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神经元 (neuron) (一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 功能 1.基本结构 : 胞体 :接受、整合信息 树突 :接受、传导信息 轴突始段 :产生 AP 轴突: 传导信息 轴质运输 末稍: 释放递质 树突棘 人的 CNS有 1011个神经元 .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感受刺激传递信息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传递信息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兴奋性、抑制性 信息整合和局部的信息传递 3. 神经元的再生与增殖 海马齿状回和脑室下区,前体细胞 分化,迁移 (二)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 神经元的轴突即通常所指的神经纤维,分 有髓鞘和无髓鞘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聚合在一起,组成通常所说
2、 的神经。 1.神经纤维的分类 传出纤维: A 、 B 、 C 传入纤维: 、 、 、 2. 神经纤维的功能 ( 1)兴奋传导 传导方式 ( 2)轴质运输 (axoplasmic transport) 顺向: 膜性结构的细胞器; 细胞骨架成分; 蛋白质 逆向: 突触囊泡; 神经末梢摄取物质 轴质运输的机制: kinesin顺运蛋白 dynein 逆运蛋白 ( 3)营养作用 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营养性因子; 神经末梢摄取神经营养因子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特征 有突起,无树突和轴突之分 静息电位高( -75 -90mV),不能产生动 作电位 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不形成化学突触 分裂能力强 2.
3、分类 外周: 施万细胞 中枢: 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3. 功能 支持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 修复和再生: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绝缘和屏障作用: 少突胶质细胞,施万细胞 营养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 参与神经递质代谢: 星形胶质细胞 调节细胞外 K+浓度 (一 ).突触的结构 : 1.功能结构 : 突触前膜 : 递质、受体 突触间隙 : 水解酶 突触后膜 : 受体 离子通道 2.突触的分类 根据接触部位分 轴突胞体 轴突树突 轴突轴突 树突树突 根据功能活动分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 AP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4、Na+(主 ) K+通透性 Cl-(主 ) K+通透性 Ca2+内流 IPSPEPSP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二)突触传递的过程和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概念 : 发生在突触后 膜的去极化电 位。 产生机制 : 突触后膜对 Na 和 K ( 主要是 Na ) 的通透性 增加。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概念 : 发生在突触后 膜的超极化电 位。 产生机制 : 突触后膜对 Cl 和 K (主要是 Cl ) 的通透性 增加。 Cl- Cl- Cl- (三)突触后抑制 1.概念: 由于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的活动,使突触后 膜产生了 IPSP,突触后 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5、回返性抑制 : 侧支性抑制 : 兴奋冲动 抑制性中间 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 N元产生 IPSP 突触后 N元发生抑制 3.分类: 特征:超极化抑制 2.机制: 兴 奋 冲 动 传 入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 N元 抑制性中间 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 抑制另一 N元 突触后膜产生 IPSP 交互抑制 侧支性抑制 (交互抑制 ) 意义 :调控其它 N元,以便 活动协调同步。 兴奋一 N元 突 触后 膜产 生 EPSP 回返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 意义 :调控 N元本身,使其活 动及时终止。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 N元 抑制性中间 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 原兴奋的N元被抑制 突
6、触后膜产生 IPSP 兴奋效应细胞 突 触后 膜产 生 EPSP (四)突触传递的特征 : 单向传递 :突触前 N元 突触后 N元。 突触延搁 :需时 0.3 0.5ms/个突触。 总和 : 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对缺氧、 PCO2 、药物敏感 易疲劳性 : 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可塑性 :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 1.单线式 2.聚合 式 ( convergence) (五)中枢神经元的连接方式 保证反射活动的精确性 CNS整合 功能的结构基础 3. 辐 散式 (divergence) 4. 环路式 扩大 CNS的活动范围 反射活动持久 回返性抑制:活动的及时终止 正反馈
7、 负反馈 5. 链锁 式 4 5 3 扩大 CNS的活动范围 (六)突触传递的调制 突触前调制: Ca2+,影响递质释放 突触后调制:影响受体功能 1. 突触前调制: 突触前抑制:使突触后电位减小 突触前易化:使突触后电位增大 突触前抑制 实验 A: 刺激轴突 1时,胞 3产生 10mV的 EPSP; 实验 B: 先刺激轴突 2,再刺激 轴突 1时,胞 3产生 5mV的 EPSP。 轴 2-轴 1-胞 3串联突触 概念 : 减少或排除干扰 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 更为精细。 意义 : 通过改变突触前 膜 (轴 1)电位使突触后 N元 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 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 : 机制 先刺
8、激轴 2 轴 2兴奋释放递质 轴 1部分去极化 此时再刺激轴 1 轴 1产生 AP幅度 轴 1 Ca2+内流量 轴 1释放递质量 胞 3EPSP幅度 胞 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 胞 3抑制 特征:去极化抑制 GABA K+外流 突触前易化 5-HT K+外流 轴 2-轴 1-胞 3串联突触 概念 : (3)机制: 结构基础 : 轴 1产生 AP时程 轴 1 Ca2+内流量 轴 1释放递质量 胞 3EPSP幅度 2.突触可塑性( plasticity of synaptic transtimission) 概念:指突触的重复活动使突触传递的效率 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二、电突触传递
9、 结构基础 :缝隙连接 传递过程 :电 -电 (AP以局部电流方式 ) 传递特征 :双向性,速 度快,几乎无潜伏期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结构基础 : 曲张体,递 质小泡。 传递过程 : 经组织液扩 散到临近的效应器上。 传递特征 :不存在突 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 结构;不存在一对一 的支配关系;距离大 ;扩散远 四、 神经递质与受体 (一 )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 概念:在神经元合成;末梢释放; 传递信息; 化学物质 标准 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 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释放入突 触间隙。 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 有特异的激动剂或拮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