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位: 年级:八年级(下) 学 科 历 史 课题:第一学主题: 第 1 课 中国人民 站起来了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选举的中央领导人,会 议的主要决议。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概 括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 义。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搜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西藏为什么能够和平解放,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概括 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
2、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 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从而进一步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的历史结论。 2通过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西藏是祖 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的团结和统一也是我们青年学生义不容 辞的责任。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进一步的了解,以激发学生 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 学 过 程 一、开学献词 二、导入: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
3、围内取得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 件。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哪些事情呢?开国大典盛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将和 建立者们一起去享受这份快乐! 三、讲授: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会议盛况 2、会议决议 (二)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开国大典 3、新中国 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四、总结:本课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创建 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的诞生,是百余年来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成果。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历史从此跨进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布置作业:知识与
4、能力训练第一学习主题第 1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一学习主题第 2 课 板 书 设 计 第一学习主题: 第 1 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地点:北京 2、会议性质: 代表全国人民 3、主要内容:共同纲领国家性质 国家政策临时宪法作用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国庆纪念日(国庆节来历) 2、历史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 年 4 月达成协议双方:中央人民政府西藏地方政府 2、意义: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3、标志: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教学后记: 课题:第一
5、学习主题:第 2 课 新中 国政权的巩固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美国侵略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等史实和黄继光、邱少云等英 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了解土地改 革前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了解镇压反革命运 动的经过及结果。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的原因、作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老师指导下分析、讨论土改的原因、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历 史事件的能力。 三、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抗 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支援了朝鲜人民捍卫独立的斗争,也保卫了我国的 安全;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 度。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到镇压反革命运 动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抗美援朝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二、难点 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是几月几日?我国领土何时统一? 标
7、志是什么? 二、导入: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国土,年轻的共和国 又面临帝国主义的颠覆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破坏。共产党怎么办?年轻的共 和国怎么办? 三、讲授: (一)抗美援朝战争 1、开始 2、结束及意义 3、英雄人物 (二)土地改革运动 1、开始及文件 2、结束及意义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四、总结:1949 年至 1956 年,这个时期国内、国际形势相当严峻。为了巩 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从 1950 年到 1953 年相继发动了抗美援 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三大革命,三大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 主政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五、布置作业
8、:知识与能力训练第一学习主题第 2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二学习主题第 1 课 板 书 设 计 第一学习主题:第 2 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抗美援朝战争 1、参战时间(开始):1950 年 10 月 2、军队名:中国人民志愿军 3、司令员:彭德怀 4、结束时间:1957 年 7 月 5、签订条约:朝鲜停战协定 6、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7、英雄:黄继光(堵机枪)、邱少云(守纪律) 土地改革运动 1、开始时间:1950 年 6 月 2、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 3、结束时间:1952 年冬 4、意义(标志):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地主) 镇压反革命运动 1、开始时间:1950 年
9、 10 月 2、结束时间:1952 年底 注:列举新中国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 教学后记: 课题:第二学习主题:第 1 课 社会 主义制度的建立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向、任务及其主要成 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 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二、能力与方法 1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
10、,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过程,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2“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但决定性的因素在于 中国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难点 “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抗美援朝在什么时间?新中国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有哪 些? 二、导入:新中国成立
11、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 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 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三、讲授: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影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的制定 (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 2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意义 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 完成,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2、;建立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 改造的初步基础;建立了对农业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各 项事业都有了进一步发展。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已经取得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宪 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五、布置作业:知识与能力训练第二学习主题第 1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二学习主题第 3 课 板 书 设 计 课题:第二学习主题:第 1 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 1、公布时间:1953 年; 2、内容:一化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 年; 2、任务:以苏联帮助建设的项目为中心,发展
13、重工业(重点) 3、结果: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 年 9 月 2、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三大改造 1、开始时间:1953 年 2、范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 工商业 3、形式:农业、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4、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后记: 课题:第二学习主题:第 2 课 “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执教: 课 时 一课 时 课 标 要 求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知道“大跃进”运动的主要内容及造成 的严
14、重恶果。了解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及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具体 办法。评析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性质、后果。 二、能力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大跃进”运动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这场运动为什么 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 训?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严重失误,使 学生正确认识这段教训惨痛的历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永远牢记“实事求 是”这一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大跃进”运动、人
15、民公社化运动、我国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 二、难点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教训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我国三大改造的范围是什么?结束时间和意义各是什么? 二、导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到 1966 年,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是 10 年。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由于缺乏经验,遭到过严重挫 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三、讲授: (一)“大跃进”运动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大跃进”情况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开展 2、评价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 四、总结: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历史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的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探索一
16、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经 摆在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1956 年中共提出了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但过分强调了“快”,造成了经济建设的失误,错误 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建设路上受到挫折,为此,中共中 央采取了恢复和调整的措施,使错误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布置作业:知识与能力训练第二学习主题第 2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二学习主题第 3 课 板 书 设 计 第二学习主题:第 2 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时间 内容中心环节片面强调 2、出现“大跃进”的根本原因: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 高速度。 3、“大跃进
17、”运动的主要表现:农业浮夸风; 工业全民大办钢 铁 4、经历时间:3 年成绩人民大会堂 5、评价: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 1、形成原因 2、高潮时间 3、错误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 调整的实质: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的错误 教学后记: 课题:第二学习主题:第 3 课 艰苦 创业的民族脊梁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各行业模范代表人物的名字。理解当时艰苦创业的困难背景。理解“民 族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探究和对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工作环境和言行的 要 求 共同点比较,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历史现象的
18、能力。 2根据教材内容和收集当时先进人物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分组讲述故 事、办历史小报、墙报等方法,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3说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荣誉和影响,进一步评价其中某个人,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的能力。 4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面临的一些困难,谈谈自己的解决办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背景和先进人物的特殊经历,进行爱国 主义情感教育,并学习和继承他们勇于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了祖国人民的利 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背景;先进人物的贡献 二、难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19、艰苦创业的条件与创业精神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什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各自何时开展?正确吗? 二、导入:面对国家的困难局面,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 共渡难关。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先进人物呢? 三、讲授: (一)“铁人”王进喜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四、总结:“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在大庆油田会战,带动了我 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使我国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历史。“两弹 元勋”邓稼先带领科技人员取得了举世惊人的成就原子弹、氢弹 的研制成功,震撼了世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勤政为民,甘当公仆, 给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20、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五、布置作业:知识与能力训练第二学习主题第 3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二学习主题第 4 课 板 书 设 计 第二学习主题:第 3 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教学后记: 课题:第一学习主题:第 4 课 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文化大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时问。理解“文化大革命”发生的 原因和危害。知道两个反革命集团。了解四五运动的原因、经过。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原因和危害的思考。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
21、的能力。通过对毛泽东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 不是偶然的,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 2通过讲述“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危害,让学生认识到加强社会 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3了解“二月抗争”、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 帮”的史实,学习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四五运动 二、难点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各是指谁? 二、导
22、入:由于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时期党中央在政治、思 想方面的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全 面发动。究竟这场动乱怎么样呢? 三、讲授: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错误的发动 2、共和国史上最大一起冤案 (二)林彪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 1、“九一三”事件 2、“四五”运动 3、粉碎“四人帮”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四、总结:1966 年至 1976 年,是“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 这十年中,我国发生了许多骇人听闻的事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 迫害致死,林彪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四人帮”妄图篡党夺权。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损失约 5000 亿元。这是
23、“左” 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 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但是,中国共产党是 伟大的党,它有能力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阴 谋,也有能力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和缺点。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 民,他们对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反革命活动,自 觉地进行了英勇斗争。 五、布置作业:知识与能力训练第二学习主题第 4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三学习主题第 1 课 板 书 设 计 第一学习主题:第 4 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开始时间:1966 年 5 月 2、发动 原因 3、起推波助澜作用的文章:毛泽东的炮打
24、司令部矛头 4、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时间 事件 林彪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 1、文革时期是两大反革命集团 2、“九一三” 事件:时间 标志 3、“四人帮”团伙成员 4、“四五”运动:时间 内容 性质意义 5、毛泽东逝世 6、粉碎“四人帮”:时间标志为粉碎 “四人帮”作出贡献的人物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经济损失:5000 亿元 教学后记: 单位: 年级:八年级(下) 学 科 历 史 课题:第三学习主题:第 1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主要内容。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5、的深远历史意义。 2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针对“两 个凡是”。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知道四 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的评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实事求是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 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2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或调查报告,使学生养成独 立思考和善于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改 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正确认识。从而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 心。 2引导学
26、生学习邓小平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 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努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3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爱国进取、 努力学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二、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两个凡是”方针的实质与危害。关 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文化大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各是什么? 二、导入: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 期。这是一个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大约要到 21 世纪中叶。我们现在 正处在这一时期的关键时刻,情况
27、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 三、讲授: (一)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发起人 2、发起报刊和文章 3、意义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4、“四项基本原则” 四、总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 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 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端。从此,全国人民在以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五、布置作业:知识与能力训练第
28、三学习主题第 1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三学习主题第 2 课 板 书 设 计 第三学习主题:第 1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和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邓小平的再次复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发起人:邓小平 2、发起讨论:时间 报纸 文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会议召开时间:1978 年 12 月 2、内容: 3、意义: 4、“四项基本原则”:提出时间 提出人 内容 意义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教学后记: 单位: 年级:八年级(下) 学 科 历 史 课题:第三学习主题:第 2 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一、识记与理
29、解 1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和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 记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记住所有制改革的方针和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记住企业改革成果的代表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和改革农村产业结构的深远影响; 理解国企改革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理解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 的关系。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内容的 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重点剖析小岗村、宝钢的改革情况,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 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学
30、习,使学生认识 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 素。 2通过农村和城市改革取得的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 二、难点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的必要性;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哪些重大决策? 二、导入: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揭开了中国经 济改革的序幕。农村率先开始改
31、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讲授: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农村改革雏形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铺开 3、意义与效果 4、深化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及开展 2、重点与内容 3、成果 四、总结: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国农业向商品化、社会化、 现代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对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具有重大意义。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突破了我国原有的城市僵化的经济体制,开始向充满活力的 经济体制转化,极大地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大多数企业摆脱了困 境,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科
32、技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在 改革中崛起,成为国有经济的中流砥柱。 五、布置作业:知识与能力训练第四学习主题第 2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四学习主题第 3 课 板 书 设 计 第三学习主题:第 2 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农村改革开始时间 2、率先“包产到户”的典型 3、农村改革政策名称和内容 4、意义 5、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际不存在时间 6、调整产业结构及作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所有制改革方针 2、改革重点 3、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 4、企业改革成果代表 教学后记: 单位: 年级:八年级(下) 学 科 历 史 课题:第三学 习主题:第 3 课 开放
33、的中 国走向世界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 省份和设立时间;记住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20 世纪 80 年代对外开放 的窗口城市,20 世纪 90 年代扩大开放的窗口城市。知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 种主要模式。 2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经济特区的特点、成就及其影响。理解 20 世纪 80 年代对外开放地区的地理分布特点,20 世纪 90 年代新开放地区的 分布特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能力和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对比 5 个经济特区、14 个沿海开放城市、7 个沿海 经济开放区的地理分
34、布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对比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对外开放的成果。 提高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深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 创新思维能力。 4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 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5通过归纳“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历史 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 新意识。 2通过了解对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 主义事业繁荣昌
35、盛的强国之路。 3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难点 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率先“包产到户”的典型是哪一个?我国农村改革政策名称 是什么? 二、导入: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汉唐宋元明(前期)的开放促进了中外 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朝中后期以来的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挨打。建国后。由 于国际形势严峻,以及“左”的错误影响,我国长期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建国 30 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不
36、开放不 行”。 三、讲授: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 1、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2、首先开放的经济特区及实行政策和效果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1、对外开放扩大的分布 2、长江流域的龙头及作用 3、深化开放 四、总结:我国于 2001 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 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 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 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 开放。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 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五、布置作业:知识与能力训
37、练第四学习主题第 3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四学习主题第 5 课 板 书 设 计 第三学习主题:第 3 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经济特区的设置 1、对外开放的目的 2、对外开放开始时间 3、第一次提出办经济特区的人 4、办经济特区开始时间 5、五大经济特区:首先开放的四个 最大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特点 6、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对外开放的扩大 1、对外开放扩大的分布特点 2、扩大开放的窗口:名称建立 时间作用 3、开放的深化 教学后记: 单位: 年级:八年级(下) 学 科 历 史 课题:第三学习主题:第 5 课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一、识记与理解
38、 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 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理解我国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内 在联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学习,认识民主法制建设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2我国社
39、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 二、难点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法制建设加强的作用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中国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人是谁?中国的五大经济 特区是哪几个? 二、导入:面对全面的改革开放,各项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社会主 义民主得不到完全发挥。怎么办?中国共产党怎样做的呢? 三、讲授: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1、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的表现 2、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1、修订宪法 2、形成法律体系框架 3、依法治国 四、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各级司法部门坚持“
40、执法必严”“违 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帮助困难群众法律诉讼等方 面。 五、布置作业:知识与能力训练第四学习主题第 5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四学习主题第 6 课 板 书 设 计 第三学习主题:第 5 课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的表现: 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1、修订宪法:开始时间 开始会议 2、形成法律体系框架:核心 范围(具体表现) 3、依法治国坚持的基本原则 4、依法治国惩治腐败的范例 教学后记: 单位: 年级:八年级(下) 学 科 历 史 课题:第三学习 主题:第 6 课 沿 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前进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41、 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谁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了 解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基本路线的 内容。记住谁在中共十四大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 统、全面的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记 要 求 住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和大会的主题。记住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新 阶段的奋斗目标,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他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了解“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及其重要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即
4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 理解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课外收集、整理有关邓小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作出的贡 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学生明白: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理论的创新。 充分认识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作出的历史性的 贡献,使学生对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产生 认同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了解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 明确中国未来的奋斗方向,树立为实现这一美好前景奋发
43、努力的目标和对 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难点 1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2本课所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 策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的表现是什么?我国的法律体系框架 的核心 和范围(具体表现)又是什么? 二、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学生对这首歌曲都十分熟悉。歌曲 播放后,可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歌颂的是哪位老人?他在中国的历史舞台 上充当过怎样的角色? 三、讲授: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2、中共十三大
44、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 1、南方谈话内容 2、南方谈 话作用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1、中共十四大 2、邓小平逝世 3、 中共十五大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性盛会中共十六大 四、总结: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共 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中共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 系统、全面的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 并将其称为邓小平理论,还写进党章,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 五、布置作
45、业:知识与能力训练第四学习主题第 6 课练习 六、布置预习:预习第五学习主题第 1 课 板 书 设 计 第三学习主题:第 6 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提出时间 提出 人理论 提出会议 2、中共十三大内容: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步走战略 邓小平南方谈话 1、“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 2、建设道路姓“资” 姓“社”的三条标准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1、中共十四大:时间 内容 2、邓小平逝世 3、中 共十五大:时间主题确定理论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46、业新局面的历史性盛会 中共十六大:1、时间 2、内容 3、奋斗目标 4、意义 教学后记: 单位: 年级:八年级(下) 学 科 历 史 课题:第四学习主题: 第 1 课 五十六个民 族是一家 执教: 课 时 一课时 课 标 要 求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已建立的五个民族自治区;知道我国建立 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出现 的跨越式发展: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运用“中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示意图”,分析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47、观点分析历 史和现实问题,用历史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协调、合 作、竞争意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巩固国家安定团结局面和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的根本保证。通过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懂得新中国 的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促进了少数民 族地区的发展以及各族人民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树立民族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二、难点 怎样理解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提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提出人、提出会议和时间 各是什么? 二、导入:少数民族地区发生这些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各族人民对我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怎样巨大的贡献? 三、讲授: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少数民族简况 2、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1、新型民族关系的内容 2、新时期国家对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