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教材分析3.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18118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碱盐教材分析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酸碱盐教材分析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酸碱盐教材分析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酸碱盐教材分析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酸碱盐教材分析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三化学教材(五.四制)分析 蓬莱市教学研究室 温孚利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一、认识课程标准 化学课程标准(P 22)“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级主题中,关于“ (四)生 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内容,在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 议方面进行了如 下的阐述: 标 准 活 动 与 探 究 建 议 1、知道常见的酸、碱的性质和用途, 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 pH 试纸检验 溶液的酸碱性。 4、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 生长的影响。 试验 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碱 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使用 pH 试纸测定唾液、食醋、 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 的酸碱性

2、。 自制汽水。 实验 探究酸碱的主要的性质。 化学课程标准(P 27)“物质的化学变化”一级主题中,关于“ (二)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的内容中,在 标准与活动 探究建议方面进行了如 下阐述: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初步认识 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 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 能解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现 象。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的置换 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 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了解人们 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 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通过实验探究酸溶液与金属发 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小组协 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 测定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 或适宜的种植方案。 本单元可供

3、选择的学习情景材料: .生活中常见打到酸性、碱性物质 .洗发剂、护发剂的酸碱性 .用碱溶液处理树叶制成叶脉书签 .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教材分析 3 二、知识结构 常 第一节 生活中的酸和碱 见 的 酸 第二节 中和反应 和 碱 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 三、单元知识简介: (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 课程内容标准包括 5 个一级主题、18 个 2 级主题。在学习本单元 之前,已经学习了 4 个一级主题中的 13 个二级主题,主要学习了“” 里有关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程序)、基本的技能;“身边的化学物质” 里的“ 水与常见的溶液 ”、“地球周围的空气”; “物质构成的奥秘”里

4、的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和“ 物质组成的 表示” ;“物质的化学变 化” 里的“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几种上化 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 行计算”等。 2、学生的认识能力 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 式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如何运用化学实验来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 (2)初步形成了我组成的元素观、物质构成的微粒观、世界组成的 物质观、物 质种类的多样观、物质运动的变化观。 (3)形成了化学变化过程的质量守恒观、化学变化的过程所伴随的 能量观等基本化学观念。 (4)初

5、步体会了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即认识物质世界时,由宏观 我去抽象到微观结构,再由微观结构联想到化学符号,以及用符号、 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表示物质组成及其所发生的变化。 (二) 单 元教学内容的 选择和呈现突出的三大特点: 由生活中的化学提炼出化学问题学习化学知道用所学的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1、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为主线,(本单元学习 内容与生活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探究活动具有问题情景真实,实验 操作简单的特点)。 2、把酸和碱的知识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方法教育三条线有 机地融为一体。 A、知识主线:教材编写者把 +、OH-两种微粒的性质作为本单元的 知识主线,其

6、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运用微粒的观念认识宏观物质及其 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也就是从本质上掌握酸类物质的性质实质是 H+ 的性质,碱类物质的性质实质是 OH-的发生,酸与碱之间之所以可以 发生中和反应,实质是 H+和 OH-两种微粒相互作用的结果。 B、活 动主线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本单元的重要教学内容,又 是学习酸和碱知识的重要方式,本单元设置了“石蕊试液在不同溶液 中颜色的变化”、 “测定溶液的 pH”(第一节)、 “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否发生 化学反应”、 “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第二节)、 “盐酸与氢 氧化钙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氢氧化钠的性质”(第三节)6 个 实验探究

7、, “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颜色的变化” 、“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 、 “盐酸和氢氧化 钠反应过 程中溶液碱性的变化”3 个活动天地以及“食 醋中含醋酸,柠檬汁中含柠檬酸,为什么不同的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 液变红色?”、 “你认为其它酸是否具有与盐酸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它 的碱是否具有与氢氧化钙相似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两个交流共 享、一个“多识一点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一个家庭小实验 自制酸碱指示剂”。 活动设计的特点:(1)问题情境真实而有意义(2)问题是学生迫切 需要解决的(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综合性。其中,实验探究活动是 让学生在亲历的探究活动中认识到不同的酸碱性的溶液可以使酸碱 指示

8、剂显示不同的颜色,进而得出利用间接观察法借助于酸碱指 示剂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颜色的不同,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运用科学的方法 认识酸碱之间 能否发生化学反应以及中和反应的实质,探究常见的酸与碱盐酸、 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由此进一步学习重要的碱氢氧化钠的化学 性质。 “活动天地”相关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另一种常见的指示剂 酚酞,并对 酸碱指示 比较全面的了解,学会用不同方法比较常见的 化学物质浓盐酸与浓硫酸,从感性上认识它们,同时以氢氧化钠 与盐酸反应时溶液 pH 的变化,使学生把定性 认识化学反应与定量认 识化学反应相结合,并通过数据图表(象)形式表示出

9、来,培养学生的 观察、归纳 、抽象、推理等学 习能力。 “交流共享”的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机会,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其中“ 中和反 应”的探究实验 、“酸和碱的性 质” 的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 放性,这些不同内容的探究活动,包含了科学探究过程的一些基本要 素,要通过 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进一步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另外,教材中还给出了“生活中常见物质的 pH”、“人体某些体液 的正常 pH 范围”、 “几种作物生 长最适宜的 pH 范围”, “闻气味的方法” “农民向酸性土壤里撒播生石灰 ”、“污水的处理”6 幅

10、彩图,供学生阅读 以开阔视野。 C、方法主线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也是本单元的重要教学内容,本单元涉及的科学 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提出问题环节观察、表述 建立假设环节推理 收集证据环节观察与间接观察、对比实验、测量与记录、数 据处理与图表化 交流评价环节反思与交流 (三)突出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再过分追求给酸、碱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从 化学科学发展的阶段看,酸碱定义也有阶段性),也不再追求认识更 多的酸和碱,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酸碱的最本质、最核心 的内容,即酸的性质是 H的性质,碱的性质是 OH的性质。酸碱可 发生中和反应。 本单元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 1、淡化概念

11、教学,要注重社会问题与科学知识的整合,要从学生 熟识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社会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树立对知识的理解与应 用意识,提示物质的酸碱性和反应实质。 3、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力。课外综 合探究活动,其内容为: 四、本单元教学计划 节次 课 时 主要知识点 实验探究与活动天地 1 3 用酸碱指示剂和 pH 试纸检验溶 液的酸碱性酸碱溶液呈酸性、碱 性、的原因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 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间接观察 石蕊试液在不同溶液(酸性或碱 性)的颜色变化;酚酞试液在不 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测定溶液 的 pH;体验间接观察 2

12、 3 酸和碱的反应及其实质;中和反 应及其应用 借助于间接观察探究盐酸与氢 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酸碱 反应过程溶液酸碱性变化;酸性 土壤改良以及酸碱性污水的处 理 3 5 常见酸碱的用途;酸碱的腐蚀性; 盐酸与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浓硫 酸的稀释;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 的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复分解 反应 盐酸、氢氧化钙能与哪些物质发 生化学反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 钙的发生;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金属活动性顺序 4 3 单元探究活动白醋 预测并探究白醋的性质;测定不 同品牌白醋中醋酸的含量以及 蒸发过程中醋酸含量的变化 复习 3 复习考试 具体课时划分: 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第 1 课时:(

13、P2P4 多 识一点)认识酸碱指示 剂石蕊和酚酞。 学会用间接观察法识别酸和碱;原子团、酸碱溶液中所含离子的特点。 第 2 课时:(P5P6 )认识 溶液的酸碱性与 H或 OH的关系, 学会用 pH 大小区分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探究用 pH 试纸测定溶 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方法。 第 3 课时:(P6P8 )认识 酸和碱对生命活动 的意义,完成家庭小 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 第二节:中和反应 第 1 课时:(P9P10 )实验 探究盐酸与氢氧化 钠之间能否发生反 化学反应以及二者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学会分析图表(数 据与曲线)。 第 2 课时:(P11 )在探究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基

14、础上,两次以 实验(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探究为手段,认识酸碱中和的实质。 第 3 课时:(P12 P13 )认识中和反应的应用。 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 第 1 课时:(P15 P16 )通 过活动认识浓盐酸、 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腐蚀性以及浓盐酸、浓硫酸的稀释方法。会根据浓盐酸、浓硫酸的特 性对二者进行鉴别。 第 2 课时:(P16 P17 )实验探究盐酸的化学性 质,学会从个别到 一般,选取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实验探究的认识化学物质的思路。 第 3 课时:(P17 )活动天地 实验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归 纳酸的通性,说明酸具有通性的原因,认识复分解反应。会用微粒的 观点解释酸类物质性质及其变

15、化,感悟“组成与 结构相似物质性质相 似”的道理,体 验做科学既需要观察与实验,又需要判断与推理。 第 4 课时,:(P18 P19)认识氢氧化钙的物理性 质、腐蚀性差 探究其化学性质。 第 5 课时:(P18 P19 )认识氢氧化钠的物理性 质、腐蚀性差探究 其化学性质,并归纳碱的通性。 本单元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醋酸、 氢氧化钙,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或间接观察)、实验探究,认识物质及 其变化以及通过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使学生了解常见的酸和碱对 人类生产和生产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做出的巨 大贡献,进 一步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初步认识物质用途

16、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物质观与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因 此,教学中要重视选取日常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的大量与酸碱有关的 化学素材,从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化学现象中寻找教学的新视角与 切入点,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五、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同,并会用 酸碱指示剂区分酸碱溶液。 (2)学会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3)理解酸和碱的性质。 (4)会准确判断所给出的化学反应是否是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5)知识酸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6)学会用间接观察法、图表分析问题以及

17、物质的分类比较、演 绎、推理物 质的性质等科学观。 (7)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 值观 目标 (8)建立宏观物质(酸碱)与微观粒子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9)认识酸碱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化学对于改善人类生活 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分化学的情感。 (10)形成“从个 别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从粗略到精确 ”的认识 事物规律。 (11)建立物质的、性质与其保存方法、用途之间相互联系的化学 科学思想。 六、本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学会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以及浓盐酸与浓硫酸的物理性 质。 (2)学会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

18、质。 (3)从 H 、OH 的角度 说明溶液呈酿成生的原因。 (4)学会用指示剂区别酸溶液与碱溶液,学会用 pH 试纸测定溶 液的酸碱性强弱。 (5)说明中和反应的实质并会判断给出的化学反应是否属于复分 解反应。 (6)学会用中和反应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难点: (1)从微观粒子 H 、OH 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以及 中和反应的实质。 (2)酸碱的化学性质以及相差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节 生活中的酸和碱 一、起点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酸和碱之前,学生已具备了化学元素、化合物、 阴阳离子、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基础知识,并有如下 经历和体验,食醋有酸味、胃酸过多的

19、人或有哪一顿饭吃得不好会反 胃(上酸水)、青杏酸涩难咽、西红柿柠檬汁有酸味感,不少同学知道 “望梅止渴”的典故、使用肥皂水(或洗衣粉)洗手或洗衣服以及用洗涤 剂清洗餐具时感觉有油腻感,大多数同学已经认识到这是两类不同的 物质,但对于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有的有涩味、怎样用化学 方法识别这两类物质?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还提不出来,但是在他 们已有的经验的原有的发展水平上,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并且这样的 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基于学生活性好动、乐于探究、渴望 得到他人赞许的特点,我们的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 之上,科学地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激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酸和 碱的性质

20、、用途等进行探究。 二、感知教材 1、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有酸味)的物质入手,引发学生产生:如何识别 酸和碱?所有的厔和碱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都一样吗?的疑问(疑 问是觉悟的契机和进步的桥梁)。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气 体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让学生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 石蕊、酚酞这样的物质,由于接触酸碱性不同的溶液,可以显示出不 同的颜色,进而找到区分酸碱的方法,教材这样编写的优点是,通过 实验探究、活动天地等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感 悟生活理性化学科滨紧密联系,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用间接观 察的方法收集证据,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认识科学

21、探究的基本程序,体验科学在人类获取科学知识、认识物质世界中的 重要价值。本节教材安排的“实验探究”活动有:石蕊试液在不同的溶 液里的颜色变化、测定溶液的 pH,“活动天地”内容是酚酞试液在酸碱 溶液里的颜色变化。 2、本节教材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同时,重点突出建立宏 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学科所独有的思维方式,其用意是:在组织学 生完成“石蕊 试液在不同的溶液里的 颜色变 化” 以及“酚酞试液在酸碱 溶液里的颜色变化”活 动的基础上形成食醋、 柠檬汁都能使紫色石蕊 试液变红色、石灰水、肥皂水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感性认识, 进而思考发现“ 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不同的

22、碱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问题 ,在组织学生思考、 讨论、 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是”酸中 H 、碱中 OH 两种不同 的离子作用的结果“,使学生形成宏 观物质的性 质是由构成物质的微 观粒子所决定的化学科学思想。 3、“交流共享“栏目设置的内容是” 食醋中含有醋酸、柠檬汁中含 有柠檬酸, 为什么不同的酸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为什么不同的碱 性溶液都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探究活动 同样离不开思维,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验现象这一感性材料,创设人 人参与的氛围,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展现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反思,达到将

23、思维逐 渐由宏观现象的观察转向微观实质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酸和碱及常见的原子团 (2)知识什么是酸碱指示课目及石蕊、酚酞在酸碱溶液 pH 里的 颜色变化,学会用酸碱指示课目区分酸碱溶液。 (3)知道溶液酸碱性强弱原因,学会用 pH 试纸测 定溶液酸碱性 强弱。 (4)认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5)学会用分类法(根据组成、结构、性质)研究化学物质的方法。 (6)学习用归纳法研究物质的性质。 (7)学会用间接观察法收集实验证据。 (8)进一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 值观 目标 (9)联系 H 与 OH 与溶液酸

24、碱性经,体 现化学的特点,建立宏 观与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10)以“酸碱与生命活动的意义” 学习内容为载 体,体会化学科学 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化学的情感。 四、本节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学会用指示剂、酸碱试纸区分酸和碱溶液,学会用间接观察 法收集实验证据。 (2)知道 pH 大小与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 pH 试纸测 定溶液酸碱性强弱。 2、难点: 认识酸碱与生活活动的意义、从 H 与 OH 角度认识溶液酸碱 性,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建议 (一)关于酸碱概念教学 本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食醋的酸味、西红柿与柠 檬汁的酸味、肥皂与洗

25、涤剂的滑腻感与涩味)引入,采用“ 描述性的定 义”引出酸碱的概念,教学时可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水果酸味的事 例,引导学生 产生“ 为什么这些水果都有要下台示” 的疑问,以此引出 酸,用同样 的方法引出碱,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 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考虑到本切还要学习原子 团、常见原子 团符号、名称, 还要酸碱的化学性 质,可以在学生已有的 电离、溶液及其导电性知识的基础上,老教材的处理方法对什么是酸、 什么是碱进行适当的补充,使学生圣堂什么是酸和碱有一个完整的认 识,但对于酸碱的概念不要求学生掌握。 (二)如何识别酸和碱让学生经历从化学实验到现象概括出 化学规律

26、的方法和过程 1、教学的引入与探究情境的创设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含有 H2CO3,能使紫色 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知 识入手,直接与生活中的食醋、 柠檬汁等物质 相互联系,此 时,教 师应 引导学生进行什么样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 液变红色的猜想,引导学生分析食醋、柠檬都有酸味的特点,进一步 提出含酸的物质是否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猜想,再以生活中的 石灰水、肥皂水、食盐 水、蔗糖水 为例,提出 这些物质是否也能使紫色 石蕊试液变红?创设完整的科学的情境,组织学生在提出问题、做出 猜想与分设的前提下进行“石蕊在不同的溶液里的颜色的变化” 的实 验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收集

27、证据、完成解释并形成结论 后,再进行 “活动天地” 的内容,最后在学生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 的基础上, 归纳出酸碱溶液分别与石蕊、酚酞作用的实验现象。并能 根据石蕊、酚酞试液与酸碱溶液作用的颜色变化,将溶液分为两类: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为酸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 为碱性溶液。 这个实验探究活动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表达交流,即使是同一物 质酚酞石蕊,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里也要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因 此,可以用这样的物质区分酸或碱溶液,所以石蕊、酚酞被称之为酸 碱指示剂。另外,也可 组织学生探究生活中常见的其它溶液电到指示 剂的颜色变化。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酸或碱是间接利用指示剂颜色变化

28、来区分的, 由些介绍用“ 间接观察法 ”收集实验证据。 为了加深学生对酸碱指示剂的认识,还可以用植物的花朵和果 实如:紫萝卜皮、月季花、玫瑰花、牵牛花、紫卷心菜等的汁液与酸 碱溶液作用。 2、“实验探究”与“活动天地” “实验探究”与“活动天地”进行结束后,教材安排了一个“交流与 共享” 活动,建议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 产生“为什么不同的 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同的碱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 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疑问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交流、表达,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行由宏 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相互 联系的分析,学会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 设置上述实验探究

29、活动目的是,使学生知识指示剂与酸碱溶液 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借助于酸碱指示剂区分酸碱溶液的同时, 体验科学探究在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并且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化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 3、红蓝石蕊试纸的教学 教材在对于如何区分酸碱溶液还介绍了红蓝石蕊试纸,建议教 学中增加学生活动,以巩固学生对此知识的认识。 4、原子团的教学 教材在介绍碱性溶液中的 OH 的同时,以小刊字的形式给出了 原子团的概念,建议教学中重点突出其符号及名称、读法教学,加深 学生对“原子 团在一般情况下作 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 认识。 对于

30、 OH 的教学,可模拟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形象,直观地 给学生呈现出 H ,使学生深刻认识 H 符号及其表示的化学意义,然 后通过模拟 H2O 分子失去一个 H 变成 OH ,进一步认识 OH 符号 及其表示的意义。 5、“多识一点” 为了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教材中还给出了“波义耳发现 指示剂”的史 实资料,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 其作用,可以将学 习内 容拓展放大,上网查阅有关史料,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 态度。 (三)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pH 1、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与 pH 的关系 在学会识别酸碱之后,教材中编写了“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的 学习内容,教材先给出了一定量的

31、水溶液里“ H 数量越多酸性越强, OH 的数量越多碱性越 强”的文字材料,紧接着又给出了溶液的酸碱 性强弱程度的表示法pH 以及 pH 大小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 关系,这样 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示溶液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程度 与 H+、OH-数量的关系,建 议采用学生活动 的形式,由学生自己 获取 这一知识,如:不同浓度的食醋可根据酸味的不同进行区别,可否用 化学方法进行区别?这样的问题情境可很好地引导学生从定性过渡 到定量认识溶液的酸碱性pH。 关于 pH 大小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关系,建 议引出 pH 后, 为学生进行示范实验,- 如何用 pH 纸测溶液的酸碱性 强弱,然后再 增加一

32、个实验探究分别准备不同浓度( 先按物质的量浓度摩尔 浓度进行配制,再换算成溶质质量分数,并在标签上注明) 酸、碱、中 性化合物若干种,让学生测定其 pH,在此基 础上归纳出溶液有酸碱 性强弱与 pH 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溶液 质量分数,得出酸性强 的溶液比酸性弱的溶液中的 H+多,酸性强的溶液比感性弱的溶液的 中的 OH-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如何改变溶液的 pH 判 断 pH 大于 7、pH 小于 7 的溶液与指示剂作用的现象,在此,教师可 进行如下点拨:酸碱性是溶液的一种化学性质,pH 大小只能表示稀溶 液的酸碱性强弱,当溶液的浓度超过一定时,则换成其它的表示方法; pH 范

33、围(0 14)只是通常范 围,当条件改变时 ,pH 的数值可以14 的范围;加水稀释只能改变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但只要不是无限 地稀释,不能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探究”测定溶液的 pH 教材内容的编排在学生认识了 pH 之后,安排了一个 “探究实验” 测定溶液的 pH,即让学生选择前面学习过 的感兴趣的物质,也可 选择雨水、自来水、汽水、啤酒、洗洁精等其它物质,用 pH 试纸测定 其 pH,并按 测定结果对所测定的溶液进行排 队,(按照 pH 从大到小), 鉴于已经进行了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与 pH 的关系的实验探究,建 议将 此探究改为学生活动(使学生 pH 认识纸的组成-试纸条、比色卡及

34、其 作用和使用方法。活动中要安排学生交流测定结果,比较测定度、分 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还要让学生知道 pH 试纸 有广泛和精密之分,更 准确地测定食品是 pH 计),这样做既加深学生对 pH 与溶液酸碱性强 弱关系的认识,学会用 pH 纸测定溶液的 pH,又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 物质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的道理。并经历和体会 探究过程,增强学习化学的情感。 教材还通过彩图的形式,给出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 pH,应引 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经感悟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四) 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教材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酸和碱与人类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 人的体液的 pH 必须维持在一定

35、的范围内,如果体液的 pH 超出正常 的范围,就会 导致生理功能失调或发生疾病甚至死亡。教材给出了人 体某些体液的正常 pH 范围,建议再增加几 项指数。 血液 唾液 胃酸 乳汁 尿液 胆汁 胰液 pH 7.35-7.45 6.6-7.1 0.8-1.5 6.4-6.7 5.0-7.0 7.7-7.3 7.5-8.0 另外,可将课后的“ 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安排在课内 完成,但要重视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结果的交流。 (五) 知 识梳理 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如下梳理: A、学习本节课岳父 有哪些收获? B、你知道 识别 酸碱的方法有哪些? 请说出操作方法,观察到的 现在、得出的相应结

36、论。 C、请 将 pH 大小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 来。 D、结 合你的经验, 总结 酸碱对生命活动的意 义和对农作物生长 的影响? (六) 、知 识拓展 生活中的酸和碱 提起生活中的酸和碱,人们自然会想到醋。醋中含醋酸 3%-5%,它在水溶 液中电离产生的氢离子(H +)能刺激人的味觉器官,常常感到一种酸味。 酸牛奶营养价值很高,并且含有乳酸。乳酸一旦受热,久置后会 变成丁酸而 有臭味。 苹果、梨等水果中含有苹果酸。柠檬酸存在于柑橘、莓类水果中,因为最早 从柠檬中取得,故叫“柠檬酸”。葡萄等水果中含酒石酸、抗坏血酸、草酸等有机酸。 当水果未成熟时,含酸量很高,人和动物都不爱

37、食用,嫌它太酸。这对植物 起到了保护作用。当果实成熟的时候,里 边的种子也成熟了,果实糖分增大,含 的有机酸降到一定程度,水果变得美味可口。 发酵粉是由小苏打和酒石酸组成。酒石酸可食用,当混合物经加水,受 热后 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充满面团中,形成蜂窝状气泡,使面团变得柔软膨大。 蚂蚁体内有一种分子内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酸,叫甲酸,又叫蚁酸。被昆 虫叮咬后,皮肤常常是红肿 酸痒的,就是甲酸所致。涂擦 1.25%的甲酸水溶液可 治疗风湿病。 有机酸随含碳原子的数的增多,氢离子较难电离,就尝不出酸味了。有些有 机酸具有特殊的味道,如甘氨酸就是带甜味的酸,在茶叶、咖啡和柿子中含的 单 宁酸具有涩

38、味。 不宜偏食酸性食物 有专家提出:人体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当酸性物质在体内愈来愈多,不断 堆积,量 变引起质变,疾病就会发生。 正常人血液的 pH 在 7.35-7.45 之间,为碱性体质者,但这部分人只占总人 群的 10%左右,更多人的体液的 pH 在 7.35 以下,身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 健康状态,医学上称之为酸性体质者。 与碱性体质者相比,酸性体质者常会感到身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 疼,到医院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久而久之,就会 发 展成疾病。当人的体液 pH 低 于中性 7 时,就会产生重大疾病,下降到 6.9 时,就会 变成植物人,如果只有 6.7- 6.8 时,人就会因

39、“ 酸中毒”而死亡。 医学证明“如果人体 倾向酸性,人体的作用就会变差,废物就不易排出,肾 脏、肝脏 的负担就会加大,新陈代谢就会缓慢,各种器官的功能减弱,容易得病。 酸性体质的人很容易疲倦,老化加快。 酸性体质缘于过多食用高脂肪食物,酸性体质是人体大量摄入高脂肪、高 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当酸性物质超过了人体自身的 调节能力,或人体 对酸 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受到影响时, 人体环境的平抑被打破,就 产生了酸性体质。 人们日常摄入的食物分两大类,在为酸性食物,如肉、蛋、禽、米、面、糖、 油脂、酒等,另一类为感性食物,有蔬菜、瓜果、豆 类、乳制品、海带、茶、碱性饮 料等、因此,我们的饮食就应该注意

40、酸、碱食物的适当搭配,使人体 维持正常的 酸碱平衡,显示正常的酸碱平衡(7.35-7.45), 这里所 说的酸性、碱性食物,不是以 味道而论,而是依据食物进入人体后生成的最终代谢产物而定。 一般我们的主食米、面、杂粮及肉、 鱼、禽、蛋等等经消化分解后均为酸性, 只有蔬菜消化后显碱性,人若 长期偏食酸性食物,而忽 视蔬菜等碱性食物的摄入, 会发变体液(血液)的酸碱度。当然,人体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具有调节酸碱平衡机 能的,但超过了这一限度,人体正常的酸性成分,从而有益于健康。 胃酸与健康 纯净的胃酸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的液体,pH 为 0.9-1.5。正常人每日分泌的 胃液量约为 1.5-2 升。胃液

41、的成分包括盐酸、无机盐 (如钠 和钾的氯化物),以及有 机物如粘蛋白、消化酶等。胃液中的盐酸也叫胃酸,胃酸中盐酸的质量分数大约 为 0.45%-0.6%。 胃内的盐酸有许多作用,它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 对维持胃 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盐酸还能满激活胃蛋白酶,使之转变为有活 性的蛋白酶,并 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了必要的酸性环境。 ,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以 引起并促进胰液的释放,从而促 进胰液、胆汁和小肠 液的分泌,盐酸所造成的酸 性环境, 还有助于小肠对钙、 铁的吸收。 钙等无机元素,不仅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而且参与人体的生理活动。 许多食 品中常加钙,加钙食品的主要原料之一是鸡

42、蛋壳,其主要成分是 CaCO3,用它能 与胃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 Ca2+,即 CaCO3+2HCl= CaCl2+CO2+H2O 铁在人体内的许多生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 红蛋白、细胞色素和其它酶系统的主要成分。据 测定:铁在人体内的含量是 0.004%, 量虽少,但与人类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人体必 须的微量元素都是由食物提供的。 生活中人们常用铁锅烧饭炒菜,可以带进微量的铁,铁随食物进入胃中以后,与 胃酸反应生成能被人体吸收的 Fe2+,有关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Fe+2HCl=FeCl2+H2 但是如果盐酸的分泌过多,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一般认为:过强的

43、胃 酸会对胃和十二指肠有侵蚀作用,因而是胃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人体胃 酸过多时,可以服用一些含有 氢氧化铝、 氢氧化镁或碳酸氢钠(小苏打)的药物, 因为它们都能与胃酸反应:Al(OH) 3+3HCl=AlCl3+3H2O, Mg(OH) 2+2HCl=MgCl2+2H2O,NaHCO3+HCl=NaCl+H2O+CO2,从而中和过多的胃酸, 保证人体健康。 自制酸碱指示剂 (1)取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紫罗兰、牵牛花、月季花、紫 萝卜、紫卷心菜等), 盆;在容器中捣碎,置于内,加入少量白酒或酒精,搅拌均匀,封住瓶口,浸泡 1 天。 (2)用纱布将浸泡液挤出,即得到自制的酸碱指示剂。 第二节

44、中和反应 一、起点分析: 经过学习,学生已对溶液的酸碱性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酸和 碱对营业生产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学会了如何识别酸和碱,以及 测定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方法,但对于酸碱两类物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 关系?H 、OH 能否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还不了解, 这些问题很容易 引学生的思考,激发其探究的欲望,由于酸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并 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编排时没有简单地将其列为酸碱 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人微言轻一个课题来介绍,并且引导学生一个完 整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变 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即使不能对酸 与碱的性质

45、熟能其祥,起码对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有一个深刻的认 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应定位于酸和碱能否反应这个问题上, 从而一系列有关中和反应的探究活动。 二、感知教材 1、本节教学内容设置了“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 “氢氧化钙与 盐酸能否 发生化学反应” 两个实验 探究和“盐酸与氢氧化 钠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的变化”一个活 动天地。 2、本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开放性,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 定计划、进 行实验、收集证据、解 释与结论这样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 过程,可以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科 学探究能力。 3、教材中安排了以实验验证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

46、学反应的探 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实验技能,养成尊重实验事 实的唯物主义观念。 为了使学生认识酸碱之间可以发生中和反应且中和反应可以改 变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教材中安排了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 学反应时溶液的 pH 变化规律的活动。 4、从 H 、OH 的角度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可使学生从微观的 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从而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粒子相互联系的化学学 科所具有的思维方式。 5、本节教学内容在体现“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编写思路时,以“生 活中被蚊虫叮咬后,涂抹肥皂水可使红肿消失,达到止痒目的” 的事 例,引出本节酸与碱能否反应的化学问题。首先引导学生探究“ 盐酸 与氢氧化钠

47、能否发生化学反应”以及“ 盐酸与 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时溶液 pH 变化规律” ,进而学习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及实质,由此引出 中和反应在医药、科研、工农业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 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贡献,学会用化学科学改善人类生活的 质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变化以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2)认识盐的组成。 (3)学会用中和反应改变溶液的酸碱性以及改良酸性土壤的方法。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特点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盐类以及给出的化 学反应是否属于中和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5)学会用间接观察法(借助于指示剂)判断物质之间是否

48、发生化 学反应。 (6)学会用数图结合的方法分析化学反应(或实验) 。 3、情感、态度、价 值观 目标 (7)通过 中和反 应在生产生活以及科研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于 工农业生产、科研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中和反 应的实质及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变化规律。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原理。 (3)、反思探究 过程,对探究结果的归纳与整理。 2、难点 (1)从 H+与 OH-的角度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 (2)中和反 应过 程中溶液 pH 的变化。 五、教学建议 1、课题的导入: 教材没有直接引入酸碱能够反应的事实,而是创设了一个真实 生

49、动的问题情境:如果被蚊虫叮咬后,为什么涂抹肥皂水可消肿止痒? 有经验的农民为什么用撒石灰粉的方法改良酸性土壤?如何服用药 物治疗胃酸过多?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对酸与碱反应 的猜想,有待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实验探究 “盐酸与氢氧化 钠能否 发生化学反应” 的目的是:通 过此探究活动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借助于指 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判断酸碱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培养学生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提高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教师以常见的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为例,让学生体验“没有明显 的实验现象,是否代表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疑问, 进而提 出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的问题,并对此问题做 假设,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探究活动。 探究实验的开放性,既为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的 讨论与思考留出了空间,要充分利用这个环节,组织学生大胆猜想和 设计实验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探究。 3、交流反思 要注重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对探究的问题产生深刻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