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8 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北京城 案例说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 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 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正是杰出的代表。本目与下 一目“雄伟的长城”是并列关系。 教学过程 1. 明清两朝定都北京的原因 教师出示“元朝北京城示意图” “明北京城示意图” ,并带领学生阅读教材 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元、明、清三朝建都于北京?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明清两朝建都北京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军事地位。北京位于 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碰撞和交融的汇
2、聚点,是中原王朝开拓经营北疆的 门户。建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辖(可以通过史料补充结论) 。 二是除了军事地位外,北京城作为都城还有其他原因。 教师出示材料: 幽州之地, 左环沧海, 右拥太行, 北扼居庸, 南襟河济, 诚天府之国。 (北宋)范镇之:幽州赋 教 师 总 结 : 除 了 军 事 因 素 之 外 , 当 地 物 产 的 富 饶 与 否 ,也 是 古 都 形 成 的 因 素 之 一 。 早 在 先 秦 时 期 , 北 京 城 便 已 是 北 方 的 一 大 经 济 都 会 。 著 名 历 史 地 理 学 家 侯 仁 之 说 : “自 古 以 来 ,一 直 到 唐 朝 末
3、 年 ,只 要 社 会 政 治 条 件 比 较 稳 定 ,随 着 生 产 的 发 展 ,中 原 的 汉 族 与 东 北 游 牧 部 族 之 间 的 来 往 贸 易 是 相 当 频 繁 的 ,而 联 络 这 种 交 往 关 系 的 枢 纽 ,正 是 蓟 城 。 正 是 如 此 , 从 元 到 清 , 北 京 一 直 成 为 大 一 统 王 朝 的 都 城 。 2. 北京城的布局如何体现大一统的气派 教师出示明北京城空白图,请学生填写。引导学生思考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北京城布局有三重:最外面一重是京城,主要是百姓居住的地 方;中间一重是皇城,是拱卫皇宫并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
4、和生活保障的地方; 最里面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北京旧称北京城宣武门、正 阳门、崇文门一线以南为外城,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了防止蒙古进军修建 而成,但是因为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没有完全将北京城包裹起来,仅在南 面筑城墙一面。在筑完南墙之后,东端折向北又筑一段,与内城东南角抱接; 西端一段同样也和内城西南角抱接,使北京城的平面从正方型变成“凸”字型。 北京内城、外城就此定型。通过填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北京城的布局特点:整 个北京城的布局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排列,南到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南北取 直,左右对称。封建帝王居住的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心及南北中轴线上, 这样的建筑理念正是
5、体现王权至上的思想。 教师出示故宫平面图并讲述:故宫又名紫禁城,占地约 72 万平方米,周围 有城墙环绕,护卫设施森严,十分坚固。城墙四周各有一门,东西南北分别为 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神武门,城墙四角各有一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 城内有宫殿屋宇 9000 多间(现存 8700 多间) ,面积 15 万平方米。如果一个人 一天居住一个房子,当他将所有宫殿住完,已经过去了 24 年。故宫按照“前朝 后寝”的古制,帝王理政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生活的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各成一体,遥相呼应。同时,故宫的建筑 手法上突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的中轴线和北京城的中轴线是
6、结合 在一起的。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授,提问学生思考:故宫的建筑是如何体现 “大一统”思想的?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 天帝所居,天人对应。皇帝居住的宫殿就要称“紫宫” , “紫宫”既然是“天帝 之子”居住的地方,一定是戒备森严,不许平民百姓随便进出的禁地,所以称 之为“紫禁城” 。故宫所有的建筑都是红墙黄瓦。黄色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中央 方位,故故宫以此作为皇室的标志;红色给人以庄严、肃穆、富丽堂皇之感, 所以故宫的颜色以红黄为主。故宫在建筑上十分讲究用“九”这个数字,这 正是体现了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太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建筑,也是规格等级 最高的
7、建筑。殿高 35 米,建在汉白玉台阶上,凡是重大的典礼都在此地举行。 人们一走到太和殿前,就会感到威严的气氛,体会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授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到,故宫体现了专 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北京城布局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气派。 雄伟的长城 案例说明 雄伟的长城是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 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教学过程 1. 长城修建的历史作用 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城景点加以介绍,并展示图片。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学生教师带领学生思考长城的作用, 师生共同阅读 教材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在军事上,抵御少
8、数民族的侵扰;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统一;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长城在军事上的建 造是为了遏制游牧民族的进攻,所以长城的建造增强了中原王朝的军事防御能 力。同时,随着和平安定环境的出现,边疆地区也出现了较为长期稳定的和平 交往局面,双方设立互市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因此,长城的作用是巨大的。 2. 长城的象征意义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刚毅的精神铸造了这一雄 伟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力。看到长城的图片,或者登上长城后, 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教师总结:在联合国大厦内,悬挂着中国政府赠送的巨幅长城挂毯,长城 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198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长城 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 年月 25 日在北京颁发了证书。2002 年 10 月,长城被 列入 2002 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中国长城是世界著名建筑,但随着 旅游事业的发展,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影响了长城建筑的完整 和完美。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该怎样去保护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生讨论。 播放长城长歌曲,结束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