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建设规划论文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 对生态型城市建设规划的思考 【摘要】生态城市即: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种无污染、无公害、能源效率 高、物质循环利用、环境舒适、最适合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根据 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 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 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 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1.生态城
2、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1.1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应运用生态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循环再生性、区域 分异性原则。整体性谋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 展;循环再生性是要求城市物质循环对环境的破坏及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区 域分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类型等,制订不同的建设 计划和对策。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对其规划应坚持“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 的原则,生态城市规划首先强调经济、人口、资源、功能布局、各项工程设施 及专项规划要协调发展,这是核心所在;二是生态城市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 一定区域,故需特定的区域为依托,包括产业结构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匹配,
3、生 产力布局,人工、自然环境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三是强调层次性, 城市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 次性。 1.2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 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 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二是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 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力;三是 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旨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 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四是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 提高
4、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 规划内容要点为:(1)新生环境的自然条件;(2)区域经济分析及资源的开 发利用、生产力布局和功能的匹配;(3)城镇的合理体系和职能的合理搭配; (4)适宜的城市规模及环境容量;(5)有机完善的城市形态及适度的土地利用和 合理的功能结构;(6)绿化系统及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的涵养;(7)可再生资源 的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处理及环境污染的防治;(8)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9)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10)完善的管理机制。 2.生态城市的规划 2.1 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配合 城市规划要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观出发,才能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
5、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学原理。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布局与 自然山川的有机结合。好的规划都懂得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 如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地形、气候等,甚至把远处的自然景色, 如高山、海洋等“借用”或“引入”到城市中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接触 和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环境。 2.2 建立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 建立合理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 性质规定了城市基本的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也规定了城市产业 结构的基本轮廓。所以,在确定城市性质和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中 的作用和地
6、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 特点等,遵循生态工艺原理,将各部门组成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 弃物,使其成为首尾相接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形成具有高效率、低耗能、低污 染、规模化、集团化的产业结构。 2.3 利用自然地域空间的城市形态 就我国目前城市建设而言,其形态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一是在原基础上向 四周扩伸,规划界形象的称为“摊大饼,即同心圆式形态;二是原基础上形 成一城多心的组团结构;三是保留旧城,在周围建设卫星城,形成多中心开放 式,达到地区全力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地形,形成自由式城市形态。从生态 城市的角度考虑,后三种是大中城市发展的方向,其优势有:(1
7、)将城市分解 成若干具有一定职能的组团单元,组团之间留有明显的绿色空间,拓宽了城市 和自然界的接触面;(2)工作生活尽可能在组团内就近解决,形成相对独立平 衡的“工作居住学习休憩社会活动综合区”,克服了钟摆式 交通;(3)富于弹性和开放性,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力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绿地规划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大多只求在规划图上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这两项 硬指标。而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对不同城市的绿地总量、布局等,常常缺乏定 量的分析研究,因而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与生态的平 衡关系。 2.5 加强城市绿化
8、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 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 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 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 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 间。 2.6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 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
9、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 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 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 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 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 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 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 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 地保障(下转第 182 页)(上接第 171 页)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总之,生态城市规划要加大园林绿地规划力度,除城市应有的公园、苗圃、 防护林等外,还应规划诸如郊区森林公园、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宽型的 环城林带、大面积草坪,将农田引入城市等,构成点、线、面的“三维空间” 的立体交互、网状联接,乔灌花草相间,常绿落叶搭配的多元绿地系统,以满 足生物因子适宜生态城市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