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 第三节 连通器和液压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 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 生产的意识;
2、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教学难点:船闸的工作原理。 教学器材:自制连通器、压强在液体中传递演示仪、关于连通器原理和船闸原理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及其特点 1、引出问题 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 的?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 (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 (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 可能一些学
3、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 原理。 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 , 实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 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 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如教材图 9-3-2 所示) 。 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调节两边针筒等高,向管中注入水。让学生观 察并描述两管内水面的关系; 用一根红线系在两铁架台间,标识出此时水面所在位置。 两边针筒等高时,学 生观察到两边水面相平。 问:如果举高或降低一边针筒,水面会变化吗?怎样变?为什么? 缓
4、慢调节一边针筒,使两边针筒明显不等高。要求学生观察、描述现象,进行总结。 要求填写下面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将_相平(等 高) 。 3、利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连通器原理(选讲) 分析液体不流动时液片的受力。由液体压强公式 P=gh ,可推知两边液柱的高度相等。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推导出液柱高度相等 的结论。 4、应用、讨论 讲解一下船闸的工作原理。 根据挂图分析船闸的结构,结合连通器原理解释船闸的工作原理。 二、液压技术 1、压强在液体中的传递 通过分析船闸阀门的工作,指出开启和关闭阀门需要特 殊的装置,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生活中能见到很多“四两拨千斤“装置。
5、比如修车时用的千斤顶等。 出示图 9-3-7 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指出这是一种省力装置。 这个装置是连通器吗?为什么不是? 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都认识到该仪器密闭的特点。 (密闭性) 演示实验,先放大砝码,再放小砝码,最后两边平衡。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描述现象后讲解。注意强调两边条件的对比:面积的比例关系要和砝码质量比 例对应起来。 在教师带领下,逻辑清晰地比较相关因素。推导出两边压强相等的结 论。 得出结论:密闭液体中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 在教师总结的 提示下,明确压强在液体中传递的规律。 2、液压技术及应用 1653 年,帕斯卡发现了上述规律(帕斯卡原理) 。在此基础
6、 上,人们发明了液压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师生共同举出一些利用液压技术的机械。比如,千斤顶,推土机、挖掘机中用到的操 作杆,汽车的液压刹车系统,机械中用的液压密封等等。 积极思考,举出生活中可 能用到液压技术的装置。 以图 10-3-8 ( c )汽车液压刹车系统为例简单分析。问: (1)图中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小针筒? (2)哪部分等效于大针筒部分? (3)系统是怎样实现制动的? 观察图示,大部分人能对比实验原理图分析液压刹 车系统的制动原理,进一步理解液压技术。 三、课堂小结 (1)连通器的定义、原理。 (2)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 (3)知道液压技术和压强在液体中传递的规律,知道
7、一些利用液压技术的装置及工作原理。 四、实践活动 收集生活、生产中液压技术的应用实例,选取一个例子与实验装置进行类比,分析工作原 理。 第四节 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情感、态度和
8、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 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学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教学器材:塑料瓶、水杯、硬纸片、杯子、气球、塑料挂钩的吸盘、长度不同的几个试管、 空可乐瓶 教学过程: 一、大气压强 演示实验 :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提出问题: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纸片会掉下来。 演示实验 :将
9、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问: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教师放开手,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演示实验 :在刚盛过热水的密闭空塑料瓶上,浇上冷水,瓶子被压扁。 演示实验 :用开水把杯子烫热,立即扣在气球上,杯子被气球吸住。 提出问题: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塑料瓶怎么会被压扁?杯子为什么会牢牢地 吸在气球上呢? 硬纸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空气对塑料瓶有压力; 杯子被气球粘住了。 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被 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 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
10、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 压。 谁能解释一下我们刚做的三个实验的现象呢?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塑料挂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 用吸管吸汽水; 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二、大气压强的测定 1、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压强很大,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 学生纷纷猜测大气压强的大小,但是都不知道大气压究竟有多大。但是我们怎样才可 以确切地测定大气压的值呢?同学们先想一想,实验 中硬纸片的受力情况如何? 受到水杯内水的压强和大气压强,大气压强大于水的压强,因为杯底对水也有压强, 这个
11、压强无法测出。 如果能使水不与水杯底接触,而且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为零,那么纸片的受力情况是 怎么样的?进行受力分析: 硬纸片受到水柱的压力和大气给的压力。 此时,大气压强就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究竟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大家一起 来看看下面的实验。 换用比杯子长的各种不同长度的试管(或容器)进行“覆杯“实验(例如可以用矿泉水 瓶、一端封住的日光灯管等) 。教师利用图片向学生讲解,大气压可以支持的水柱高达 10m 以上。 教师提出问题: 这个实验测大气压的原理是什么? 怎样能使液柱高度降低? 大气压强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即 p0 = 水 gh ; 因为 p0 = 水 gh ,所以在大气压不变的
12、情况下,如果换用密度较大的液 体,液体的高度将会低一些。 2、托里拆利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 学生讨论: 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 关? 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因为 p =gh ,液体压强与水银柱的高度有关,而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 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无关。 破洞后的玻璃管与水银槽成了连通器,管内的水银将向下落回水银槽。 三、大气压与高度、天气的关系 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小。 教师利用图 9-4-9,给学生简单介绍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提出问题:当大气压降低时,常伴有
13、多云天气,这是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2)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的大小。 五、课堂练习 根据需要布置。 六、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内容。 七、实践活动 (1)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写出调查报告。 (2)设计一个给鸡自动饮水的装置,并解释其原理。 第十章 流体的力现象 第一节 在流体中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了解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法探究飞机的升力 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制作“鸟翼模型” ,训练学生的
14、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加深人文素养。 教学仪器:硬纸、吸管、胶带、电吹风机、铁丝、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探究升力 1、提问:鸟儿能在天空中翱翔,依据鸟的原理而设计的滑翔机大家听说过吗?你知道 第一个设计滑翔机的人是谁吗?连接滑翔机图片。 2、德国的奥托 李林达尔,是世界上公认的滑翔机之父(连接到李林达尔) 。 3、今天我们就来动手做一个鸟翼模型,观察气流对鸟翼有什么作用? 鸟翼向上运动,肯定是有一个力作用在它上面了,而这个力呢,由于它有提升物体的 作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升力” 。 二、伯努利的发现 1、提问:这个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让
15、我们来追溯一下历史;早在 1738 年,伯努利 就发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不仅解开了鸟儿在天空翱翔的奥秘,也成了人类打开 空中旅行大门的钥匙(连接到伯努利) 。 2、流速与压强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取一张纸条,从纸条上方沿纸条吹气,如图 10-1-4 ,纸条 会怎样运动? 提问: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出流速和压强有什么样的关系 要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我们来探究一下纸条上方的流速和压强; 吹纸条上方,导致纸条上方的流速比纸条下方的流速大; 纸条上升,说明纸条上方的压强比下方小; 纸条上方的流速大、压强却小,说明流速与压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伯努利原理: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
16、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4、介绍一下“河流流线”的情况; 观察实验室中模拟鸟翼周围的气流的情况(如图 10-1-5) 。 提问:根据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了解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可以通过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来解释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鸟翼上方和下方的压强差导致了升力的产生; 升力是向上的,说明鸟翼下方的压强比上方的大; 根据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知道鸟翼下方的流速比上方小; 是什么导致了下方的流速比上方的小呢,当气流通过鸟翼时,下方的流速比上方慢; 做个鸟翼模型,放在水流中,让同学来体验一下,经过鸟翼模型下方的水流要比上方慢。 5、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出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写完后对照书上的相
17、应部分。 三、解释飞机的设计原理 提问:( 1 )飞机和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 ( 2 )那飞机要升入天空,它的机翼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的?(画图) (以下 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 飞机同样需要升力; 飞机的成功是仿生的一个典型例子; 飞机的机翼和鸟翼有几乎相同的结构。 看教材图 10-1-6、图 10-1-8 和图片, 四、生活中的“翼”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在空中,飞机、天鹅; 在海洋中,企鹅、海豚、鳐鱼、深水飞机。 你能想像它们的形状吗?请你们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 五、发展空间 我们通过图 11-1-9 某同学设计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来分析它的原理。 六、课堂小结 1、流速和压强
18、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2、用这个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 3、解释飞机和鸟为什么能在天空中飞行。 七、作业 【 实践活动 】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制作飞机的机翼模型;在因特网或百科全书上查 阅有关风洞的内容, 并且用自己的话写一下风洞的作用。 第二节 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 和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 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19、、 合作精神。 教学仪器:石块、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水杯 教学过程: 一、实验探究-浮力 1、调查:洗澡时进入浴盆,感觉自己身体变轻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学生参与) 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并认同有这样的感觉;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很久以前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 2、将一个小木块放进水里,它会漂起来: 引导得出浮力概念:这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力叫做浮力; 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识到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3、如果我们游泳时,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浸没水中,我们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进行实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 (演示实验,如图 10-2-2)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以下是一种引
20、导方案供参考) 一步一步引导得出结论; 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 就没有浮力;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 4、引导学生陈述自己对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 5、进一步讨论这个实验: 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F 1 和 F 2 有什么关系?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我们分析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从分析力的示意图开始; 对第一个图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 F 1 和重力的作用; 对第二个图中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 F2 、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两个图中,石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静
21、止状态意味着平衡,平衡意味着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最后的结果是用 F1 和 F2 来表示 F 浮 ; 平衡导致了浮力必须和重力在一条直线上; 浮力向上且与重力在一条直线上,那说明浮力的方向是与重力恰好相反,那么浮力的 方向是什么? 6、引导: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哪几条有用的结论,并归纳出来。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1、复习: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升力,作用在鸟身上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升力是由于鸟翼上方和下方的压强差产生的。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浮力与升力有共同的特征“能使物体上升。 升力是由压强差产生的,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升力类似,通过类比,我们可以得出浮力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2、2、让学生自己根据理解,在卡片或笔记本上写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3、通过实验观察上下表面的压强差。 演示实验: 将两头带橡皮膜的直桶玻璃管竖直伸入水中,让同学们观察现象; 观察 到玻璃管下面橡皮膜比上面的凹陷得厉害; 根据你的理解,写一写你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什么有用的结论。 4、思考:沉没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受到浮力了吗?(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判断一下) 得出结论:像沉船那样与水底紧密结合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因为它的下表 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强。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必须要上下表面的压强同时具备的时候才能产生浮力。 三、物体的沉浮条件 1、上浮:FG 漂浮:FG ( 物 液 ) 2、悬浮:FG (
23、物 液 ) 3、下沉:FG 沉底:FG ( 物 液 ) 四、课堂小结 1、认识浮力,是一种能使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它的方向竖直向上;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产生的; 3、得到一种浮力的计算方法: F 浮 =F1-F 2 。 四、作业 根据需要布置作业。 五、实践活动 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阿基米德以及死海的资料。 第三节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求出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能 力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有步骤进行实验的条理
24、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盛有水的水杯、两端带有绷紧程度相同的橡胶膜的玻璃圆筒、体积相同的铁块、 铜块、较大的铁块、食盐、小塑料袋 教学过程: 一、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1、引导猜想: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猜想: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物体的密度有关、与物 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 2、强调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我们常常运用“控制变量法” ,也就 是说我们现在要研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那么我
25、们必须控制其他的实 验条件相同,我们用同一个物体浸入同一种液体中,那么我们就可以研究浮力与物体浸没 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了。 3、在探究结束后,总结出以上各个猜想的正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 关。对照课本上的相关部分,看看自己写的和书上的表述哪个更好。 新 课标第一网 4、学生自己总结出“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 5、启发学生明白“浸入液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液体的体积” , “浸入液体的密度”就 是“排开液体的密度” ,那么我们可以猜想一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演示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溢水杯、小桶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26、;(称重法) 步骤: 先测出小桶在空气中的重力 G1; 再测量出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G2; 将溢水杯的水正好接到刚好要溢出的位置,然后将小桶放在溢水杯的溢水口处; 将弹簧测力计挂着的小石块浸入水中,同时它排开的水通过溢水口进入小桶,这 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G3; 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这个时候盛水的小桶的重力 G3。 2、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得出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 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即:F 浮 =G 排 三、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气体和液体都是流体,因此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无论物体是漂浮、悬浮还是沉在水中,它所受的浮力都等于排开
27、的水所受的重力。 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因此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 气体。 举出在生活中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 学生举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轮船受到浮力; 热气球、飞艇受到浮力; 水里的鱼受到浮力。 四、浮力计算 浮力计算的方法: ( 1 )实验室测量浮力的方法可以计算浮力;(称重法) ( 2 )浮力产生的原因可以计算浮力; (压力差法) ( 3 )阿基米德原理可以计算浮力; (公式法) ( 4 )物体的沉浮条件法;(F 浮 =G 物 ) 例子:书上的例题“橡皮泥块“。 (1) F 浮 F1 F2; (2) F 浮 F 下 F 上; (3) F 浮 G 排; 五、发展
28、空间 1、分析密度计原理: 注意密度计的刻度是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的。 2、 “排水量”概念的解释。 六、作业 根据情况布置作业。 七、实践活动 1、自制密度计; 2、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法国物理学家查里做成的第一个氢气球的资料。 第四节 沉与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 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 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鱼、潜水艇的浮沉原 理;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 ;通
29、过在网上查阅,让学 生设计出打捞中山舰的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鱼、潜水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的学习,让学 生体验科学、技术 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 ,激发学生 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仪器:鸡蛋、水杯、盐水、注射器、试管、胶塞、胶管、玻璃管、铁丝、水、轻纸带、 胶带、酒精、棉花、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沉与浮 1、演示实验:石块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并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 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2、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
30、,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 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 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增大; c )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 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态; 当它下沉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当它上浮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没有变,那么肯
31、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 不断加盐,导致液体的密度增大,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增大;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鸡蛋下沉;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 二、认识三种状态 鸡蛋所处的三种状态: 下沉:浮力 重力 悬浮:浮力 = 重力(平衡) 三、生活中的下沉与上浮 1、我们来看看鱼是怎样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悬浮的? 鱼是通过鱼鳔改变自己的体积来改变浮力的; 鱼鳔较小时,鱼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鱼下沉; 鱼鳔较大时,鱼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鱼上浮; 鱼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鱼将可以在水中任意的深度游动。 四、潜艇与热气球 1、最早的潜艇用于军事侦察和袭击,现在也用于深海考察,为开发海洋,获得新资源
32、 提供信息。另一个仿生学的例子潜水艇(潜水艇的水舱相当于鱼鳔) 。 2、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的) 潜水艇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人工向水舱中压入水,直到重力大于浮力的时候,潜艇下沉; 人工从水舱中排出水,直到重力小于浮力的时候,潜艇上浮; 当重力与浮力相等时,潜艇悬浮。 五、分析比较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提问:鸡蛋、鱼和潜水艇都会在液体中下沉、上浮和悬浮,那么它们都是用了同样 的方法处于这三种状态的吗? 2、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总结出他们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 3、介绍热气球,加图片; 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热气球的沉浮原理。 解释热气球
33、为什么会升起来?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吊篮的热气球,为了使它能降回地 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六、打捞中山舰 介绍我国古代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万斤大铁牛的故事。 简单介绍中山舰浓缩了中国现代史的一代名舰, 1938 年在长江被日军击中,沉 入 19m 深的长江;中山舰排水量达 780 吨,长 62.48m,宽 8.99m。 让学生自己设计打捞中山舰的方案,填写到书上的表格中。 七、课堂小结 1 了解三种状态:下沉、上浮和悬浮。 2 三种状态产生的条件: 下沉:重力大于浮力; 上浮:重力小于浮力; 悬浮:重力等于浮力。 3 用学过的知识解释鱼、潜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 八、实践活动: 制作自制潜水
34、艇(如图 10-3-5) ,制作热气球(如图 10-3-8) 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飞艇的资料。 第十一章 功与机械 第一节 功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及功率的物理定义,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5、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正确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器材:斜面、小车、砝码、木块、弹簧测
35、力计、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 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 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 “功” ,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 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
36、,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 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 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1 焦=1 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 焦耳的物理含义:在 1 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1 米。 5、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
37、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 W)1 瓦=1 焦/秒;1 千瓦=1000 瓦。 (5)物理意义:1 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 1 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 马力=0.735 千瓦=735 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 (学生阅读) (8)例题(P215),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P=W/t 而 W=Gh、G=mg、m=v (9)介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例题与练习。 五、小结及作业。 第二节 杠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新| 课| 标| 第| 一|网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38、。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 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 ”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 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
39、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 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 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1 ) :支
40、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 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 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 其中 O 点是不动的,所以 O 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 的作用线是从 A 点起沿
41、F1 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1 ,从支点 O 向阻力 F2 的作 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 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 4 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
42、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二节 杠杆 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第二节 杠杆(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4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画力臂的步骤为:第一:在
44、杠杆示意图上,确定支点,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第 二:从支点 O 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第三:要 用虚线画力臂,支点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来。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每 2 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 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
45、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 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 和 F 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 与 F 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 OA 长 20cm, AB 长 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 200N 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三、杠杆的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杠杆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 系 L L L s 费距离 s1
46、2 ,因此 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 1 F2 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实践活动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六、板书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 1 F2 2 第三节 滑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47、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 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 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 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48、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 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 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 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 称量钩码的重力;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
49、向改变,但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 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 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3) 组 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