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1《戊戌变法》word教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61072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1《戊戌变法》word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1《戊戌变法》word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1《戊戌变法》word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1《戊戌变法》word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1《戊戌变法》word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师寄语: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超然一部历史选修复习学案(009) 戊戌变法 编写:彭逸雪 审核:李志武 2011、2、28 【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 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 道路的曲折性。 【宏观把握】 民族危机加深 维新 甲午战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变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自主梳理】 知识链接:必修一 15 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必修二 11 课近代工业的艰 难起步 必修三 20 课西学东渐 【课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国

2、际背景:发展资本主义,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国际潮流(工业文明的冲击) 2、国内局势 (1)社会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 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结合梁启超这段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 分) (2)经济基础: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近代思想的继续传入 【课标 2】简述康

3、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1、早期维新思想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伴随着 和 ,产生了以 、 等人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 结合课本 104 页第一二段概括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及评价(5 分) 2、康梁维新思想(依据课本第二个子目结合必修三 20 课西学东渐完成下面的问题) 代表 著作 维新思想的核心 特点 康有为 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 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 民权思想;用进化论产生君主立宪取代君主 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 谭嗣同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 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冲破纲常礼教的勇 士,发出那个时代 的最强音。 严复 自由为

4、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变法才能救亡 近代系统介绍西方 文化第一人 依据上表概括康梁维新派的主张有哪些?(3 分) 政治: 经济: 文教: 【课标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过程 (一)兴起公车上书(时间 ) (1)原因: 草案传回北京,各省举人联名拒签合约。 (2)内容:A、下诏、迁都、练兵权宜之计; B、变法从 、 、 、 方面入手,引进西方的 制度。 (3)结果:由于 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表达了 揭开了 此后 , (二)传播强学会与时务报 (1) “公车上书”后,为了 康有为等人在北京、上海等地

5、创办报 刊 名称 地点 创办人 强学会 强学会 中外纪闻 上海 梁启超 (2)影响: (三)高潮百日维新 1、诱因: 2、具体准备:(1)1898 年康有为上书 ,成为维新派的 (2)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 ,宗旨: 、 、 ,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实施:1898、6、11 光绪帝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历时 103 天,称“百日维 新” , (四)失败戊戌政变 1、史实:1898、9、2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 ” ,大肆搜捕维新 派,杀害了 ,史称“戊戌六 君子” 。 2、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充分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具

6、体原因: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 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 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 新政无法落实;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 又曲折。 【课标4】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三、内容 内容 积极作用 局限 政 治 废旧: 立新: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打击封建官僚体制, 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 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经 济 废旧: 立新: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 军 事 废旧 立新 增强国防力量

7、文 教 废旧: 立新: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 播 基本上反 映了维新 派愿望和 主张,得 到了 、 支持,初 步动摇封 建统治秩 序,具有 一定的进 步意义 没有涉 及设议 院、开 国会、 制定宪 法等政 治主张 思考:依据上表分析,维新变法的内容有怎样的特点?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气象。 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基础。 只局限在社会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一方面表明光绪帝的变法初衷不 是为了实践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也

8、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四、评价 性质: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积极性: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 有利条件。 思想上: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具有启蒙 性。 局限性:由

9、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 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反动势力和 列强寄予幻想,脱离了人民群众。 【重点问题设计】 材料一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 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 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 年 11 月 25 日) 材料二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 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

10、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 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 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 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 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 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

11、么?(2 分)戊戌变法 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 分) (2)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 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8 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 及其局限性。 (7 分) 戊戌变法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 。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 ;封建顽 固势力强大。 (2)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 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

12、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 新派的施政纲领。 (3)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 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 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小农经济战主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 充分;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 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和天 皇的支持。 武装力量强大,武装倒幕。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弱小。 具体 措施 强制推行,大刀阔斧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 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 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列强忙于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帝国主义时期;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思想 文化 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 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以 接受新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