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化产品是大众化的日常消费用品,但是主要还是跟化妆品或者化学物质有关大致分以下几类:(1)化妆品(含美容化妆品、清洁化妆品、护肤品、发用化妆品)(2)洗涤用品(含皂类、洗衣粉、洗涤剂) (3)口腔用品(含牙膏、漱口水等)(4)香味剂、除臭剂(5)驱虫灭害产品 (6)其他日化产品(如鞋油、地板蜡等)-日化企业就是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外资入侵 本土日化绝地反击近年来,在国内一线城市的日化用品专柜中,已经越来越难觅国产日化品牌的踪影,而高端日化产品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外资品牌之间博弈,而非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的较量,曾经被外资收购的一些国产日化品牌,则已悉数退出历史舞台。正如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先生所
2、言,消灭对手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收编。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跨国公司在与中国企业竞争中,经常采取品牌并购战略。这样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国品牌的本土化优势加速其主打品牌的本土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除掉强劲的竞争对手,稳稳占领原有的市场。庄臣、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品牌之所以频频收购国内日化品牌,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他们看中的是中国日化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 年中国日化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日化产品的年销售额大约为 2000 亿元,年增速高达 20%-30%。欧睿信息咨询更是预测,2012 年中国
3、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护肤品市场。日化用品不仅在一线城市被外资品牌风卷残云般席卷,就连二、三线城市跨国日化巨头也开始实行渠道下沉战略,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近年出台的相关政策不断支持农村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率迅速上升,这将给化妆品行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面对外资品牌的攻城略地,本土品牌却纷纷陷落,几近全军覆没,似乎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2010 年 12 月 6 日,全球第一大香水制造商、第五大化妆品公司科蒂集团与中国本土著名品牌丁家宜正式宣布双方达成股份购买协议。从此丁家宜被外资绝对控股,从一个自主品牌沦为国际品牌的“子孙”。这是继小护士、大宝后,国内日化行业的又一陷落。被外资收购的我国本
4、土日化品牌纷纷被“雪藏”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民族品牌的节节溃退,李光斗感叹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他说,民族品牌的没落和品牌多样性的消失将对中国日化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久前的一次网络调查中,国民纷纷抱怨“丁家宜”没骨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呼吁广大消费者要更多地支持民族品牌。“日化行业是我们的传统产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刺激内需的重要市场,增量空间非常大。面对洋品牌的冲击,民族企业要挺起腰杆,注重技术投入、品牌建设,不能把这一块大蛋糕拱手让人。”李光斗说。立白和霸王就毅然决然的拒绝被收购,在广州亚运会期间,霸王提供给亚运会选手使用的产品中,还涉及防晒霜、牙膏、牙刷等诸多产品。
5、立白在收购高夫、蓝天六必治、奥妮洗发水商标之后,其大日化格局已现端倪,推出的产品涵盖洗衣粉、洗发水、护肤品等诸多领域。继推出云南白药(000538,股吧 )牙膏之后,云南白药又推出了高端洗发水养元青系列产品并在白药牙膏的销售渠道铺开,后续还将会推出沐浴系列等其他洗护系列产品,这意味着云南白药在日化领域的涉及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指出,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药企推出了日化产品,云南白药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同仁堂(600085,股吧 )、片仔癀(600436,股吧) 、马应龙( 600993,股吧)、广州敬修堂、滇红药业等企业。日化专家覃雪花表示,为顺应渠道之变本土品牌呈现出
6、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是更加纵深地向下渗透;二是开始向城市中心和传统商超渠道进行反渗透。目前我国日化产品的年销售额大约为 2000 亿元,年增速高达 20%-30%。而且现已涉足日化领域的药企发展情况较为乐观,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 年,马应龙八宝眼霜的销售额突破了 1000 万元;而云南白药牙膏在 2010 年的含税销售收入高达 12 亿元。因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高额利润吸引了众多药企进入。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 年中国日化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马应龙推出了眼霜;同仁堂推出了面膜;昆明滇虹药业推出了中草药牙膏;康恩贝(600572,股吧) 药业推出了孕产妇肌肤修复系列产品;王老吉药业推出了祛痘凝胶产品;而广州敬修堂药业也正积极扩大药妆业务等。为打破洋品牌垄断天下的局面,不难看出霸王、王老吉等本土品牌着实下了一番研究市场的苦功夫,在曲径通幽处不约而同看中了“汉方本草” 这种中国独有的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从相宜本草到欧诗漫,从佰草集到京润珍珠,举目皆是。其实汉方本草的兴盛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支撑的是国产品牌的高质量、高性价比以及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地位的提高所带来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增强。而这种中国特色一旦被市场、被消费者所认可,那么跨国企业依仗自己实力强、进入中国市场早、品牌操作手法成熟所形成的神话将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