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位一体”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引路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臧日宏教授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金融扶持战略,金融没有搞活,乡村振兴就没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商业银行在服务“三农”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金融服务力度、广度、深度仍然不平衡,金融服务供给依然不足。(一)信息获得不对称一方面表现在农民对银行信息的不了解。农村地广人稀,大多数留守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低、接收新事物能力不强,对银行这一专业化较高的领域认识模糊,大多持“高攀”心态,很少主动了解银行政策、产品、信息,对银行组织的各类活动参与度不
2、高。一方面表现在银行对农民信息的不了解。银行数据库内存在大量的客户信息,然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既未能做到按频率更新客户信息,又缺乏对现有信息的有效分析,导致银行不能准确掌握客户的需求、偏好、能力和潜力,不能有针对对性地实施差异化服务。(二)服务渠道不完善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加强金融渠道建设,致力于构建物理网点、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渠道体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一是网点布局不科学,设置前后未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考核评估,网点布局的密度、适用度不能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和客户需求做出相应调整。二是网点功能单一,部分基层网点仅单纯履行交易结算职能,无
3、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消费水平个人客户多层次资金需求,导致个人金融资源配置分散化。三是自助设施未能充分发挥效能,一方面银行对已布放的自助银行、助农取款点及金融服务站疏于跟踪管理,一方面农民群众对自助服务认知度不高,自助设施方便、快捷、分流等功能难以“施展拳脚” ,自助渠道建设回报率、利用率低下。(三)信贷产品不匹配十八大以来,农民生活已经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农业生产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种养一体化、产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农民资金需求已经由传统的生活所需向生产所需转变,涉农资金需求快速增长,银行现有涉农信贷产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农户联保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小额扶贫贷款为主,其设计理念
4、单一,且对期限、利率、使用方向、还款条件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难以契合“三农”短、小、频、急资金供求特征,难以解决农户贷款额度、期限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协调问题,难以满足“三农”快速发展过程中多层次、多样化融资需求。(四)支农资金不充足当前,县域金融资金市场呈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群雄逐鹿”状态,优质农村资金大多被国有商业银行抢夺,农商银行在农村资金组织上处于劣势,支农资金严重不足。一方面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县内优质信贷项目较少等因素致使吸收的资金大量上划,除农商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一方面农商
5、银行吸收的散、小资金稳定性差,且农商银行以 30%-50%的资金市场占有率承担 90%的支农支小重担,存贷比例严重失衡,单凭自有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贷资金需求,支农后劲不足,制约了“三农”金融服务的长效发展。面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诸多难题和困境,农商银行应坚持延伸服务广角、优化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形成“精准化、精细化、差异化、多样化”四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强大金融“驱动力” 。(一) “多项机制”实现信息精准化知农方能支农,实现双方信息对称是根本,农商银行应坚持“主力军银行、智慧银行”定位不动摇,充分发挥根植于农、发展于农、服务于农的“草根银行
6、”优势,从精准识别、精准沟通、精准反馈、精准回访入手,提升双方信息的对称性和真实性。一是“多维度”信息采集机制。摒弃传统的“你问我答”等客户经理单向评价方式,从客户经理、村职干部、周边群众等多个维度收集同一农户信息,增强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可靠性,提高农商银行对农户综合评价的民主性、准确性。二是“多方”信息沟通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与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居委会、社会团体等乡村职能单位的沟通链接机制,及时向其宣传解读农商银行惠农政策、惠农产品,发动镇、乡、村、社四级干部带头学习金融知识,带头利用金融产品杠杆作用撬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借助网点优势,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农户开展有针对性的
7、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农户对政策、产品等支农方式的认知度,将信息转化为农户经济决策时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双向”信息反馈机制。坚持评级授信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将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依据、评定方式、评定结果及授信额度范围反馈给农户,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同时,建立农户评级授信复评机制,充分听取农户诉求,逐一核实,最终给予农户一个公正、满意、专业的评价。一方面增进双方有效的沟通了解,一方面提升农商银行专业形象。四是“单项”客户回访机制。产品好不好,使用人最有发言权,以单个产品立项,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客户回访工作,一方面调查农户对产品的满意度,一方面收集农户对产品优化、产品创新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进行农户信
8、息再采集,实时更新农户信息,实时了解农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二) “四化模式”实现渠道精细化“三农”是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弱势群体,在传统银行经营模式下,“三农”在获取金融服务上往往得不到满足,农商银行在支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应坚持以打造“智慧银行、主力军银行”为中心,坚持渠道创新、合理布局、服务延伸、功能互补、资源倾斜原则,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为市场经济下“三农”的活跃腾起注入“原动力” 。一是物理网点“功能化” 。打造交易结算、零售理财、融资服务、综合服务、综合全能等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一区一特色”功能型网点,增强网点功能与地方“三农”经济发展适配度,提升“差异化”服务质效。二是业
9、务流程“简洁化” 。以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三农”客户群体为中心,按照客户需求和为客户提供最方便、最优质服务的思路设计各项业务流程,并将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的执行落实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和满足“三农”发展中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三是机具站点“精准化” 。依据实际需求及机具功能,针对性地布放自助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POS 机、EPOS 机、综合金融服务站、便民服务点等自助型机具和站点,以“最小成本”提供“最高质量”金融服务,实现服务与需求“点对点” “面对面” 。四是渠道功能“全面化” 。充分考虑产品开发与自助渠道的对称性和通用性,渠道服务于产品,产品依赖
10、于渠道,实现自助渠道功能由“单一”向“全能”转化,让客户可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相同服务,提升渠道使用率和满意度。(三) “订制模式”实现产品差异化农村金融服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金融产品主体单一现状,从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着手,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资源配置质效, “量身定制”适合农民、传统农业改造、新型农业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特色旅游业等有重大影响和示范引导作用行业的贷款产品,解决“三农”主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是期限定制,根据客户行业性质、资产转变周期等特点,灵活确定贷款期限,定制“生产周期型” “临时周转型”贷款产品,确保贷款周期与生产周期相互匹配。二是额度定制。综合涉农企业产品质量、
11、市场需求量、产品销量、资金回流率、循环周期等因素估算企业现金流共计及还款能力,按比例测算贷款额度,定制“逐年递减型” “逐年递增型”大额贷款产品,最大限度满足生产资金需求。三是利率定制,针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型农业客户群体,核算符合客户群体发展规划的贷款利率,定制“保本型” “低息型”贷款产品,降低农业主体融资成本。四是担保定制,不断探索存货抵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适合涉农中小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解决涉农客户群体担保能力不足难题。五是渠道定制,对产权明晰、发展向好、前景可观、退出机制健全的优质涉农企业,定制“贷转股”融资机制,将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化为控股与
12、被控股关系,将还本付息转化为按股分红,增加企业有效供给,摆脱成本高、担保条件苛刻、期限结构不匹配融资的束缚,培育企业新的发展动力。(四) “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多样化坚持“融合发展互利共赢”合作思路,推进同业、异业深度交流,构建多渠道、多维度、多形式合作机制,助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多箭齐发” 。一是银政融合,协调地方政府向农商银行倾斜财政涉农资金、涉农项目获得率,促使农村资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适当的形势流回农村金融市场;协调政府设立涉农信贷风险基金,缓释支农风险;借助政府力量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打击、纠正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建设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化解支农风险。二是银税融合,推动银
13、行、税务部门业务深度融合,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争取税收政策支持,降低涉农业务税收比例,减轻赋税压力,增强资金实力,提升支农内生动力。三是银保融合,推动保险公司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增加农业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针对性险种,有效分散、降低农业风险。同时,大力推动保险代理、 “保险信贷”等新型金融业务,实现农村信贷服务与保险业务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有效转移农业潜在风险。四是银银融合,加强与国有商业银行等同业合作,做大做优同业拆借等资金业务,提升自由资金实力,增强支农后劲。五是银担融合,深化与地方担保公司业务融合,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担保模式,突破“三农”融资瓶颈。六是银企融合,深入推进与新型农业主体“抱团发展” ,支持地方特色企业发展壮大,助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