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141050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121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 年 级 数 学 上 册 教 案 教师: 林运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 1 周 长度单位 第 2 周 100 以内的加减法 2 第 3 周 100 以内的加减法 2 第 4 周 100 以内的加减法 2 第 5 周 角的初步认识 第 6 周 表内乘法 1 第 7 周 表内乘法 1 第 8 周 表内乘法 1 第 9 周 表内乘法 1 第 10 周 表内乘法 1 第 11 周 观察物体 第 12 周 表内乘法 2 第 13 周 表内乘法 2 第 14 周 表内乘法 2 第 15 周 表内乘法 2 第 16 周 统计 第 17 周 数学广角 第 18 周 总复习 第 19 周 总复习 第 2

2、0 周 期终考试 第 1 单元 长度的单位 单元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 4、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 长度单位的作用。 2、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3、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 在建立 1 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 长度。 教具准备 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 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 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

4、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6 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 数学书有 1 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2 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 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 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

5、得出: 在测量物体 的长度是要 用一个统一 的长度去量 才能量准确。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 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 1 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 ,从刻度 0 到刻度 1,这中间 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 1 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 1 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

6、1 到刻度 2、从刻度 2 到刻度 3都是 1 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 1 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 1 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 1 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 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 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 1 厘米有多长,那 2 厘米、3 厘米

7、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 0 到刻度 3、从刻度 4 到刻度 7都是 3 厘米,让学 生比划出 3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 2 厘米长吗?(从 0 到 2)从刻度“0”到哪 儿是 3 厘米长吗?(从 0 到 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 ,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

8、左端,再看纸条的右 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 ,说明纸条长 5 厘米。 (尺子上每 一大格都是 1 厘米) (在测量实 际物品时, 为计算方便, 可以取整数)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同桌检查。 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量一量拃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 13。 1、第 1 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 8 厘米。 2、第 2 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 3 厘米、 5 厘米、1

9、0 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 3 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 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 0 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 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 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 厘米,2 厘米,3 厘米,5 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10、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1 米 100 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 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 作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2、 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 1 厘米。 新|课| 标|第|一 |网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11、并在小组内交 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 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 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 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 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 用米尺量黑 板的长度要 量几次,量 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 量黑板的长 度更方便一 些?” 1、认识米。

12、(1)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 1 米。让小朋 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 1 米长的绳子,把它 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 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 1 米的 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 1 米等方法来记住 1 米的长度)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13、)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 1 米、2 米、3 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新|课| 标|第|一 |网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 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 1 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 多少厘米?(100 厘米) 小结:1 米也也就是 100 厘米。 (板书:1 米100 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 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

14、米尺或卷尺的“0” 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 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 4 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 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 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 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 1 米100 厘米) 五、布置作业。 (老师事先 准备好 2 米、 3 米、4 米等 长度的绳子, 学生在测量 时,教师要

15、引导学生注 意是否从起 点开始,并 让其他小朋 友注意观察。 )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 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1 米,2 米,3 米,5 米 1 米100 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 以及估算的方法。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 线段(限整厘米) 。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 问

16、题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 师: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自由发言) 小

17、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 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2、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测量操作,并引导学 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 0 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

18、几,就 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 ,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 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 让学生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 作后汇报。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强调: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 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

19、画直。 (3)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 画线段是不是 5 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下图有 3 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 2、画一条比 4 厘米长 2 厘米的线段。 从铅笔的一 端摸到另一 端,我们可 以把其中的 一端看作一 个点,另一 端也看作一 个点,把这 两个点叫做 端点。 (让小朋友 们在本子上 任意话一条 线段,画好 后让学生自 己分别说一 说是怎么画 的,画线段 的时候要注 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 条

20、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练习一 课型 练习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 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 2、 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 3、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学生尺,卷尺,米尺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复习。 1、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认识了厘米和米,那你知道 1 厘米和 1 米 分别是多长吗? 师

21、生共同进行交流。 2、找一找。 同桌之间合作,按老师的要求,分别在直尺上找 1 厘米、3 厘米、8 厘米的长 度,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3、量一量。 (1)你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 (2)你的一拃(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长大约是几厘米? (3)你的身高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适时进行知道帮助。并将测量的数据分别填 入下表。 手掌宽 一拃长 身高 ( )厘米 ( )厘米 ( )米( )厘米 4、画一画。 (1)画一条长 2 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 6 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 8 厘米少 4 厘米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好后,同桌之间进行对比,检查。

22、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一 510。 1、第 5 题。 2、第 6 题。 老师先引导学生先进行分别估计,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并把估计数和测量结 果填入课本有关空格中,把填写结果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能力如何。 3、第 7 题。让小朋友先进行判断,然后说明为什么。从而真正掌握线段的特 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并可以测量它的长度。 4、第 8 题。 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本题中三角形斜边的 测量比较困难,老师要多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把尺子移到三角形斜边的位置 进行测量。 5、第 9 题。 这是厘米和米的简单加减法计算。也是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 1 题 时,

23、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 14 厘米的纸条剪去 8 厘米,还剩几 厘米。再类推到第 2 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简单交流汇报。 6、第 10 题。 老师可以先出示题目,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 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 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实际上是一样长。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合作小组进行测量。 1、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2、测量跳远的距

24、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 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 老师可以让 学生先估测 一下黑板的 长是多少, 然后让两人 一组到前面 实际测量黑 板的长,可 以多请几组 小朋友,同 时观察学生 测量的方法。 第二单元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计算。 2、初步掌握 100 以内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只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25、加)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 的体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5、布置作业。 6、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

26、去参观博物馆, 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级去参观?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4 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 70 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 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小组 讨论)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 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列出算式:3630和 3534 小结: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 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学例 1:3630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

27、算,验证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汇报:(1)用口算 303060,60666 没有超过 70,可以两个班合 乘一辆车。 (2)想 403070,3630 肯定比 70 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合乘 一辆车。 师:那么 3630 还可以怎么算?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我们可以先借助好 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 3630 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 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

28、板演。 小结:先写 36,在 36 的下行写 30,要注意在十位上写的 3 要与上一行十位 上的 3 对齐,也就是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 (3)计算。 让学生看着刚才写出的竖式,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要把 36 根小棒和 30 根小棒合并起来,应该 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整十根小棒合起 来,也就是在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板书出示: 十 个 3 6 3 0 6 6 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做一做。 这几个算式 有什么相同 点?不同点? 师:写竖式 时要注意什 么问题? 数位对齐。 想想在列竖 式计算时, 要注意什么。 (

29、突出相同 出示课本第 9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 2:3534 (1)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 (2)师:那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 3534 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 算。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板书出示: 十 个 3 5 3 4 6 9 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 10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

30、订正。 小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能乘坐一辆车,二 (3)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能合乘一辆车,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我们用到 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 1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 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改错。 4 5 3 2 5 7 2 3 2 3 4 1 5 7 1 5 1 6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 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5、布置作业。 数位对齐, 并从个位

31、加 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63066 353469 十 个 十 个 3 6 3 5 3 0 3 4 6 6 6 9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 计算。 3、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识吗?在 竖式计算两

32、位数加法(不进位加)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参观博物馆”画面) 回答后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 (3)班的同学能合乘一辆车吗?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635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3:3635 (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 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 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先摆 3 捆小棒,旁边摆 6 根小棒,然后在下面 3 捆和 5 根小棒,分别对齐, 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么办?先加哪一部分? 师:现在整捆的小

33、棒共有几捆?(7 捆)怎么得来的? (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成 1 捆的过程) 师:现在单根小棒还有几根?(1 根)为什么?那现在所有的小棒有几捆几根? (7 捆 1 根) 小结: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 (2)列竖式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 该怎么算? 学生回答,列出竖式: 3 6 3 5 组织学生讨论:从哪一位开始算?个位 6 加 5 得 11 怎么办?如何向十位进 1,个位上怎么写? 讨论后进行集体反馈。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 1”时“1”的写法,并强调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 时,别忘了进位上的“1”

34、)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3 6 3 1 5 7 1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3)比较总结。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例 3 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例 3 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课本中相应“做一做” 。 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说一说:笔算 加法要注意什么? 单根的 6 根 和 5 根加起 来一共是 11 根,可以先 把这 11 根小 棒

35、分成两部 分,10 根棒 和 1 根小棒, 这样就可以 把 10 根小棒 捆成一捆, 放在整捆小 棒的位置。 出示学生概 括出来的法 师:能不能从十位加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 34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 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把错误改正过来。 3 6 3 7 1 7 5 5 4 2 6 5 8 1 8 9 8 3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12 页的“思考题” 。 老师结合实例说明题意,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进行 集体反馈。如还可以写出:277299、366399、455499 等。 四、课堂小

36、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重点强调: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一。 五、布置作业。 则: 一是要把相 同数位对齐。 二是从个位 加起。 三是个位满 十向十位进 一。 新|课 |标 |第| 一|网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363571 3 6 3 1 5 7 1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课型 练习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 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37、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认为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 并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1、口算。看谁算得正确。 3421 2038 4220 3325 4030 2150 168 2643 5432 2872 2635 2947 2、竖式计算。 5623 3827 5429 4848 学生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二年级(1)班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女生有 28 人,男生有 18 人,二年级(1)班

38、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进行汇报,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 510 题。 1、第 5 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集体订正时,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第 6 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让学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 3、第 7 题。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认真观察统计表,先指名说一说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并引导学生理解怎样算出合计数,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组织 学生进

39、行核对。 4、第 8 题。 练习时,可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看谁算得全对,找准蘑菇。教师巡视班级, 注意检查学生对学过的竖式计算掌握情况,找出差错较多、计算速度较慢的 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 5、第 9 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要强调这是一道应用题,计 算结果要写清单位名称和答案。 6、第 10 题。 本题要注意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练习。第(1)小题,可以在学生理解题 目的基础上直接列式计算,进行全班交流。第(2)小题,题目具有一定的开 放性,要注意题目唯一的条件是只有 50 元钱,所以可以买以下几样玩具: 小飞机和小汽车:231235(元)小飞机和小火箭:231740(元

40、) 小汽车和小轮船:123042(元)小汽车和小火箭 121729(元) 小火箭和小轮船:173047(元) 。第(3)小题,要引导学生注意本题 中的关键字“最少” ,所以就要购买价格最便宜的两件玩具,即购买小汽车和 小火箭,共花 29 元。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列竖式计算 要注意哪些 问题?新-课 -标-第-一 -网 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 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

41、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 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小圆片,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谁知道 2008 年的奥运会在那举办?(北京) 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 2008 年奥运会的 4 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 得了成功,这不仅是申办成功,还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综合国力,所以全国 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 (播放我国成功申办 2008 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 4、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练习 教后反思 师:你收集了那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学生交流后,老师

42、出示“北京赢了”画面及票数统计图。 师:说说你从那看出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有关数学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 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遇到这类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复习 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特别要提醒学生围绕“从哪儿知道北京赢了” ,从 而提出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几票? 师:那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列式? (5622)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新授。 1、教

43、学例 1:5622 (1)引导学生口算。 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先进行口算。 如:先用 502030,624,304 或 562036,36234 等。 (2)引导学生摆小圆片,理解算理。 以小组为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边摆边演示,十位上的 5 个圆片表示 多少?个位上的 6 个圆片表示多少? 要从 56 里减去 22 该怎么办?强调从个位上的 6 个圆片中去掉 2 个圆片,从 十位上的 5 个圆片中去掉 2 个。 (3)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竖式计算。 计算后进行交流展示(板书) 5 6 2 2 3 4 引导学生看课本并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

44、么? 师生共同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 个位减起。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19 页“做一做”第一小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的第 14 题。 1、第 1 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划区部分 又表示什么,然后再进行竖式计算,注意帮助和辅导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先对: 求一个数比 另一个数多 几,一个数 比另一个数 少几的应用 题进行复习, 让学生回忆 应该用什么 方法解答。 解决问题还 2、第 2 题。 学生竖式计算后,重点要让学生对这两个小题进行对比,

45、强调以竖式计算时 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3、第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第 4 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示,理解题意,要求出“还剩多少个桃子?”要用原有的桃 子减去已经摘了的个数,列出算式,明白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 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 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可复习求: 还剩多少? 已知总数和 一部分数, 求另一部分 数,做减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562234 5 6 2 2 3 4 教后反思 学科 数

46、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 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情境导入。 师: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 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 34 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 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课件出示“北

47、京赢了”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提出问题:“巴黎比北京 少多少票?” 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618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知识,引出课题。 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例 2。 出示题目:5618 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来 帮忙,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交流后,老师要有意识的请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小棒, 让全班同学都看明白摆小棒的过程,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问。 学生先

48、摆好 5 捆和 6 根小棒,问:为什么要拆开 5 捆中的一捆呢?不拆可以 吗?(因为单根的 6 根小棒不够减 8 根小棒,所以要拆开其中的一捆,这样 才够减)那现在应该怎么减?减完后还剩下几捆几根?(整捆的小棒还剩下 4 捆减去 1 捆后剩 3 捆小棒,单根的小棒拆完 1 捆后总共有 16 根,减去单根 的 8 根小棒后还剩下 8 根,这样最后剩下 3 捆 8 根小棒。 ) 注意也可以先用拆开的 10 根小棒减去 8 根小棒,然后再加上原有的 6 根小棒, 这样单根的小棒总共剩下 8 根。 讲解完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再进行一次操作,最后在电脑上再次分步演 示摆小棒的过程。 (2)列竖式计算。

49、 师: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会列竖式计算吗? 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老师进行指导帮助。 板书: 5 6 1 8 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办? 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个位,但是不够减,可以借助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不够 减,可以从十位退一。 板书: 4 16 5 6 1 8 说明:从十位退一,可以在十位的“5”上点上一个小圆点,退完后十位上剩 引导学生归 纳如下? 笔算两位数 减法时要注 意: (1)相同数 位对齐。 (2)从个位 减起。 (3)如果个 位不够减, 就从十位退 一。 下 4;这时个位上变成了 16。 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竖式的计算。 从十位退一后,这样个位就够减了,最后说明竖式的写法:(板书竖式的写 法) 想一想: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