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粤科职院教字201120 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十 二 五 ”教 学 质 量 与 教 学 改 革 工 程 实 施 方 案为深化内涵建设,更好地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切实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08 号) 、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规划纲要、 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粤教高200976 号)以及教高200616 号)等文件精神
2、,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我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教学质量工程”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教学工作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围2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培育和建设体现区域特色的专业,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等,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标志性成果,凸现办学特色,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总体思路
3、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注意吸收借鉴国家一期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成果,围绕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紧密对接珠海产业集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特色建设为重点,采取项目管理、试点先行和分层管理等方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要实现从基础规范建设、外延建设向内涵建设、特色建设为主转变。以国家骨干校建设的五个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构建政府主导、校企紧密合作,共同育人、共谋发展的人才培养大平台,适时调整
4、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校企联手设计课程体系和开发课程,着力建设“校企双主体” “教学企业”人才培养主基地,极力打造校企“互聘共培”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省及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多出高水平、标志性教学成果。三、改革目标3通过“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贯彻“工学融合,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培养社会真欢迎一线高端人才”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体制与运行
5、机制,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校内外“教学企业” ;创新适应“校企双主体”理念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校企“互聘共培”建设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拓展社会服务能力等。通过 5 年的建设和发展,建设一批优质教学资源,使我校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更趋完善。通过“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四、具体内容(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
6、观念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贯彻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建立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征,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思想发动、专家讲学、专题调研、专题研讨、参观考察、理论研究等活动,使全体教职员工明确我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切实贯彻“工学融合,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4培养社会真欢迎一线高端人才”的办学理念,从思想层面上解决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怎样评价培养的人的问题。(二)优化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专业(群)1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适应珠海及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需要的专业设置的动
7、态管理机制,构建专业设置预测机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改造现有专业,合理设置新专业,着力培育优势专业和区域特色鲜明的专业。2建立每年开展一次地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调研活动、每年开展一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讨活动等制度,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新专业开发和建设奖励制度,加强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的资源配置,设立专业建设与发展基金。3以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企业及其它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以校企结合、工学合作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群)的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十二五”期间,构建 15 个专业群,涵盖
8、近 60 个专业。建成省级示范性建设(特色)专业 4-8 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 4-6 个、校级重点(特色)建设专业 25-30个、校级重点(特色)专业 10-15 个。立项 20-25 个。立项 20-25 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力争 1520个通过校内验收。立项建设 10 个校级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设项目。5(三)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骨干校建设的 5 个重点专业(群)为切入点,大胆尝试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大胆探索并践行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共同规划、设置并实施专业人才培养,体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发挥双主体地位和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
9、校范围内,大力推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学校与学校合作,校内学习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与职场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课业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方式,根据各专业特点,实行多元化“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四)大胆创新,优化适应“校企双主体”理念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1根据珠海及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2校企联手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
10、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符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3根据各专业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面向学生主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少数学生的自选型人才培养方案。6(五)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推进课程建设1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校本课程为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适合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建设体系。2校企联手开发课程,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嵌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与信息技术内容。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
11、未来五年内力争所有精品课程都建有相应的网站,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课程标准、习题、案例、实训项目、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3开展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材建设研究,运用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编写方法编写嵌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最新成果的专业主干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设立教材建设基金,在经费和政策导向上优先支持学有所长、教有所专的教师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和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4-6 门,省级精品课程 6-8 门,校级精品课程 40 门以上,形成国家、省、校、院四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建设
12、 50 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完成 40 门以上通过校级合格验收的网络课程。校级立项建设 50 部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力争推出 10 门左右省级及国家级规划教材,正式出版或使用 30 部以上教材。(六)建立多元化实训基地,打造“教学企业”人才7培养主基地1建设一批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校内外“教学企业” ,实施由两支培养队伍、两个培养阵地,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任务。2构建由“教学企业”与其他实习实训基地一起组成的专业教学和实训新基地,并通过这一基地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与实习的功能目标,实现把主要教学任务放在校外“教学企业专
13、业教学点” ,校企共建专业的目标,实现在条件较好的“教学企业”内共办具有办学体制突破意义的独立专业学院的目标。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实训基地,推动以重点专业为代表的主干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培育特色和优势,服务并带动其它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力打造校内外教学企业 50 家,其中校内 25 家、校外 25 家(重点专业 10 家,其他专业 15家),继续开拓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基地,加强校内其他各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2 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2 个,省级校企融合型示范实训生产中心 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 个、企业实训基地 3 个,为高质量地完成
14、专业教学任务提供条件保障。(七)校企“互聘共培” ,建设优秀专业教学团队采取内培外引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81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学历教育、专业进修和双师素质培训,使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 “双师型”教师数量达到或超过高职院校师资配备标准。 2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加强现有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重视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实施名师带动战略,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在本领域内开展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并采取送出去(到国内外相关教育机构进修
15、)和请进来(请名师来校进行培训指导)的方式进行短期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在国内知名度较高,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专家、教授。 3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的解决方式及兼职教师教学的实现形式,闯出一条与“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和专兼职结构合理配置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途径。“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建成 1200 人以上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任 30 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 50%以上;双师素质比例达 90%以上;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 2 名、省级“双师型”名师 3 名、名师(名专家)工作室
16、 2 个;打造双师结构专业教学优秀团队国家级 2 个、省级 3 个。(八)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9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积极推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教学。3积极探索考核的方式改革,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注重对学生动
17、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九)校企共建,全方位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1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措施。加强和完善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组织机构和监督机制,强化教学基层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教学保障在内的质量责任制,完善对教学目标的前期监控、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对教学信息的反馈监控。完善建立网上教学信息收集、教学情况报告制度等教学监控措施。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校企共同构建以优质就业为导向的,涵盖人才培养教学
18、过程、培养结果及发展状况全方位、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构建集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方式优点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十)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101继续开展两年一度的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制度,引导和支持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针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鼓励集专业结构调整、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考核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等于一体的系统研究,鼓励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改革研究。2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学企业”等学校重点改革项目的专项
19、研究。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3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研究管理模式,激励教师和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加强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结项验收,努力培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进一步发挥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加强教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立项建设校级教研教改项目50-60 项,在此基础上遴选推荐申报省级及以上教研教改立项 10-15 项,评选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30 项左右,在此基础上遴选推荐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10 项左右,国家级 1-2 项。五、主要措施(一)组织保障为确保“教学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全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质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