一.(一).2 慈爱善怜3一.(一).3 南渡后愁闷阴郁的愁绪3一.(二)抒发相思别怨的闺阁情怀4二 贯穿李清照一生中的“愁“字5二.(一) 深闺凄寂的愁绪5二.(二) 家破流离南渡偏安的愁绪
2、6二.(二).1 孤舟嫠妇之哀绪6二.(二).2 忧国忧民8三. 结束语9参考文献102论李清照词的主体特质摘要:李清照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以其特有的女性的柔婉细腻气质及机杼天成的词作天赋为古今文学艺术家所赞誉,清人沈增植在,菌阁琐谈中还从易安词的影响总结出其词的气质:“易安跌宕昭彰,气调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芳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足见易安词对后世的影响,易安词不同于历史上那些假托妇人之口言闺情者她以一个女性的真实视角来表现女性深婉敏锐的心灵世界不是假托妇人口者所能企及的,另外一个最主要的特质也是笼罩在李清照词上的几乎无处不在的伤感凄
3、寂的氛围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及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键词:李清照 女性 真实 伤感凄寂我国自古以来文坛佳作浩若烟海,文坛巨匠如银河沙数灿若星斗,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其文辞诗赋为后世读者所品读斟酌,其韵味之绵长、意蕴之深邃、涵盖之广博令人酣醉沉迷不禁为之拍案叫绝,感悟之余似与古人同坐畅谈,不觉精神与之契合感受其思想命运被其高度的人格气质、深厚的文化造诣及洞穿古今的大智慧所折服,通过品读李清照的词和了解其所处的更广阔的身世背景本人深刻品悟到其何以写出这被称之为“易安体“的烁古烨今撼人心魄的文字来,像一颗夜明珠浮现在浩瀚的文海之中散发着其柔婉透澈而奇异的光辉。一、李清照
4、词中的女性气质(一)细腻敏锐的感官世界作为宋之一代词宗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其以一个女性独特的视角为词灌注了婉约的性灵是其他男词作家无可比及的其词力华瞻也是其他女词作家无能望其项背的,她以一个女性细腻敏锐感触去感知周围的一花一草一情一景善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在她的视界里它们仿佛都是富有生命和情感的随着作者或欢喜或悲怨。1、以景喻情她的怨王孙就以情触景微妙动人: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此词是女词人早期郊游抒怀之作其描写了一幅晚秋湖光,题材似为陈旧但女词人功力非凡不落俗套,暮秋时节湖面虽凉风瑟瑟、草
5、木凋零、虫鸟噤声一派萧条之景但词人融入了自己细微的主观感受:烟波浩渺,莲蓬饱满,露洗苹草,鸥鹭眠沙,使之别具一番情趣。从这首词作中我们便可领会到词人细腻纤巧的内心世界,作者把自己的明丽心情注入到这片秋湖之中使之灵动欣悦,“水光山色”似是暮秋的老者慈祥的关照着游览其中的人们所以才感觉“与人亲”,而那清丽明亮的沾满露水的3残荷汀草更是让人“说不尽无穷好“,眠沙鸥鹭不回头对人不予理睬的情景作者发挥奇妙的想象把”恨人归早“的主观意识通过鸥鹭的这一举动生动的表现出来,传达了作者赞叹留恋这一派湖光秋色的心境,非有细腻敏锐的洞察力是绝不能写出如此唯妙的词句来。2、慈爱善怜作为一个女性词人她的细腻不仅体现在借
6、助观察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有她爱花惜花的慈爱天性,她把它们当成自己至亲的朋伴知己不仅向它们倾吐心声反观自我还要对它们给予同样的关怀,如她那首如梦令就对海棠花给予了殷切的关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夜雨疏风骤“交代了作者担心的起由,”风骤“必然摧花,而作者”浓睡不消残酒“,可知作者尚处于朦胧和慵懒的状态之中,因此无意亲自起身探看庭院中的海棠。但是作者心中又充满焦虑担忧,因此便询问正在卷帘的人,而卷帘人漫不经心的回答一句”海棠依旧“令作者心寒,此时作者想到自己心中愁苦:丈夫经常外出游学求仕,留下自己独守在家而自己活动范围狭小不能如丈夫
7、那般还有其他的事业和广阔空间,思念孤寒、阴郁无依的哀愁心绪使自己瘦弱憔悴却无人理解和关心,此时海棠也如同自己这飘零的命运般的受尽苦寒,因此作者给予了海棠深深的同情和关切也只有作者才如此了解它:”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未看海棠却知道海棠必已凋剩无几,其中又饱含惋惜哀怜之情,无奈海棠脆弱而风雨无情怎可挽留呢?也只能是叹息无奈了。3、南渡后愁闷阴郁的情绪 李清照词多借景抒情可以说其对于周围事物的关照是无时不刻的她的一首做于南渡之初的词就生动的借助芭蕉表达了自己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思的情怀即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
8、北人不惯起来听。上片以描写芭蕉形态为主,从大处着眼窗前芭蕉枝叶繁茂高大遮光蔽日,因此造成了庭院阴冷的环境,衬托出词人阴翳灰暗的心境。接着,作者又从小处观察了芭蕉的蕉叶和蕉心,蕉心卷缩蕉叶舒展这一舒一卷似是脉脉含情,相互依恋,有着起伏绵长的情感,这正是在表达词人的心境。词的下片又在芭蕉的基础之上添加了“三更雨”就更添情绪,雨打芭蕉的意象在词中经常被广泛应用来表达凄寂惆怅的情感如张先碧牡丹有“芭蕉寒,雨声碎” ;欧阳修生查子有“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贺铸菩萨蛮有“芭蕉衬雨秋声动”;毛滂雨中花有“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此处词人亦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惆怅之思而其中新奇之意是作者作为一个“北
9、人”不仅伤情而且“不惯起来听”就揭示了作者身在异地的有一种飘零沦丧的的愁绪深化了作者的主观情感。4南渡后政治上的危险饱受迫害以及家破流离的困苦让作者精神变化很大,开始转向愁苦的抒情,因此作者赋予景物的色彩不再是轻快明丽而更多地是阴郁愁闷,景物也就更倾向于选择凋萎压抑的即使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亦“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其此时目光所及皆是哀景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抒发相思别怨的闺阁情怀李清照十八岁即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赵明诚经常要远游求学、仕宦,而闺阁又重门深锁知心之人无几自然给女词人带来极大的孤独与思恋之苦,在这种无奈的处境下女词人不免要诉诸笔端倾吐心声,她多愁善感的情怀和细腻的内
10、心世界使其词作感情深挚动人心弦,如她那首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非有苦挚缠眷的思念情怀是无法写出这样情致绵长感人至深的文字来,女词人把自己细细的内心愁绪和无法排遣的忧郁就这样形象的表达出来。在这重阳佳节亲人欢聚的时刻女词人内心的凄冷落寞可想而知,丈夫未归词人独守空房“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该是何等的凄凉!词的下片作者“东篱把酒” 、“馨香盈怀”却是对远人愈为思念的结果并不能给词人带来些许慰藉,词人因思念而销魂憔悴竟比黄花还要瘦几分!菊花那羸弱苦寒的影像似是思妇憔悴枯瘦的面容,可谓将
11、心中愁绪表达到了极致。她的另一首词将别离之情写的回环清逸,韵味绵长。即作于新婚不久后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词作之绝妙为历代词人所赞誉,草堂诗余评林评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义飘逸,令人醒目”;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称“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可见此词非有女儿情愁者不能言也,婚后小别之淡淡愁绪被作者用轻巧畅快的文字表达出来,字字饱含着深情透露出作者纯情淡雅、思恋闲适的情态。词的上阕描写了在这个藕花凋谢玉簟生凉的秋季,作者独自一人轻提裙裾登上兰舟的图画,读者仿佛看到了形单影只,茕茕孑立的作
12、者及环绕在他周边萧瑟孤凉的图景,读者透过这里了解到作者此时思念丈夫的心态她是多么希望此时是和丈夫一同乘舟游览啊。词的下阕就自然过渡到作者盼归的心情,月光照进楼阁,作者倚楼远眺,望见大结队雁飞过,空问:谁教大雁寄来书信吗?是作者深切盼望丈夫音讯的殷切心情的真实写照。然而殷切的盼望却未换来任何回音,作者失望之余目光垂落看向水中随波漂流的花朵轻轻的叹息,是一种相思也是一种无法摆脱的闲愁。二、贯穿李清照一生中的“愁“字(一)深闺凄寂的愁绪5在靖康之变以前女词人主要抒发和丈夫离别相思的愁怨,闺愁是那个封建时代女子处境的主旋律,女子地位卑下活动范围狭小处处为封建礼教所限制,即使是作者这样出身名门世家,博学
13、多才的大家闺秀也不得不忍受服从于这些所谓的道德教诲。杨海明曾经在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中说“李被指定要与凄清孤寂情怀结伴一生,李之凄清孤寂的情怀是天生和 难自弃的”。十八岁前未出嫁的李清照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充满幻想的少女,像她那首如梦令就是对年少一次兴尽晚归的真实写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作者美妙活泼的情怀,待其出嫁之后便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虽然也有过甜蜜和美的生活但夫妻离别寂寞的愁绪却是更多笼罩着她的,像她那首小重山就尽显其深闺的凄凉叹惋之情: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着
14、意过今春。词上阕起首一句“春到长门春草青”就一笔宕开铺垫了全词凄寂的主调,长门是汉代皇帝在长安的一处别宫名,据乐府古题要解云:孝武皇帝陈皇后初得幸,后遭遗弃居此,愁闷悲思,令司马相如为解愁之词。相如作长门赋,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失宠皇后的痛苦。帝见而伤之,陈皇后复得亲幸数年。可见词人着意以陈皇后暗喻自己,词人也有着似陈皇后一般凄苦的处境:长门深锁,凄寂而无人问津的凄凉。接下来词人开始描写所见之春景:江梅初绽,尚未开匀。碧云春茶被磨成了如尘一般的细小,尚存在于意识中的忧梦打碎了春的美景。,这样词人思绪就变得凝重起来。词的下阕描绘了一幅春日里的黄昏美景,花影重重,拥红堆绿,月光透过疏帘淡淡的照入屋内,
15、黄昏姣好,作者却叹息两年三次辜负了如此美好的春景,心中含怨,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辜负了这两年三次的春景呢?原来是因为良人远去心中思恋寂寞无心观赏,那么就造成这一切的美景也都沉淀着哀绪令作者无法释怀。作者凄切的呼唤良人归来,共度此春,然而这内心的呼唤也只是余音空响,良人不知也更不会归来,词人凄寂惆怅的心绪此刻完全的表现了出来。词人还写过许多闺中凄寂的词她的另一首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亦抒发了词人闺中孤寂怅惘的心情,热闹欢庆的传统佳节在词人的笔下却变得冷清孤凉即使是那么多盛装打扮的人们也不能令作者又丝毫的欢愉,更衬托冷清的是作者还写道了”角声”军中号角该是何等的凄凉,后面又写了西风留寒,看花犹难的抑
16、郁心境。作者身在深闺身心不得疏放,精神也就无法摆脱那种凄楚境地,由此便多是凄苦愁绝之作,也就不难理解词人为什么会做有那么多闺怨之词,不禁令人感同身受为词人处境之 悲愁扼腕叹息。(二)家破流离南渡偏安的愁绪61、孤舟嫠妇之哀绪靖康元年金人攻破宋朝首都汴京,宋朝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在国破的巨大灾难之下作者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来投入逃亡的人潮中自此开始飘零慌乱的生活。在这一段漂泊的岁月里作者经历了数不尽的苦难: 在靖康之变发生时赵明诚已奔母丧赴健康,李清照只身离开山东南下。途中遭遇了劫 匪,李清照和丈夫花费大量心血,搜集了几十年的文化艺术真品被劫掠一空,就是其遗留在
17、青州的十余屋书籍等也全部被乱兵烧光,这对李清照的打击是无比巨大的,所有这些都是她爱惜如命的东西。然而更大的打击又接踵而至,建炎三年(公元 1129 年),赵明诚只身赴健康时,患病不治身亡。李清照失去了她唯一的亲人,她悲痛欲绝大病一场,从此便漂泊无依,过上了孤苦凄凉的生活。在这期间李清照还有过两次不幸的事件,一个是遭投降派的诬陷犯了所谓的“玉壶颁金”之罪。令一个是其改嫁给监诸军审计司张汝州,结婚不足百天李清照便发现其人品不正犯有营私舞弊、贪赃虚报的罪行,便将其告发。但是妻子告发丈夫在封建礼教的社会里是不被允许的,因此李清照被关押了九天。同时又遭到时人的谩骂,声名日下,这在她的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有
18、所反映:“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由此可见李清照所背负的哀愁、迫难岂是能一语道尽的,她漂泊凄惨的生活加之种种负面打击不断,李清照再无法回到从前轻吟浅唱的岁月,她所更能体验的便是流离家破之苦更多地抒发的是对故国的思念。如她的这首鹧鸪天便是故国怀念之思的表现: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词的上阕起始以景入情,惨白的日光照进锁窗烘托出寒冷的氛围,接下来就说到夜晚的霜凝结在梧桐上,想必梧桐定是恨晚霜的。流露出作者些许的怨愤,接下来两句以“酒阑”、“
19、梦断”开头,虽是茶味喜人;瑞脑宜香却遮盖不了内心的空虚和归乡之梦断的哀绪,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上面的词句为什么蕴含着怨愤的情绪。词的下阕开始深入主题秋尽日长,是作者悲秋和苦难度日的体现,“仲宣怀远”是引用王粲的典故: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因避董卓之乱,离长安赴荆州,依附刘表。在荆州十五年,始终未得到重用,郁郁不乐,因写登楼赋。赋中追溯遭逢乱世,迁离故乡之事,抒写恋念故土之情。词人以古喻今,以粲喻己之意,蕴含思乡、怀土而不得归的愁怨,至此便凸显了全词的主题。结尾二句”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化用李白、陶渊明尊前篱下的典故,煞为绝妙。表面说不如沉醉于菊酒以释忧愁,但古来饮酒赏菊只是添
20、愁之事,故读之使人感其隐忍婉曲之至,较之李白的“举杯浇愁愁更愁”别具一番含蓄蕴藉的愁滋味。7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愁。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李清照后期愁词中以声声慢最为典型,这是她的一首震动诗台的名篇。全篇都写愁,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如血泪,是李清照饱经风霜忧患的低沉的倾诉与忧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
21、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哀愁的心绪,反映了李清照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一开头,铺陈直叙自己遭到不幸以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是通过动态折射出的心理状态,“冷冷清清”是通过环境衬托出的心理状态,而“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词人内心至深层的直剖。凄楚、惨切、悲戚,种种人间最痛苦的感情于词人区区方寸之内交和着,绞动着,积聚成一股无可遏制的感情洪流,于是,一连十四个迭字便冲口而出,成为“超然笔墨蹊径之外”(见吴承恩编花草新编卷四)的神来之笔。接着,词人又抒写在外界特有的客观条件下自己独特的心里反映。“乍暖还寒”阴阳交错,冷冷清清中又兼寒风相袭,凄凄惨惨时更加严寒相侵,自是“最难
22、将息”,根本无法去治愈心灵的 创伤了,即使借酒浇愁,也抵不过急劲凄厉的寒风,浇不灭心灵的痛苦哀愁,愁情反而愈浓愈烈,高空雁过“却是旧时相识”,北雁、北人 , 牵引出了 作者对北国的思念之情;更兼旧时鸿雁曾频为传书,如今丈夫已客死他乡,即是有书可说,也无人堪寄了。下片先由最富深秋特征的“满地黄花”写起。秋菊凋残,落花满地,此番萧条惨败景象令人不堪瞩目。词人是以憔悴的枯菊自况,凄婉的表现出自己晚年无一无傍、寄人篱下、孤苦无告的惨景。面对这番凄凉的景象,词人“守着窗儿”,不禁发出“独自怎生得黑”的谘嗟叹惋。她背负着愁苦的重担,一天天捱日子,几乎连支撑到天黑的力量都丧失殆尽了。怎奈黄昏时风又下起了蒙蒙
23、细雨;雨打梧桐,催下片片老叶。这里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之意,这里的化用无异于为词人凭窗垂泪的剪影勾勒出一幅黯然销魂的惨澹背景,使哀思愁绪的宣泄达到了高潮。篇终结锁处,词人悲痛欲绝的倾吐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声。回荡着无奈、哀婉、凄凉的无限叹息。2、忧国忧民李清照具有很高的爱国热忱。看国势日非,山河残破,朝庭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国破家亡对诗人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她的整个精神面貌都因之改变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于是,在抚今思昔之中,她的词章也自然而然的抒发了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她无时不刻怀念着故国: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伤心枕上三
24、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她慨叹国事衰微,事业无成,前途茫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转调满庭芳),”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临江仙),她希望那些有为之士能够挺身而出,搭救黎民,振兴国家:”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新荷叶)。这些抒写家国之思的词作中,最为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25、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南宋小朝廷建都杭州后,偏安于江南一隅,不思北进收复中原。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景象。词人面对这“繁荣“景象,眷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京元宵盛况立刻浮现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盛,妇女们带着珍珠翡翠镶嵌的帽儿,打扮的花枝招展,观灯游玩。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家破人亡,面目憔悴,两鬓斑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此人将故国之思与身家之痛深沉的表现了出来。故此,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慨然涕
26、下,乃至”每闻此词辄不自堪。“三、结束语经过上面关于李清照词两方面主要的特质:“女性“、”愁“的分析鉴赏可见李清照之所以为一代婉约之词宗的原因:她博学多识、多愁善感、心思细腻、心忧天下都铸成了她走向这个”落日融金“般熠熠生辉的婉约文学的殿堂,令古今善阅能文者叹为观止,她的词是自身气质条件交汇了时代的洪流产生出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奇葩,它是需要我们去珍藏去不断欣赏了解的,这是本人通过关照李清照的词及其时代背景所得出的一些评鉴,见仁见智,望老师能够给予斧正,谢谢!参考文献:1、陈洪等撰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出版。2、周仕惠、徐建委评李煜 李清照词品读新世界出版社 2011 年 10 月出版。3、侯健、吕智敏著李清照诗词评注山西教育出版社 1977 年 5 月出版。4、(宋)李清照著漱玉词万卷出版社 2009 年 6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