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血 吸 虫 病 基 本 知 识疾病监测与流行病学室 操治国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而引起的一种地方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病是一个全球分布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等 74 个国家和地区。 严重危害人 类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六种主要热带病之一。目前全球估计有 1.93 亿人感染血吸虫病,6.52 亿人受感染威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尽管血吸虫病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其慢性危害造成的疾病负担仍然很高,就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的重要性而言,血吸虫病是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个最重要的热带疾病。寄生于人
2、体的血吸虫主要有 5 种: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 mansoni)、间插血吸虫(S. intercalatum)和湄公血吸虫(S. mekongi)。其中以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中国、菲律宾与印尼等 3 个国家;埃及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地中海地区的 53 个国家,包括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岛国;随着曼氏血吸虫病新近传入毛里塔尼亚(北非古国)、圣地亚哥和索 马里,曼氏血吸虫病在 54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包括阿拉伯半岛、埃及、利比亚、
3、 苏丹、非洲撒哈拉以南、巴西、加勒比海岛国、 苏里南和委内瑞拉等;间插血吸虫流行于中部非洲热带雨林的 10 个国家;湄公血吸虫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和老挝。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由美籍医生 Logan 于 1905 年首次在湖南常德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西 汉女尸(B.C 186 年)和湖北江陵的西汉男尸(B.C 163 年)体内发现典型的日本血吸虫卵证实,远在 2160 多年前我国已有血吸虫病- 2 -流行。本节主要叙述日本血吸虫病有关的问题。一、病原学(一)形态1.成虫 雌雄异体,口、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相距甚近。虫体呈 圆柱形,雄虫略粗短,呈乳白色,长 1020mm,宽 0.50
4、.55mm ,背腹扁平,自腹吸 盘以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一 纵形沟槽状构造称抱雌沟(gynecophoral canal)。睾丸常为 7 个,椭圆形,呈串珠样排列,每个睾丸 发出一 输出管,汇入睾丸腹侧的输精管,向前通入储精囊,开口于腹吸盘后缘的生殖孔。雌虫细长,虫体长1228mm,宽 0.10.3mm ,腹吸 盘不及雄虫明显,因 肠管内含较多的红细胞消化后残留的物质,故虫体呈灰褐色。雌虫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呈合抱状态。雌虫有 1 个卵巢,呈长椭圆 形,位于虫体中部,由卵巢后端 发出一输卵管,绕过卵巢向前,与来自虫体后部的卵黄管在卵巢前汇合通入卵模。子宫呈管状,与卵模相接,子宫内含虫
5、卵约 50200 个,向前开口于腹吸盘下方的生殖孔。2.虫卵 成熟虫卵平均大小为 89um67um,淡黄色,椭圆形,卵壳厚薄均匀,无小盖,在卵壳一侧有一逗点状小棘,表面常附有 许 多宿主组织残留物。卵壳内侧有一薄层的胚膜,内含一成熟的毛蚴,毛蚴和胚膜 间常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分泌物。超微电镜下可见卵壳有微孔与外界相通。3.毛蚴 平均大小为 9935um,在游动时呈椭圆形,静止时或固定后呈梨形,全身被有纤毛,为其运动器官。前端有一锥形顶突,体内前部中央有一袋状 顶腺,开口于顶突。顶腺两侧稍后各有一长梨形的侧腺,开口于顶腺开口的两旁。毛蚴的腺体分泌物中含有中性粘多糖、蛋白质和酶
6、等物质,是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s antigen,SEA)。在毛蚴未孵出前,这些物 质可经卵壳的微管道释出。- 3 -4.尾蚴 属叉尾型,长约 280360um,分体部和尾部,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体壁为 3 层结构,外被一层 多糖膜,称糖萼( glycocalyx)。体部前端为头器,内有一单细胞头腺。口孔位于虫体前端正腹面,腹吸盘位于体部后 1/3 处,由发达的肌肉组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腹吸盘周围有 5 对 左右对称排列的单细胞腺体,称钻腺。位于腹吸盘前的 2 对称前钻腺,内含 钙、碱性蛋白和多种酶类,具有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腹吸盘后的 3 对称后钻腺,内含丰富的糖蛋白
7、、酶以及较细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前、后钻腺分别由 5 对腺管向体前端分左右 2 束开口于头器顶端。5.童虫 尾蚴钻入宿主皮肤时脱去尾部,进入血流,在体内移行直至到达寄生部位,在发育为成虫之前均被称为童虫(schistosomulum )。它与尾蚴的区别是:无尾部;钻腺内容物已排空; 不能再适应于淡水中生活,而适应于生理盐水及血清中生活;体表的糖萼已消失,在抗血清中不能形成尾蚴膜反 应;体壁由 3 层变为 7 层结构; 头器分化成口吸盘。(二)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雌虫在肠粘膜的静脉末梢产卵,虫卵随血流入肝及结肠肠壁组织内。 约经 11 天虫卵发育成熟,成熟卵内毛
8、蚴的分泌物可透过卵壳,引起虫卵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肠壁组织坏死,形成脓肿,在血流的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脓肿可破溃至肠腔,虫卵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含卵的粪便污 染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主动侵入中间 宿主钉螺体内, 经母胞蚴、子胞蚴阶段,形成数以千万计的尾蚴。尾蚴逸出螺体,悬浮或游动于近岸浅水面下,与人或动物接触后,侵入皮肤,发育为童虫。童虫侵入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由左- 4 -心入体循环,到达肠系膜上下动脉,最 终移行到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寄居,逐 渐发育成熟交配虫卵。自尾蚴感染至宿主粪便排出虫卵约需 30 天。成虫平均寿命约 45 年,长者可
9、达 2030 年。图 1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示意图二、流行病学(一)地理分布和流行概况日本血吸虫病曾流行于亚洲的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在泰国曾有病例报道。目前除日本已控制血吸虫病外,印度尼西 亚流行范围很局限,中国和菲律宾仍处于流行状态。日本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等 12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钉螺分布范围,最东为上海市南 汇县,地 处东经 12151;最南为广西的玉林市,北纬 2220;最西 为云南省云 龙县, 东经 9904;最北 为江苏宝应县,北 纬 3320。据成虫虫卵毛蚴钉螺尾蚴- 5 -
10、建国初期统计,全国共有血吸虫病患者 1000 多万例,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约占 5,有 1 亿人口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有 100 多万头耕牛患血吸虫病,全国有钉螺面积 143 亿 m2。经过 50 多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 2007 年底,我国患血吸虫病的人数由建国初期的 1160 万下降到 51.6 万例,下降了 95.6;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由防治初期每年数千例降至2007 年的 83 例,钉螺面积从建国初期的 143 亿 m2 降至 37.3 亿 m2,下降了73.9。全国 449 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 276 个阻断了血吸虫病的 传播;有 83个达
11、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 90 个县(市、区)疫情也显著下降。(二)流行环节1.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哺乳类动物,常 见的哺乳动物有牛、羊、猪、狗、野鼠、野兔等,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我国台湾省的日本血吸虫系一动物株,主要感染犬类,尾蚴侵入人体后,只能引起皮炎而不能发育为成虫,因此,台湾株血吸虫的 传染源仅为动物。2.传播途径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包括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 钉螺、尾蚴从螺体逸出和侵入终宿主这一全过程。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 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是 3 个重要环节。血吸虫病
12、是经水传播的疾病,人和哺乳 动物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而感染。尾蚴经皮肤最快 10 秒钟可钻入体内,感染无论皮肤破损、完整和厚薄与否,均能感染。接触水体经皮肤感染是血吸虫感染的主要途经。人和动物可通过饮用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经口腔粘膜感染,此外,动物还可通过胎 盘垂直传播。 常见血吸虫感染方式有:种植养殖、捕鱼 摸虾、涉水、洗衣、洗用具、洗手脚、游泳戏水等生产生- 6 -活接触疫水而感染。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它是雌、雄异体,水陆两栖的螺蛳。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栉鳃目、圆口螺科、圆口螺属。螺壳呈小圆锥形,长度不超 过 10mm
13、,宽度不超过 4mm。湖沼和水网型地区的 钉螺螺壳表面有纵肋,称肋壳 钉螺,山丘地区 钉螺表面光滑,称光壳钉螺。螺旋一般为 69 个。钉螺的生长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水分、温度、植被、土壤、食物、光线和氧气等。钉螺寿命一般为 1 年,有的 钉螺可存活 23 年。肋壳 钉螺孳生于平原水网型地区和湖沼型地区的潮湿、有草、腐殖质多的泥岸,以及河道水线上下约33cm 内的岸上和水中。光壳钉螺孳生于山丘型地区的小溪、山涧、水田、河道及草滩处。在流行区,钉螺分布呈负二项分布规律。钉 螺主要在春季产卵,螺卵分布在近水线的潮湿泥面上,并在水中或潮湿泥面上孵化。在自然界,幼螺出现的高峰期在 46 月份,9 月
14、份也可发现幼螺,但 10 月份以后逐渐减少。3.易感者 易感者是指对血吸虫感染缺乏免疫力的人或动物。不分男女老少、职业和种族,只要接触了含有血吸虫感染性尾蚴的水体,人人都可以得血吸虫病,而且可以反复感染。总之,接触疫水的机会越多, 时间 越长,面积越大,得病的机会也越大。在家畜中,黄牛比水牛更易感,发病率更高,病情更严重。猪有自愈倾向,马体内血吸虫难以发育成成虫, 东方田鼠能感染血吸虫,但血吸虫不能在其体内发育成成虫。(三)流行因素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1.自然因素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而钉螺的生长繁殖受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15、。另外,毛蚴的孵化和尾蚴自螺体内逸- 7 -出也与水份、温度和光照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自然因素在血吸虫病流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社会因素 血吸虫病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疾病,许多社会因素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这些社会因素涉及社会制度、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 农田水利建设以及人口流行等。在控制血吸虫病流行过程中,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3.生物因素 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生物因素包括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作用的两类生物。日本血吸虫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其中人是主要终宿主,其对日本血吸虫普遍易感。在某些地区耕牛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之所以重要,在于
16、它们能扩散传染源,而不在于它们能储存病原体。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是造成血吸虫病流行的最重要的生物因素之一。有螺的地区固然未必一定有血吸虫病,但有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必然有钉螺。(四)流行特征1.地方性 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 12 个省(市、区)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其分布与钉螺的地理分布相一致,具有 严格的地方性。血吸虫病在每个省(市、区)并非普遍流行,各省有一定的县、市,各县、市有一定的乡、镇,各乡、镇有一定的自然村在流行,而各自然村的流行程度也有所不同。这决定于钉螺特别是感染性钉螺的分布特征。2.疫区分型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地形地貌和流行特点,分为水网型、湖沼型和山丘型 3
17、种类型。(1)水网型:又称平原水网型,主要指长江和钱塘江之后之间的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平原地区。这类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纵 横如网状,钉螺沿河道和灌- 8 -溉系统呈线状分布。这类地区有螺面积目前占全国钉螺总面积不到 1%。(2)湖沼型:又称江湖洲滩型,主要指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 5 省的沿江洲滩及与长江相通的大小湖泊。该类地区水位有明显的季节性涨落,洲滩有“冬陆夏水”的特点,钉螺主要分布在洪水线以下枯水线以上的一定范围的滩地上,呈面状分布,范围较大。这类 地区有螺面积占我国现有钉螺总面积的 95%,为当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地区。(3)山丘型:该型的地理环境复杂,
18、根据地貌可分为高原峡谷、高原平坝和丘陵 3 种亚型。在山丘型流行区,钉螺有沿水系自上而下分布的特点,并呈孤立散在分布。水系上游钉螺呈点状分布,随水系越向下分布范围越宽,至盆地 发展成扇形或树枝状分布。这类地区有螺面积占我国钉螺现有总面积的 4 %,面积虽然不大,但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和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血吸虫病防治 难度较大。3.季节性分布 一年四季都能感染血吸虫,但以春夏季节感染的机会最多,冬季感染的机会较少。春季雨水多,气温适宜,春汛涨水淹没易感地带,感染性钉螺逸出大量尾蚴,而此时 人们生产繁忙,下水的机会也增多故感染的机会较高。夏季气温高,下水的人数远 多于其它季节,在水中游泳、 戏
19、水、洗澡和参加抗洪抢险的机会增多,因而感染的机会也较高,急性感染常发生在夏季。秋季温度适宜钉螺孳生,但雨量较春夏季少,稻田中水已放干,发生感染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是,因下水捕鱼人数的增加秋季也可能发生急性感染。4.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人群都能感染血吸虫,但各年龄组感染率不同。5 岁以下儿童与自然界疫水接触机会较少,故感染率较低。5 岁以上儿童喜在河边游泳、 戏水,导致感染率迅速增加。 10 岁以后逐渐 参加生产劳动,同时游泳、戏- 9 -水者亦多,故感染率上升更快。成人后积极投入生产, 经常与疫水接触,故感染曲线高峰常常在青壮年期。壮年至 50 岁感染率维持较高水平以后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不同
20、性别对血吸虫易感性没有区别。各地男女感染率的差别是两性生产劳动方式及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5.职业分布 血吸虫病患者中,农民占的比例最大,渔、船民感染率最高,从事打草、护堤、捕鱼捞虾等生产劳动者亦有较高感染率,中小学生因游泳、戏水导致接触疫水的机会增多,因而感染率也较高。三、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在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虫体不同发育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应答,这些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后果便是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的出现。因此,人们已普遍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一般来说,尾蚴、成虫和童虫所致的 损伤多为一过性或较轻微,而虫卵沉积于肝、肠等组
21、织内诱发的虫卵肉芽肿及随之发生的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一)尾蚴所致的损害 尾蚴借其头器伸缩的探查作用,口、腹吸盘的附着作用,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以及穿刺腺分泌物的酶促作用而钻入宿主皮肤,引起尾蚴性皮炎,表现为尾蚴入侵部位出现瘙痒的小丘疹。初次接触尾蚴的人这种皮疹反应不明显,重复接触尾蚴后反应逐渐加重, 严重者可伴有全身水肿及多形红斑。病理变化为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出血、水肿和中性粒细胞及 单核细胞浸润。尾蚴性皮炎发生机制中既有速发型(型)超敏反应,也有迟发型(型)超敏反应。(二)童虫所致的损害 - 10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可因机械性损伤而出现一过性的血管炎
22、,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局部 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在童虫发育为成虫前,患者可有潮热、背痛、咳嗽、食欲减退甚至腹泻、白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增多等症状,这可能与童虫机械性损 害和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关。(三)成虫所致的损害 成虫在静脉内寄生,摄取营养和吞食红细胞,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壁受到成虫口、腹吸盘的损伤 而发生炎性反应, 导致静脉内膜炎的发生。成虫的代 谢物、分泌物、排泄物和更新脱落的表膜,在宿主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免疫复合物型(型)超敏反应。(四)虫卵所致的损害 血吸虫病以沉积于肝微血管内的大量虫卵以及宿主对虫卵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反应为病理基础。在组织 中沉积的虫卵发育成熟后,卵内毛蚴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经卵壳上的微孔渗到宿主组织中,通过巨噬细胞呈递给辅助性 T 细胞(Th),致敏的 Th 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 细胞及浆细胞 趋化、集聚于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型超敏反应)。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也是血吸虫病发生肝、肠病变的根本原因,因此,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四、临床表现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感染度、病程、患者的免疫状态、虫卵沉 积的部位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常将血吸虫病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三种。(一)急性血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