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docx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4195814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 24 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宋明理学 1. 兴起的背景 考点 1| 宋明理学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 唐 宋 时 期 , “三 教 合 一 ”的 潮 流 弥 漫 到 社 会 生 活 各 个 领 域 。 (3) 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丰富更新了儒学体系。 2. 理学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家对现实 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新兴的儒学逐渐建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 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二、代表人物

2、及主张 代表人物 基本主张 程朱理 学 “二 程 ” ( 北 宋 ) 朱 熹 ( 南宋 ) 天地万物的始源: “理”;求理方法:“格物致知”;个人修 养准则:“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 学 陆九渊 ( 南宋 ) 核心主张: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求理方法: “发明本心” 王 守仁 ( 明中期 ) 思想核心:致良知;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2 1.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2. 消极 强 调 三 纲 五 常 和 名 分 等 级 的 永 恒 性 , 用 以 维 系 专 制

3、统 治 , 压 抑 、 扼 杀 人 们 的 自 然 欲 求 , 产 生 了消极 影响。 素养 1时空观念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宋明理学 3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1 程朱理学的特点 史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 面的 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 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 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据赵志霞 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史 料二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 不是以

4、穷学 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 因其目的是“卫 道 ”, 表 示 其 文 化 的 保 守 性 格 他 们 的 思 想 将 人 欲 与 天 理 对 立 , 抹 杀 个 人 私 利 观 , 替 以 后 专 制 皇 权 加 强 张 本 , 其 影 响 所 及 达 几 百 年 。 今 日 中 国 民 法 未 尽 展 开 , 仍 有 以 道 德 观 念 代替法律的倾 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据黄仁宇 现代中国的历程总结 问题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2) 根 据 史 料 二 , 学 者 黄 仁 宇 认 为 理 学 的 一 系 列 缺

5、 陷 导 致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怎 样 的 特 点 ? 根 据 史 料二 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解读 (1) 史 料 一 中 “借 鉴 佛 教 和 道 教 在 哲 学 本 体 论 方 面 的 成 果 ” “在 传 统 儒 学 中 寻 找 ”体 现 了理 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2) 史料二中“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不是以穷学问为目 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 抹杀个人私利观” 等信息,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 试答 (1) 特点:佛道化;增

6、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 (2) 特 点 : 将 伦 理 、 物 理 、 心 理 之 理 混 同 , 以 一 切 知 识 去 证 实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 对 立 天 理 与 人 欲 , 抹杀 个人私利观,以卫道为目的,文化性格保守。 影响:为皇权专制张本,以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中国近代法制化建设。 ?探究 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4 史料一 ( 王阳明 ) 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 势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 心 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 萌芽。 据张

7、帆 中国古代简史 史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 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 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 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据陈荣捷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5 问题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观点的不同。 解读 (1) 史 料 一 中 “从 本 心 入 手 去 认 识 圣 贤 之 心 ”“以 自 己 的 内 心 为 最 高 权 威 ”“反 对 用 先验 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

8、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2) 史料二中体现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由信息“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 须穷究事物内 在之理”可知,程朱理学认为“物皆有理” ,只有“格物致知”才能贯通明理。由信息“其 说 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 及孝亲之心”可知,这是利用假设来反向阐明心学主张,认为心和理应该统一,理在心中, 反省 内心即可得到理。 试答 (1) 继 承 了 孟 子 的 “性 本 善 ”思 想 , 否 定 了 程 朱 理 学 的 “格 物 致 知 ”说 , 完 善 了 陆 九 渊 的 心 学 体系。 (2) 理 学 认 为 , “理 ”存 在 于

9、万 物 , 提 出 “格 物 致 知 ”, 即 需 探 究 万 物 才 能 得 “理 ”。 心 学 认 为 “心 外 无 理 ” , 反 省 内 心 即 可 得 到 天 理 。 素养 3历史解释 1宋明理学的特点 (1)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 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 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 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 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

10、更 多 吸 收 了 佛 、 道 因 素 : 宋 明 理 学 作 为 儒 学 发 展 的 一 个 阶 段 , 带 有 明 显 的 佛 道 化 的 特 点 。 宋明 理学的佛道化是指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 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6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 思想 方 法 论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不 同 点 道德观 强调“格物致知”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 规范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 到良知 哲学 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

11、心主义思想 7 本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相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 以维护封建 内容 同 统治为目的 点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 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 影响 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素养 4唯物史观 客观认识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 1积极方面 (1) 宋 明 理 学 把 传 统 儒 学 从 “天 人 感 应 ”的 神 学 倾 向 中 解 脱 出 来 , 使 之 哲 理 化 , 是 对 中 国 封 建 统治 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 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3) 理

12、 学 重 视 主 观 意 志 力 量 , 注 重 气 节 、 品 德 , 讲 求 以 理 统 情 、 自 我 节 制 、 发 奋 立 志 , 强 调 人 的社 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消 极 方 面 (1) 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 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 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 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1.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 老子,右手执小品 法华经 ”。这主要

13、反映了 ( ) A 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B 儒 学主流思想地位丧失 C 儒、释、道 三教出现调和之势 D 佛教已与儒学、 道教鼎足而立 C 材料中的文献都是中国古代典籍,没有外国文献, 8 故 A 项错误;儒学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 B 项错误;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 老子是道家的经典, 小品 法华经是佛教著作,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势,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 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内容,没有突出佛教的地位变化,故 D 项错误。 2. “双凤亭” ( 如图 ) 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黄陂区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 北宋著 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而建。

14、以下可能成为“双凤亭”题联的是 ( ) A “克己复礼”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心 即 理 也 ”“心 外 无 物 ” D “万 物 皆 只 是 一 个 天 理 ” D 本题时间定位于北宋,考查二程的思想主张。 A 项为孔子的主张; B 项为孟子的主张; C 9 项为陆王心学的主张; D 项为程颢、程颐的主张。故选 D 项 。 3 “存天理, 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 凡事只是一个公。若 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 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 A 有所

15、为有所不为 B 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 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 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C 材料强调官员不论大小都应该克服自己的私欲,一心为公,即自我克制,廉洁奉公,故 C 项正确;“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 强 调实践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题目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 并未涉及权贵,故 D项错误。 4(2019 银川质检 ) 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 大 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 ) A 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 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 C 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16、 D 吃饭穿衣即人伦物理 C 天人感应思想题干未提及,故 A 项错误;格物致知即深刻探究万物,与题干中“吾心自 有 光明月”相悖,故 B 项错误;由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 赏心何必中秋节”,可知这 是心学的特点,此诗的作者是王阳明,其主张改良知,故 C 项正确;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是 李 贽的思想,故 D 项 错 误 。 5 余英时在朱熹 的历史世界中指出,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 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余英时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 ( ) A 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 B. 维 护 专 制 统 治 的 本 质 C 确 立 三 纲 五 常 的 地 位 D 弘 扬 儒 家

17、 思 想 的 精 神 B 材料强调理学的原则是“君以制命为职” ,可见其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 B 项正确。 考点 2|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1. 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10 2. 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 思 想 因 素 : 明 代 晚 期 , 以 程 朱 理 学 为 标 准 的 科 举 考 试 使 思 想 界 呈 现 出 因 循 守 旧 、 陈 腐 不 化 的习 气;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 学术上:大力鞭

18、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 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提出人皆有私,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3. 哲 学 上 : 提 出 “万 物 皆 生 于 两 ”, 摇 撼 了 “存 天 理 , 灭 人 欲 ”的 理 论 基 础 。 三、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 王夫之 11 (1) 世界观:强调“理在气中”。 (2) 方 法 论 : 宣 扬 “形 、 神 、 物 三 相 遇 而 知 觉 乃 发 ”, 颠 覆 了 程 朱 理 学 “道 在 气 先 ”唯 心 主 义 先验 论的理论根基。 (3) 伦理学: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2. 黄宗羲 (1) 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

19、害者”。 (2) 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 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4) 主张“是非决于学校”。 3. 顾炎武 (1) 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3) 主张“经世致用”。 四、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评价 1. 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 明 末 的 批 判 思 潮 深 刻 地 影 响 着 清 末 民 初 的 思 想 家 和 民 主 革 命 家 ,

20、鼓 动 反 对 清 王 朝 的 民 主 革 命。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 养 1时 空 观 念 12 素 养 2史 料 实 证 ?探究 1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 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藏书 史料二 1 6、 17 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 前所 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 在文化上涌现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 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问题 (1) 史料一反映了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反对迷信孔子的思想,据此分析

21、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 根 据 史 料 二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判 断 史 料 中 “与 正 统 思 想 相 叛 离 的 因 素 ”指 的 是 什 么 , 并 谈 谈你 对新思想的认识。 13 解读 (1) 史 料 一 反 映 了 李 贽 反 对 迷 信 孔 子 的 批 判 思 想 。 解 读 史 料 时 从 出 处 的 人 物 去 判 断 主 张 。 处 说明 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 史料二反映了对明清之际思想的评判。指出了限定时间明清之际;说明“变动” 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说明“变动”在文化上的表现是涌现与正统思想相叛离 的因素。 试答 (1)

22、 反传统,反权威。 (2) 叛离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 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成分,使传统儒学焕发出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 方案,无法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探 究 2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地位 史料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 神 学 的 东 西 不 管 多 么 貌 似 强 大 , 都 是 不 堪 一 击 的 , 非 常 脆 弱 的 。 在 中 世 纪 的 西 方 封 建 国 家 中 , 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

23、管辖精神界。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 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 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 握在手里。 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吴于廑 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问题 根据史料,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解读 史料通过中西对比,得出了“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 大得多”的结论。其依据关键 信息可以归纳:得出神学的束缚易打破。得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得出儒学影响根深蒂 固。得出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

24、。 试答 原因:西方神学的束缚易打破,中国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君神合一, 君权强大。 14 素养 3历史解释 1.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 反传统,反教条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带有一定 的民主色彩 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 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5 提倡“经世致用”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 求 2. 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不同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 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黄宗羲反对传统

25、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 张 项目 宋明理学 明清儒学 政治 维护纲常礼教和君主专制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具有民主色彩 经济 重义轻利,压制人欲 重视工商业,倡导工商皆本 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哲学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身体力行,倡导唯物主义 学术 日益脱离现实,文风空洞 关注国计民生,倡导经世致用人 性 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追求个性解放 素养 4唯物史观 客观认识黄宗羲的思想 1 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之处是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认为“天下为主, 君为客”, 主张建立“天 下 之法”以限制君权。 2 其主张虽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 供了有力的思想武

26、器,但其思想深处,仍把国泰民 安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提出的工 商皆本的主张,缺乏阶级基础,只是反映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1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载 : “贽 书 皆 狂 悖 乖 谬 , 非 圣 无 法 , 唯 此 书 抨 击 孔 子 , 另 立 褒 贬 , 凡 千 古相传之善恶, 无不颠倒易位, 尤以罪不容诛者, 其书可毁。 ”材料中“其书可毁 ”意在 ( ) A 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 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 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16 A 从材料内容可知, 由于李贽“抨击孔子, 另立褒

27、贬, 凡千古相传之善恶, 无不颠倒易位”, 冲击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李贽反对 的不是“理”在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毁书的目的不是强调理的作用,故 B 项错误;从“凡千 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可知,李贽不是抨击孔子而是对传统的思想礼教的反对, C 项不是毁书的主要意 图,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毁书防止李贽思想的影响力扩大,而不是为 了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故 D 项错误。 2(2018 鞍山一中一模 ) 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 “为天下,非为 君也, 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

28、为 事,则君之师友 也。”这表明黄宗羲主张 ( ) A 君臣关系应完全平等 B 臣子与君主持相同意见 C 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D 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 A 黄宗羲认为做官是“为天下” “为万民” , 而“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表明他认为 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 A 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君臣平等而非意见相同, B 项不符合题意; 17 材料无法体现 C项, 排除;黄宗羲仍然属于儒家学者, 并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 排除 D 项。 3 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 ( 阳明 ) 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 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 ) A 意在否定

29、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 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 推 动 了 明 清 学 术 的 巨 大 进 步 B 顾炎武批判王学与孔子之学的宗旨相违背,认为王阳明的学说偏离了学以致用、关心国家政 治的儒学传统,故答案为 B 项 。 4 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 办法 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 应 了 君 主 专 制 统 治 的 需 要 C 本 质 上 是 对 传 统 思 想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D 动 摇 了 宋 明 理 学 的 统 治 地 位 C

30、 根 据 材 料 “只 能 用 扩 大 相 权 、 限 制 君 权 、 提 倡 学 校 议 政 等 办 法 来 修 补 封 建 专 制 制 度 ”并 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唐甄等人没有跳出封建思想的圈子,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对传统思 想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 故 选 C 项 。 5(2018 南 充 一 模 ) “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 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 统治, 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 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 )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

31、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D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说明只有部分思想家 要求经世致用,故 A 项错误;“经世致用 ”思想是儒学思想的优良传统,故 B 项错误;主张 “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主要基于“以天下为己任”, 不是为了迎合统治者, 故 C 项错误; “经 世 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 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说明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故 D 项 18 正确。 2014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19 考

32、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在全国卷中属于低频考点,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均有考查。其最大的亮 点是在试题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了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命题 上注重素养立意,如宋明理学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历史理解和解释。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1考查点: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 (2018 全国卷 27)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 童 ( 生 ) 、低秀 ( 才 ) ,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 大夫 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

33、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D 材料 “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 A 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 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 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 著 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 浓厚,故 D项正确。 2 考查点:唐代儒学的地位 (2014 全国卷 25) 唐 高 祖 李 渊 自 认 为 是

34、 老 子 后 裔 , 规 定 老 子 地 位 在 孔 子 之 上 , 佛 教 位 居 第三;武 20 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 皇 帝 的 好 恶 决 定 宗 教 兴 亡 B 道 教 的 社 会 影 响 最 大 C 儒 学 的 政 治 地 位 最 为 稳 固 21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题 干 材 料 阐 释 了 唐 高 祖 因 姓 李 , 与 老 子 同 姓 , 规 定 道 教 排 第 一 、 儒 学 排 第 二 、 佛 教 排 第 三; 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 位 没 有

35、重 大 变 动 , 最 为 稳 固 , 故 答 案 为 C 项 。 3. 考查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 (2014 全国卷 26)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 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 ,他们认为人性 ( )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D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 ( 天理 ) , 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 “存天理,灭 人欲”。 A 项不是新认识; B、 C 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4 考查点:程朱理学的地位 (2013 全国

36、卷 25) 自汉至唐, 儒学被奉为“周 ( 公 ) 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 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 宗 法 血 缘 制 度 逐 渐 瓦 解 C 程 朱 理 学 成 为 统 治 思 想 B 仁 政 理 念 深 入 人 心 D 陆 王 心 学 日 益 兴 起 C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 “四书”是指大学 中 庸 论语 孟子 ) 成为理学的经典。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 A 项;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 B 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 而且心学的 集大成者王阳明生活在明代,故排除 D 项。

37、模拟精选 直击考法 1考查点:宋明理学理论的发展特点 (2019 洛阳联考 ) 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儒学内部” , “捍卫的是正 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 。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22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B 根据材料,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 儒佛互补, B 项正确;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A 项错误; C 项在材料 中 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 D 项 错

38、误 。 2 考查点:朱 熹理学思想的客观认识 (2018 百校联盟联考 ) 朱熹说, “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饥而欲食, 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 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 ) A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23 C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D 由材料“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可知朱熹认为人 性的正当需求并不是人欲,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欲的区别而非理学的实质, 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欲而非封建纲常伦理,故 C 项

39、错误;由材料可知朱熹认 为 人欲是指超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结合朱熹的主张得出“存天理,灭人 欲”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故 D 项正确。 3 考查点: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2019 江西红色七校联考 ) 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冈”,主张 “必 使其趋向鼓舞,衷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 ( ) A 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 突 出 了 “致 良 知 ”的 价 值 追 求 C 摆 脱 了 儒 家 伦 理 对 教 育 的 束 缚 D 强 调 了 “知 行 合 一 ”的 重 要 性 B 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等字眼体现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

40、想, 即在此王阳明突出了 “致 良知”的价值追求, B 项符合题意;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A 项不符合题意, 排除;王 阳明并未摆脱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知行 合一”, 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 考查点:明清儒学思想的反叛 (2019 皖中名校联考 ) 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 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 图一 传统社会治理结构 图二 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应 建 立 平 等 和 谐 的 君 臣 关 系 C 君 主 专 制 存 在 严 重 的 弊 端 D 统 治

41、者 应 重 视 对 百 姓 的 教 化 C 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 君主 24 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 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 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C 项 正 确 。 5 考查点:李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018 梅州二模 ) 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 供奉 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 ( ) A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25 B. 背离了儒家的思想 C 开 启 了 经 世 致 用 之 风 D 促 进 人 们 思 想 的 解 放 D 材料表明了李贽反对孔孟权威的一面,故 A 项错误;“背离了儒家”与材料“并未绝对 否 定孔子及其思想”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 信”,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反对孔孟的绝对权威, 有利于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故 D 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