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docx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4190965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 条 线 索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即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 中 国 古 代 其 他 思 想 及佛 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五 大 重 点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儒 家 思 想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 汉 代 儒 学 正 统 地 位 的 确 立 ; 宋 明 时 期 理 学 的 诞 生 ; 明 清 之 际 活 跃 的 儒 家 思 想 ; 中 国 古 代 的 四 大 发 明,文学成就和 书法、绘画艺术。 第 23 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孔子与老子

2、1. 孔子 考点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1) 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主要思想 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 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 (3) 深 远 影 响 : 经 过 历 代 学 者 的 发 扬 和 统 治 者 的 改 造 , 逐 渐 形 成 完 整 的 儒 家 思 想 体 系 , 成 为 中 国传 统

3、文化的主流。 2. 老子 (1) 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 哲学思想 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 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4) 历 史 影 响 : 道 家 学 派 对 中 国 文 化 , 包 括 哲 学 、 伦 理 学 以 及 中 国 人 的 思 维 方 式 、 道 德 人 格 产 生了 深远影响。 3 (4) 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学派 代表 荀子 思想主张 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 贵君轻” 主张人性本善说 强调先义后利 具

4、有 朴 素 的 唯 物 思 想 , 提 出 “制天命而用之” 主张“性恶论”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主 张 “兼 爱 ”、 “非 攻 ”; 提 倡 “尚 力 ”; 主 张 “节 用 ”、 “节 葬” 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 与人“不相胜” 影响 孟子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 圣” 儒家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国哲学影响深远 对中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手工业者 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 道家 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 革新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 治 体 制 的 需

5、要 , 西 汉 后 与 儒 家 思 想 互 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 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膑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 的作用 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3. 影响 (1) 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 1 时空观念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原因 (1)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 论语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6、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 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王制 史料二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 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 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史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罗传芳 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问题 (1) 根 据 史 料 一 和 所 学 知 识 , 列 举 春

7、秋 战 国 时 期 “私 学 文 化 ”中 “民 本 思 潮 ”的 主 张 。 这 些 民 本思 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 史料二体现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 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解读 (1) 史 料 一 : 反 映 了 儒 家 思 想 的 发 展 , 都 涉 及 儒 家 思 想 中 的 “民 本 ”思 想 。 句 意 为 孔 子 提 出 “仁” 的思想;句指孟子提出保民、善待民众,民贵君轻;句指荀子提倡仁义,反对过度剥削人民。 (2) 史料二: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产生的影响。句指加强自我修养;句指加强法治。 试答 (1) 主 张 : 孔 子 “

8、以 德 治 民 ”; 孟 子 “民 贵 君 轻 ”; 荀 子 “君 舟 民 水 ”。 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 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 会 对 多 元 文 化 的 包 容 ; 西 方 文 化 的 缺 陷 为 儒 学 提 供 再 生 的 契 机 。 素 养 3 历 史 解 释 1 诸 子 百 家 思 想 反 映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变 动 的 阶 级 关 系 (1) 孔 子 提 出 “克 己 复 礼 ”, 主 张 社 会 有 序 , 反 映 了 春 秋 晚 期 没 落 的 奴 隶 主 贵 族 希

9、望 通 过 “仁 爱” “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 老 子 主 张 统 治 者 “无 为 而 治 ”, 反 映 了 春 秋 晚 期 没 落 的 奴 隶 主 贵 族 面 对 社 会 动 荡 无 能 为 力 的消 极情绪。 (3) 墨 子 主 张 “兼 爱 ”“非 攻 ”“尚 贤 ”等 , 反 映 了 小 生 产 者 要 求 社 会 安 定 , 建 立 公 平 社 会 的 愿望。 (4) 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 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 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

10、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 5 (5) 韩 非 子 主 张 “法 治 ”, 要 求 强 化 中 央 集 权 和 君 主 权 力 等 , 反 映 了 战 国 时 期 新 兴 地 主 阶 级 要 求建 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 2.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 政 治 特 征 : 重 视 传 统 、 注 重 继 承 ; 政 治 和 伦 理 相 结 合 ; 在 治 国 方 略 上 主 张 德 治 , 以 德 为 主 , 德刑 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 治;和贵中庸;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 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

11、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 经 济 特 征 : 认 为 人 民 的 贫 富 与 国 家 的 治 乱 安 危 有 很 大 的 关 系 。 同 时 提 倡 对 财 富 欲 望 加 以 节 制, 要重义轻利。 (4) 教 育 特 征 : 孔 子 提 出 有 教 无 类 的 教 育 思 想 , 他 创 办 私 学 , 开 创 了 平 民 能 够 接 受 教 育 的 新 时 代。 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素养 4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 儒 家 的 “仁 政 ” “有 教 无 类 ”等 思 想 : 具

12、 有 和 谐 意 识 , 对 于 调 节 人 际 关 系 、 稳 定 社 会 秩 序 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 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 依据。 2 道 家 的 “无 为 ”思 想 : 主 张 顺 应 自 然 , 对 于 增 强 环 保 意 识 , 促 进 社 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具 有 现 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 法 家 的 法 治 、 变 革 思 想 : 对 于 当 今 中 国 的 法 制 建 设 具 有 借 鉴 意 义 ; 法 家 的 变 革 精 神 , 成 为 历代进 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13、治的理论武器。 4 墨 家 的 “兼 爱 ”“非 攻 ”“节 俭 ”“尚 贤 ”思 想 : 成 为 今 天 平 等 博 爱 、 热 爱 和 平 、 尊 重 人 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1(2019 天津滨海七校联考 ) 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 。孔子在给学 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 ) A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B 督促学生以仁为任 C 鼓励学生超越老师 D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B 当仁不让,没有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 提 出当仁,不让于师”, 原意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可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仁”并践 行“仁”,故 B 项正确;当仁

14、不让是指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故 C 项错误; 当仁不让不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故 D 项错误。 6 2(2018 河北定州中学期中 ) 孔子讲 “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 故 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规范社会秩序 C 构建平等社会 D 缓和诸侯纷争 B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 B 项正确; A 项是法家的主张; C项中“平等”不符合儒家思想,也与材料主旨不符; D 项在材 7 料中没有体现。 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

15、“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 态平 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 重 视 协 调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关 系 B 重 视 协 调 人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C 都 阐 释 了 各 自 的 “和 谐 ”思 想 D 都 主 张 “礼 ”“法 ”并 用 C 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 C 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荀子,故 D 项错 误。 4(2018 衡水中

16、学一调 )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 墨” 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 与民间不同的 态度,是基于 ( ) A. 巩 固 统 治 阶 级 统 治 的 需 要 B 实 现 统 一 全 国 目 标 的 需 要 C 应 对 政 治 军 事 形 势 的 需 要 D 建 立 和 谐 社 会 目 标 的 需 要 C 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变 法 革 新 、 实 现 统 一 等 更 适 合 时 代 要 求 , 也 是 导 致 题 干 中 官 方 采 取 与 民 间 不 同

17、 的 态 度 的 原 因 , 故 C 项 正 确 。 一、背景 考点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1. 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 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 汉 武 帝 即 位 后 , 进 一 步 开 拓 发 展 大 一 统 事 业 。 二、 特点 以 公 羊 春 秋 为 基 础 , 融 合 阴 阳 家 、 黄 老 之 学 以 及 法 家 思 想 而 形 成 的 新 的 思 想 体 系 。 三、 8 内容 1. 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 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18、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 3. 施 政 应 以 德 为 主 , 以 刑 辅 德 , 提 出 “三 纲 五 常 ”。 四、 实现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五、影响 1.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9 2. 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 养 1时 空 观 念 素 养 2史 料 实 证 ?探究 1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史料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 逆, 则民有逆命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

19、孝道也。 董仲舒 春秋繁露 史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 ( 无 )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问题 (1) 史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 (2) 史料二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 解读 史料一: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句为“天子”称呼的含义。 (2) 史料二: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句为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句为思想统一的

20、效果。 试答 10 (1) 核心思想:“君权神授” ( 或天人合一 ) 。 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 ( 百姓服从君命 ) ;天子治国要有“道” ( 顺天意 ) 。 (2) 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探究 2 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一 董仲舒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 到了 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 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史 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 “儒术 ”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 官僚

21、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 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 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11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问题 (1) 根据史料一,汉代儒学地位有何根本变化?概括其主要影响。 (2)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解读 (1) 史 料 一 反 映 了 董 仲 舒 新 儒 学 的 影 响 。 注 意 画 线 部 分 对 整 段 史 料 的 引 领 。 画 线 处 说 明 了 董 仲舒 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 (2) 史

22、料二主要阐述了汉武帝独尊儒学的作用, 关键信息: 表明了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表明了新儒学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表明儒家思想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有利 于缓和社会矛盾。 试答 (1) 根本变化:汉代儒学官方化,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影响:为封建统治提供思想基础;有利于维护统一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 特征。 (2) 有 利 于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 构 成 了 官 僚 集 团 的 行 为 规 范 ; 使 封 建 政 府 关 注 百 姓 的 生 计 ; 缓 和 阶 级矛 盾,有利于国计民生。 素养 3历史解释 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影响 1. 治理权力的“

23、合法来源”: “王权天授”。 董仲舒把源于阴阳、 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 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 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 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 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 ,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 的 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 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 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 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 国 家 治 理 的 基 本 范 式 : “大 德

24、 而 小 刑 ”。 国 家 治 理 的 实 践 中 , 要 儒 法 并 用 , 但 德 治 尤 为 重 要。在 12 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素 养 4家 国 情 怀 董仲舒新儒学的现实借鉴意义 1 “大 一 统 ”主 张 有 积 极 意 义 , 反 映 了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主 流 , 对 今 天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的 完 成 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一 方 面 , 其 限 制 其 他 学 术 流 派 发 展 的 做 法 不 可 取 , 应 当 鼓 励 各 种学术 思想的争鸣;另

25、一方面,它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积极作 用 。 3 “五 常 ”推 崇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 抛 弃 其 中 的 封 建 成 分 , 就 是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美 德 的 重 要 组成部 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13 1. 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演变实 质上 反映出 (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D 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应该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故 A 项错误;这种文

26、化政策的转变与统治集 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无关,故 B 项错误;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体现了董仲舒 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但并不是这种演变体现的实质,故 C 项错误;一定时期的文 化 是一定时期政 治和经济的反映,故 D项正确。 2.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 ) A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 确 立 了 儒 法 合 流 的 治 国 方 略 C 否 定 了 原 始 儒 学 的 民 本 思 想 D 使 神 权 与 王 权 开 始 走 向 结 合 A 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

27、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皇权,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 对皇 权的制约,故 A 项正确。 3 (2018 大庆二模 ) 西汉末年, 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 应更受命”。 汉哀帝决定“再 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 ( ) A 儒学神学化的影响 B 道教神仙观念渗透 C. 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 方士儒生宣传理学 A 从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 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可知,这反映了汉代 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故 A 项正确;从材料“一些方 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教观念,故 B 项错 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

28、改年号顺应天命,与君主专制不符,故 C 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代, 故 D 项错误。 4(2019 洛阳调研 )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 ( 学校 ) 以化于邑,渐民以仁, 摩 民 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14 C. 主 张 民 众 平 等 接 受 学 校 教 育 D 重 视 儒 家 伦 理 的 教 化 作 用 D 根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 设庠序 ( 学校 ) 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 摩民以谊, 节民以礼” 可知, 董仲舒主张用儒家的仁、义、礼来教化人民,故 D 项符合

29、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出儒学思想 发展为主流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排除 B 项;材 料未涉及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故 C 项错误。 5(2018 菏泽二模 ) 汉书中记载:“士病 ( 害怕 ) 不明经术 ( 儒家经典 ) ,经术苟明,其取 15 2014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青紫 ( 高官 ) 如俯拾地芥耳。”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B 儒 学 在 政 治 上 确 立 统 治 地 位 C 儒 家 思 想 吸 收 各 派 学 说 形 成 新 体 系 D 儒 家 经 典 成 为 科 举 考 试 主 要 内 容

30、B 依据材料中“经术苟明,其取青紫 ( 高官 ) 如俯拾地芥耳”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儒学 成 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 选 B 项。 A、 C 两项包含在 B 项中, D 项中的“科举考试”与汉代史实不符。 考情分析 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汉代儒学与历史时空观念的养成,辩证 认识孔孟儒学的历史价值,其他学派 ( 墨家 ) 也有涉及。儒家思想一直是高频考点,试题设计 注重 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蕴含情 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有利于激发考生对传统

31、优秀文化的学 习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1 考查点: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成果 (2018 全国卷 24)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 原理、声音传播、 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 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 墨子 (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16 C. 包 含 了 劳 动 人 民 智 慧 的 结 晶 D 体 现 了 贵 族 阶 层 的 旨 趣 C 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 故 A 项错误; 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

32、没 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故 B 项错误; 墨子 中的数学、 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故 C 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故 D 项 错 误 。 2 考查点:从 儒家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 (2016 全国卷 24)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 记录孔子 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 学 思 想 植 根 于 久 远 的 历 史 传 统 D 儒 学 传 统 由

33、 于 秦 始 皇 焚 书 而 断 绝 C “五 经 ”指 诗 书 礼 易 春 秋 , 是 由 孔 子 整 理 并 用 作 教 学 的 儒 家 经 典 , 不 是 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 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 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 C 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 打 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 D项错误。 3. 考查点: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诉求 (2015 全国卷 2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 至希望君

34、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 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 统治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 B 项错误;儒家以维护等级秩序 为 目标, D 项错误。 4. 考查点:儒家思想的影响 (2014 全国卷 25)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 17 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 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35、( )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 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 谐的 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模拟精选 直击考法 1. 考查点:儒家学者的理想与处境 历史学家王敬川在 儒学的现代走向 一文中说, 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 ( 孔 18 子 )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 孟子 )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 ”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 ) A 崇尚空谈的形象 B 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C 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

36、B 题干主要论述孔子和孟子要求各诸侯国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不是空想,故 A 项 错 误 ; 题干主要论 述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处处“碰壁”之后,仍然坚持自己政治主张,说 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希望有一番大作为,说明儒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 B 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并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 不是“重构”, 故 C 项错 误;题干没有提及其“转型的努力”,而是他们要求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故 D 项 错误。 2. 考查点:先秦思想文化的演变及特点 (2018 重庆调研 ) 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 的周 礼文化体系

37、,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 这说明 ( ) A 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 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C 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 根据史实得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先是周公 确 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 等内容,这些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 难得知,孔子向来是十分推崇和维护周礼, “克己复礼”,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思想 解 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相关论证,故 D 项错误。 3. 考查点:与时

38、俱进的法家思想 (2019 衡水金卷高考模拟 ) 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 ,绝非漠视“顺乎 民情”的“先王之道” ,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 的“政治意志” 。这反映出法家 ( ) A “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 “顺 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 政治措施旨 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 否定“先王之道”, 实现富国强兵 A 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的政治统一,故 A 项正确;顺乎民情是 “先王之道”,法家主张霸道,故 B 项错误;法家措施旨在统一,保障民众生活只是手段, 故 C 19 项错误;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

39、故 D 项 错 误 。 4 考查点:董仲舒改造儒 学的政治目的 (2018 张家界三模 ) 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 开始 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 在 ( ) 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 B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 20 C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 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D 题干中“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说明董仲舒此举意在服务于当时汉朝 “积 极有为”的现实需要,故 D 项正确。 5. 考查点:汉代儒学影响政治生活 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 ( 单位:人 ) , 据此表可知, 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 时期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 学 之 士 汉武帝 5 3 1 3 汉宣帝 4 1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A 重用文臣贬抑武将 B 兼顾德才两重标准 C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D 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C 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不能体现贬抑武将,故 A 项错误;根据出身无法说明兼顾德 才 标准,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长期受重用,且人数最多,这表明汉代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 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利用中朝来牵制外朝,故 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