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2.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99200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教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教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教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教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教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20092010 年度大学语文教学计划书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为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发展生 产力、对外交流的形式下,日益显示其重要地位与影响。无论中国古代文化、 哲学、艺术之精华还是中国近代文化中的中西合璧、追求真理、追求科学、民 主、艺术之精髓在人们思想交流、人际沟通、感知体认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榜样 作用,无比的推动力, “根深而叶茂”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在人文精神 传承、思想道德、科学文学素养提高,都责无旁贷。 “大学语文”是面向全校一年级非中文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和必 修课。它涵盖了从诗经到现当代中国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包括诗、 词、曲、

2、赋、散文、小说、戏曲各大文体。古代部分每单元以某一题材系连相 关作家作品,并附列中学已学篇目,温故知新,点面结合,力求全方位认识中 国古代文学,外国作品虽选入少,也可扩大视野。 二、理论教学内容 (一)散文部分: 1、先秦至中国近代:二十四篇 2、外国翻译:三篇 (二)诗歌部分: 1、先秦到宋代:十三篇 2、中国现代:四篇 3、外国翻译:一篇. (三)小说部分: 1、魏晋至清代:二篇 2、中国现代:三篇 3、外国翻译:二篇 (四)文学常识:三篇 三、实践教学内容 1、朗读、背诵: 对学生记忆、语感的培养之重要环节。一则改变一味以教师讲授的状况,二 则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由单纯灌输到教学同

3、参与,改变学生死记硬背 的读书方法,是学生独立掌握知识、本领的方法之一。 2、适当的课堂提问讨论: 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提问内容,这是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的好途 径,提高听课效率,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与,从不知到知到独立思的方法之 一。 3、联系实际,写简单的赏析习作: 能够对所学课文内容、艺术特点增加感性认识,又能增强学生对作品阅读、 2 理解、赏析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四、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数 实践 寡人之于国等 3 1 五代史伶官传序等 3 1 容忍与自由等 3 1 我的世界观等 3 1 冯谖客孟尝君等 3 1 种树郭橐驼传等 3 1 马伶传等 3 1 秋夜等 3 1

4、 爱尔克的灯光 3 1 哭小弟等 3 1 我与地坛等 3 1 蒹葭等 3 1 长恨歌等 3 1 八声甘州等 3 1 摸鱼儿等 3 1 雨巷等 3 1 断魂枪等 3 1 苦恼等 3 1 复习 3 测验及考试 5 总学时 62 18 五、 本课程基本要求: 1、对优秀文化传承 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接受 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兴趣,培养能力 通过历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授,培养学生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进而逐 步培养学生具有教强的理解分析能力,能顺利准确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 文学作品,能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 3、奠定基

5、础,欣赏分析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文学分析能力,具有在教师指导下对有关文学 作品的分析、阅读、欣赏、评价的能力。 4、学以致用,相得益彰 学用结合、结合实际,让学生从文学到文章逐步养成规范习惯,具有一定的 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六、 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1、散文部分: 论说文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具体而精 3 炼的表达能力。 记叙文方面要求学生懂得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在记叙文文中的作用,它 们之间互相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2、诗歌部分: 使学生了解诗词曲赋的各自特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音乐美之感悟,提 高审美品味,净化、陶冶心灵。 3、小说部分:

6、 通过课文小说选文的学习,了解了解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特点,了解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产生成长,尤其是“五四”以后的创作丰收,以反封建为 其基调。 七、 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1、教学内容: (1) 理论教学内容 论说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必需掌握。论点须准确精炼概括;论据须具 体,有理有据不空洞;论证即观点与论据之间严密的组合、推演的过程,须符 合逻辑而富有个性。 学习记叙文的详略得当,波澜变化,描写的生动形象,抒情的真实动人,议 论的深刻贴切。 理清诗歌发展线索,各时代诗歌的样式。诗歌流派、内容风格、诗歌主要的 创作方法。结合课文,提高阅读,赏析能力。 小说创作的三要素须掌握。选文的写

7、作背景、主旨、思想内容、结构线索及 表现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 实践教学内容 朗读、背诵:对学生记忆、语感的培养之重要环节。一则改变一味以教师讲 授的状况,二则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由单纯灌输到教学同参与,改变 学生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是学生独立掌握知识、本领的方法之一。 适当的课堂提问讨论: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提问内容,这是学生参与 教学,教学相长的好途径,提高听课效率,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与,从不知 到知到独立思的方法之一。 联系实际,写简单的赏析习作: 能够对所学课文内容、艺术特点增加感性 认识,又能增强学生对作品阅读、理解、赏析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2、教学重

8、点: (1) 散文部分重点篇目: 寡人之于国也 、 秋水 、 论毅力 、 容忍与自由 、 吃饭 、 垓下之 围 、 张中承传后序 、 前赤壁赋 、 马伶传 、 秋夜 、 纪念傅雷 、 哭小 弟 、 蚂蚁大战 (2) 诗歌部分重点篇目: 湘夫人 、 饮酒 、 行路难 、 长恨歌 、 虞美人 、 八声甘州 、 一 句话 、 雨巷 、 再别康桥 、 我愿是一条急流 、 (3) 小说部分重点篇目: 婴宁 、 断魂枪 、 苦恼 、 麦琪的礼物 3、教学难点: (1) 理解重点篇目的结构特点及修辞手法。 4 (2) 理解不同诗体的特征、句式、风格。 (3) 重点篇目小说了解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 八、 具体

9、教学要求: 1、散文部分:识记每篇文章作者、时代、课文所属文体类别。理解重点篇目的 结构特点。理清思路,正确划分层次及概括大意。理解重点篇目的语言特色 及修辞手法,能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 式。熟记课文中关键句和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词句,理解其含义。 2、诗歌部分:识记每篇诗词曲赋的作者、时代及所属文体类别。理解重点诗篇 的思想感情,结构层次,表现手法。理解、鉴别不同诗体的特征、句式、风 格、押韵方式、语言特色。掌握诗歌的韵律美、诗歌中的典故。进一步巩固 文言实词、虚词。 3、小说部分:识记每篇小说的作者、篇名及所属文体。重点篇目小说了解主题 思想,创作背景、主要人物

10、性格及写作特色。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评析能 力,抒发自己独到之见。 九、 其他教学环节的必要说明: 1、朗读、背诵: 对学生记忆、语感的培养之重要环节。一则改变一味以教师讲授的状况,二 则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由单纯灌输到教学同参与,改变学生死记硬背 的读书方法,是学生独立掌握知识、本领的方法之一。 2、适当的课堂提问讨论: 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提问内容,这是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的好途 径,提高听课效率,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与,从不知到知到独立思的方法之 一。 3、联系实际,写简单的赏析习作: 能够对所学课文内容、艺术特点增加感性认识,又能增强学生对作品阅读、 理解、赏析培养,提高学

11、生阅读分析能力。 十、课程考核方法 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70%分值,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3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期中考查赋分,兼顾平时测验、 独立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作业次数一般为 23 次。凡期末考试成绩 低于 50 分者,即确认该课程为不及格,并不再与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计算总成绩。 十一、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认真预习;2、严格出勤;3、遵守课堂纪律;4、按要求完成作业; 5、按时复习;6、参加考核。 十二、使用教材 1.大学语文主编:徐中玉 陶型传 2006 年新编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大学语文同步训练主编:张涛 2006 年 10 月

12、第 1 版 人民日报出版社 5 附:教案 一、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 “善 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 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 “直耳” “是也” “是何异于”等几个 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

13、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 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 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 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 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 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

1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6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 14 段, 背诵 14 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其中“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 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 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 (板书

15、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 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 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 意义。 三、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 ,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 )孟 子所处的战国中期,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 国策序 )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 重,水深

16、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 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 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 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 昔日的强盛。公元前 334 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 ,为振兴魏国聚集人 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 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对答

17、,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 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 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 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 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 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 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生浏览、把握背景。 四、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7

18、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 A.养生丧()死 不可胜()食 庠()序 之教 B.饿莩() 龟玉毁于犊()中 孝悌()之 义 C.数()罟不入污()池 然而不王 ()者 D.鸡豚()狗彘之畜() 数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河内凶(荒年) 曳(拖着)兵 谷(稻谷)不可胜(尽) 食 B.庠序(学校) 孝悌(孝顺父母) 斧斤(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 C.饿莩(死人) 王无罪岁(年岁) 狗彘(母狗) 鸡豚(养猪) D.勿夺(抢夺)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

19、途” ,道路) 有饿莩 (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 (1)A(B.莩;犊椟;悌 C.数;污洿;王 D. 豚) (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 D.全 对 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 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 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

20、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8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 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 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 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 1 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 1 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 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

21、,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3)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 感的语气。 “河内”四句直承上句, “移民” “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 一气读完, “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 “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 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师范读本段,学

22、生试读。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 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 9 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 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 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 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 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

23、当前我国的基本国 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 2、3、4 段 (1)学生齐读 2、3、4 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 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 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

24、” ,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 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 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 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 2、3、4 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

25、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 14 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 3.熟读 5、6、7 段。 10 22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 5、6、7 段,理清背诵思路,教师适当作朗读指导。背诵 5、6、7 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 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 5、6 段 (1)学生齐读第 5、6 段(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

26、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

27、 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 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 论,即“王道之成”了。 板书: ()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 ()措施效果 王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王 道 之 成 1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填充空缺处,尝试背诵 5、6 段。 (3)朗读指导 第 5 段兼

28、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 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 “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 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第 6 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 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选一男生朗读 5、6 段,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 5、6 段,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数罟 数之以桑 衣帛 养生丧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研习第 7 段 (1)学生齐读第 7 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 办法,但这还不够。

29、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 不顾人民死活的呢? 明确: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 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 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板书: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尝试背诵第 7 段。 (3)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 “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 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 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

30、品味。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检 发 王无罪岁 四、学生背诵课文 5、6、7 段,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确: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 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 六、课堂小结 12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 ,强调的都是实 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 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 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1998 年那百年不遇的洪

31、涝灾害 没有冲垮我们,极其强大的金融风波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 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2008 年 奥运会申办成功,WTO 的胜利加入,无不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 向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行进。 板书设计 二、秋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4、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

32、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 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13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 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 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 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 观

33、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 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 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 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 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

34、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 12 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 ,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 ,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 ,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 为“到达” 。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 ,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 ”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 ,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 ,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 景) (4)一词多义

35、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用者,也”表示判 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 为“认为是” “觉得是” ) 14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 ,是副词“非”和连词“则” 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 ,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 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 “况且” ,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36、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 ,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 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 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 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37、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 就难免贻笑大方。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 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写河伯见到大海后 自叹不如。 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个“于是焉” ,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 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 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

38、”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 就难免贻笑大方。 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 善用对比。 四、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 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 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 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 15 三、

39、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了解文 言词语的省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 六一居士,卒谥“永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 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

40、,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 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晚年思想 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 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 出。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例如他的 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 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 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 经验教训。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新五代史等。 解题: 课

41、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 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 (x ) 宠幸的伶 官(伶人乐工,伶人做了官称为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败政乱国 的史实。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 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 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 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 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 呜呼! 盛 衰之理,虽 曰天命,岂非 人事哉!原庄宗之 ( 国家和朝代)兴盛衰亡 虽然 (由于) 原:动词,推究事物的本源,如“原君” 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和 他 天下的原因 就 这个道

42、理 16 其:代庄宗之:代天下 所以:的原因 之: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 事哉”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 世人说 死的时候 拿 箭 梁王是 仇人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 为 兄弟,而 皆背晋以归 梁。此三 是我立他做王的 订盟约结为 可是(他们) 而 归顺 个 约:名作动,订盟约其:命令副词 者, 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人 都是 一定 心愿 宗庙里面 其后 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 庙, 请 其矢,盛(之)以锦 他以后带兵打仗的时候 部下 用一头猪一头羊祭告宗庙 请出那 三枝箭 用兵:带兵打仗 太牢

43、:牛、猪、羊各一头 少牢:猪、羊各一头 囊,负(之)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 之。 走在队伍前面 保藏 之:代宗庙 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 于太庙,还矢(于)先 当他 缚 进入 把箭还给 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着 王,而告(之)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状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 气概 昂扬 雄壮极了 消灭 平定 夫 夜 呼, 乱者 四应,仓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已散,君臣相 军士在夜间呼喊起来 作乱的人四方响应 向东出逃 没等 贼寇 溃散 面面 仓皇:匆忙的样子 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断 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岂 得 之 难而 相觑 去的地方 对

44、天发誓截断头发 多么 丧气啊 难道是得到天下 其:表疑问语气 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 欤?书曰:“满 招 损,谦 还是 痕迹 出自于 人事吗 骄傲得到损害谦虚 本通原,名作动,推究事物的本原 得 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谨慎得到益处 安乐 自身 这是 道理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故方其 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 当 后唐强盛的时候 所有 竞争 举:全,所有 困 之,而身死 国 灭,为天下笑,夫 祸患常积于忽微 围困了他 而他自己中流矢而死国家随之灭亡 被 耻笑 人生的 在微小的 为:表被动忽 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

45、而智勇 多 困于所溺, 岂 独 伶人 也哉? 事上累积而成 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惑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智勇:形作名,智勇的人于:表被动 17 第二课时 简析课文: 这篇短文是一篇传记的小序,内容着重在议论。(正文论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一开头,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作者在这里虽未完 全否认天命,但强调国家(或个人)的盛衰, “人事”是决定性的因素,紧接着便 以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这一论点的正 确。评论唐庄宗,是全文的重要内容。 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要

46、评论唐庄宗,就要从他的生平大事着眼,唐庄宗平生的大业,就是谨遵父志, 消灭仇人。这一段分两层叙述: 1.较详细地叙述了晋王的临终遗嘱。 2. 叙述唐庄宗接受三矢后,对待三矢的严肃的态度,也正表现了他对待父亲的 严肃态度,他“凯旋”归来,说明他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 “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以此论证了论点。可分三层: 1.写唐庄宗“系燕王父子以祖,函梁君臣之首” ,把它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 先王,而告以成功” ,这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这里突出写一个“盛” 字,一个“壮”字,表现了庄宗志得意满。 2.写他在天下已定之后,丧失警惕,终于招致失

47、败,而且败得那样惨: “君臣 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里突出一个“衰” 字与上半的“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文章开始的“盛衰之理”前后呼应。 3.用两个疑问句作结,前一句指出“得难失易” ,后一句指出“成败之迹,皆自 于人” 。这两句虽是疑问句式,但实际意思是肯定的。前一句概括了本段的内容, 又回顾了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后一句则回顾了第 一段“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既是给庄宗作结论, 也紧扣全文 的中心论点。为了更充实这一论点,作者紧接着引书的话“满招损,谦得 益”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8、,用理论作为论据来 说明论点,这就把“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道理表达得更明确,更充分。 第四段:具体指出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分两层: 1.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与第三段相呼应,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具体原因 是“数十伶人困之” ,根据这一史实,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夫祸患常积于 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两句,既紧密地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 证了论点。 2.最后“岂独伶人也哉”一语,为当代和后世帝王提供教训( 实际也为一般人 提供教训)。 四、论毅力 作者介绍: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界主要代表人,最早用资产阶级史学观 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并 18 曾经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也就是“百日维新” 。和康有为并称为“康梁” 。 论 毅力选自饮冰室合集 ,写作与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不久。 写作背景: 1840 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把中国推向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深渊,我们国内各个阶层都为了富国强民做出了各种努力,在此背景下康有 为和梁启超搞的这次戊戌变法,但最后失败了。很多参与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 革命者都被杀了,很多人逃亡在外,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被扼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