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185748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昆明市“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昆明市“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昆明市“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昆明市“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昆明市 “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 昆明市商务局 0 目 录 编制说明 1 1、 “十二五” 时期昆明市商务发展回顾 1 (一)内贸流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1 (二)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3 二、 “十三五” 时期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 (一) “十三五 ”时期昆明市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5 (二) “十三五 ”时期昆明市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6 三 、 “十 三 五 ”时 期 昆 明 市 商 务 发 展 的 指 导 思 想 和 思 路 目 标 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思路9 (三)发展目标 10 四、工作重点12 (一)加快完善市场体系,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构建高

2、 效便捷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12 (二)完善鼓励消费政策,促进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实 现内贸流通总体平稳增长14 (三)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创新商业发展 模式,促进流通方式转型升级16 (四)加强市场监测与调控,切实保障市场平稳运行18 (五)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19 1 (六)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提高引资质量水平21 (七)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22 (八)深 化 区 域 合 作 , 提 升 保 税 物 流 功 能 , 推 进 通 关 便 利 化24 五、深化改革26 (一)深化内贸流通改革创新26 (二)放宽外资民资市场准入27 (三)

3、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 27 (四)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28 六、保障机制28 (一)加强组织领导28 (二)加强财政资金扶持 29 (三)推进法治商务建设 29 (四)加强商务人才队伍建设29 (五)加强行业组织自律 30 (六)加强商务宣传联动 30 0 编制说明:昆明市“十三五 ”商务发展规 划是昆明市商务 发展的专项规划,是“ 十三五” 时期商务发 展的重要指导性文 件(规划期限为 2016-2020 年)。 “十三五” 时期是我国实施“一 带一路”国家 战略的关 键时期,昆明作 为联接国内、连通南亚 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能源、物流、信息通道,制定昆明市“十 三五” 商务发 展规划, 对提

4、高昆明内贸 流通和外经贸发展能 力,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助推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 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 “十二五” 时期昆明市商务发展回顾 “十二五” 期 间,昆明市 积极应对国内外复 杂宏观经济形 势的变化,狠抓工作落实,在深化改革中争创新、在攻坚克 难中寻突破、在关注民生中谋发展,商务工作保持了稳步持 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内贸流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二五” 时 期,昆明市社会消 费品零售 总额逐年增长, 与“ 十一五” 末相比,全市社会消 费品零售 总额从 1060.19 亿 元增加到 2061.66 亿元,年均增长 14.2%。 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加速。2

5、015 年,昆 明网络零售交易额为 300.5 亿元,在淘宝和阿里巴巴开户的 企业或店铺近 3000 户,从事网络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达 11 个。总部楼宇经济快速增长。 “十二五” 期 间,全市认定总部企 业 121 户,总部企业税收年均增长 5%以上,培育税收千万元 楼宇 11 幢、税收亿元楼宇 10 幢,总部(楼宇)经济对税收贡 1 献作用日益凸显。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得到调整,物流基础设 施建设逐步向五大物流基地集聚。苏宁电器、东骏药业、鸿 翔药业、健之佳、云南白药等各类商贸物流配送设施得到发 展。跨国物流通道合作取得突破。开通中欧(昆蓉欧)货运班 列,跨境多式联运通道建设和国际物流发展不断

6、深入。 内贸流通布局逐步优化。编制了昆明市商业发展布局 规划 2011-2020,持续实施主城区商品交易市场搬迁和转型 升级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列入行动 计划的 179 个市场,累计完成 119 个。大宗商品市场主体逐 步壮大。截止 2015 年底,全市各类专业市场 208 个,其中亿 元以上专业市场 27 个,直接吸纳就业 25 万人,在经济增长、 财政增收、劳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民生工程成效明显。 “十二五” 期间,菜市 场建设工作被列 为全市十项惠民工程,全市累计新建改造菜市场 225 个,主 城区菜市场累计达 422 个,有效缓解了买菜难和买菜贵问题。

7、在主城区共建设了 19 个商业服务示范社区、5 条特色旅游文 化商业街区、9 条特色餐饮美食街区,提升了居民消费便利 化水平。 市场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运行监测样本企业从 127 个增加到 250 个,样本企业覆盖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 重点流通节点、应急商品等领域,监测实效明显增强。启动 并实施昆明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追溯体系构架基本形 成,建成覆盖 14 个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的流通追溯节 点 165 个,截止 2016 年 10 月底,昆明市追溯体系管理平台 2 累计上报肉菜追溯数据 1120 万条。商务领域市场秩序不断 改善,商务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

8、备案 及零供交易关系不断规范,全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效明显。 成立商务行政执法支队,组建了机构,充实了人员,搭建了 12312 商务举报投诉平台。 (二)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 时 期昆明市开放型 经济实现了跨越式 发展,为 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主要表现在: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外贸总额居西部省会城市第三位。 “十二五” 期 间,全市 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 734.52 亿美元,比 “十一五” 期 间增加 389.63 亿美元。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昆明 位于成都、西安之后,居第三位。昆明综合保税区、昆明高新 保税物流中心和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获批。成功申报 国家级花卉

9、和蔬菜出口示范基地,为打造外向型农产品加工 和出口基地奠定基础。 利用外资工作持续快速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十 二五” 期间 ,新批设 立外商投资企业 345 户实际利用外资累 计达 91.6 亿美元(按照原统计口径计算),分别是“十一五” 期 间的 3.2 倍和 3 倍。来昆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累计 45 个,引进 境外世界 500 强企业由“十一五” 末的 15 家增加至 23 家。昆 明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约占全省的 80%,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外资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跨越发展,成为开放型经济的新亮点。 进入“ 十二五 ”以来, 对外经贸合作

10、呈现 出包括承包工程、设 3 计咨询、劳务输出、对外投资、替代发展等企业共同开拓海 外市场的局面。昆明市对外投资审核项目累计 85 项,协议投 资额 17.2 亿美元。在替代种植和发展领域,昆明市参与老挝 北部、缅甸北部替代种植企业共计 39 家,项目投资额 20.9 亿美元,境外实际种植面积达 112 万亩。对外承包工程 62 项, 合同总额达 17.1 亿美元。昆明市“走出去” 工作呈现跨越式发 展新态势。 对外交流不断增强,对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 升。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孟加拉国 7 国在昆设立了总领事馆。2010 年以来,共引进各类金融机构 51 家,汇丰

11、、恒生、东亚、渣打、泰京、马来亚 6 家外资银行 设立昆明分行。 “十二五” 时 期,昆明市商 务发展取得了 显著成绩,但还 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 开放战略下的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尚未充分释放,扩大开放 的空间尚未充分挖掘,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 性障碍尚未得到彻底根除,缺乏支撑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大 载体。市场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产业开放度低,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弱,处于产业分工低端,缺乏在全国领先的龙头 企业,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较弱,对周边国际市场辐射力、 带动力和影响力仍很有限。传统的商贸流通组织与经营形式 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流通的现代化水平较为滞后

12、,商业模式 缺乏创新,流通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二、 “十三五” 时期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4 (一) “十三五”时期昆明市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昆明市商务发展整 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 外经贸增长压力增大。当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幅度较 大,世界经济在调整中曲折复苏,制度、规则、市场、技术、 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 续低迷,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多种因素叠加,外贸增长形势 严峻。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 安全威胁交织,我市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域东南亚国 家与云南省的毗邻地区仍存在

13、民间武装、走私贩毒等不稳定 因素,对外经济合作风险加大,受到不利影响。 引进外资压力增大。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前景存在着诸多 不确定因素,吸引外资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国际投资规则加 快重构,受资源环境约束,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 断上升,外国投资分流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国家外商投资统 计制度(2015 年)于 2016 年 1 月实施,统计制度的变化对我 市引进外资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面临着优化外资产 业结构、提升引进外资质量的挑战。 内贸流通较快增长压力增大。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 转向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 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

14、挑战。 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 出,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内贸流通结构性矛 盾凸显,市场消费较快增长压力增加。 5 保持区域竞争优势压力增大。周边省会城市为提升本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利用各自的发展优势,在商务领域开 展全方位的角逐,区域之间市场要素竞争更趋激烈。我省多 级均衡发展和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各州市正加快发展、赶 超发展,昆明部分企业市场销售、进出口和对外投资业务已 转移至边境州市,省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 “十三五” 时 期,我市商务领域保持区域竞争优势压力增大。 (二) “十三五”时期昆明市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国家战略实施为我市商务事

15、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 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要求云南主动服 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 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云南发展 确定了新坐标、新定位,也为我市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动力。随着国家“一带一路” 、长 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 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昆明作为“一带一路” 前沿 枢纽、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门户的优势更加凸显,北上可连 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东向可连接 长江经济带,为我市进一步融入全国发展大格局,充分利用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深度参与国际 合作与竞争,对商务事业快

16、速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深化改革“制度红利”的释放为我市商务事业发展创造 了新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 制,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从总体要求、基本原则、 重大举措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了系统安排,这对当 6 前加快昆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国家加快 推进外商投资体制改革,推动修改“外资三法” ,为外商提供 稳定、透明和可预期的法律环境;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 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外商投资限制类产业数量减少一半, 进一步放宽外资股比限制,为外商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 务,为外资进入拓宽空间;全面推进自贸区建设,促进吸收外 资载体平台建设,实施

17、国家级经开区创新发展工程等一系列 具体政策措施,为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 遇。 供给侧改革和“四化”融合发展为我市内贸流通转型升 级注入了新动力。国家、省、市实施供给侧改革, “三去一降一 补” 优 化产业结 构,解决需求和供 给的矛盾,有效促进商品流 通,改善内贸发展结构性不足,为内贸流通转型升级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四化” 深度融合、 协调 推进,为我市产业 升级、扩大消费、拉 动投资,促进内贸流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引擎。 着力扩大内需、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为内贸流通发展提 供了不竭动力;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积极推

18、进,对 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内贸流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深化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扩大消费需求 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为 内贸流通发展提供了市场潜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 息技术的应用,将加快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推动流通向网络 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内贸流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7 区域一体化和功能区建设为我市商务事业发展构建了 新载体。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滇中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总体 规划、 关于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 全力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为滇中城市市场体系一体 化提供了新平台。滇中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对市场发展

19、性资源的吸引能力和集聚能力更加突出。昆明综合保税区、 高新保税物流中心和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获批,昆明 市与沿边州市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昆明市开放型产业发展 面临重大机遇。总体来看,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和 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常态、新情况、新变化,必须充分认 清形势,抢抓机遇,千方百计克服不利因素,全力推动商务 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 、 “十 三 五 ”时 期 昆 明 市 商 务 发 展 的 指 导 思 想 和 思 路 目 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 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

20、话精神,按照“四个 全面” 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主 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 略,围绕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积极推 动内贸流通和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发展,培育商务发展新动力,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构 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商务发展 新跨越,促进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经济 贸易中心的建设,全力当好引领云南和我国西南地区与南亚 8 东南亚国家开放合作的龙头。 (二)发展思路 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深化国际 国内区域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 一路” 、长江经济带、京 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

21、昆明区位优势,加 快建设联接国内、连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物流通道,拓宽对 外开放领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 枢纽,提升“ 西南开放 门户” 品牌。 坚持创新发展。推进外资、外贸、外经联动发展新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创新商业模式,营造创新环境,推 动商务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信息化与流通 现代化融合发展,以电子商务引领流通业变革创新,促进流 通业提档升级。依靠研发设计、品牌建设、营销网络延伸等 手段,提升传统出口产业,实现出口主导产业替代升级,打 造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国内竞争新优势。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好商务发展的规模与效益、质 量与水平的关系

22、,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搭建国际国内合作平台,实施“走出 去” 和 “引进 来”战略,推动贸易结构、市场结构、要素结构和 空间发展结构全方位优化。积极融入沿边开放,促进东中西 互动开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新格局,推动 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中心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绿色商务,将绿色发展理念贯 9 穿商务发展各领域,推进商务领域节能减排,大力发展高效 流通、绿色流通,打造绿色商品供应链,倡导绿色消费,引导 绿色生产。鼓励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化发展,引导和支 持企业引进绿色项目和加强境外项目环保建设,营造良好的 外

23、部发展环境。 坚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商务发展在扩大就业、增加收 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营造安全、高效、 便捷的消费环境。实施商务惠民工程,不断推进生活必需品 流通基础设施、配送网络和社区商业的建设,着力推动生活 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逐步完善对外劳 务合作,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国内贸易。流通网络更加全面、布局更加合理,加快形 成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圈一体化市场流通体系,基本建 立城乡统筹的现代流通体系;市场运行和监管更加规范有序, 综合保障更加有力,居民消费更加便捷,全面提升消费拉动 经济增长的能力。 “十三五 ”期间,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

24、额年均增 长 10%以上, 2020 年达 3300 亿元。 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培育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提高出 口商品竞争力,着力改善贸易结构,全面提升外贸综合效益; 昆明综合保税区建设成效显著,力争国务院批准昆明设立国 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力争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昆 明为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融入全省申建中 10 国(云南)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昆明与沿边州市全方位 立体的沿边开放格局。 “十三五” 期间,进 出口贸易额年均增 长 10%以上。 利用外资。外商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 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

25、宽,积极引进世界 500 强企业, 高原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 医药产业等领域的外资比重不断增加,外资行业结构不断优 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三五” 期间,力争 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保持在 5 亿美元以上,累计突破 30 亿美元(按照新统计口径计算)。 对外经济合作。以周边国家为重点,对外投资规模不断 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在重点领域、重点市场取得新突破,对 外劳务合作平台建成运行,替代种植向规范化、园区化发展, 建立健全替代产业链条, “走出去” 战略和区域 经贸合作取得 实效。 “十三五 ”期间 ,对外投资项目数累 计达 250 个以上,力 争中方

26、对外协议投资额较“十二五” 期间 翻一番,达 23 亿美 元以上;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年均增长 9%,2020 年对外承 包工程合同额达 80000 万美元。 口岸发展。加大口岸建设投入,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和 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多式联运、物流信 息化比重明显增加,跨境物流新路径得以拓展、新流程得以 优化。“十三五 ”期间 ,力争成功申建昆明 铁路口岸,昆明高新 和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实现“一站式” 服务和“直通关”, 中欧班列(昆蓉欧)双向稳定开行,昆明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11 作用凸显。 四、工作重点 (一)加快完善市场体系,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构 建高效便捷的商贸流通体

27、系 1.优化市场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市场功能疏解。在“十二 五” 持 续开展主城区商品交易市场搬迁和 转型升级工作基础 上,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市场疏解与片区 开发相结合,继续稳步推进主城区 60 个商品交易市场向外 疏解,推动非主城区功能向外转移,促进主城区产业转型升 级,带动主城外围区域的协同发展。合理布局大型商品交易 中心。建设五华区桃源片区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七甸 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建设 3 个工业品交易中心。建设 辐射海内外的花卉、钢铁、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的交易 平台。培育“ 昆明市十 强专业市场” 。到 2020 年,年交易额超 100 亿元的专业市场累计

28、达 4 个、50 亿元的专业市场累计达 6 个。 2.促进商业集聚发展。合理建设商业综合体。在昆明主 城区和县城区合理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调配城市交通、金 融等资源,打造一批符合标准,且可入性强、通达性好、舒适 性高的商业综合体,重点推进东风广场片区、巫家坝片区、 呈贡新区商业综合体建设,到 2020 年提升 10 个以上大型商 业综合体建设。打造“ 一刻钟生活服务 圈” 。优化社区商业网 点布局,构建布局合理、服务优质、方便快捷的新型社区商 业体系,到 2020 年培育 30 个以上商业服务示范社区。打造 12 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培育一批商业街区,形成集聚效应显著、 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

29、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规 范、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商业街网络体系,到 2020 年培育 15 条以上特色文化旅游商业街区。 3.建立城市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产业, 推进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引导商贸物流企业向物 流园区集聚、集约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建设城市 物流配送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仓储式会员店。 引导和集聚全社会物流资源,搭建城市配送平台,完善城市 配送中心、社区集散网点等设施布局,在社区、商务区等设 置一批公共货物装卸点和货物集散点,充分利用现有商业零 售终端网络,增强城市末端配送的装卸、分拣、暂存等服务 功能,推动城市配送向共同化、智能化、规模化

30、、集约化发展。 到 2020 年,建成 9 个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培育 5-10 家 商贸物流企业做优做强。 4.优化农村商贸流通网络。立足“大农村” ,依托“大数据”, 以“ 工 业品下 乡、农产 品进城” 为宗旨,以 龙头企业为纽带,以 农村商贸流通优化工程和供销社乡村流通工程建设为抓手, 统筹商务、供销等领域的资源,大力建设、改造农村商品流 通基础设施,形成集县级配送中心、电商交易平台、乡(镇) 新型商业中心、乡(镇)村农(集)贸市场、村连锁店于一体的 新型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体系,提高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的流通效率,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到 2020 年,建成县级 配送中心 10 个

31、、乡(镇)新型商业中心 10 个、乡(镇)村农(集) 13 贸市场 50 个、村连锁店 500 个。 (二)完善鼓励消费政策,促进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 实现内贸流通总体平稳增长 1.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鼓励流通企业以资本和品牌 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并购、品牌输出、特许加盟等方式 整合流通资源,开展强强联合,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区域发 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培育具有区域辐射力或 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利用 特许加盟、自愿连锁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水平和市 场竞争力。支持流通企业参加各类会展和营销活动,培育驰 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扩大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

32、“十三五” 期间, 新增年销售额超 20 亿元的批发企业 2 户、超 5 亿元的批发 企业 5 户、超 1 亿元的批发企业 10 户;新增年销售额超 10 亿元的零售企业 2 户、超 5 亿元的零售企业 5 户、超 1 亿元 的零售企业 10 户。 2.推动商务惠民工程建设。推动“智慧社区” 建设。设立 社区服务站,通过点击电子显示屏采购商品,现场结算、送 货上门,创新社区商业服务模式。做好“ 菜篮子” 工程和市场 保供。将菜市场纳入社区商业的基本公共设施同步规划,建 立菜市场规划执行联动监督机制,积极探索网上交易和实体 销售相结合的“菜篮 子” 供应模式,大力 发展“菜篮子”商品共 同配送,

33、促进“菜篮 子” 进单位、进社区、 进楼宇、进家庭。完 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立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调控、保 供机制,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市场保供联动机制,不断增 14 强市场保供能力。加强对重点流通企业、重要生产资料、生 活必需品市场的商品流通情况监测,扩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 覆盖面,着力提高市场运行分析水平。 3.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推进信息、绿色、住房、旅 游休闲、教育文体、养老健康家政等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和十 大扩消费行动,形成消费热点。培育时尚消费。积极发展体 验式、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消费,加快汽车营地、文化产 业园、艺术街区、国际品牌街等项目建设。大力促进节假日 和会展消费。鼓

34、励、支持举办节假日商品促销展会、特色商 品或进口商品展会等各类会展,以展促销,拉动消费。引导 品牌消费。鼓励“老字号 ”企业产品开发 、品牌建设,拓展品牌 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竞争力,带动品牌消费。推动传统商贸 企业转型升级,引导餐饮企业加速转型,推动餐饮业向大众 化、信息化、集约化、多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4.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商务综合执法工作,推动建立跨 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整合 12312 举报投诉制度,畅通 举报投诉服务渠道和举报投诉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参与 积极性,建立共治体系。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推进我市肉菜 流通追溯工作和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参与全市商事制度 改革,加强商务

35、领域事中事后监管,认真落实“双随机一公开” 制度,推进商务领域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 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消除企业跨行业、跨 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阻力。进一步规范零售商、供应 商交易行为,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管理。完善打击侵 15 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 统筹协调。 (三)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创新商业 发展模式,促进流通方式转型升级 1.加快电子商务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以“互联网+流通” 为载体,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公共投入和环境建设,以技术 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推动传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充 分发挥电子商务在释放消费

36、潜力、激发行业活力和增加就业 机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 的 新格局。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推进金鼎电子商务 创业园、盘龙区电子商务创业园和奥斯迪(昆明)电子商务产 业园等园区建设,支持和吸引“京东” 、“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 电商企业和电商平台落户昆明。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重点支持本土企业建设在国内领先、 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网络交易平台。在电子商 务进农村、电子商务进社区领域打造安全高效、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流通产业升级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支持大型 实体零售、餐饮、家政等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订店 取、网络订

37、票、预约上门、社区配送等业务,提高资源配置效 率,发展实体商店和虚拟网店联动发展等新型经营方式,激 发线上线下消费潜力。到 2020 年,在电子商务服务和应用中 交易额达 20 亿元的企业 1 家、达 1 亿元的企业 3 家,农村电 子商务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2.提升总部楼宇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核心带动、轴线发 16 展、优势集聚、突出特色”的思路,根据中央商务区功能及业 态要求,建设形成三级中央商务区,高水平建设主城核心区 和呈贡区一级中央商务区。积极扶持现有企业总部,加快培 育本地优势企业总部,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昆设立区 域总部,鼓励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优

38、 势传统产业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中心、会展 中心、软件中心落户昆明,重点培育国际公共事务总部,力 争形成东南亚、南亚商务领事区和国际公共事务总部基地。 到 2020 年,企业总部达到 220 家以上,培育税收千万元楼 宇 30 幢以上、税收亿元楼宇 20 幢以上。 3.鼓励连锁经营发展。拓宽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业态 经营的连锁规模、区域发展的连锁网络,提高流通产业集中 度和组织化水平。提升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 配送水平。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供应链,提高管理水平。鼓 励企业运用特许经营模式实现连锁化、规模化经营,形成规 范化、标准化、易复制、易扩张、易监管的特许经营体

39、系。支 持品牌连锁、老字号企业优先进驻学校、医院、机场、车站、 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旅游景点,做大烟草、医药等重点行业产 业。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建设直采基地、配送中心和物流信息 系统。大力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支持设立 ATM 机等设施, 拓展便民服务功能。 4.加快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 鼓励星级酒店转变经营策略,巩固提升集团消费、中高端消 费,积极发展特色化、大众化消费,增强对外吸引力。根据国 17 家及省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做好对餐饮、住宿、家政服务、 再生资源回收等传统生活服务业的管理。加快发展药品流通 行业,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向连锁化、规 模化、信息化发展

40、,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重点推动餐 饮业转型升级。力争基本形成以大众餐饮为主、区域布局科 学、城乡协同推进、餐旅协调发展、业态结构合理的发展格 局,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餐饮服务体系。落实“舌 尖上的云南”行动计 划,积极申报“ 世界美食之都 ”。 (四)加强市场监测与调控,切实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1.建立完善市场应急机制。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供 应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整合建立 中小商贸平台企业服务平台资源,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 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应急商品的地域分 布、库存水平、产出能力和物流资源等基本情况,逐步实现 市场应急供应管理全程控制。

41、 2.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城乡市场统计监测体系,进 一步健全监测指标系统、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加工系统、信 息储存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提高市场监测、预测预警分析 和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支持样本企业改善信息报送条件,优 化样本企业结构,增强样本代表性。整合信息资源,构筑全 方位、多层次的市场信息发布渠道。 3.强化行业统计分析体系。加强对行业发展规模、经营 效益、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和贡献度等方面的调查统计, 及时准确反映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鼓励行 18 业组织和科研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参与行业统计工作。提升 行业统计分析能力,健全统计体系。针对重点产业建立健全 服务业信息发布制度,及

42、时向社会公开。加强市场运行形势 分析和监测,为政府决策、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提供准确信 息。 (五)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 级 1.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做强一般贸易,扩大 一般贸易规模,提升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品牌 产品出口,发挥品牌增值效应,提高盈利能力,合理增加一 般消费品进口,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推动进出口市场结构从 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深耕传统市场, 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综合考虑经济规模、发展速度、资 源禀赋、风险程度等因素,选择新兴市场并重点开拓,逐步 提高新兴市场在外贸中的比重。加强对重点行业出口的分类 指导,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

43、力和特色发展水平;着力扩大 投资类商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促 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 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的转移,引入先进加工贸易管理 经验,按照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加工贸易, 培育昆明外贸发展新支点。将高新技术引入到传统的劳动力 密集型产业中,创造高新技术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融 合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昆明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促 19 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吸引知名跨国公司设立国际采购分拨 配送中心,开展融资租赁、转口贸易、技术研发等业务,合理 地将磷化工、冶炼等资源消耗较强的产业生产转移到境外

44、。 创新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实现外经贸、海关、加工贸易企业 三方电子化联网,完善深加工结转管理。健全加工贸易管理 机制,提倡低碳生产,绿色发展,有效减少“两高一资” 类产品 生产。 3.着力发展服务贸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 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积极开发有比较优势的面向东南亚、南 亚的教育服务项目,扩大来昆留学生规模。在旅游、建筑、工 程设计、物流、文化、中医药、教育等方面扶持一批具有昆明 特色和产业优势的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大力发展 金融、商务会展、科技服务、计算机及信息、医药健康产业等 现代服务贸易。重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推动信息技术服务 外包、扩大医药服务外包、拓展物流服务外

45、包、逐步发展蔬 菜花卉研发、工程承揽、教育培训等服务外包,培育一批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本地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将昆 明综保区及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出口的 重要服务贸易集散地。到 2020 年,力争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 昆明为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成 23 个具有 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吸引 10 户以上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培育本地有能力承接离岸 服务外包的企业 1520 户,培育龙头企业 5 户;离岸外包出 口达 6000 万美元以上。 20 4.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国

46、办发2015 46 号和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 意见等文件要求,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 合试验区创建工作,力争国务院批准昆明设立国家级跨境电 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立以信息为基础、以信用为核心、以 技术为支撑的跨境电子商务新型监管模式,构建“五体系两 平台” (信息共享体系、金融服务体系、 电商信用体系、统计监 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以及线上“单 一窗口” 和线下“综合 园区” 平台)。鼓励跨境电商平台、跨境 电子商务园区、跨境电 子商务物流建设;加大跨境电子商务主体培育;鼓励跨境电 子商务企业上规模经营,努力做大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增量。 (六)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提高引资质量水平 1.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度假)区作 为全市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 局,着力打造特色和优势主导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 力,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推进利用外资与园区转 型升级相结合,瞄准世界 500 强和中国 500 强企业,突出面 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计划总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