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 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文章结构 母题九: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文章结构【母题来源】2017 年高考新课标 1 卷第 2 题【母题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 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
2、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
3、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4、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5、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命题意图】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考试方向】这种题型在以前的安徽卷考核,课标卷一直没涉及,17 年成为新加入的考点,是课标卷一个较大的变动。【得分要点】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或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有并列式和层进式之分,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注意语段的内容是论点还是论据,论证是什么论证方式。事例证明什
6、么论点。【母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
7、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
8、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来源:学科网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
9、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
10、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B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C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D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
11、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C在中国封建 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母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
12、业”张晓明“文化工业”即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使用的文化政策关键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作为一个政策性用语的文化产业又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如“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娱乐产业”,甚至“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等。但是,如果把本轮全球化大潮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做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所有这些概念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前者应该被称为“文化产业”,后者可以称为“文化工业”。二者的区别首先可从英文的 单复数上看出来:
13、前者是复数cultural industries,后者是单数cultural industry。单数的文化产业起源于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批判,更确切地说应该被翻译为“文化工业”。很显然,单数的文化产业,即“文化工业”充分表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倾向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而复数的“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与“文化行业”同义,扬弃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意味,仅仅是个经济学描述,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最根本的区别是技术基础,即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技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根据如何对符号和文本进行“工业化复制”的技术变化进行分期。从法兰克福学
14、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到上世纪 80 年代欧洲人对文化产业概念的重新使用,观念嬗变的基本原因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文化工业依赖的是 19 世纪末出现的现代电信和广播技术,或者说“模拟信号技术”,而文化产业依赖的是网络技术,或者说“数字化信息技术”。信息模拟技术对文化内容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文化创作的个性化原则为条件,数字技术则可以实现个性化基础上的生产。前一种叫做“大规模复制”,后一种可以叫“大规模定制”。数字技术革命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的弊病,将文化产业推进到新的阶段。因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变革仍然在持续地发酵,其影响既深且广。比如,在企业微观层面,发生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
15、化。从文化工业时期“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模式,变为网络化的知识型企业,并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模式转变为地域性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的集聚发展。又比如,在产业链层面出现了“上游化”和“下游化”的变化: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大规模的数字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竞争的基础性工程,而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则成为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等概念皆因此而生。作为一种“数字文化”,文化产业正在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明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目前还处在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新文明的入口处,文化产业可能是我们所不理解的“明天”的产业,我们只是竭尽全力转变观念、跟上变革。新时代
16、“移民”的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将会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今天的文化产业会如何看,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殷切期待着。(选自 2013-08-01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下列关于“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文化工业”是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源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强调标准化。B“文化产业”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使用的文化政策关键词,用来说明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强调个性化。C“文化工业”是一种“大规模复制”,其技术基础是信息模拟技术,以现今电信和广播技术对文化内容进行生产。 D“文化产业”是一种“大规模定
17、制”,其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个性化基础上的生产。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段从生产方式和性质上对“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概念作了界定,并批判了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言的文化产业。B第段论述了在英文概念上的单复数区别,第段从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角度指出了两者根本性的区别,这两段构成递进关系。C第段论述了因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变革带来的既深且广影响,并且举例论证,最后表达了对当今文化产业的期待。D文章的标题是“从文化工业 到文化产业”,文本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层层展开,但论述的结构是总-分-总。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18、3 分)A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文化产业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如“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娱乐产业”等。B人们观念的嬗变促使其技术基础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技术,数字技术革命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的弊病。C企业微观层面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产业链 层面的“上游化”和“下游化”的变化,反映了这变革仍然在持续地发酵。D我们目前还处在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新文明的入口处,文化产业可能是我们所不理解的“明天”的产业。【母题来源】2017 年高考新课标 1 卷第 2 题【母题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19、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
20、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
21、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
22、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命题意图】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考试方向】这种题
23、型在以前的安徽卷考核,课标卷一直没涉及,17 年成为新加入的考点,是课标卷一个较大的变动。【得分要点】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或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有并列式和层进式之分,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注意语段的内容是论点还是论据,论证是什么论证方式。事例证明什么论点。【母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
24、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
25、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
26、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
27、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 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8、是(3 分)( )A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B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C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D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 一种状
29、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C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答案】CDA 【解析】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试题分析:做这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再与选项比较。可以看出,D“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错误,文中第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 路。能力层
30、级为分析综合 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C,“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D,无中生有。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母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张晓明“文化工业”即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说明了当前各个文
31、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使用的文化政策关键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作为一个政策性用语的文化产业又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如“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娱乐产业”,甚至“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等。但是,如果把本轮全球化大潮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做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所有这些概念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前者应该被称为“文化产业”,后者可以称为“文化工业”。二者的区别首先可从英文的单复数上看出来:前者是复数cultural industries,后者是单数cultural industry。单数的文化产业起源于法
32、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批判,更确切地说应该被翻译为“文化工业”。很显然,单数的文化产业,即“文化工业”充分表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倾向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而复数的“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与“文化行业”同义,扬弃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意味,仅仅是个经济学描述,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最根本的区别是技术基础,即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技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根据如何对符号和文本进行“工业化复制”的技术变化进行分期。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到上世纪 80 年代欧洲人对文化产业概念的重新使用,观念嬗变的基本原因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文化工业
33、依赖的是 19 世纪末出现的现代电信和广播技术,或者说“模拟信号技术”,而文化产业依赖的是网络技术,或者说“数字化信息技术”。信息模拟技术对文化内容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文化创作的个性化原则为条件,数字技术则可以实现个性化基础上的生产。前一种叫做“大规模复制”,后一种可以叫“大规模定制”。数字技术革命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的弊病,将文化产业推进到新的阶段。因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变革仍然在持续地发酵,其影响既深且广。比如,在企业微观层面,发生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从文化工业时期“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模式,变为网络化的知识型企业,并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模式转变为地域性创意企业和创意
34、人才的集聚发展。又比如,在产业链层面出现了“上游化”和“下游化” 的变化: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大规模的数字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竞争的基础性工程,而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则成为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等概念皆因此而生。作为一种“数字文化”,文化产业正在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明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目前还处在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新文明的入口处,文化产业可能是我们所不理解的“明天”的产业,我们只是竭尽全力转变观念、跟上变革。新时代“移民”的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将会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今天的文化产业会如何看,我们不知道。但是,
35、我们殷切期待着。(选自 2013-08-01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下列关于“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文化工业”是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源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强调标准化。B“文化产业”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使用的文化政策关键词,用来说明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强调个性化。C“文化工业”是一种“大规模复制”,其技术基础是信息模拟技术,以现今电信和广播技术对文化内容进行生产。 D“文化产业”是一种“大规模定制”,其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个性化基础上的生产。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6、(3 分)A段从生产方式和性质上对“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概念作了界定,并批判了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言的文化产业。B第段论述了在英文概念上的单复数区别,第段从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角度指出了两者根本性的区别,这两段构成递进关系。C第段论述了因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变革带来的既深且广影响,并且举例论证,最后表达了对当今文化产业的期待。D文章的标题是“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文本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层层展开,但论述的结构是总-分-总。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文化产业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如“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娱乐产业”
37、等。B人们观念的嬗变促使其技术基础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技术,数字技术革命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的弊病。C企业微观层面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产业链层面的“上游化”和“下游化”的变化,反映了这变革仍然在持续地发酵。D我们目前还处在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新文明的入口处,文化产业可能是我们所不理解的“明天”的产业。【答案】A A C 【解析】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理解和把握。要注意抓文段的开头句是结尾句,注意抓表示顺序的词语。A 项“批判了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言的文化产业”表述有误,原文是“所有这
38、些概念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本质的不同”,文章只是说其不同,并非批判。故选A。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乱加因果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A 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有误,文中原句是“如果把本轮全球化大潮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做一个历史性的现象”,选项缺少假设条件“如果”;B 项“人们观念的嬗变促使其技术基础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技术”有误,文章第四节说“观念嬗变的基本原因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选项因果倒置;D 项,选项表述不严密,文章第六节说的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目前还处在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新文明的入口处”,应加上限制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故选 C。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